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 赫克托尔

共:💬136 🌺8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十字架与火焰-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第5季 廿年之痒

    第1章 东帝西来

    117年图拉真(Trajan, 53~98~117)去世前的罗马历史,是罗马由默默无闻的城邦,成长为伟大帝国的扩张史。罗马帝国治下的每个主要地区,都与一个伟大统帅的名字相联系。例如努米底亚-马略、叙利亚-庞培、高卢-凯撒等等,与西班牙相关的名字,则是出自名将世家的【大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或【阿非利加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大西庇阿的最大功绩是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Battle of Zama),最终战胜汉尼拔,胜利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Second Punic War, 218~201 BC),因此大西庇阿也被称作【罗马的汉尼拔】。大西庇阿的第二大功绩,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副产品—将迦太基势力逐出西班牙,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各地,悉数落入罗马共和国手中。

    罗马人对西班牙或伊比利亚半岛腹地的征服,前后持续了将近2个世纪才结束,期间战争不少,但规模都不大。西班牙内陆的征服能持续这么久,首先是这里缺少罗马所渴望的金银铜铁等资源(西班牙有银矿,但在布匿战争期间就被罗马人拿到手),罗马的征服欲望不强;其次,西班牙也不是重要的产粮区;第三是西班牙没有成形的国家,各个部落的反抗都很零散,罗马人无法打出决定性战役。被罗马征服后,西班牙一直很平静。西班牙即不像叙利亚、巴尔干、高卢那样,是抵抗或征服日耳曼、波斯的前线,也不像埃及那样,是帝国的面包篮子,更不像意大利那样,是罗马帝国的核心区。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特别是三世纪危机以来,战火频仍的巴尔干,成了罗马皇帝和高官的主要来源地。作为帝国可有可无地区的西班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争结束时,西班牙东部沿海就已经落入罗马共和国手中。西班牙也是罗马共和国冲出现代意大利版图之后,除法国科西嘉岛之外,最早获得的地盘之一 =====

    历史的指针指向瓦伦提尼安一世朝(AD364~375)时,远离前线的太平世界西班牙,终于出了一位有影响的将领,他的名字是提奥多西(Theodosius),为了便于区分他与他的同名儿子,只能屈尊称他为老提奥多西 (Theodosius the Elder) 了。提奥多西(Theodosius)这个词及其各种变形,来自希腊语词汇【Theodoros】。前面的【theo】意为神(god),现代英语中的【神学】(theology),正是【theo】的衍生。【doros】意为礼物或赠与(gift),所以【提奥多西】(Theodosius)意为神的赐予,甚至可以理解为【神之子】、【天子】等等。这个词的变形很多,常见的有英语中的【西奥多】(Theodore),例如老罗斯福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俄语中的费多尔(Feodor),如沙皇费多尔一世(Feodor I, 1584~1598);哥特语中的提奥多里希(Theodoric),如意大利东哥特王国太祖-提奥多里希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 454~526)。它的阴性变形是【提奥多拉】(Theodora),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士丁尼皇帝的出身微贱的提奥多拉皇后(500~548)。

    生于西班牙的老提奥多西,于368年获得了不列颠督军的头衔(Comes Britanniarum),击退了蛮族对不列颠的一系列攻击。370年,他又在对阿勒曼尼人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373年,他被瓦伦提尼安一世皇帝派到北非平定叛乱。376年初,即瓦伦提尼安一世的儿子格拉提安即位的次年,老提被捕,旋即被斩首,罪名不详。从前因后果来看,这是年轻的格拉提安皇帝,翦灭元勋宿将、巩固皇位之举。

    从共和国时代开始,罗马的将军们就有携子弟从军的传统,进而形成了以西庇阿家族为代表的许多名将家族。这一传统的负面效果也不小,自幼从军的将门虎子们,受军中的男风影响,多半成了基佬,这些少年英雄成年当上皇帝后,又会因为有断袖癖,而没有可继承帝业的子女,导致身后爆发新的内战。罗马帝国改朝换代频繁,内战不断的原因有很多,皇帝们多是基佬而没有子嗣,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提奥多西的故乡科卡,位于西班牙中部偏北,远离罗马边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都是现代西南欧重要城市 =====

    老提有俩儿子:霍诺留(Honorius)、提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他俩都生于西班牙的科卡城(Coca, 也可译作’可口’)—一座西班牙中部城市。霍诺留没啥本事和业绩,他对罗马帝国的唯一影响,是他的女儿塞蕾娜(Serena)嫁给了一位英俊的汪达尔蛮族贵公子—斯提里科(Stilicho)。生于347年的提奥多西要厉害的多,他自幼便随父亲投身军旅。父亲老提坐镇不列颠的时候,提奥多西与一位叫做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Magnus Maximus)的将军共事,日后他俩为争夺罗马皇冠,爆发了激烈内战。老提被格拉提安处决时,提奥多西也受到株连,被开除军籍,只得回科卡老家种地。

    378年8月,东帝瓦伦斯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阵亡,东方局势糜烂不堪。此时罗马有2位皇帝,而且都是西帝:年仅19岁的格拉提安、7岁的瓦伦提尼安二世,东方没有皇帝。忙于对付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不列颠的皮克特人(Picts)的格拉提安,对兼任东帝毫无兴趣,他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一个能人,去收拾东方的烂摊子,最终他选中了在西班牙种地的提奥多西,任命他为都督色雷斯等东方各省诸军事。年仅29岁的提奥多西不负格拉提安的重托,很快就以一系列小胜,稳住了东罗马帝国的阵脚。随着提奥多西的声誉日隆,羽翼日渐丰满,379年1月19日,格拉提安慷慨的任命他为东帝,他成了图拉真117年去世以来,时隔262年的第一位西班牙裔皇帝。

