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王叔和论食宜 -- 弦音醉舸

共:💬1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王叔和论食宜

    王叔和魏晋时人,《晋书》无传,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有“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之语,后世遂以为其为晋太医令,如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云“王叔和西晋人,为太医令,虽博好经方,其学专于仲景,是以独出于诸家之右。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但《针灸甲乙经》之序作于魏甘露年中[甘露五年(260年)六月曹髦被司马昭杀死,魏元帝曹奂即位,改元景元元年],序中称王叔和为“近代太医令”,则王叔和应为魏太医令,而非晋太医令,则撰次仲景遗论的时间亦在魏。仲景约于公元215~219年之间辞世,且仲景在约206年后才开始开始发奋图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王叔和“撰次”仲景《伤寒论》距离《伤寒杂病论》成书时间,不超过50年。

    对于这个话题多讲几句,钱超尘老先生认为张仲景序中的“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是“建宁”的笔误,理由之一是建宁期间东汉连续发生了好几场瘟疫,我觉得这个观点很牵强,建宁10年的话是公元177年,张仲景约生于公元150~154年,这个时候他才23-27岁之间,这个时候张仲景就发奋图强,撰写成功《伤寒论》,这背后的医药修为必然会使其名扬天下(《伤寒论》中蕴含的临床经验是很丰富的,钱老自己也很推崇,并说自己只需按书索药,就能治好病),那么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此时张仲景已在54-58岁的年华了,又加了30年的医疗修为,曹操为什么想不起来请张仲景救治,而只顾得感慨“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这于情于理都不通,故而我还是选择采信张仲景原序的“建安”年号,并确信张仲景是大器晚成:于建安10年(206年)左右发奋图强,208年尚未名扬天下,故13岁小儿曹冲病重之时,权倾朝野的曹操自然想不到张仲景的存在!

    王叔和撰次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体现在《脉经》一书中,此书撰集了前代各家的脉法精要,除《黄帝内经》、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医籍外,还录有《脉法赞》、《四时经》等要录,正如其自序所言:“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是学习中医跳不开的经典著作之一。我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伤寒论》,是宋朝校书局以高继冲所献《伤寒论》为底本校注而成的,是隋末的《伤寒论》流传版本(《伤寒论》的版本流传太复杂,就不深讲了,照章太炎先生的判定,此版本与王叔和无关。)

    扯了这么多,我们话归正题吧:王叔和论食宜,见于《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

    “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啖 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 、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仿。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 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胪胀、泄利、渐渐自已。”

    从其论述可见,王叔和认为好得饮食习惯应该是:简、俭,勿大饱,选择“益人”的食物,避免油腻滞碍及生冷瓜果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