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最近的一点思考(1) -- 井底望天

共:💬365 🌺3994 🌵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用一个比喻:现在大家一般都直接买车,而不用摩托车做过度了

        老井文中提到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对于解决办法,俺是一如既往的反对的,呵呵。

        现在大家一般都直接买液晶电视,而不用黑白电视、CRT电视做过渡了;现在大家一般都直接上宽带,而不用MODEM做过渡了;现在大家一般都直接买车,而不用摩托车做过渡了;有条件的,更是直接上中级车、高级车,而不用普桑、QQ等初级车做过渡了。国内发展很快,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还有,目前国产智能手机很多都在1000-2000元价位,甚至少数山寨版已经是百元级别的了,连普通打工仔都可以直接上智能机,而不用低级的做过渡了。

        民族融合的工具也是如此!!!

        但是这个中华民族化的目标,必须是保证一种世俗化的温和中正的宗教氛围下。

        老实说,您这个观点真是“骇世惊俗”啊。在整个人类文明已经逐步从宗教走开、世俗化的今天,将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寄托于完全过时的工具-宗教本身(不管是采用旧的,还是搞一个新的综合),实在是昏招啊昏招。难道这个就是所谓的“开历史倒车”?

        在新时代的民族融合,完全可以从各民族文化(甚至宗教)中提取积极进步的部分,结合共同的世俗生活,共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些新的、综合性的非宗教化、世俗化的行为准则(类似教义)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必要再借宗教的招牌。

        当然,宗教有一个特点就是低成本,即对于信仰者思维消耗的低成本。信仰者无需进行复杂的思辨,仅需要遵从既定的教义即可。要让习惯于遵从教义的大众改用世俗的思辨方式,是需要付出比较大的努力和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即使这样,我们应该看到:

        对于我国而言,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已经完全世俗化、社会主义化。周边国家,东亚和东南亚,也是长期的中华文明泽被之处,是世俗化的。(儒家从来就不是一个宗教,完全是世俗化的一种思想。对于西方将儒家称作儒教,俺一向是认为小朋友不理解造成的,为了让其便于理解,也懒得纠正。不过,现在看来,如此称乎,竟还有些忽悠的因素在内。)

        对于绝大部分早已世俗化的中华民族和周边朋友,重提宗教化,即使是

        一种世俗化的温和中正的宗教
        ,也是大大的开历史倒车的。这不是开玩笑嘛。。。

        即使需要照顾局部地区和局部方向,需要使其在完全世俗化的道路上做一点过渡,也应该仅仅限于局部。从老井的文字,俺读不出局部的味道,却有全局的味道。将局部的东东,扩大化,让宗教重新限制人们的思想,让儒家的君君臣臣重新回归,是开历史倒车,没有前途的。即使对于东亚、东南亚地区,虽然其没有经历社会主义,但是其已经经过自由资本主义的世俗洗礼,想再用所谓新儒家这样的新瓶旧酒,也是难以忽悠滴。

        即使对于局部地区和局部方向,采用所谓的融合各家的新宗教,也不是好办法。可以看到的是清王室老办法的影子,而读不出什么新味道。

        作为过渡措施,与其费时、费力搞一个全新的(还不一定搞的成),不如支持现有宗教内部的世俗化力量,并加以领导。(我们的宗教、民族工作不会这么缺乏人才吧?)

        老井渊博,应该知道民族融合的核心问题其实不在文化和宗教,而在于利益! 历史告诉我们,能维持长久的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目标,再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各民族就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长久和谐相处,中国的民族融合史就是很好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样的视野,没有宽容的心态,不着力于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发展目标,而是通过宗教的排他性,对另一个宗教群体进行掠夺,就会造成长久的问题,历史上的十字军就是很好的例子。

        权贵上位、阶层固化、帝国化思维,是喜欢排他、利益固化和掠夺等短期行为,恐怕是宗教化的支持者。但大家可以预计的是:短期很爽快,长期。。。目前条件下有长期吗?基本上就是王朔的《过把瘾就死》,呵呵。