    应该说提奥多西是很幸运的,弗里提格为为首的西哥特-阿兰领袖们,未能像埃德萨战役之后的帕尔米拉王国那样,及时获得东方的统治权。也没有像680年,赢得对东罗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 668~685)的昂加拉战役(Battle of Ongala)的保加尔阿斯巴鲁赫汗(Asparukh,642-701, 也叫伊斯比里赫/Isperih)那样,在多瑙河以南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除了弗里提格等人政治力低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上帝显灵,让多位蛮族领袖过于短命。匈人领袖巴拉姆贝尔,在派出兵马支援弗里提格之后,就从史书中消失了,很可能是去世了,匈人的猛烈扩张也就此告一段落。弗里提格约死于380年,本来就很松散的西哥特部落联盟群龙无首,地位仅次于弗里提格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的骑兵统帅—阿拉特乌斯(Althaeus)和萨夫拉克(Saphrax),又互相看不上眼。在提奥多西皇帝的分化政策推动下,貌似强大的西哥特-阿兰联盟迅速解体,逐步失去了与提奥多西皇帝对抗的能力。东罗马帝国也因此稳固下来,没有像100年前的帕尔米拉帝国那样,脱离罗马帝国而去。

    经过阿德里安堡的惨败,提奥多西的东罗马帝国严重缺乏优秀兵员,无力与蛮族大军做正面大规模较量。蛮族联军的组织性、攻坚能力都不足,无力攻占东罗的各个坚城。随着弗里提格的去世,当年与弗里提格分道扬镳的阿塔纳里希(Athanaric),与弗里提格留下的部众合流,西哥特人重新归于统一。鉴于阿塔纳里希的亲罗马态度,西哥特人与罗马当局有了和谈基础。更重要的是经过提奥多西的休养生息,东罗马当局与蛮族之间又达到了力量平衡。

    在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局面下,382年提奥多西皇帝邀请阿塔纳里希,来君士坦丁堡与自己和谈。阿塔纳里希十分高兴地如约前往,在对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壮观大加赞赏了一番之后,他获得了提奥多西赐予的贵族头衔。10月3日,两位领袖签署了罗马帝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君士坦丁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允许西哥特人按照本民族的风俗和法律,在东罗境内的多瑙河以南,即今保加利亚境内,建立自己的国中之国。作为回报,西哥特人则以盟军(foederati)的身份在罗马军中服役,并负责镇守多瑙河防线。从此之后,在罗马帝国境内,出现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西哥特王国。根据合约内容,2万名蛮族战士成建制的加入提奥多西的东罗军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西哥特-阿兰联盟的迁徙路线。在图右侧,君堡北面的蓝色区域,是《君士坦丁堡条约》之后的西哥特王国领地 =====

    从军事上说,传统的罗马军队中也有很多蛮族成员,但那些蛮族要么作为突击队、敢死队或散兵起作料作用;要么作为辅助军,与罗马正规军团协同作战,总之他们的单个编制都不大。像现在这样,2万蛮族编制在一块,而且高级军官也由蛮族担任的状况,是空前的。

    从政治上说,之前的罗马帝国历史上,不乏臣属于帝国的附庸国,例如耶稣时代的犹地亚,就处于受罗马监护的希律王朝统治下。传说中邀请耶稣去治病的阿布加尔五世(Abgar V of Edessa),他治下的奥斯伦尼王国(Kingdom of Osroene),也是罗马的附庸国。不过这些王国最多只能算作帝国统治下的自治区,在外交、军事、王位更迭等方面,都要向帝国请示、汇报。西哥特王国更像芝诺比娅女皇的帕尔米拉帝国,只是名义上臣属于罗马帝国,其内政外交,罗马当局无权过问。这种西哥特模式,也是日后入主罗马帝国境内的各个蛮族政权的通用模式,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迦太基的汪达尔王国、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高卢的法兰克王国,其君主都使用国王(King)头衔,名义上听命于西罗马或东罗马皇帝。

    在AD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封为罗马皇帝之前,西欧的各个蛮族国家,都是坐镇君士坦丁堡的东罗皇帝的藩臣。至少从表面上看,476~800年间,罗马帝国并未分裂,罗马帝国有些像战国时代的日本,或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只不过君士坦丁堡的东罗皇帝自身的实力,远远强于日本天皇和东周天子。待查士丁尼皇帝自认为实力足够强时,便派贝利撒留率军西征,一口气灭掉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从法统上来说,查士丁尼的西征不是外战,而是罗马帝国的内战,有些像270年代奥勒良东征灭掉帕尔米拉帝国、西征灭掉高卢帝国。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高卢帝国、帕尔米拉帝国的君主,都擅自称帝了,奥勒良剿灭这俩伪帝是名正言顺,东哥特、汪达尔君主一直称王,并未公然挑战查士丁尼的权威,查哥的西征多少有些师出无名。

    不过此时的提奥多西不可能预见《君士坦丁堡条约》对未来的影响,他对眼下的局面十分满意。条约签署的几个月后,阿塔纳里希突然去世,提奥多西皇帝隆重的埋葬了他。之后西哥特-阿兰人再次丧失了统一的领导者,新生的西哥特王国,很快就被提奥多西实际控制了。骁勇善战的蛮族战士,纷纷加入缺兵少将的东罗马帝国军队,大大加强了帝国军力,为日后提奥多西一统罗马天下,提供了量足质优的兵源。到目前为止,提奥多西的决策和实践,是非常成功的,既加强了自己的统治,也稳住了帝国的危局,还削弱了西哥特-阿兰蛮族的野性,可谓一举三得。

    关注东罗马帝国局势一番之后,让我们把焦点东移,看看沙普尔二世去世之后的萨珊帝国,皇位是如何更迭的,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兄终弟及》。

    关键词(Tags): #拜占庭#东罗马#萨珊#波斯#双重奏元宝推荐:奔波儿, 通宝推:煮酒正熟,唵啊吽,老沛,晨池,毛瑟,
    • 家园 【原创】第5季 廿年之痒 第6章 一生之敌

