西西河

主题:从鸦片战争到1989年的历史看西方对中国出口导向的攻击 -- 思想的行者

共:💬33 🌺1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出口 也好进口也好,不是一成不边变

      根据 当时国情调整。

    • 家园 支持一下认真的讨论

      如题

    • 家园 可以简单的这么分析:

      中国建国前三十年,国力太弱.

      国力太弱,以至于没有需求.----即何新后来分析的产能过剩.

      中国人太穷,没有能力消费中国的产品;而如果中国不生产,就永远没有机会积累从而变富----从而可以产生有效需求.

      因此出口战略是唯一的选择.中国从做血汗工人给外国人制造价廉质优的产品而获得积累. 虽然利润微薄,但是用温总曾经的流行体来说就是,再小的积累乘以十三亿也会变成大积累(虽然那时没有13亿人).

      出口战略用个形象点的说法就是,给外国人打血汗工换来微薄的回报,来慢慢积蓄国力;只是后来的规模效应,再加上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吃的优秀品质,这个国力积蓄的速度是呈加速态势的.

      现在单纯指责出口战略,怎么说呢,不好听就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了.

      不过出口战略必须转变了,原因也很简单,国外的需求已经跟不上中国的产能膨胀速度,所以产能就变成泡沫了;要把这个泡沫做实,必须激活新的需求市场,放眼环球,除了中国,哪里还有更大的需求可以激活?

      所以说,片面地说外需还是内需是民族主义的出发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给中国庞大的并且还在快速发展的产能寻求市场.既然市场就在自己家里,那么可以拿"内需"说事儿;等将来有一天,中国的市场也满足不了中国的产能扩张了, 中国将会致力于非洲的"出口"开发了.

      通宝推:海外俗人,
      • 家园 出口产业需要升级,即我们需要升级版的出口战略

        出口战略用个形象点的说法就是,给外国人打血汗工换来微薄的回报,来慢慢积蓄国力;只是后来的规模效应,再加上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吃的优秀品质,这个国力积蓄的速度是呈加速态势的.

        您的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出口战略对国力的提升从两个方面来说的话--即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说,从供给来看,出口产业实际上制造了生产需求,从而拉动了中国的整条产业链的加工业,促进了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再加上中国政府致力于三通一平,又促进了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当然还相应的造就了大量的产业熟练工人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出口产业带动了相关上游产能的发展,即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就业率,而就业率的提升是需求扩大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

        八十年代末期,中国的产业工人远远没有现在的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家里从事利润微薄---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农业(所谓边际收益递减的意思是说,你家里有两个壮年男子,收的谷子也不会比对方只有一个壮年男子的收入多多少,三个男子的收入也不会多多少,单位劳动力的增加带来的收入的增加是递减的),因此那时候中国的主要工业产量比现在低很多,依然出现了严重的库存积压的过剩。

        但是不能认为出口是出口廉价商品,出卖“血汗”的同义词,出口廉价商品这或许是工业化国家在出口战略的开始的必经阶段---即便是膺国,他实现工业革命以后,他向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同样也是廉价品,相对于中国当时的精细的手工品而言是廉价粗糙的。

        随着出口对生产和需求的双重拉动,出口的产品也就不断的朝着高端的发展,例如日本开始也是出口纺织品,但是现在日本的出口当中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很多,四小龙的出口例如台湾韩国的出口也出现了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取决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大小---俄罗斯现在只能出口初级工业产品,与他们的产业退化有关,昧国的出口产品同样越来越趋向于初级产品化--诸如粮食,可口可乐等等,原来的诸如柯达胶卷等等工业产品的出口由于国际竞争失利,也就不再出口。

        换句话说,出口的升级是一个不进则退的竞争的过程,只要你勇于投入国际竞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那么你的出口产品就可以越来越高端,得到的利润就越来越大。

        现在中国的出口很多是技术密集度低,劳动密集度大的产品,这与中国的比较优势,人口众多,以及中国人民善于吃苦有关,也与西方投机资本试图利用人民币的低币制而控制中国产业从而没有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以更大的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实际上确实是被低估了的,这一点实际上导致了中国产品的廉价,不过这一点不能长期依赖。

        中国人民善于吃苦这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这会造成中国的企业家失去危机感,紧迫感,不像日本这样的有着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国家,时刻的逼迫自己进行产业升级,但是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需要更加努力了。

        实际上不管是在内需市场上还是在出口产业上,中国的产业结构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前的黑暗的阶段,中国的产能不断扩大给中国产业积累了巨大的动能,但是这个动能能否转换成为产业升级后的势能,需要人们努力的把握

        中国出口产业为什么没有定价权?

