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白鹰之翼——波兰翼骑兵简史-1 -- 路人癸

共:💬120 🌺65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遇到骑兵高速冲击时,可不可以像电影“勇敢的心”那样,

          当骑兵快要冲到阵前时,突然竖起很长的长矛。这时骑兵来不及减速,就会一头撞在矛尖上,后面的也躲闪不及,就会全部撞在一起。这样不是可以把骑兵的这种阵势破掉了吗?

          • 家园 长矛不是问题

            在任何一个战场上,可能除了皮萨罗对面的印加人。长矛都是对付骑兵的基本配置。但是正如苏沃洛夫还是谁说过的:一支军队只要愿意付出牺牲他总是可以前进的。骑兵对步兵防御队形的冲击能否突破核心就在于骑兵能不能以较小的代价冲破步兵的阵线,如果可以那么骑兵在突破后就能还有力量扩大战果直至击溃敌人,如果不可以那么即使少数骑手冲破了敌人的阵线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丧失了攻击力量的骑兵连防御都做不到。同时是否能以较小的伤亡比击破对手阵线也是攻击方士气的保证,总的来说士兵并不害怕牺牲,他们只是害怕白白牺牲。

            骑兵或者说骑步兵都如此,在进攻中伤亡主要因素并不是对手的长矛,而是对手的投射武器,长矛最大的作用实际上是阻遏,延长攻击方暴露在防御方投射武器杀伤窗口的时间,就这个角度来说铁丝网其实是长矛的终极版。

            在火器时代以前因为投射武器的杀伤力问题,冲击骑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增加防御能力,用更好的甲更厚的甲去保护自己和自己的马。这个办法确实很有效,在尼科堡即使是奥斯曼人的拒马都没能阻挡法国人的冲击,虽然法国人失败了,但原因不是法国人没有突破,而是匈牙利人没有跟进。到火器出现以后,什么甲都基本无法抵御步枪的攻击,攻击方要想减少攻击中的伤亡,核心问题就变成如何缩短这个窗口时间。

            这个包括两部分:攻击和脱离。翼骑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翼骑兵能够一再地以轻得多的损失击败多得多的敌人,以及,在面对由长矛兵(pikemen)保护起来的步兵方阵炮火时所遭受的惊人低的损失,感到震惊与兴味。例如,在基尔裘姆(Kircholm),波兰人大约百来人阵亡,二百人受伤,而瑞典人的损失估计在六到九千人之间。为了解决这个谜题,必须考虑几件事。首先是当时效益非常有限的火器。第二,翼骑兵有办法将火器的杀伤减到最小。”

            他们的办法就是“在典型的状况下翼骑兵从375公尺处开始冲锋。头75公尺是用走的(walk, stepie),接著的150公尺小跑步(trot, klusem),然后是慢跑(canter, cwale),然后爆发著进入疾驰(gallop)。最后30公尺则是慢跑,完成整个冲锋的过程。只有当先那行继续疾驰,后行则慢跑著前进。”

            这个冲锋的过程就是为了在缩短敌方火力窗口的同时尽量保证接敌时的队形严整。

            队形严整则是能以较小代价击破敌方长矛阵线的关键。

            翼骑兵攻击时第一列是最精锐的骑兵,所谓comrade伙伴,后面几列是retainer随从,这称呼其实是骑士和骑士团时代的一种遗存。把精锐放在第一排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精锐骑兵能够更好的控制马速,压住整个攻击部队的速度,保持队形;二是精锐骑兵在接敌时能够更有效地攻击和躲避敌人。