      提奥多西的第一任妻子,是Aelia Flaccilla,他们俩有3个孩子,其中2个男孩,分别是长子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 378~383~395~408)、次子霍诺留(Honorius, 384~393~395~423),1个女儿—幼年夭折的Aelia Pulcheria。大约在385年,Aelia Flaccilla去世,身为皇帝的提奥多西,很快就续弦另娶,新皇后是瓦伦提尼安一世的女儿,格拉提安皇帝的妹妹加拉(Galla),这样提奥多西就与瓦伦提尼安王朝搭上了亲戚。加拉生了3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只有一个女儿—生于392年的普拉西迪娅(Aelia Galla Placidia),394年,在老公的弗里基德河战役前后,加拉死于难产。

      395年提奥多西驾崩时,他是个鳏夫,在世的子女有3位:17岁的阿尔卡狄乌斯、11岁的霍诺留、3岁的普拉西迪娅。在此之前的383和393年,阿尔卡狄乌斯、霍诺留就已经相继被老爹册立为东、西部皇帝,所以提奥多西去世时,罗马帝国便在哥俩之间分家,双方以东经19度为界。后世史家将395年视为罗马帝国分裂的年份、西方历史的标志性时间点,不过从当时的罗马人看来,这只是帝国的多次分治之一,根本不足为奇。1国2帝乃至3帝、4帝,都是帝国常态,阿、霍兄弟只能叫分治,不能叫分裂。事实上,直到800年查理曼当上皇帝,法统上的罗马帝国,从来没有分裂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罗马帝国的分治 =====

      说到这里,笔者要扯几句闲话。东经19度是罗马帝国的传统东西分界线,它对地中海世界的地缘影响极为深远,余波荡漾至今,今天热热闹闹的利比亚局势,上世纪的南斯拉夫分裂,都是围绕东经19度线展开的。

      今天的利比亚(Libya)的版图,正中央是宽阔而深凹的锡尔特湾(Gulf of Sirte, 也叫锡德拉湾/Gulf of Sidra),海湾沿岸基本都是沙漠,不适合人类生存。锡尔特湾西面,叫做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得名于今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早在迦太基时代,的黎波里塔尼亚就在迦太基的版图内,属典型的西地中海文化圈。布匿战争之后,的黎波里塔尼亚被罗马帝国征服,罗马人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及其以西的北非,统称为阿非利加(Africa),战胜汉尼拔的大西庇阿,也叫阿非利加的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锡尔特湾东面,叫昔兰尼加(Cyrenica),首府是班加西(Banghazi),由于地理上原因,昔兰尼加在陆地上受埃及影响,在海上受希腊影响,属典型的东地中海文化圈。大多数埃及王朝,都同时拥有昔兰尼加。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将北非分为2部分,埃及、阿非利加,埃及包括现代埃及和昔兰尼加,阿非利加则是埃及之外的北非统称。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时代,昔兰尼加属于埃及大区,归东帝所有。罗马帝国完全分裂之后,昔兰尼加一直在东罗马帝国治下,阿拉伯征服的浪潮中,此地也与埃及一道被阿拉伯人征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利比亚局势图,红线是东经19度,我认为利比亚会沿着红线分裂。即使能统一,也会事实分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成为平行首都 =====

      阿拉伯征服后,阿拉伯人沿袭了罗马人对北非的划分。西部的阿非利加改称马格里布(Maghreb),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东部依然叫做埃及,昔兰尼加是埃及的一部分。到了近代,的黎波里与阿尔及尔等马格里布城市一样,成了巴巴里海盗(Barbary corsairs)的老巢。昔兰尼加则一如既往的是埃及的一部分,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由于长期的分隔,昔兰尼加与的黎波里塔尼亚,在文化传统、经济模式等方面差距很大。直到1911年的意土战争,意大利吞并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将两地合并并命名为利比亚(Libya),才创建了现代利比亚的雏形。由以上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利比亚是个毫无历史积淀的人造国家,从意大利人搞出利比亚至今,恰好100年整,如果从独立的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 dynasty)开始算,至今不过60年。

      利比亚的两大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分别在版图两端,尤其是的黎波里,非常靠近突尼斯边境。整个国家大致呈现两头蛇布局,不问可知,两大城市的居民互相看不上。从整体上看,利比亚属于东北非,西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才算马格里布,但卡扎菲的利比亚还是加入了马格里布联盟,导致另一个北非国家埃及,孤立于北非。如果利比亚只有的黎波里塔尼亚,那么卡扎菲加入马格里布无可厚非,但利比亚还有传统上属于埃及的昔兰尼加,那么只能认为卡扎菲觉得埃及是他的头号大敌,必须依靠马格里布的集体力量来对抗埃及。对内,上校的国策是抬高西部,打压东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一战期间的巴尔干,注意当时的塞尔维亚王国,及其西部边界 =====

      19度线的另一个影响,是在巴尔干,最终导致南斯拉夫分裂。今天塞尔维亚的版图,大致是个长方形,黑山的近乎菱形,塞尔维亚的西部边界和黑山的西北边界,大致就是19度线。此线以东,是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的地盘,后来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以西—包括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是西罗马帝国和天主教的地盘,后来落入奥匈帝国手中,文化上深受西欧和德、奥等日耳曼人的影响,经济较为发达。线两侧成为一个国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作为战胜国的塞尔维亚王国—刺杀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的刺客就是塞尔维亚人,兼并了解体的奥匈帝国治下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国王兼任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王,头戴3顶王冠。由上述的脉络可知,南斯拉夫的寿命比利比亚还要短,所以东欧剧变期间,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立刻脱离南斯拉夫,率先承认克罗地亚的国家,正是奥匈帝国的铁杆盟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继承国—刚刚统一的德国,失去克、斯的南斯拉夫则成为南联盟。受克、斯独立的鼓舞,19度线以西的波黑也闹起了独立,把南联盟闹成了塞黑,最终黑山也独立了,让塞黑变成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的解体终于彻底结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解体后的南斯拉夫,红线是东经19度。此图比较老,黑山还没独立,但很典型。红线以东的塞、黑都是东正教国家。西面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信天主教。波黑是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犬牙交错的地方 =====

