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共:💬416 🌺2543 🌵1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民国的大师很多都是圈子内互相吹捧起来的

      和现在的相比,很多所谓的大师都不过如此

      胡适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水经注考、和对红楼梦的考证

      傅斯年的学术成就是什么?恐怕根本就比不上李学勤

      对了,顾颉刚考证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日本人的,还说大禹是条虫,至于古史辩在田野考古证据前的失败,不说也罢

      陈寅恪号称考核精严,论证周密,嗯,考证的结果就是华佗是印度人,崔莺莺是妓女……

      就是现在,台湾在大工程上面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设计青藏铁路的、歼20的总师就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对了,齐邦媛的学术成就是什么?

      • 家园 陈寅恪能在90年代热起来,是有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的

        陈寅恪能在90年代热起来,是有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的。

        80年代之前,“政治正确”是唯一的标准。基于此原则,很多名不副实的人物如郭沫若就被共产党捧为“大师”。为了塑造中国在文化上“欣欣向荣”的印象,共产党也花费了不少力气在国际上比如说社会主义阵营中为郭沫若等人造势。这是一部分“大师”的来源。

        8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知识分子受到所谓“启蒙”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出于对80年代之前共产党垄断话语权,人为塑造郭沫若等“政治正确”的“大师”不满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历史中寻找“政治不正确”作为对体制的对抗。于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凡是与共产党对立或者是有一定距离的,纷纷被挖掘出来。沈从文、粱实秋、林语堂、周作人、胡适等人的那些或有或无的“学术成就”就是在这一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并“大放异彩的。其实知识界对他们的所谓“成就”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意识形态对抗的心理还是占了上风。另外陈寅恪最早重新为文化知识界认识,也是在这一时期。这大概算是另一部分“大师”的来源。

        八九年之后,知识界陷入沉寂。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要么是自我感觉彷徨无助,要么是对待体制分道扬镳。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经出版,晚年陈寅恪的心境在彷徨无助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共鸣,于是这本书红极一时,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等人纷纷加入其中,从这时候起,陈寅恪终于“热”了起来。与之相仿的是90年代兴起的“顾准热”,则是因为顾准在分道扬镳的知识分子中引起更大的共鸣。作为中国革命的“受难者”,当时的“顾准”其实在知识分子当中是比中国士大夫传统的“陈寅恪”还是要更“热”的。不过在小资文青当中,相对于顾准,中国传统的陈寅恪显然更“时尚”一些。

        所以与其说陈寅恪是因为其“学术成就”,倒不如说他其实是因为其身上的“符号象征”而被知识界有心推动,被小资们盲目追捧之后而“热”的。

        至于其“学术成就”本身,由于社会上并不了解这背后的意识形态背景,对“大师地位”是多有拔高的。而在过去十数年知识界出于维护“符号象征”的考虑,在高度赞扬广义的“独立思想”的同时,对“学术成就”这个细节话题是避而不谈的。不过从近几年的动向包括一些文章来看,似乎知识界对社会上没有原则的过度拔高也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如果将来共产党真的改旗易帜,知识分子没有了与之对抗的体制,意识形态不再成为问题之后,出于意识形态需要而出现的大师,可能也会随之而被遗忘。

        通宝推:重耳,
        • 家园 Emyn 的文字我一向佩服,也尊重您的观点

          但评价郭沫若名不副实,恐怕要反向理解,郭现在是头戴学术污名,内里却是强大实力。由于其晚年人品问题严重,加上身后无人撑门户,所以被人羞辱不足为奇,甚至被反体制的拿出来含沙射影否定49年之后的一切。反面例子就是顾诚,一开始被人排挤,否定其学术成就,尽管功底过硬还被人诟病——谁叫他马列史观?意识形态就是原罪!好在他弟子万明终于成长起来了,足以支撑门户,结果现在评价史可法,研究南明史都绕不开顾老了。

          鲁郭茅49年之前就因其水平闻名全国了。说是党利用政权的力量吹捧起来的,不大合理。

          另外,郭在49年之前虽然生活浪荡,一如流氓才子,但大节无亏,生死关头把持得定,这点,当今中国也没几个中青年有他的勇气吧?如果人人如年轻的郭一般舍身,现在早就变天了。

