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庆见闻 -- 三笑

共:💬162 🌺2054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虎林农民就靠种地吗,还是当地有什么资源,旅游之类?

              东北的辽宁,吉林的朋友认识一些,当地的平均水平肯定没这么好,整体环境还是比不上南方,不少人还想法去韩国日本打工,多挣点钱。黑龙江的不认识,有机会去看看。

              如果真是普通农民年收入四五十万只是平常,稍好些就上百万,那房价就不是顶到5千了,还是都去外地大城市买房了?

              另外东北人口气比较大,爱吹牛,东北的小姐都说,我们那儿的男的,别看个个外面都挺光鲜,一身名牌,口气也大,许多其实兜里没几个钱。

              • 家园 普通农民年收入四五十万只是平常,稍好些就上百万?

                这种说法绝对是太夸张了。我的家乡就在绥芬河附近。农村每户年收入10万左右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收入到四五十万肯定是少数。百万更是凤毛麟角。

                靠农业收入致富,在现阶段很困难。除非耕地面积非常大,比如几百亩地。

            • 家园 据我所见,现在最苦的是

              城市下岗老工人,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民工,民办教师。

              农村里的,只要手上有实物,比如土地,树林,牲畜,一般都不会太苦,偏远山区除外。这些东西都在升值。

              前三种人,表面上部分收入不错,其实是吃青春饭、体力饭,没有保障。得了病,要么扛,要么一夜返贫。只是现在渐渐淡出公众(其实是新闻界)视线了。

            • 家园 “劳资一年房租都几十万,你那几千块钱的工资算个球”

              这是有一次老爸在茶馆里喝茶听到的一个拆迁制富的农民打麻将时对旁边一个教师的原话,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内地偏远小县城一年几十万哦。

              原来他房子在马路边,修了几层小破房子,什么猪圈,牛棚之类。原来生活困难时生病几千块都拿不出来,现在政府挣地,他因为有房子,又在路边,所以开发商要赔,赔了9套,很多是门面。如果没房子那就只有点小钱了,搞得上访的也有。

              这两年突然(为什么是突然,你懂的)翻身的那一大批农民兄弟口气可大了,打麻将都玩得很大的,如果碰到城里上班族,说起话来可是直接得很哦,可丝毫没有谦虚哈!!!!!! 这些农民兄弟可是打心理感激房地产,感谢开发商哈!! 对城里小白可是嗤之以鼻的:(

            • 家园 欢迎老萨,何时再来济南?
            • 家园 喜迎老萨

              得宝不能不吱声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老萨说的不错,不过其实也不全都这么好。前些年的下岗工人哪里去了?改制后的农场工人哪里去了?时间可以抹平很多东西。他们从主流社会消失了,所以大家接触不到了。四五十万收入的农民,一个屯里有几个?满洲里大型木材加工厂非常先进,但是工人从哪里来的,工资多少?包括我在内,我想多数人的所谓大局观,多数还是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有些事情,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如此而已。

            • 家园 看到这个东北的新闻,诚如萨大说的。城里人火气太大了!

              心里实在难受。不吐不快。

              吉林父母因儿子打篮球被撞找人砍死高中生。

              http://news.ifeng.com/society/1/detail_2011_10/11/9750932_0.shtml

            • 家园 哟嗬,是老萨,有礼了。
            • 家园 东北的农民普遍比内地要富,因为地多。

                曾有一农民在电视节目中说自己年收入二三十万,遭到质疑,记者调查后说他没说谎。这位农民承包了五百亩土地,种粮食这个收入正常。

              • 家园 那边

                少说种五六百亩,多说种一两千亩,最近种粮还有补贴,收入高了,但由于有钱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倒不是很高,农民普遍成了候鸟,农闲进城住楼。

                想想,都是当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最苦的。

                • 那边
                  家园 萨大有所不知,当年知青下乡的地方,大都是农村的好地方。

                  萨大有点想当然了。

                  想想,都是当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最苦的。

                  其实,当年知青点的建设,大都是选择农业生产搞得好、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年俺家三个知青,分别在三个不同的知青点。大哥的知青点所在村是他们公社工分值最高的;二哥的知青点所在村是他们公社粮食亩产最高的,七二年即达到亩产千斤(位于黄河以北,纲要指标是亩产四百斤,当时亩产过千斤的村全县也只有三五个);俺在的那个知青点主要特点是土地宽裕,有副业基础,交通便利。三个点离主干公路(每日多趟客车通过)的距离都不超过两千米。