      这次利比亚内战,是该国东西部各种积怨的总爆发,埃及明里暗里支持班加西政权,是可想而知、合情合理的。埃及在利比亚内战中的角色,很像南斯拉夫分裂时期的德国,只不过埃及也刚刚结束内乱,对外比较收敛,否则一定会率先承认承认昔兰尼加独立,或者公开、大举支持反政府武装。对利比亚乱局的结局,我认为会利比亚分裂为2个国家。即使维持统一,东部的昔兰尼加也会像伊拉克的库尔德地区一样,实现事实独立,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会成为平行首都,否则无法平衡东西部矛盾。为了维持独立或事实独立,昔兰尼加会成为埃及的小弟,的黎波里塔尼亚则成为真正的马格里布国家。

      说完19度线,接着说罗马帝国。在后提奥多西时代,除了3位年轻、年幼的皇帝、公主之外,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提奥多西的侄女婿—斯提里科。此时斯提里科36岁,按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年龄可谓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斯驸马有才干、有功勋、身兼皇亲国戚,如果没有意外,他会是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人物。鉴于次子、西帝霍诺留年龄太小,西部的国防压力又更大,所以提奥多西让斯提里科去西部辅佐霍诺留,担任西罗马的全军统帅(de facto),或曰太尉,镇守莱茵河防线,对付阿勒曼尼人和法兰克人。

      曾经有论者质疑,为何提奥多西不让斯提里科做共治皇帝呢?罗马人使用罗马法,在继承制度上,女婿与儿子的地位差不多,四帝共治时代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就让女婿做继承人。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答,只要看看阿波加斯特的经历,就知道身为汪达尔人的斯提里科不可能当上皇帝,最多以幕后掌权者的身份做事实皇帝。由于阿尔卡狄乌斯、霍诺留过于年轻,他俩的皇权都不出意料的落入大臣手中,东部权臣是宫廷总管鲁费努斯(Rufinus),西部的实际统治者则是米兰大主教安布罗西,总之2位皇帝都对堂姐夫斯提里科十分忌惮,想方设法的削弱他的影响。

      就在395年,东晋烈宗孝武帝司马曜的太元20年、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的登国10年、提奥多西去世的同年,罗马帝国发生了2件大事。一是经过20年的沉寂,匈人又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扩张气势,一支匈人大军从东欧草原出发,翻越高加索山脉,一路向西南奔袭罗马人实际控制下的西亚美尼亚王国、土耳其东部的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直驱叙利亚。原本驻扎在叙利亚,防御萨珊入侵的数个罗马军团,由于连续多年的罗马-萨珊的友好关系,加上阿尔卡狄乌斯企图在分家过程中多占便宜,而被调防到西部,导致叙利亚的防务空虚,匈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城叙利亚的首府、罗马亚洲第一大城安条克。接下来的数日,则是血腥的屠城,数十万市民被屠戮和掠卖为奴。如入无人之境的匈军,惊诧于叙利亚的富庶和空虚,既然东罗无力驱赶他们,就索性住了下来,直到398年才完全撤军。另一支匈军则渡过多瑙河,横扫巴尔干半岛北部,从保加利亚一气打到克罗地亚。

      第二件大事则是东罗马帝国头号名将兼西哥特-阿兰人领袖阿拉里克(Alaric),举兵造反了。阿拉里克对罗马帝国的不满,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往远了说,本来应该是个独立王国的西哥特王国,在阿塔纳里希死后,就被提奥多西实际控制了,从独立王国变成自治区。往近了说,阿拉里克和他的西哥特-阿兰战士,在弗里基德河战役中出生入死,伤亡惨重,为提奥多西统一罗马帝国立下首功,却没得到足够的赏赐。阿拉里克看出来了,提奥多西是【杀死敌人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乱】的套路,照这么玩下去,他和他的部曲,早晚要彻底覆灭。阿拉里克造反的导火索,则是面对匈人入侵无可奈何的东罗朝廷,要他们离开定居20年的下莫西亚(Lower Moesia),举族迁徙到多瑙河南岸,去与匈人硬碰硬。阿拉里克既不想与强大的匈人拼命,他的部曲也不想离开生活了20年的故居,于是被以部曲抬上盾牌的形式选举为国王的阿拉里克索性举族反叛,南下直驱君士坦丁堡。此时君堡的东罗禁卫军,不仅人数少,成员也多是日耳曼人,相当同情同族的阿拉里克,不但不愿与阿拉里克打仗,甚至颇有人愿意担任带路党,只要阿拉里克大军一到,他们就打开君士坦丁堡的大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法德边境镇守莱茵河前线的斯提里科,率领所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横穿半个欧洲,在阿拉里克抵达君士坦丁堡之前,于色雷斯地区,追上并包围了阿拉里克。阿拉里克的数次殊死突围尝试均被斯驸马粉碎,眼看日后混的风生水起的西哥特就要全族覆没,斯提里科收到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尔卡狄乌斯发来的一封信。

      尊敬的斯提里科将军:

      您近日来在我国领土上的行为令朕十分不解和愤怒!根据我国内阁成员近日来的报告,您在未经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率领军队开入我国领土,杀戮我国人民,赤裸裸地破坏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不得不遗憾地通知你,此事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双边友好关系。我,东罗马帝国皇帝,在此严正地责成您,立即停止目前的这种侵略行径,毫不迟疑地率领您的全体部下返回贵国领土,并对贵军对我国造成的一切损失给予相应的赔偿。否则的话,我,东罗马帝国皇帝,将立即向贵国宣战……