            有时候在攻击步兵时翼骑兵会让第二列骑兵在冲击的最后阶段加入到第一列中,这样第一列的密度就会加倍,从间隔3米缩短为1.5米,算上人马的宽度,会出现所谓膝盖碰膝盖的密度。在骑兵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一枝骑矛(标枪)的正面分配到的长矛(矛)会在两支以上,但在骑兵密度较高的状况下双方的比例会接近一比一。在这种兵力对比下实际上即使翼骑兵不用5.5米的空心长矛也能在冲击中击败敌人第一列长矛手了。因为步兵用长矛基本没法准确刺,骑手只要能避开一支长矛那么他就冲进了长矛手的死区,而骑兵的长矛即使没有捅上步兵,马的撞击也可以轻易把步兵撞飞出去,不论是被骑矛刺中还是被马撞上,步兵都会像保龄球一样撞倒他后面的步兵,在阵线上造成混乱和缺口。这种一方必死一方很大几率不死的“一对一”对战状态下,翼骑兵可以以很小的代价就击破步兵长矛阵线。

            空心长矛是翼骑兵的又一个法宝,这种造价昂贵的“铅笔”(空心长矛制造方法类似铅笔)使翼骑兵可以在较小重量增加状态下拥有比当时大多数长矛手更长至少是差不多长度的武器,当时步兵长矛极限不过是6米。在长矛步兵采用防骑兵的阵型(即第一列长矛柄戳地抵住右脚斜向上、第二列平举胸前、第三列举过头顶平举)的时候,空心长矛实际上有效攻击距离比长矛还长。这让他们能够在接敌时先刺杀敌第一列长矛手而不是相反,这个优势可能在心理上比在实际效果上更强。

            如果这些都不足以击垮敌人的步兵阵列,翼骑兵会采用轮番冲击的方式进行攻击,他们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打在对手的阵线上,直到他们出现缺口,然后后面的骑兵阵列突破。要以较小伤亡完成这种连绵的攻击其中就涉及到如何尽快脱离敌军投射火力窗口的问题。翼骑兵采用的是小面积快速回转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波兰翼骑兵们这样训练他们的战马

            “马匹被训练做这些动作:想像一条40公尺长的窄道,两端各有一个直径3公尺的圆圈。马儿要在里头以慢跑的速度,转弯、直线慢跑、转弯、直线慢跑、转弯…一直下去。马匹要在圆圈里头转,不能出界。而这是在全副武装的状态下进行的——骑手拿著他们的骑矛。这样的训练允许人与马顺畅的在战时进行攻击,而不会引起骚乱。”

            “另一项翼骑兵座骑拿手的项目是在快跑与转向时,用它们的身体(胸部或肩膀)撞倒人形大的物体。为此,填充茅草的人形靶挂在转轴上,马匹以胸甲撞击人形靶。被拨动的转轴导引著冲击力,所以马匹不会受伤。这样的训练使得马儿天生的恐惧逐渐消弭。”

            这需要的是优秀的马术和优良的战马以及大量的训练。它要求几样东西:优秀的骑手、钱和时间。所以我说翼骑兵只能产生在大量小地主的波兰,在波兰,他们既不缺少优秀的骑手,也不缺优良的战马,还不要花太多钱。因为翼骑兵是一种荣耀,小地主们是志愿参加的,他们自己贴补大量的钱到马和装备上。

            回头说到你的问题,《勇敢的心》。勇敢的心里苏格兰人为何在随后接敌的瞬间才把长矛从地面捡起就是为了避免英格兰骑兵发现他们使用长矛类武器阻挡他们的冲击而采用对策。另外英国骑兵因为自大和兵力问题而排出的攻击阵型非常单薄。翼骑兵的一个旗队(一百多两百人)排成3或4列就是为了一旦第一列无法击破敌军阵线后面的阵列可以继续攻击,形成连绵的攻击。英格兰骑兵和步兵的脱节才是致命之处,骑兵被阻遏丧失冲击力陷入苦战后步兵没有跟进才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当然以上针对电影里的情况。