        长期看,写在天安门上的两句话,才是长久之道。

        退一些步看,即使美帝的自由、民主、普世的真正信徒,恐怕对“世俗化的温和中正的宗教”也是相当看不上眼的;“世俗化的温和中正的宗教”恐怕也是远远比不上真正的科学、自由、民主的旗帜的,甚至比不上美帝式的。

        井大最近怎么老出昏招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倾向于儒教不合格

        就是葡萄曾说的,儒家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有天然敌对的可能。

        我想,可能中国有一个生命力顽强的“老百姓教”,什么神佛都可以拿来拜拜,骨子里是道家墨家和儒家的综合。当然,很不入历代JY知识分子的眼,太低档。

        从我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的感受看,我认为中国人民是不排外的,骨子里很能适应多元的调调。知识分子们怎么唧唧歪歪,就难说了。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4

        • 家园 说起

          老百姓教,想起一个小故事。

          一个堂姐信圈圈功,被忽悠去护法,结果上了半月封闭式学习班。

          出来后改信耶稣。

          外甥女儿读中学,正处于叛逆期,母女二人天天斗气。有一天我这个姐姐说:“唉,我什么也不信了。本来以为有上帝的的保佑事事顺心,连个孩子也管不了!”一笑。

        • 家园 形象的”老百姓“教

          的确是“老百姓"教,讲究的就是个有用就好。

        • 家园 儒教对于天下无双的帝国可能是合格的

          但对于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 一定是不合格的。

        • 家园 后面会讨论这个问题,感觉大家对儒家的理解不深刻

          中国民间生命力强的,是一个“太平”的思想。这个思想,基本上是强调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的某种混合物。

          一旦官府不能维系这个理想,民间宗教力量,就会接手。

          黄巾和五斗米,是道教的。

          白莲教和弥勒教,是佛教的。

          太平天国,是基督教的。

          还有摩尼教等等。

          • 家园 井大这是刻舟求剑啊。。。

            时代不同啦。。。。

          • 家园 井大真的了解民间吗?

            中国民间生命力强的,是一个“太平”的思想。

          • 家园 老百姓知道国有化、集体化和工业花的甜头

            老百姓知道国有化、集体化和工业化的甜头,儒家给不了这样的甜头。在“太平”之外,中国人还喜欢“大公”,儒家也给不了。

            儒家两千年时间,也没干成啥事儿,现在还能指望么?

            儒家的“太平”,根基在于君臣父子的秩序,现在的中国人还愿意一辈子服从这种秩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是当今中国不二的思潮。

            说白了,儒家根本就没有能力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无论是物质的富裕,还是精神的富足。物质的富裕好说,精神的富足,恐怕就只有靠主席的思想遗产了:信谁不如信自己,自立自强;拜谁不如拜主席,人民万岁!

            井大还是别折腾这宗教那学说的了,照我说,最后还得回到毛泽东思想上来。谁爱人民,人民爱谁。老毛是今后千年不灭的明灯,希望井大能在这方面发出振聋发聩之声。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goo111,
            • 家园 我觉得

              你这里说的儒家和井大说的儒家,并不是一个含义,或者说,侧重点不同。

              儒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思想。

              孔子以降,孟、荀、墨,已经是盲人摸象,各执一词。汉武帝董仲舒之世,已经把儒家思想固化,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到了后来的理学,已经完全流于形式,完全忽视了内容,不忍目睹了。

              其实儒家之所以有生命力,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它的内涵就是积极入世,仁,有教无类,平等博爱,这并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炎黄以来这个民族的思想,到孔子集大成,被贴上了儒家的标签。

              而这种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它能不断的吸收先进的东西,而不是拼个你死我活。

              这也是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而未中断的必然性所在,这是最符合人性的东西,最起码是符合十几亿人人性的东西。

              所以,儒家思想从来不是一种制度,如果是形成了制度,反而是反动。我们更应该秉承这种思想,兼容并蓄,拿来为我所用。

              人类社会,从来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交学费是不可能的。

              如果某种思想没有实用主义的掺和,就一无是处。

              再次赞叹,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五千年文化,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好幸福啊。