      斯提里科的军事行动,确实没得到阿尔卡狄乌斯的批准,而是应鲁费努斯的请求而发起的。然而鲁费努斯是阿尔卡狄乌斯的辅政大臣,鲁费努斯的意思就是东帝的意思。按眼前这封信的说法,他放弃莱茵河的防务,千里来援的行动,全都成了【侵略行径】,不仅不会得到任何奖赏,相反却要【对造成的一切损失给予相应的赔偿】?!西罗马帝国不仅肯定不会支付这笔费用,很可能还要追查他擅自行动的责任。啼笑皆非、两面不是人的斯提里科立即拔营起寨,率部西返,罗马帝国的灾星阿拉里克就这样逃出生天。

      整个事件的内幕并不复杂:一、鲁费努斯受了阿拉里克的贿赂,后者还答应不再攻击君士坦丁堡;二、鲁费努斯和阿尔卡狄乌斯不希望斯提里科立功太多,因为这样会威胁他们君臣的地位;三、鲁费努斯希望以夷制夷、养寇自重,留着阿拉里克对付斯提里科并抬高自己的身价;四、为了讨哥特裔禁卫军的欢心,鲁费努斯认为有必要放走阿拉里克,他自己甚至还穿上哥特的民族服装去拜访禁卫军长官—哥特人盖纳(Gainas)。

      自以为为帝国立下大功、又得到禁卫军和阿拉里克背书的鲁费努斯,从此愈加飞扬跋扈,企图将女儿嫁给阿尔卡狄乌斯皇帝。他的嚣张行径,很快就引起大太监奥特罗匹乌斯(Eutropius)的不满,11月27日,在他视察军营时,被已经与奥特罗匹乌斯勾结在一起的盖纳杀死。之后东罗的军政大权,由奥特罗匹乌斯(Eutropius)、盖纳、皇后奥多希娅(Aelia Eudoxia)瓜分。

      侥幸逃出生天的阿拉里克,放弃了进军君士坦丁堡的计划。正如君士坦丁大帝选择君士坦丁堡的原因,君士坦丁堡扼守欧亚、黑海地中海交通的要冲,如果阿拉里克不攻下君士坦丁堡,就无法进入亚洲,巴尔干北部太穷,西面的意大利则是西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一时难以攻取,所以可供阿拉里克征服的地域,就只剩下巴尔干南部的希腊了。由于距离多瑙河前线较远,又地处东地中海的中央,因此希腊是巴尔干最富庶、兵力最空虚的地区,数百年的太平岁月,早已磨平了尚武的希腊人的斗志。396年,阿拉里克军一路奔向西南,翻越著名天险和希腊门户—温泉关。连克科林斯(Corinth)、阿尔戈斯(Argos)、斯巴达(Sparta)等神话时代就大名鼎鼎的城市。大肆屠掠之余,来自贫穷的莫西亚的蛮族大军,也很快醉心温柔乡,乐不思蜀、不思进取起来,阿拉里克似乎也打算在希腊立国了。

      历史的时针指向397年时,东罗的局势已经糜烂不堪。叙利亚地区有匈人盘踞,希腊则有阿拉里克在蹂躏,首都君士坦丁堡在两大敌人的夹击之下。毫无疑问,距离帝都更近的阿拉里克是帝国的最大威胁,必须优先解决。但以哥特人为核心的禁卫军,却不愿面对同胞阿拉里克,一再消极怠工。左思右想之下,东罗朝廷终于硬着头皮,邀请隶属于西罗的斯提里科入境平定阿拉里克。斯提里科也报以积极响应,迅速进军希腊。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斯驸马这么积极也不仅仅出于对帝国的热爱,虽说东罗深陷困境,但经济实力和富庶程度依然在西罗之上,东部的埃及是全罗马的面包篮子,小亚细亚盛产骏马,叙利亚扼守着通往萨珊、中国的丝绸之路。无论是东罗还是西罗,军队的核心都是日耳曼战士,罗马军队与其说是政府军,不如说是雇佣军,两个朝廷养兵的成本大幅上涨,没有东部的财政支持,斯驸马也无力维持他的大军。既然东帝来求自己,自然要提供军饷,阿拉里克占据的希腊,也是个富庶地区,消灭或赶走阿拉里克之后,对希腊再来一遍劫掠,东罗朝廷不会也无力阻止,又是一个发财机会。

      于是斯驸马的大军沿着亚得里亚海,海陆并进,迅速占据和切断狭窄的科林斯地峡,将阿拉里克隔绝在贫瘠、干旱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眼看又要全军覆灭,阿拉里克再次利用罗马朝廷与斯提里科的矛盾,用重金买通奥特罗匹乌斯,让他切断斯驸马的补给。希腊从来不是个盛产农产品的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平原很少,除了葡萄酒和橄榄油等经济作物之外,粮食一直要靠海外进口,至今粮食都不能自给。随着东罗的背叛,斯驸马与阿拉里克一样,都陷入断粮的窘境。斯驸马也看出来了,东罗通过豢养阿拉里克对付自己,那么他也可以通过放阿拉里克一马,向相对富裕的东罗朝廷攫取好处,这世界上谁比谁傻呀。于是斯驸马对阿拉里克网开一面,纵其北上进入塞尔维亚境内,阿拉里克再度躲过一劫。

      虽然阿拉里克没有被剿灭,可他的势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他的新流窜区,位于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现在是谁的威胁还不好说。富庶的希腊的光复,无疑是件值得东罗君臣庆祝的事,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局势,大为缓解。缓过劲来的东罗朝廷,通过一系列谈判和军事行动,最终迫使盘踞叙利亚的匈人撤军。到398年时,东罗马帝国基本转危为安。

