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共:💬1222 🌺12097 🌵3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否认后三十年的成绩固然不对,带着情绪看前三十年也是欠妥的

      “1965年,中国农民年平均从集体分的收入是52.3元,1976年为62.8元。十一年间增加10.5元,每年增加不到一元。到1978年,至少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得温饱。

      1965年,全民企业职工月工资年合计为652元,1976年下降到605元。“

      俺的不同意见在这:大熊甲:文中主要采用平均数据,而缺少总量数据,有误区啊

      当然,假如还有人用所谓的“工业化”来说服俺的话,俺只能说,无论你用什么名词,我都不会认为一个国家30年建设后还让20%的人口不得温饱的制度是令人羡慕的。这方面俺有当事人的例子,1972年,周公陪同外宾去延安时,听说延安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和解放前差不多,自责地掉了眼泪,说解放这么多年,老区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我这个总理没干好啊。

      这个就带着情绪了。为工业化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但成就也是巨大的,为后来的改开奠定了基本的工业基础和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框架。

      单从生活水平、舒适度看问题,是偏颇的。打个比方,现在大家买房的钱应该远大于花在装修上得钱吧。以沿海某市为例: 每平方米2万. 120平方米的三居室要240万。而这个三居室中等装修,40万基本就可以比较舒适了。注意比喻来了:如果不装修,直接住毛坯房,那是相当的不舒服的,但是钱主要还是花在毛坯房上啊,花在粗糙的承重支柱和横梁构建起来的框架上啊。 可以说,前三十年,我们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自力更生,从打造工具做起,终于造出了毛坯房,虽然住着不舒服,但是那是大家千方百计,省吃简用,一分一厘地省出来的,千辛万苦、努力奋斗造出来的。

      后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基本成型,装备制造业、军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发展人民生活所需的轻工业等,开始告别前三十年用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微增长、0增长、甚至略微倒退来进行为工业化而进行的高积累的政策。因而,大家能够感受到更贴近自身生活的发展成果。但这些都离不开前三十年打造的框架:没有两弹一星及其他军工发展,我们在国际上将备受煎熬;没有装备制造业和重工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所以引导大家单从舒适度看问题其实是一种潜伏较深的忽悠啊,过去俺也被忽悠过。

      至于“30年建设后还让20%的人口不得温饱”,只能说我们的国家是巨大的、复杂的。老少边穷地区要发生改变,成本是巨大的,楼主有些想当然了。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可以说全国是咬着牙集中力量在关键处着力。未尽之处,当然可以责备,但唏嘘可能更好些。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1976年,中国农民的年收入是62.8元,而职工605元。-------假设此时中国有八亿农民,两亿工人,俺想知道的是,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为什么80%人口的年平均收入是另外20%的人口的十分之一呢?

      这个质疑俺是举双手支持的。但只能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毕竟还不是共产主义革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构成,还不允许那样的一致,而东哥、周公都是现实的政治家,而不是空想家。

      “顺便提一下,到1984年,李先念国家主席就宣布,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里要分开来看。首先不能否认,文革等政治运动以及过左行为确实对一些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限制了个体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改开的包产到户确实释放了很大的个体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这个积极性有着前三十年建设的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支持。不能否认前三十年的缺点,也不应该无视其中的转承。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在西西河的左派对你说的包产到户,那是恨得咬牙切齿啊

        嘻嘻

        • 家园 包产到户的优劣倒还没空深究

          文中只是不否认其对“个体生产”积极性的促进。

          粗粗看来,集体生产(公社、生产队)的难点在于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和献身精神,对领导者有较高的要求,有高的领导艺术,能消弭分歧、组织共同奋斗并合理分配。这是不容易的。如同共产主义一样,长远看是好的,当时看难度大。