            • 家园 希望你好好读一下汉朝儒家的发展

              就知道你的君臣父子的东西是多么虚妄。而且这套玩意也不是儒家提出来的,是法家提出来的。

              • 家园 请井大好好说说井大版的儒家到底包括哪些东东,到底倡导哪些

                “君臣父子”是法家提出的都是第一次听说,但是追究没意义,关键是谁将这些发展到极致?考据对普罗大众没意义,普罗大众看的是一个东东的长期表现。

                另外,无论儒家、法家(法家是没有阶级内容的,封建条件下,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都不是现在需要的。

                下面这篇,推荐看看:

                山外马甲:这种东西的读解技巧如下

              • 家园 论语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 家园 跟葡萄兄讨论下儒家的问题

                  对葡萄兄,我是一直保持着一分敬意的,因为从他那里受益良多。当然这并不妨碍对老兄的一些说法提一点不一样的理解。

                  不知道葡萄兄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如何理解的,又为什么这么讨厌这个。前面的君臣父子都是名词,后面那一个都是动词,如果简单点翻译大概可以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君不君臣不臣,则国必乱;父不父,子部子,则家不和。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大概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这样的意味不是很好吗?想必葡萄兄的理解和我不一样,还望详告。

                  我这边昨天有一个“辛亥百年反思研讨会”,会上一位文学院的老师说儒家的王道理想是以君为核心,臣绝对服从君,子绝对服从父。这两点理解是任何一位货真价实的儒者都不会接受的。儒家理想的君是要保民养民教民的。君臣以诚以敬相待。君有过,臣子反复谏之而不听,则臣是可以离开君的。君王命臣子做违背天理之事,比如命此臣杀一无辜之人,否则便杀掉此臣,儒家的臣子是死不都会遵守这样的君命的。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虽不完全相同(比如可离君,怎可离父),大致上君臣关系是模仿父子天伦而成。

                  认为儒家文化就是且只是和封建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是发展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是儒家完全不适应的。这种马教理论我是不接受的。在传统中国,儒家大致是发挥着全面影响的(制度方面、日常生活方面、伦理道德方面)但是儒家之为儒家的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制度,也不是万千变化的经验世界,而是天道至善、由此而有人性至善,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理学家的天理,其义一也。这个至善之理是制度的根据,儒家设计的制度不过是要实现此。儒家的教化也不过是希望百姓的生活王这条路上靠近,不断的实现天所与我的人性善。古今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制度礼法是有损益的,然子曰“百世可知”,天道不变,人性不变。只要有人性善信仰的人对儒家只适合封建社会的观点应该要多思考下决定接不接受吧。(PS:一直认定人性本恶的人可以把我这一段略过去……)当然,理想的儒家自春秋以来从没有不打折扣的实现过,统治者不少是抱着利用儒家的心理,而不是信服的、真正践履的心理。有历史形势的制约、有儒者德行才智的不足、有别派思想的败坏(比如阳儒阴法的说话),儒者做得不好的地方,儒家自会承担起来,不会推脱自己的责任,但是这一个百年以来,国人更习惯于将传统社会的所以弊端一股脑推给儒家。。。

                  我不了解托克维尔,只就葡萄兄引用的话提点问题。“服务于封建土地生产关系及其伦理价值的基督教必须死。”我想耶教(“基督”这个词有救世的意味,我一般只称呼“耶教”,请见谅。)到今天在西方也没有死,基督教依然是西方的主流思想,也是西方的伦理道德基础。虽然,今日之耶教和古代的、中世纪的耶教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耶教还是耶教,那种本质的东西没有变。是我理解错了,还是这句话另有解释,请赐教。

                  还有葡萄兄说朱子抛弃了格物学说,不知葡萄兄是在何处看到的说法,大概没有一个朱子后学会这样理解朱子。而阳明试图按照朱子格物说格竹子,病了,这只是阳明没有理解格物说,整天站在竹子面前就是格竹子?阳明的做法真囧。

                  • 家园 讨厌这个,其实就是本能

                    一听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好像看到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头子,慈祥的看着你,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你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平心而论基本上任何理论的说教都是这样,但是涅,从小反叛习惯了,就是不喜欢这种宁静祥和的等级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