      回到西部的斯驸马,没得到丝毫休息。他的下一个敌人,是盘踞迦太基叛乱的柏柏尔人吉多(Gildo)。前文提到,提奥多西的父亲—老提奥多西的最后战功,是平定北非的一场叛乱,随后老提就被格拉提安皇帝处死。老提在北非作战时,与吉多是同事兼战友,双方有很深的交情。提奥多西上台之后,吉多得到了重用,提奥多西去世时,他已经是阿非利加的军政一把手。根据东西分治方案,吉多治下的阿非利加属于西部皇帝霍诺留。由于面包篮子埃及属于东部,阿非利加就成了西部的粮仓,频繁的战争导致西部物价特别是粮价飞涨、民怨沸腾,吉多认为有机可乘,索性利用民变造反,并向东罗求援以增强力量。对西罗马朝廷而言,吉多的威胁远比阿拉里克大得多,命令斯提里科率军平叛。北非的战事还算顺利,吉多很快就彻底失败,自杀身亡。

      转过年来的399年,从东方的萨珊帝国传来一个消息,萨珊皇帝巴赫兰四世驾崩了。欲知萨珊帝国究竟发生了什么,请看下一章《明帝察察》。

      通宝推:二十年后,随性自在,
    • 家园 【原创】第5季 廿年之痒 第5章 波澜再起

      388年,沙三去世之后即位的,不是其子而是其弟弟—巴赫兰四世(Bahram IV)。他是继273年巴赫兰一世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379年阿尔达希尔二世继承世祖沙普尔二世以来,第3位兄终弟及的皇帝。笔者在前文中说过,萨珊朝的皇位继承,不是皇帝自己就能决定的,需要有僧俗贵族的共同同意。虽然萨珊的皇权远远强于罗马,却依然比中国的弱得多。僧俗贵族在朝政上有着很大发言权,对不符合他们利益或意愿的皇帝,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加以废黜乃至杀害。从巴赫兰一世离奇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以来,超过一半皇帝是由权贵们拥立或废黜的,由沙三的神秘死亡,以及巴赫兰四世的日后横死来看,巴四的即位也绝非正常接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巴赫兰四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马兹达信仰的捍卫者,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他之前的萨珊皇帝,往往在银币上使用【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伊朗的王中王】头衔,巴赫兰的头衔很简单,就是【王中王】,他之后的萨珊皇帝都沿袭了这个简单头衔,说明萨珊朝廷认为伊朗和周边地区已经是帝国的稳固领地了,无需再使用【伊朗和非伊朗】来画蛇添足。他的皇冠的特征,在于两侧有鹰翼,与巴赫兰二世、霍尔米兹德二世的皇冠相似,区别是前方有个巨大垭齿。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基座细长,造型简约,底部有丝带装饰,火坛的两侧分别是皇帝和一位皇子。爷俩相面而立,双手持握权杖或仪式用品。特殊之处在于,银币上首次出现了铸币厂的花押或商标,花押位于火焰的右侧,火坛右侧皇子手持的权杖左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巴赫兰四世和2位先皇的皇冠。有鹰翼和前方垭齿,无脑后丝带 =====

      巴赫兰在即位之前,受封为克尔曼沙(Kermanshah),即克尔曼王。克尔曼(Kerman)在中国史料中叫做乞儿漫,位于今伊朗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是伊朗东南的最大城市,位于伊朗通往印度河流域乃至印度次大陆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历来是伊朗的边防要地。巴赫兰四世即位后,以自己的头衔建设新城克尔曼沙(Kermanshah)。该城也译作克尔曼沙赫、克尔曼沙阿,位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背靠古都埃克巴坦那(Ecbatana, 今哈马丹),面向两河平原,扼守两河平原通往伊朗高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伊朗石刻集中地,拥有贝希斯敦石刻、本文多次提到的Taq-e Bostan,就在克尔曼沙城郊,用于向过往行人、客商展示皇家声威。两伊战争期间,克尔曼沙赫是两伊军队反复争夺的焦点,导致该城元气大伤,至今也没缓过劲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左侧的红点是伊朗西部门户克尔曼沙赫,右侧的红点是克尔曼 =====

      与2位前任一样,巴赫兰四世的对外政策也很内敛,无意或无力招惹东罗皇帝提奥多西。对提奥多西而言,他面临的内政问题要多于巴赫兰,所以双方互通使节,重申了对亚美尼亚的瓜分和睦邻友好。早在383年,不列颠督军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 (Magnus Maximus)攻杀罗马西帝格拉提安,并自立为帝,还打算继续东进,兼并瓦伦提尼安二世治下的意大利。马格努斯是提奥多西的老战友,他俩在不列颠共事过,互相知根知底,提奥多西显然不愿意直接面对马格努斯,于是在他的调停和裁决下,马格努斯占据不列颠和高卢,瓦二拥有意大利和阿非利加,提奥多西和马格努斯之间以虚弱的瓦二做隔离墙和缓冲,继续一国三帝的政治格局。

      再往前追溯,罗马天下属于瓦伦提尼安一世开创的瓦伦提尼安王朝,瓦一坐镇西部的米兰,东方给了弟弟瓦伦斯。瓦一死得早,西部分给2个儿子格拉提安和瓦二,这样罗马帝国出现了3位皇帝,地位最高的皇帝成了瓦伦斯,其次才是格拉提安。瓦伦斯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之后,东帝的位置空缺,最后格拉提安任命提奥多西为帝,这样罗马依然有3位皇帝,格拉提安成了地位最高的皇帝,提奥多西最多只能排名次席,毕竟他与瓦伦提尼安王朝毫无血缘关系,还是格拉提安册立的。格拉提安被马格努斯处决之后,瓦二年龄太小,只有13岁,所以在3位罗马皇帝中,提奥多西成了第一皇帝。

