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数字说话】13.4中国人完全不担忧医疗,这是奢望 -- 加东

共:💬85 🌺289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注意你的用词

        你的这种说法,只能哄哄那些没出国的人
        犹豫再三,捏着鼻子认可了你的回复。下不为例。

        • 家园 既然这么说,应该把2国的医疗质量也比较一下啊

          我们的医院像集市,比国外的医院差远了,医护人员的态度更是差。。

          支持加东

          • 家园 是集市好还是甜圈店好?

            BC有个医院,病人太多实在没地方摆,病床都推到医院的甜圈店里了,这事被NDP拿出来大力抨击保守党。

            两年前回国去过医院。国内医院里确实人多,尤其三甲,因为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真的多,非常多,说象集市没什么不妥。但一旦见到大夫,基本都有个满意的说法,什么病怎么吃药,该注意什么。加拿大的医院,等几个小时才给你分诊。好容易安排你进小房间或者布帘子隔间等着见大夫。先来个护士让你换大褂,然后量血压心跳体温。护士不到五分钟就走了,大夏天空调巨冷,光板穿个后面系带子的褂子根本不保暖。本来就是发烧浑身冷得要死,也没个铃可按,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好容易有个护工路过,要求加个毯子,人家护工才不管呢,又去找个护士来,才拿了毯子裹上。然后再等几个小时才见到医生。而医生对于为什么发烧语焉不详,支支吾吾,最后说约一个专家做超声波检查淋巴。要做这个检查,在加急的情况下,等了三周。在医院做的检查只有验血,而好几个指标都是我要求加上去的,要不然那个血检也没什么用,肯定白血球高,验不验我都能猜到。然后又过好几天去医生那里看结果,而对这超声波的片子(其实都是数码照片)这医生又找来另外一个医生,小小一个诊室里面医生们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没说清楚为什么。后来我实在不耐烦了,要求再次验血,因为已经过了将近一个月早不发烧了,我拿了两次血液检查的检查至少可以对比一下有什么变化。好吧,医生们也松口气,终于能把我打发走了。

            关于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有一部非常好的加拿大电影可以参考《野蛮入侵(Les invasions barbares)》以下内容有剧透。

            因为是法语片,大致说一下电影内容:

            片头可以看到医院的拥挤状况,躺在床上的病人是怎么给排在过道里,地下室里……片中主人公得了癌症,他儿子跟他关系紧张,但还是私下重金(且是现金)贿赂了医院的高管以及工会人员,把一间储藏室变成一个单人病房。片中有这老头怎么被送到美国检查,怎么又送回加拿大住“高级病房”。因为是不治之症,最后老头的儿子想清楚了,让老头爱干嘛干嘛,嗑药打吗啡,甚至贿赂老头的学生们到医院来看望老头子,满足老头子心里一点点为人师表的虚荣。片尾家人朋友一起聚到湖边的别墅,在一个清晨,所有人跟老头一一告别,包括在天边航海的女儿也通过卫星网络视频告别。然后一个护士过来,给老头接好输液管子,开车离开。一个一直陪老头嗑药打吗啡的女孩子帮着把过量的吗啡打到输液管子里。这部片子不是单纯说医疗体系,也没有普遍意义,因为是豪富家庭基本可以拿钱摆平所有的事情,包括找个瘾君子女孩儿陪老头嗑药,买毒品,贿赂这些事。但片子里有很多内容值得看,值得思考——家庭、亲情、生活、死亡、安乐死、公平、权利……

            • 家园 加拿大安乐死法律通过了吗?
              • 家园 还没有

                电影是2003年拍的,影片中的护士也是冒了大风险的,但那家人安排得比较巧妙,只让职业护士把点滴挂好,其他由别人完成。

                安乐死在加拿大讨论也是很禁忌的,公共媒体上基本没有。不过我想如果要通过也是得先在魁北克省通过。加拿大堕胎、同性恋婚姻都是魁北克省最先通过的。

                《野蛮入侵》这部电影定级为R,就是要十六岁以上才能观看。有次CBC放过一次,标记打了16+,有个朋友特激动,说到加拿大那么多年,头一次赶上16+这么高的。因为14+已经带脏话、一定的颜色和暴力了。而魁北克拍过一个人物传记电影,就是关于一个魁北克妇科医生积极推动堕胎合法化的,故事背景大概是50-60年代,电影分级18+!!还有一部讲加拿大妇女获得选举权的电影也同样的18+!!!

                • 家园 为什么呢?是怕16-的小盆友们也去安乐死?
                  • 家园 我赶脚是不想让小盆友思考太多

                    16-小朋友半懂不懂的,最好以为日子就是流行乐,男女朋友,漂亮衣服酷摩托,18岁之后和高中sweet heart结婚生娃过日子就好了,千万别东想西想,逗帝哥他老人家发笑,给政府添难堪。

          • 家园 真不一定……

            医学是个经验行当,看得越多,做得越多。

            表面上仪器设备规程的先进很多时候掩盖了医生诊断水平和护士护理水平的低下。还是要业内者仔细才能看出来的。比如在美国某排名前五的医学中心,亲眼目睹过护士抽静脉血的消毒的手法,放在国内护士长早就要骂过来了。

            如果一天只看十分之一的病人并且收入不变(姑且不谈增长多少倍),国内医生的态度自然会好很多。

            我想,公平起见,应该给医生护士同样的环境,再对他们进行衡量吧。

            通宝推:kkilo,
    • 家园 还是有所不同的

      毕竟国内医疗成本还是相对很低的(相对美加),

      比如光床位费的话也就几十,美帝都是总统豪华

      套房的价钱。人工费。。。仪器检查费用都还是低

      的狠。医疗费用比美加低一个量级不成问题吧。

      国内医护的门坎低多了,招生没那么多限制。

      • 家园 你太低估国内的医疗成本了

        检查仪器和试剂大量进口,药物也是,成本与美加并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论门槛,多读三年本科对学医有多少区别?美国不过是补高中的课罢了。

        如果把国内医护人员也当富士康里的用过即抛的机器人的话,那么人力成本是十分之一的说法也勉强“合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