          而包产到户则在管理上简单的多。短期看能在较少管理成本下实现较多收获,但长期看则在其他诸多方面要付出成本。

          从容易的做起一直是老邓的习惯,后来的猫论、摸石头论都是如此,而啃硬骨头、打框架则是东哥后期的作风。 从后人历史的眼光看,东哥确实对这片土地的未来有着太多期许,也对历史和人性有着鲁迅式的深刻洞察。

      • 家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看中国年鉴以粮食增长为基础,前三十年同后三十年一样都是翻倍而人口前三十年增长一倍后三十年增长百分之30,粮食问题人口才是关键

    • 家园 气死我了

      好不容易乐善熬到450,正待砸草,却不料要求又提高了,这通货膨胀得也太快了吧。

    • 家园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是要在尽可能大量地占有史料的前提下,首先通过对比和分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再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结论必须能解释所有已知的事实而且无内在矛盾。

      如果先有结论,再来挑选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史料,个人认为这不是正确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 家园 问题

        没有一个working hypothesis如何收集和梳理资料?况且史料本身即为解读,有上下文、立场、结论和论据的组织,如何才能避免断章取义?

        当然working hypothesis通常不是最后结论。

    • 家园 史兄写的这篇文革文章基本上和我了解的文革一样。

      很赞同您就一个历史事件要多看几个事件中人物的回忆录,我曾经不知不觉这样做过,的确如您所说,看到了一个事件中人物的不同侧面。

      很可惜像周总理,陈毅等一批中共顶级人物没有留下相关的回忆录。彭总应该有专案组留下的自述吧,看过一些片段,不全。

    • 家园 达赖:不像50年代我在中国,那时的共产党人真的是很讲原则

      [UR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cB-CklvCio[/URL]

      7月11日,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访问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到访自由亚洲电台总部,并就西藏局势和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接受专访。

      。。。。。。

      。。。。。。

      在回答本台维吾尔语组有关中国民族问题在共产党政体下的解决前景时,达赖喇嘛表示:

      “不像五十年代我还在中国,那时的共产党人真的是很讲原则,真是全心全意为劳动阶层的人民服务。那种精神现在已经没有了。如果那种精神仍在,就不会有腐败存在。现在,腐败盛行,说明已经没有了道德水准

      • 家园 他没有资格讲这种话

        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东西。

        我现在感到遗憾的就是,50年代这家伙出逃,本来解放军完全可以把他和他的随从干掉,但是太祖大发慈悲,放了他一马,才让现在的天朝政府平添了很多恶心事。

        太祖大概是对这家伙有什么好感吧,54年进北京,太祖还亲自去看他,对班禅就没这待遇,厚此薄彼。

        • 家园 达赖势力大

          班禅直管后藏那一点地方,而且九世班禅又被十三世达赖赶跑了。所以达赖几乎管理了整个藏地,超过以前的达赖。

          政治家嘛,还是以政治目的为先。

          另外,班禅不像达赖那么心机深沉。

        • 家园 你这个派头很大啊,跟中央领导似的

          有没有资格讲这个话,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达赖貌似是经历了前后三十年的人,虽然很早就叛逃了,但是至少见过第一代领导人的风骨,你见过吗?

          现在政府是有很多恶心事儿,这个原因是谁造成的?在你眼里是毛,你用毛的慈悲来做文章,好像是毛造成了达赖的这些做法,你是什么居心?

          最后倒好,来了句揣测,大概。。。你可真行,还好意思说厚此薄彼,胡乱邦邓笑贫这帮人的厚此(农奴主+贵族)薄彼(农奴+平民)才是这么些恶心事儿的源头。

          通宝推:bluestarry,
        • 家园 两人影响是不一样的

          传统上达赖管后藏,班禅管前藏,在黄教中两人地位同等,但13世达赖时九世班禅被赶跑了,去了青海和内蒙古,求国民政府也没有用,造成达赖势力几乎控制了整个藏区,达赖的影响远大于班禅,政治是最讲实用!!所以才有厚此薄彼的出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