            至于真实的斯特灵桥,我没记错的话斯特灵桥之战参战的750骑兵战死的只有100人,过桥的几百骑兵虽然被苏格兰长矛手包围还是冲出了包围的。

            关键词(Tags): #骑兵 长矛步兵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李根,裴骅,蚂蚁不爱搬家,代码ABC,回旋镖,松阿察,
            • 家园 关于长矛手的“骑兵防御姿势”这里有个图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长矛尾端触地斜持,长矛手右脚在后与长矛尾端接触。因此第一,长矛骑兵防御姿势大部分动能都可以被大地吸收,手脚主要起平衡控制作用;第二,与骑枪相比,两者都有一定的耗费长度,长矛手骑兵防御姿势所耗费的长度大概是一米左右,而骑兵则要减去握持时为保持平衡的后部长度及骑手到马身前端的长度,恐怕骑兵所耗费的一般都要超过一米。而考虑到瑞士长矛的长度为3-7.5米,一般在6米以上,以及瑞士长矛的重量一般为8-10kg,其强度应该比3kg的空心翼骑兵骑枪好得多。再考虑到第二排的枪尖位置其实和第一排相差无几,骑兵去冲击这样的阵列时遭到先杀伤的可能性大得多。

              长矛方阵包括瑞士长矛方阵真正的弱点是由于盾牌的缺乏及队形的密集,对弓箭及火枪等远距离火器非常脆弱(如Falkirk战役里的苏格兰长矛手的遭遇)。如同一网址里提到的,骑兵要想对付这样的阵列,恐怕最好的做法是配备手枪或者卡宾枪。瑞士长矛方阵逐渐退出战场是在16世纪火枪逐渐普及以后,之前的一些大战役基本是完胜骑士的,如Morgarten (1315), Laupen (1339), Sempach (1386), Grandson, Morat, Nancy (1476-1477)等战役外链出处

            • 家园 问题是一般来说防御的步兵长矛手不止一排,如瑞士方阵

              一般是50排x50列或者35排x70列。方阵前面还可以设些其他掩护比如木桩,拒马之类,设防良好的阵地不会让长矛手直接站在前面。且步兵的长矛是实心的,非常坚固,长矛尾端一般是戳进地里的,因此可很容易设置成几列长矛,实际密度一般比骑兵长矛要密得多。而且就冲击力而言,骑兵要靠自己的力量拿住长矛,而长矛手的长矛则是靠大地吸收能量,手是起平衡的作用而不是拿长矛去刺骑兵,更多的是构成足够的密度去顶住对方的冲击,对骑兵的杀伤力来自骑兵本身的速度(这大概也是后排骑兵不用高速的原因之一,就算前排冲击失败还来得及逃走)。也就是说,骑兵需要承受自身冲击力的反作用力,而长矛手不需要,骑兵这边若冲击失败,前面的骑兵多半玩完,后面的骑兵由于是低速推进,因此实际上除了撤退没有别的办法,而长矛手这边,由于原理的不同,可以构成比骑兵长矛大得多的密度,不戳到人身上也会戳到马上。而且你也说了,严密的队形很重要,若排成密集队冲击,密度是加强了,但局部冲击失败就很容易引发自身的混乱,而若排成疏松队形冲击,又形不成足够的冲击力。至于你说列成几波构成“绵密的攻击”恐怕实行起来有点问题,很简单,前排骑兵冲击失败,那些尸体什么的可不会像游戏里那样消失不见,等第二波来的时候,长矛手怕是已经整好队形了(我前面说了,长矛手有好多排,前排的大可以往后退)。因此骑兵要想对付长矛手可没你说的那么容易。而长矛手失败主要恐怕是阵形没有排好或者扎稳。当然,由于骑兵有机动性,因此只要地形不是太坑爹,被长矛手全歼也是很难的,百年战争那几次还有别的原因(比如泥泞的地面)。