          • 家园 对郭的评价可能确实有过激之处

            对郭的评价可能确实有过激之处,也许是因为不喜他论证时的“大胆”作风。不过他在甲骨文还是做了不少成绩的,但在史学方面则争议很多。

            中国古代的时候士大夫本身就是统治阶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与政治也是一体的。上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对政治的介入虽然未必比得上古代,但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

            鲁郭茅当中,鲁迅对政治的介入要比其他人少一些,鲁迅是左联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与左联又始终有一段距离。鲁迅与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的恩恩怨怨,特别是对田汉的态度都可以作为力证。郭沫若与茅盾与鲁迅不同,是直接介入政治的,而且由于立场的问题,他们与鲁迅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

            郭沫若在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南昌起义时也是直接参与者与主席团成员之一。1928年之后郭沫若流亡日本十年,并在此期间研究历史,成为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成就是要肯定的,但也要看到他早期的政治背景因素在先。

            茅盾与政治也是分不开的,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就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之一。茅盾与瞿秋白是好友,《子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茅盾和瞿秋白的共同创作。在瞿秋白《多余的话》中,他特意提到了茅盾,将茅盾的《动摇》与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的代表:

            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罗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

            郭沫若与茅盾本身的成就是要肯定的,说他们是政党的力量捧起来的当然不见得很确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介入还是非常深的。

            • 家园 我对历史纯粹是门外汉,只不过由于个人爱好,稍微读了一点书

              仅就我个人印象,几乎所有的历史学者都有泥沙具下,论证粗疏的时候。仅举几个例子,陈寅恪

              的‘李白是胡人’,另有你前面提到过的杨贵妃是否以处子入宫,钱钟书批评太"trivial",余英时

              还为他辩护说陈是用来证明李唐本处夷狄,故闺门失礼不以为异。陈寅恪既然考证倒还罢了,说起来

              余英时的辩护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话说唐朝之前进宫的妃子必然就是处女吗,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进

              宫前就有女儿了。还有岑仲勉的《隋唐史》但凡稍有的特别的风俗就说是突厥传来的,

              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评论前辈学术功底时,就不能用最短木板理论了。毕竟错误谁都会犯,而学术创见才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

              具体到《李白与杜甫》上,这本书的李白部分我觉得写的是非常好的。郭沫若 是文学家,他的学术著作也写得明白晓畅,堪称典范。其中对永王李璘的分析尤其精到,这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emyn说《李白与杜甫》里唯物史观的成分太多,事实上如果将李白部分单独抽出来的话,几乎可说是建国后出版的历史著作里最不勉强附会的了。我觉得整部书里最不能辩解的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郭沫若对李白并不是一味赞扬而是多有批评,但明显感觉到态度是春风般温暖,批评杜甫就上纲上线,寒冬般冷酷了。事实上他提到的杜甫的那些毛病,李白几乎都有,有的还更重。

              emyn提到郭沫若对政治涉足很深,下面ferr1说他是“政治家中的一流历史学家”,我觉得这个评价是很精到的。我们现在看郭沫若是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但我觉得郭沫若自视的第一身份肯定是革命者,就像杜甫的“名岂文章著”一样。 他在写李白时有很多自我投射的地方,可以反映一些他的心态。他很少写诗人李白,更多写的政治家(这个词或许不恰当)的李白。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刚起时李白奔逃避乱。郭沫若将此视为李白一生中所犯得最大错误,他写道“他(指李白)即使不能西向长安,为什么不能留在中原联结有志之士和人民大众一道抗敌?而却“窜身南国”,还要胡乱享乐,自鸣得意!"说起来,郭沫若是十分希望李白在政治上也有一番作为的,他这里批评的必然不是诗人李白,而是政客李白。再想到抗日战争后,郭沫若抛妻别子,只身返国,我觉得他这里的用心是非常深的。

              通宝推:穷贱忙人,
              • 家园 杨贵妃是不是处女有其意义

                从学术角度看,这是个跟妇女史、性别史、民族史都挂钩的题目。学界内部绝不会轻视这种问题。宋代以前的史料很少,任何一个记载都有相应的意义。

                假设今天看到一篇德国某学者考证查理曼大帝某任妻子是不是婚前守贞的文章,大家会不会觉得好笑呢?我估计比例绝对低于嘲笑陈寅恪的人。说明不管政治立场如何,在学问这方面大部分人还是对中国自身很有自卑感。

