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革派的朋友,这里有你们的父母吗? -- 我来也

共:💬156 🌺985 🌵1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阶层流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是社会提供了流动的必要条件,内因是自身的努力。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努力奋斗的人,阶层是否固化的差别就在于外因是否提供了流动的必要条件。但是你也要承认,在任何社会都有各类有有形或无形的限制,比如:

                  在文革,有形的限制是是你的“成分”;在现在,无形的限制是你的“资产”。“成分”的限制比“资产”的限制真的更难以接受吗?从社会整体角度(而不是“高成分”的部分人角度考虑)究竟什么限制是更加有利的?你是否可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穿越到文革我当然会丧失读书的机会(我是个下放到农村的右派的子女)。但是一个对我很好的邻居姐姐就不会到广东去做小姐,我的另一个邻居哥哥就不会在广东因为打架而入狱(在市场经济中发家的必然是少数,农民工的阶层流动性怎么样?),我的一个农民邻居就不会到煤矿去挖煤到身体垮掉。

                  强制的阶层流动虽然不好,但也不是最坏的,比历朝历代以农民起义的方式强制阶层流动我看要好得多。

                  作为“高成分”的阶层,反对文革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低成分”的阶层却未必这样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我的想法。改革开放30年了,现在看起来初步可以“不患寡”了,但是看起来很患“不均”啊。

                  你的观点可以代表很多“先富起来”的人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很多“没富起来”、“富不起来”的人不是这样的想法。

                  • 家园 难得你能够跳出自己的出身看问题

                    铁手奖励双响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 家园 我父亲对“文革”时代的一些记忆

                    虽然我不喜欢用“枚举例证”的办法进行辩论,还是举几个例子:

                    文革初期,我爸在民工队参加黔昆铁路建设的时候,遇到过一个铁路工务段的老工人,四十来岁年纪,最大爱好是换老婆。到我爸认识他的时候为止,已经换了三个老婆,都是从农村来的黄花闺女,此人是吃“商品粮”的、工资还不低,在当时很有吸引力——农业户口的人,在那个年代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机会,这种“跳农门”的方式,在农村的年轻姑娘中、绝非个例。当然,这个例子也许可以解读为: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高

                    还是我爸当民工的时候,他才13岁(小学六年级),这对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家的子弟来说、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他当了四年民工、其中最后一年已经转职做采购员、不干重体力活了,就这样,还是落下一个腰肌劳损的病根,直到今天、偶尔还会发作——这都是修黔昆铁路护坡的时候给害的。和今天血汗工厂、小煤矿、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相比,他那个时候还有一个额外的“体验”饥饿。正在长身体时期的半大小子,又要干重体力活,每顿饭一斤六两玉米饭(做熟后的分量)、油水极差,每天中午12点吃完饭、到下午两点钟上工的时候,肚子已经空了,下午四、五点种的时候最难熬,饿得眼冒金星、出虚汗。

                    1967年,我伯父随部队去越南参战前,回家探亲,归队的时候顺路给他带了一罐头瓶猪油,他没舍得吃,只在馋得受不了的时候才往饭里面加一小块。等到1969年,我伯父从越南回来的时候,又去工地看他,见到那瓶猪油还剩一半,我伯父默然、好长时间不说话

                    我父亲在那个时代的经历,普普通通、一点都不独特,绝对和“伤痕文学”的描写沾不上半点关系,而这,就是那个时代、一个最普通小城镇市民家庭子女的生存状态。你心目中的“文革”时代,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国”,是不存在于我们这个位面的地球的。哦,对了,顺便再补充一句,我爸他们那个民工队、一百多人,虽然参加了五年多“三线”建设(他提前回家了),但是最后当上工人的,凤毛麟角,对他们来说,“阶层流动”的门槛,也是很高的。

                    关键词(Tags): #文革通宝推:acxp,
                    • 家园 我也来举例

                      农村的女孩,靠嫁人改变命运,这个在现在也不是个稀奇的事情。

                      别的不说,大城市里面的小资女白领,倒贴嫁老外,被人玩弄的事情还少吗?

                      我承认,前30年,也许是物质匮乏,并有由此带来的种种悲剧,但未必是缺少平等和阶层流动。

                      我们回到主题,现在,物质丰富了,但是阶层流动是更容易,还是更困难了?这是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现在要反思文革,就是因为现在缺少了平等(哪怕文革只是以平等为口号)

                      • 家园 我也来说贫富分化与阶层固化

                        这两个话题最近在河里引起热议,但是,好像好像很多人把它们认为是两个问题,即使一个帖子两个问题一起谈,也是分开谈。没有意识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贫富分化促进阶层固化,阶层固化反过来加剧贫富分化。

                        有人说前三十年很僵化,的确。但僵化不是固化,虽然看起来好像有点一样,都是不流动。但是僵化是由于前三十年的干部终身制的问题所引起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没人死,也就没人进,虽然有清洗,但是规模有限,不能引起大规模的流动。看起来也就是一个人在一个位置要干很久,很固定。当时中国经济的规模也不大,所以位置也有限。但是这终究是制度为主要原因。而前三十年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之高,也使人缺乏搞阶层固化的主动性。也正是如此,所以我们能看到最近三十年,破除干部终身制之后,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阶层流动开始加快。