              至于斯特灵桥,怕看出战术应该是对的,但不是怕英军采取对策后用骑兵攻破他们,是怕英军骑兵发现后减速,然后调长弓手上,那苏格兰人就惨了

            • 家园 我覺得波瀾翼騎兵能在戰場上橫沖直撞

              主要原因還是要怪其他歐洲國家自己。波瀾翼騎兵雖然建立在16世紀初,但真正令他們名聲大噪的戰役都發生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這個時候歐洲因為火器的發展,過高的估計了其在戰爭中的作用,於是紛紛採取重裝無用論,普遍輕量化軍隊(比如其他國家的騎兵已經真正變成了輕騎,最多穿個胸甲)。到17世紀波瀾翼騎成為歐洲僅有並且訓練有素(可以再衝鋒過程中突然改變隊形和衝擊方向,甚至迅速迂迴敵軍方陣)帶有中世紀色彩的重裝騎兵部隊。我認為正是這個獨特的地位造成其獨特的戰績。

              火槍同時代替了弓弩,尤其是弓箭,這種可以以拋物線發射武器,以及比火槍高得多的發射速率,本是對付重裝騎兵衝鋒的有力武器,但因費用昂貴,訓練花時間而被拋棄。

              反裝甲武器還不成熟,歐洲國家就迫不及待的輕甲去甲化,結果就讓波蘭翼騎在這個變革的時期,抓住機會,將重騎優勢又充分發揮了一百年。(這個有點像二代噴氣戰機,在導彈剛出現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就著急忙慌的宣佈格鬥時代已經結束一樣)

            • 家园 提两个小问题,请教一下

              经过训练的步兵,在骑兵冲过来的时候,刺马不刺人,应该有将近100%的命中率吧_那么大个的目标啊!

              不论是被骑矛刺中还是被马撞上,步兵都会像保龄球一样撞倒他后面的步兵,在阵线上造成混乱和缺口。

              那么在高速情况下被步兵刺中的骑兵,不也会造成混乱和缺口?

              • 家园 20英尺或者说6米的长矛那还能准确刺啊

                就是往大概方向扎而已,尤其是做防御队形时基本是保持一个固定姿势等着对方往上撞啦,不然在接触时很容易受伤的。

                至于骑兵和步兵其实队形密度差异很大的,骑兵冲击的正常间隔是3米,步兵是肩并肩的密度,而且骑兵各列之间距离较大,要差两个马身以上了,防御时步兵前后列距离也就是半米左右了。所以接触时对队列影响效果很不同

                • 家园 如果准确度对步兵是个问题,那对高速行进的骑兵更是个问题

                  而且其不但高速行进,还得注意队伍的严整,还得一边提防前方的矛尖。而对每一个步兵来说,要担心的骑枪头个数要少些,来的时间也会晚一些(这是由于骑枪和长矛不同的最终有效长度决定的),而且长矛可不是“往大概方向扎”,第二排也许是如此,但第一排和第三排都是斜刺,承力部位在地上呢,是骑兵自己穿自己,长矛手只要握住前端微调而已……真正作战时骑兵面对的可不是第一排的长矛,还有至少两排呢,一排平刺,一排斜刺。

            • 家园 请教几个问题

              首先谢谢你的精彩讲解,有几处不明的地方还想请教一下。

              1.

              最后30公尺则是慢跑,完成整个冲锋的过程。只有当先那行继续疾驰,后行则慢跑著前进。

              为什么最后30米要改成慢跑呢?是不是说,骑兵的第一排继续全力冲锋;第二排则减速,伺机扩大战果?

              2.

              步兵用长矛基本没法准确刺

              一开始我对步兵无法使用长矛准确刺击骑兵感到不解。后来想到,可能是因为长矛长度太长,步兵无法准确控制长矛的指向的缘故。是这样吗?

              另外,当时,步兵长矛方阵使用的长矛长度是一致的吗?有没有装备长度较短,但便于准确刺击的长矛呢?

              3.

              骑手只要能避开一支长矛那么他就冲进了长矛手的死区

              为什么避开一支长矛就进入死区了呢?后面的长矛手无法攻击吗?

              4.骑兵的回旋是如何进行的?是冲过敌阵后回旋,还是在阵前回旋?

              另外,回旋时,骑兵的背部将在敌人面前暴露,会不会很危险?