      毫无疑问,提奥多西对西部的裁决,对3位皇帝而言都是权宜之计,注定不能长久。首先沉不住气的,是西帝马格努斯,他于387年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北意大利,直扑瓦二的首都米兰。只有16岁的瓦二抵挡不住,与其母查士丁娜(Justina)逃往东部,向东帝提奥多西寻求避难和援助。早已羽翼丰满的提奥多西自然不能坐视马格努斯挑战自己的权威,他迅速率军西进讨伐马格努斯。388年8月,马格努斯兵败投降,提奥多西对这位身为阶下囚的老战友毫无怜悯之情,8月28日,马格努斯被处决,结束了他的5年皇帝生涯。

      按中国的常规,击杀马格努斯的提奥多西,完全可以趁机一统天下,成为整个帝国的皇帝,不过罗马的政治生态却不是这样,东西分治已经是帝国常态,至少在现阶段,提奥多西还没有下定决心兼并西部,尤其是他的2个儿子还没有成年,还不如让瓦二继续做自己的被保护人呢。除了保留瓦二的皇位之外,提奥多西还采取了另一个措施—迎娶瓦二的姐姐加拉(Galla),靠与瓦伦提尼安王朝的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再往前追溯,374年,提奥多西的大舅哥格拉提安,迎娶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孙女君士坦缇娅(Flavia Maxima Constantia)为妻,这样提奥多西就与君士坦丁王朝拉上了转折亲。而根据君士坦丁王朝的自我宣传,君士坦丁王朝的开创者—康斯坦提乌斯一世,是克劳狄二世 (Claudius II 268~270)的弟弟的外孙子。就这样,提奥多西通过与加拉的婚姻,与多个王朝搭上了转折亲。

      388到391年间,提奥多西一直在意大利盘桓,将东方老巢交给了长子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管理。阿尔卡狄乌斯于377或378年生于西班牙老家,383年被父亲册立为共治皇帝,提奥多西让他主管东方时,只有10多岁,并无独立执政能力,提奥多西没有兼并西部,其真正原因可能在此。391年,提奥多西回到君士坦丁堡,但他留下法兰克裔心腹大将阿波加斯特(Arbogast),充当自己的代理人,监护瓦二,并实际管理西部。阿波加斯特出身于西罗的军人世家,378年他的叔叔(或舅舅)是以西罗派遣军司令的身份,参加了阿德里安堡战役的日口蘑(Richomeres)。阿德里安堡战役后,阿波加斯特多次与哥特人作战,直到成为提奥多西的爱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瓦伦提尼安二世 =====

      392年,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瓦二已经21岁了,做了多年傀儡的他,对专权跋扈的蛮族将领阿波加斯特日益不满。另一方面,靠一刀一枪、出生入死才赢得富贵的阿波加斯特,对含着金勺子出生的瓦二也100个瞧不起。最终,阿波加斯特在5月16日谋杀了瓦二,瓦伦提尼安王朝灭亡。一开始,掌握了西部实权的阿波加斯特,提出拥立提奥多西的长子阿尔卡狄乌斯为西帝,不久阿波加斯特便改了主意,转而另立自己的老友、资深官僚欧根(Eugenius)为西帝。对这个结果,不想让儿子去西部做傀儡和人质的提奥多西,给予了承认。

      表面上看,阿波加斯特的所作所为,与罗马历史上的众多内乱没什么区别,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迹象。首先,日耳曼人或日耳曼人为核心的军队,在帝国军政界的地位日益增长,直到其代表人物阿波加斯特杀害皇帝,完全掌控半个帝国。其次,虽然蛮族的实际地位已经如此之高,却还不能像之前的军头那样,公然披上紫袍称孤道寡,只能退而求其次,躲在幕后做太上皇。第三,蛮族军队与罗马百姓的关系非常恶劣,严格的说蛮族不是罗马公民或臣民,对帝国没有忠诚和归属感,他们参军完全是为了军饷和战利品,本质上说他们是雇佣兵。此时罗马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外扩张能力,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防御战和内战,在帝国境内行军打仗的蛮族军队,军纪涣散,四处扰民,民愤极大。在这种局面下,蛮族将领自知当不了皇帝,便退而求其次,拥立罗马人做傀儡皇帝。最后,日耳曼等蛮族多信阿里安派,而罗马人多信尼西亚派,这也是阿波加斯特们不能做皇帝的重要原因。日后克洛维的法兰克王国能成为西欧最成功的蛮族国家,与克洛维及其徒众接受了尼西亚派信仰,有着直接关系。

      欧根是个修辞学家,深受希腊哲学和文化熏陶,在信仰上,他是个并不虔诚的基督徒。为了巩固权位,他处处与虔诚的基督徒提奥多西唱反调,积极寻求异教徒支持,对抗提奥多西的基督化政策。异教徒们则将其视为新的尤利安,纷纷聚拢在他的周围。对西部的异动,提奥多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393年1月,他任命次子霍诺留为西部副帝。此时霍诺留只有9岁,根本不可能执政,提奥多西这么做,显然是要分欧根和阿波加斯特的权力,欧根和阿波加斯特对此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帝国东西2个朝廷只能分道扬镳,各自调兵遣将,准备用内战来解决纠纷。

      394年5月,经过周密准备的提奥多西,率领阿德里安堡战役以来最大规模的罗马大军西征。不过这支军队已经与此前的罗马大军有着本质不同,军队的核心不再是罗马人,而是军纪败坏却战斗力强悍的日耳曼人。在他的军队中,有2位蛮族年轻人最令人瞩目。一位是皇帝的干女婿,汪达尔人斯提里科,另一位是西哥特领袖阿拉里克。

      斯提里科(Stilicho)大约生于359年,他的父亲是汪达尔人,母亲则是罗马人。他长期在提奥多西手下服役,383年受命出使萨珊帝国,与沙普尔三世谈判亚美尼亚事务。据说他的翩翩风度打动了躲在幕后的萨珊公主的芳心,不过已经订婚的他,为了避开公主的情书和国王的宴会,躲到泰西封的郊外去打老虎,直到规定的出使日期满了为止……据说从此之后,不幸的老虎就在萨珊境内绝迹了。他的妻子是提奥多西的弟弟霍诺留的女儿—塞蕾娜(Serena),由于霍诺留早死,提奥多西收养侄女为养女,所以斯提里科实际上是皇帝的侄女婿。