                        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觉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先知先觉,有人后知后觉,有人不知不觉。如何从自发到自觉呢?毛主席说,社会实践。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了一个贫富分化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且贫困是没有底线的这个客观规律。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反过来会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那就是主动在自己的阶层搞固化,千方百计的阻挡别人,防止自己或自己的子孙往下掉,同时对比自己所在阶层高的阶层搞固化激烈反对。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大多数人都反对固化,但是固化却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发展

                      • 家园 从阶层流动来说,我认为现在比前30年更容易

                        无它,我见过很多干部家庭的第二代、第三代,因为自身素质原因,沦为一介平民、甚至更惨,也见过很多农民出身、靠自己的勤劳+头脑、在自己的这一代成功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例子,也看过一些人发家之后,不思进取、奢侈享乐,没多少年又重新被打回原形——这样大起大落的变动,在前30年僵化的社会管理体系下,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我的同学和朋友(读书的时候,我喜欢和农村同学交朋友),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社会中层、中上层流动的范例——当然,他们从读书的时候就是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学习尖子。

                        社会阶层的流动从来都是很残酷的,有上层、就会有下层、还有大量的中间层,有人往上爬、必然就有人往下掉,还有大量的原地踏步的群体。社会阶层的流动,从来就不会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不是田园牧歌,从来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喜剧。

            • 家园 所以,既然否定伟光正化,也要否定污名化吧

              矫枉一般都会过正的。这句话既是说现在对文革的再认识,也是在说文革中很多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现象。

              对文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十年浩劫”上了。现在的大部分宣传对前三十年基本上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的历史。这个和现在当政者的需要有关系这个想必你不会否认吧。

              事实上我看你所谓的“文革招魂者”们没有一个说是要再来一次文革或者想穿越回文革的。不过是因为有点为文革鸣不平吧,对现在官方里对文革过于简单的定性定调反感,以及对以前比较善良,真诚,平等的社会环境的怀念

              无论从政治上,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文革不可能只有破坏性,因为文革十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粮食增长,国际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变化都是无法否认的。

              从个人的体验讲,我父亲高六六的老三届,按说被文革耽误的最厉害,但如今谈起来,对文革也不是一面倒的负面评价。前一段还在比较现在和文革以及之前的城市治安,还在说文革时候当官的哪像现在这么嚣张。

              我倒认为,对文革的再认识非常必要。文革不存在伟光正化的可能,但绝对不是一无是处。

              至于你说的建国六十年阶层固化最厉害是文革后期,我想你需要更严谨的证明。因为你要说明文革这些事情都只是发生在某些群体上的,而另一个阶层的子弟可以免于磨难。

              • 家园 在指责官方对文革评价简单化的人中

                实际上自己更简单化.

                无论从政治上,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文革不可能只有破坏性,因为文革十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粮食增长,国际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变化都是无法否认的。

                文革只不过是整个时代长河中的一个插曲,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完全可以分门别类细说.但把在文革期间的发展与倒退都归于文革,这是何等可笑的想法,难道没有文革全国人民就都死了吗!

                • 家园 我只是认为所谓“文革让经济陷入崩溃边缘”之类的说法太简单

                  如果你觉得我也说的太简单了,很好。大家展开讨论就好了。

                  我认同你说的不能把发展和倒退都归于文革,不过你没必要这么激动吧。

    • 家园
      • 家园 说说理由吗,或者指出那里错了都好啊。
    • 家园 笑喷了

      如果把重庆打黑的事例列出来

      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改开是历史上最黑暗和暴力的年代?

      面对这么低的智商,实在让人无语。

      本来我很反对史文恭的帖子,但看了这个帖子之后,发现史MM的帖子其实还很不错,烂桃子里比,您这个更烂

      • 家园 对兄弟的智商我原来倒是高看一眼的。

        如果把重庆打黑的事例列出来

        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改开是历史上最黑暗和暴力的年代?

        这个恐怕不是吧,至少黄老板、杜老板要有意见的。

        我还是那句话,大家不要比烂,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揪住一条小辫子不放,那是小孩子过家家。

        看一个问题要从宏观看,从整体分析。

        • 家园 正因为从整体分析,你这种拿个例做整体的做法才不可取

          采诗打脸打得piapia响。其实现在没有那些极端案例那么坏,文革也没你举得例子那么惨。

          统计角度讲,极端案例很多是作为特例去除掉的。特例需要特别分析。宏观角度需要更多普通人的例子和统计数字才有说服力。

          • 家园 突然觉得,什么例子证据啥的都不重要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大家都是带着自己早已成型的观点来的,什么证据例子啥的,合心的拼命送花,扎眼的玩命投草,再多的例子也是不够。其实要是真有穿越机器倒是好事,辩论双方各送几个志愿者到自己坚持的时代,呆上一段时间(一年?),然后就有结论了。

            推荐关于文革来自维基的一方言论,维基的文革描述不考虑立场问题,流程描述还是比较全面的,数据也有。

            现在看来,西河政经版面被占领是无可争辩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