                  来看看俺当年下乡的知青点。俺是1975年下乡,当时俺俩哥哥都已经在一两年前被招工到不同的城市。所以俺下乡是以一种镀金的心态下去的。知青点是一个村的林场改建的,第一年知青二十几个,第二年增加到五十几个,再加上七八个大队的农民做农业指导,共六十几个人,有土地号称四百亩,由于是粮林间作,果树和其它经济林占了大部分面积,林间的耕地只剩下二百来亩。

                  下乡第一年,吃的粮食由大队(村)从储备粮里按每个知青每月四十五斤供应,小麦和玉米各半,过冬的萝卜、白菜、大葱和粉条也由大队免费提供。

                  除此以外,国家还有供应(感谢李庆霖),第一年知青每人每月由国家供应45斤居民商品粮(其中90%是白面粉,食用油每人每月半斤),叫做安家垫底粮。每个知青下乡国家拨款500元,其中一半左右留县知青办,用于建知青点盖房和购置大型农机具。比如我们点第一年就收到一台洛阳东方红胶轮拖拉机用于机耕兼跑运输,砖瓦用于盖房,还有大批东北圆木用于盖房和做桌椅板凳。100元左右留知青点(队),用于购商品粮油和办公费用(煤油,帐薄,及电费等)。剩下30%左右按每人每月12元发给知青。

                  到第二年的知青来到时,知青点已建好知青宿舍约二十间,另有食堂,粮库,农具库,农畜饲养室等生产用房十间。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室和图书室,知青大院里打水井一口。

                • 那边
                  家园 萨大的这个说法没有普遍性

                  俺老家就是黑龙江农场的,黑龙江人均耕地是5亩左右,考虑到农村人口占一半那么农民人均耕地最多是10亩上下。

                  俺老家的农场耕地就算很多的了,农场职工的不缴纳费用的承包田不过人均30到50亩,要是考虑到小孩人均不到30亩,周边农村按照人口分地人均15到18亩。

                  所以500到600亩的耕地,即使考虑到黑龙江是我国的耕地大省,在黑龙江无论是农场还是农村500到600亩的家庭承包耕地数量都是属于特别的,没有可比性。

                  承包如此多的耕地有俩种情况:

                  一 05年前国家农村耕地政策不给力,没有取消农业税和给农民耕地农补,粮价处于历史低位,农民种地微利甚至赶上天灾亏损,农场大片的耕地无人承包,为了农场收入农场给优惠政策让一部分有实力的领导或者种地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签订长期承包合同。

                  这个有些类似于以前国企强行摊派职工股,但是如同职工股一样,当时为了保住领导或者职工身份被迫签定的长期合同成了下蛋的金鸡。按照现在东北的耕地租金,500亩的转租权每年就有10几万元。

                  二 通过腐败大面积占用农场耕地,还有一种属于黑地,就是没有列入国家耕地的私自开荒地。俺们农场原来官方说法耕地是40万亩,而最新一次卫星测控的结果是保守看耕地面积在55万亩以上,最后实际收回黑地等6万余亩。

                  按照俺的体会 黑龙家耕地相对富裕的农场或者农村家庭(3到5口之家)在耕地上的收入,近年维持在3到5万,而北方属于一季播种,农民实际是忙半年闲半年,有部分农民会在冬季外出做一些零工。

                  • 家园 曾到过黑龙江北部

                    2002年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颇走了几个地方。差异比较大。

                    大块的土地被国有农场占了。看的资料片里,联合收割机不知道有多少台,排成一列,望不到头,在金色的海洋里,从一头往另一头推。从此相信,这里真是北大仓。2002年的时候,黑龙江农垦局有飞机四十多架。

                    除了大块的土地,山谷里也沃野千里,有些农户家里有两千亩地并不稀奇,家里有卡车两台,吉普一辆,每年道路条件好的时候才能开进去管理一下。曾采访一农户,问有多少地,他看到有当地村支书在,不说,大概怕说错了话,后来再三问,说有五百亩,很少,所以不好意思说。有这么多地,就算不种地,打打兔子都够生活了。

                    不过地多的都是原著居民,后来去的人土地就很少,很多人当长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