                • 家园 1

                  从围绕这个 是否 出现大小原始文献的遣词用句子,引用的历史典故,出场的论战人物,传说的流传变化,都是出东西的。不少人光看标题就以为是八卦,要亲自一读才会知道内里能捣鼓出很多东西

              • 家园 惭愧,

                惭愧,和你比起来,我才是外行呢,只不过在网上说话不怕说错。郭沫若又搞政治又搞历史,政治的现实与历史的真实交织在一起,则用心不能持平,而时事政治一旦改变,许多结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就不足为奇。这当然不是郭沫若一个人的问题。倒不是说不能以郭沫若为师,但若以郭沫若为师,这一点更要小心。

            • 家园 政治家中的一流历史学家

              政治家中的一流历史学家

          • 家园 花赞一个,并借宝地咕哝几句

            郭的学术实力是无人敢指摘的,虽然可以挑些小刺;而郭的开创性意义,会越来越得到认可,我以为,只要认真读书研史的人,终究会明白的

            但说到晚年人品问题,兄台仍然人云亦云。举世皆言,我本不屑与人讨论。但以兄台之激赏郭而仍持此言,却愿意在这儿叨几句

            郭有赞毛之诗,这错了吗?难道毛泽东还真受不的赞?只许我们赞“春天的故事”?郭在文革中陷害过人了吗?《李白与杜甫》,世人皆谓紧跟之作,但紧跟就能够一下子写本书来?周国平就认为,郭并非紧跟,而是“觉醒”。郭之喜李白,这是毫无可疑的,以其文风而论,本来就偏豪放。

            诚然,郭在文革而赞文革,过后又骂“四人帮”,与世人所持理想之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容或差池。但无论如何,都不足以兄台“人品问题严重”一语。放眼当世,一一比对专家学者,又有几个能够独立的呢?

            • 家园 似乎未见郭出头整人

              郭老一世,经历多少惊涛骇浪。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一次运动中郭老冲在前面的事情。位高权重之时便是噤声不语之际,最多放两首诗出来,所以才有诗多好的少的自嘲。

              • 家园 我不愿意与别人争论郭老人品

                因为多数人头脑已有定论与偏见,殊无意义。

                所以在兄台贴下讲几句,总是当世论人太刻。郭老固然有些小刺可以我们批评,但在大的立场上,我们绝对是没有什么资格批评的。尤其是这个时代许多的专家学者,论起前人来说,就有洁癖;可以曲意阿世,标榜自己,做课题为不论曲直只为政府说话,拿人钱财不问对错只为老板消灾……

        • 家园 陈寅恪热固然有其弟子宣传的原因,他本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陈寅恪热固然有其弟子宣传的原因,他本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他对独立思想的追求态度远超意识形态争论。

          • 家园 陈寅恪的许多考证早已被人打的脸都肿了。

            讨论学者成就,你扯什么独立思考。

            • 家园 评价学者是看原创性和对领域的开拓性

              历史研究一代一代的前进,被后来者否定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你看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日本的内藤湖南、美国的费正清这几个国人比较熟悉的名字,他们如今在学术界影响力很低。但是当年若没有他们的总结提高和开创,别人也无法顺着新路反过来超越他们。

              你说陈寅恪的很多考证现在都不成立,这是事实。但是这些把他打肿的人你能随口说出几个吗?国人能随口说出几个吗?百年后的史学史能留下他们大段的身影吗?这就是一流史学家和二流史学工作者的区别。

              说句实话,想打肿一个人的脸还不容易?找篇陈寅恪、王国维的文章,从脚注入手,顺便搜索一下最近新出的考古资料,再结合一下欧美日本学者的观点,写一篇论文批一批细节,再往大局引申一下。

              然后找自己读博读硕的同学联系联系,其中颇有一些是编辑的,帮我发出这篇文章。再洛阳、北京、杭州、武汉跑几个会议,跟其他专家喝好了,我也就入这个圈子了。

              此时再靠关系联系个大众媒体,比如《光明日报》《新京报》和电子媒体,宣传几次也就成了一个有些名气的专家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