        1,因为经济结构不合理,众多小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的价格战,缺乏起领军作用的大企业,缺乏行业协会等等的有效协调,缺乏对恶性价格战的扰乱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打击的完善的手段

        2,因为质量稳定性不够,导致中国产品尽管从总体上来看,质量可以信赖,但是总有一些害群之马---诸如毒奶粉之类,造成中国产品的品牌--中国出口的无形资产严重下降。

        日本四小龙的出口能够升级与他们认真的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导致产品质量提升有关

        3,在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扩张---而品牌扩张需要相当的资本投入,目前中国企业的分散的企业规模太小的状况导致企业的品牌经营很吃力

        4,在获取了相当利润,取得了相当的资本和管理经验以后,企业就可以朝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军,在这一点上,日本同样是我们的榜样,诸如碳素纤维领域的领军者东丽公司在碳素纤维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迅速的实现了转型。

        中国也有一些成功的升级了的企业,诸如华为,但是也有众多不那么成功的企业---诸如联想集团就不能认为太成功,它实际上完全可以朝着技术密集型领域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利用中国国资本市场对一些中国相关企业实施并购,从而产生产业整合优势。

        中国确实需要发展内需,但是发展内需不是光嘴巴说就有用的

        第一,来自于分配的平均化,这个不那么的容易,毕竟现在各个老板们自己受到的竞争压力也不小

        第二,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温家宝的四万亿大投资是大手笔,可惜被买办媒体一直攻击,骂成是当前物价上涨的根源(实际上物价上涨主要根源在于投机,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并不一定拉升物价,甚至可以创造更多的商品,造成供过于求的物价下降)

        第三,房地产---面向中等收入的劳动者的房地产,但是现在房地产同样被投机集团所绑架,在极高的价位运行,形成了一条水位极高的“悬河”,具有极大的决堤的风险

        关键词(Tags): #出口导向
        • 家园 我习惯于简单的分析脉络,细节总是疏忽,因此前文并不严谨.

          首先,很认同楼主的认真探讨的态度,您的长篇回复也细化了很多具体问题的表述.

          但是,楼主您的回复, 其实涉及到的面太多,每个面也都是简单展开,因此要针对您涉及到的每一个方面都认真回复起来,恐怕是艰巨工程,因此无法一一涉及,还请原谅.

          我只回2点.

          第一,我关于"血汗"的提法 .其实这只是一个用起来方便的词.事实上您也解释了很多,在我来说用这个词主要是代表3个含义:

          1, 对于工业化生产来讲,当时中国劳动力的素质,技能非常低,远远算不上熟练工人,因此"出卖"的仅仅只能是"血汗",也即技能含量很低的劳动,因此生产率也极低,故称之为"血汗",就好比以前扛大包的,只能出卖力气,而没什么技术含量. (仅是类比,并非精确描述)

          2,由于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产品的定价权偏低,由于是"不等价"交换,因此可以称之为"出卖""血汗".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是游戏的初加入者,必然受到最大程度的剥削和压榨;

          3,也是大多数忽略的,在国际上我们的产品定价权低仅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从国内的角度看,卖价分成中,工人的工资也是压得极低. 这有2个原因:第一中国劳动力人口供应太大,从市场的角度而言自然会压低价格;第二,中国没有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到全球去烧杀劫掠带来的资本主义初步积累,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初步积累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血汗积累----说明白点,是每一个中国劳动力被国家及企业主抽走了大部分产品分成才导致今天能有这样的积累----这个方面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第二,关于您提到的"升级版的出口战略". 我还是简单来说.

          关于出口还是内需,我的理解还是如前文所言,这是从国家,地域或者民族的角度而言的.而对于中国庞大的产能而言, 只有一个目标----扩大市场. 当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陷入衰退时,中国的外部市场是会萎缩的, 即便我们尽力提高市场份额,但总体市场是会萎缩的.因此,只好激活新的市场,----恰好是中国市场,因此我们称之为内需.

          但是这显然不意味着我们要丢弃外部市场. 如果此消彼长,何来扩大市场之说? 那仅仅意味着 ----置换市场. 而置换是仍然无法满足中国的产能的----如果产能过剩,大家都知道,必然是通缩带来的萧条.

          事实上,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已经是必然了,因此我们不得不开辟新需求----国内市场;这不是主动放弃出口战略,是仅靠出口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产能了,所以必须2手抓----一方面力争保住出口并努力争取在总体衰退的外部市场中增加中国的份额;另一方面,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为产能寻找新的出路. 从这个角度而言,出口战略没有变,只是现在积极宣传内需战略,因此貌似被晾了.出口升级也不是我们主动推进,事实上是被动推进: 如果不升级,在衰退的外部市场中是无从提高份额的.

          当然,还有第三条路----主动收缩产能----虽然很困难,现在也在走。比如针对整体经济的货币紧缩,针对国企央企的并购重组,还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等。

          具体的路径和措施,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了,本篇已经太长,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 家园 "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这句超给力

        这句超给力——现在单纯指责出口战略,怎么说呢,不好听就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了.

        有些朋友说,“改变出口导向和取消出口”不是一码事,

        但从我看到很多指责出口战略的文字来看,

        骂什么的都有,

        什么廉价出卖人民的血汗,廉价牺牲本国资源,为了迎合洋大人出卖一切等等,总之就是卖国了,简直十恶不赦,

        很少看到理性分析利弊两方面,

        大部分为了证明自己指责有理,都选择性的只说弊,不说利,

        呵呵,这到是全学上了西方媒体的那一套“我说的都是真相(但不是全部真相)”

        具体出口导向要如何调整,如何不放弃全球市场份额并启动内需市场,肯定需要大量讨论,

        但,首先需要理性清醒的认识出口导向的利弊两方面,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工业能力积累、社会各种有形无形的财富积累,或曰综合国力的积累、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到出口战略上。

        我觉得那些极端化的指责,所代表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几乎肯定不会产生什么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

    • 家园 改变出口导向和取消出口不是一码事

      改变出口导向和取消出口不是一码事

      透支血汗、输出资源日子该结束了

      当然血汗工厂主和血汗工厂扎堆地不舒服

      花一下,仅为夹带技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