              5.空心长矛那么长,使用方便吗?特别是在疾驰的马背上,一只手还要控缰。

              会不会容易折断,成为一次性用品?

              6.骑兵冲入敌阵后换武器吗?比如剑,或钉锤什么的。

              如果换了武器,长矛应该是扔了,那么回旋后的再次冲击,效果应该不如第一次吧?

              7.

              翼骑兵攻击时第一列是最精锐的骑兵

              冲在最前面的伤亡率应该比较高吧?(相对于后面的骑兵)如果伤亡较重,对于部队战斗力的影响应该比较大。其他骑兵部队也是这样安排的吗?

              谢谢!

              • 家园 试着回答下

                1、最后30米慢跑是为了整队,让整列骑兵保持严密的队形撞上步兵线。

                后列骑兵保持较慢速度是为了留出反应时间,这样第一列是转向还是冲进去第二列骑兵都有足够的时间反应

                2、步兵长矛长度很多种,但是一般来说欧洲当时的pike长度都很大了,大约20英尺。短点的用在船上比较多,因为船上绳索多空间有限戟的时候受限制多一点。步兵方阵中刺杀武器不是pike,而是戟和牛舌铍这样的6-10英尺长武器,这两样现在你在梵蒂冈的卫兵手里还能看到。瑞士方阵是300人中250长矛50戟,西班牙方阵中600长矛300火枪100戟,拿骚的莫里斯改革是150人的连长矛火枪一半一半。

                到古斯塔夫大王改革后,瑞典步兵408人的营里,长矛216,火枪192,路易十四前期法军学的是瑞典,整个欧洲基本都在学古大王。总的来说戟在欧洲军队中的数量逐渐减少,后来就变成军士使用的武器一直到18世纪在腓特烈的军队中你还能看到阵列线步兵的队列后面手持短牛舌铍的军士,用途是把士兵推成一条直线和执行战场纪律。

                3、我的意思是他进入了第一排长矛手的死区,后面的长矛因为站位和长度原因在骑兵用骑矛攻击第一排士兵时一般无法伤己骑兵,而且因为握持方式的原因,第二、三排的长矛相对不稳定,长矛很长很重,用双手举着平端是很难保持长矛稳定的。

                4、几种方式都有,一般来说手枪骑兵比较喜欢在敌阵前做横向大回旋,也就是所谓旋转木马战术,那是因为他们每人都装备几支手枪。但是他们并不属于冲击骑兵。

                冲击骑兵如果能击穿敌阵自然是采用敌阵后方转向后重组再冲击的方式。如果不能打开缺口他们就会在阵前回旋,此时因为暴露在敌方投射火力前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能用最快的时间最短的路线完成回旋就会大大降低被敌方投射火力杀伤的概率,毕竟当时步枪射速极慢。这就是翼骑兵的那种驯马方式的原因,直径3米回旋区内快速转弯,既不会影响到旁边的骑手(正常状态下骑手间隔就是3米),还尽可能减少在敌前通过的路线。

                5、空心长矛非常容易折断,所以一个翼骑兵都有几根备用,如果一次攻击不能奏效,他们返回后会换上备用矛。另外因为空心的所以重量比较小,为了能有更长的攻击距离都在长矛的尾部加了配重,这点很重要,实际上你看郎世宁的阿玉溪持矛荡寇图会发现满洲钉枪也很长,但是因为缺少尾部配重,阿玉溪持矛的位置相当靠近中段,结果攻击距离就大大缩短。

                至于使用长矛那是翼骑兵每天的训练,枪骑兵对训练要求比其他骑兵要高,这也是枪骑兵更精锐的原因。同时产生的副作用就是枪骑兵更贵更少。

                6、翼骑兵是配有副武器马刀和骑剑的,但是他们和他们的遗存ulan骑兵更喜欢用矛,即使长矛折断后还会剩下超过2米的部分,他们用这个可以做出比马刀更灵活的攻击。典型例子是波拿巴的波兰枪骑兵,缪拉的手下曾经质疑过骑矛的效果,当时ulan的骑矛实际上已经缩短到2米5、6了。一个波兰骑兵军官邀请他们试验,然后用骑矛把五个对手打到马下。

                7、基本所有的军队,至少是正规军都会把最精锐勇敢的战士放在攻击的最前锋上,中国所谓选锋,欧洲的那些绝望者双手剑士,因为实际上这样带来的好处比避免精锐过大伤亡要大得多。第一尽快击败敌人才是降低伤亡最好的办法,第二精锐士兵的交换比会超过普通士兵,能让敌人尽快崩溃,第三就是如果攻击无效即使伤亡的多是普通炮灰对士气的伤害也是一样的,你还是需要用精锐去突击第二次,而这时使用精锐要承受的伤亡可能比你第一次就用精锐部队还大,因为攻击路线上出现了更多障碍。蒙古人驱赶抓了的炮灰啥的消耗对手箭矢和力气也不用在野战中,基本都是攻城中

                • 家园 不好意思更正下,看了下瑞士步兵战法,第二排的确是平端的

                  例如 wiki上指出来的: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第三排又变成斜持了,这也如我之前说到的,提供了多角度高密度的对骑兵防御。而且第二排的平端是跟第一排配合而不是等第一排失败才起作用的,两者的枪头位置差不多,第一排刺马吸收掉大部分动能,第二排捅人,若这两排失败,后面还有第三和第四排。再者,长矛手的准备姿势并不需要在骑兵冲锋的整个过程一直保持,如同样的页面中所展示的,瑞士长矛方阵可快速的从“骑兵防御状态”(第一、三排斜持,第二排平端)转换到“冲锋”状态(第一排平端,第二排斜持))(当然,快速转换需要严格的训练)。最后,从图上看,第一排的士兵若防御失败是有空间后退的,而第二、三排的士兵可以马上转换补上,而骑兵对队形严整性的要求更高,第一排骑兵只要在局部冲击失败,则从步兵方阵的可调整性上看,等于第一排骑兵全部失败,而这个时候第二排的骑兵再想冲击则基本很难,只能后退再战,问题是后排还有骑兵呢,这时步兵方阵则可转为冲锋阵形了。因此总的来说要想打败50排的方阵是很难的,更何况他们还有70排方阵。

                  此外,进攻的时候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排平端,第二排斜持,这样可以避免伤到前面排的士兵,但wiki上提到在真正的战斗中,往往排间距比较小,第3-5排都是平端,这样所有的枪头依然都在第一排人的前面,可以达成可怕的进攻密度。

                • 家园 关于第3点,你有个很大的误区,以为步兵长矛是平端的

                  以瑞士步兵为例,步兵长矛只有在冲锋的时候才会平端着,骑兵来的时候根本没必要,即使到骑兵冲到的时候,他所要承受的也只是长矛本身的重力或者由于杠杆原理稍多于长矛重力的力量,因此有骑兵逃过了第一排刺,他马上还得防着第二排,第三排刺。瑞士步兵可是至少有50排……当然,因此,严格的训练纪律和士气对于步兵就很重要,若是考虑到前排崩溃往后逃,那就什么都别说了。但这个对于瑞士长矛手来说似乎鲜有发生,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们那么吃香的原因。

                  此外还得注意有效长度的问题,出于杠杆平衡,骑兵长矛和步兵长矛都不可能用完他们的所有长度,而一般情况下骑兵的要短些,翼骑兵也不例外

                • 家园 对于不可靠的部队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他们陷入无法逃散和投敌的死地,要不然就只能让他们打杂了。

                • 家园 感谢南山的详细回复!同时也谢谢天堂和月光~~~
              • 家园 翼骑兵的长矛是空心的

                软木制成,很脆,只要一击中敌人就会撞得粉碎,以防反作用力伤害骑手。所以那个时代人们用骑手的长矛是否在第一次冲锋中撞碎在敌人身上来衡量骑手的勇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