      阿拉里克大约生于370年,是个纯粹的西哥特人,376年为躲避匈人的追杀,而随西哥特领袖阿塔纳里希进入罗马帝国境内。382年,坐上东罗马皇位不久的奥多西皇帝,与阿塔纳里希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从此西哥特-阿兰蛮族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自己的半独立王国,蛮族战士则以盟军(foederati)的身份在罗马军中服役。条约签字后不久,阿塔纳里希就去世了,使西哥特人群龙无首,在提奥多西的分化瓦解之下,刚刚有些摸样的西哥特王国被皇帝实际控制了,否则罗马帝国大分裂的局面将提前100多年出现。出身西哥特贵族家庭的阿拉里克,与多数同胞一样,很早就以罗马盟军的身份,投身军旅生涯。由于作战勇敢、武艺高强、组织能力卓越,很快就成为西哥特人的领袖。这次皇帝组织大军西征,他率领自己的部曲,以方面大将的身份加入了皇帝大军。虽然笔者不能确定在此次远征之前,阿拉里克是否就与斯提里科共事,但此战之后,他们俩的斗争就成为此后20年的罗马历史的主旋律。无论如何,由于汪达尔人与西哥特人是世仇,这2位年轻人的关系一直很恶劣。如果再加上他们即将面对的敌人—法兰克人阿波加斯特,民族大迁徙中的三大日耳曼族群—法兰克、汪达尔、哥特,这次都到齐了。

      9月5日,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弗里基德河(Frigidus)河畔,东西两军展开会战,两军的人数不详,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东军有2万哥特人。战前双方都进行了一番祈祷和占卜,提奥多西得到的占卜结果是,他会以高昂代价赢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西军则向罗马传统神明朱庇特(Jupiter, 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大力神赫勒克勒斯(Hercules,即武仙座,C-130大力神运输机)祈祷。首先发动攻击的是东军,提奥多西让阿拉里克率领哥特人打头阵,其结果是哥特人损失惨重却进展甚微,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死里逃生的高加索伊比利亚裔将领Bacurius,在此战中阵亡。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持续到傍晚才告一段落,东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加上客场作战的不利因素,似乎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西军则自认为胜局已定,开始提前庆祝。面对不利局面的提奥多西,只得通宵祈祷上帝显灵,帮助他战胜异教徒。

      次日两军再战,正当双方激战时,突然东风大作,吹得西军睁不开眼睛。自提奥多西以下,东军将士都认为这是上帝显灵,送来神风来帮忙,于是士气大振,一举击破阿波加斯特和他的傀儡皇帝欧根。欧根陛下跑得慢,被东军俘获,旋即被处决。阿波加斯特不愧是蛮族出身,身强力壮、腿脚灵便,他见势不妙便遁入阿尔卑斯山,皇帝自然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阿波加斯特藏身的山区围得铁桶一般。经过数日的犹豫和观望,自知无法逃生的阿波加斯特伏剑自杀。

      经弗里基德河一战,提奥多西毫无争议的一统罗马天下,成为最后一个统治着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此战除了让提奥多西登上个人的事业巅峰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其影响甚至超过了阿德里安堡战役。

      1. 罗马帝国的传统宗教力量被彻底摧毁,此后再也有哪个欧洲人,动过反基督化的念头。此战的宗教意义,堪比君士坦丁的马尔维桥战役。

      2. 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军力。阿德里安堡战役已经摧毁了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提奥多西辛辛苦苦的组建的军队,其军事核心成了日耳曼等蛮族。相比之下,西罗的军力还算完整,但经此一战,西罗的传统军队也被彻底摧毁,从此也和东部一样,走上了蛮族化的不归路。由于西部的军事压力更大,经济文化更落后,所以西部军队的蛮族化程度,还要超过东部。最终的结果,是476年西罗蛮族雇佣军废黜西罗皇帝,灭亡西罗马帝国。

      3. 东罗军队中的蛮族战士,以伤亡惨重换得提奥多西一统天下,却没得到足够赏赐和底盘,让阿拉里克以下的蛮族将士心生不满,在他们看来,提奥多西是故意让他们送死,所谓【打死敌军平外患,打死友军平内乱】,所以提奥多西刚死,阿拉里克就率部造反了。

      4. 早在 390 年,由于军民关系、罗马人与蛮族的关系恶劣,希腊名城色萨洛尼卡(Thessalonica)的市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了当地驻军司令—哥特裔将军 Butheric。得到消息的提奥多西没有发怒,反而摆出一副宽宏大度的姿态,邀请色萨洛尼卡市民,到当地的椭圆大竞技场(hippodrome)观看皇帝提供的免费演出。当观众坐满之后,皇帝陛下凶相毕露,让他的以蛮族为主的将士们,在场内纵情屠杀市民,其结果是上千参与或围观或暴乱的市民被屠杀,酿成了著名的【色萨洛尼卡大屠杀】。这一事件说明足以说明当时罗马百姓与军队,罗马人与蛮族的恶劣关系,已经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而在皇帝看来,军队是他的权力支柱,至于黎民百姓,至少远不如军队重要,当军队和百姓发生冲突时,他必须站在军队一边,用百姓的人头来取悦军队。然而在另一方面,提奥多西对他的蛮族军队,也绝非完全信任,他招募蛮族从军,其实是迫不得已,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他也在想方设法削弱蛮族势力。

      随着阿波加斯特、欧根的败亡,罗马帝国再也不会容忍基督教之外的宗教了,象征着罗马传统文化和信仰的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的祭坛,永久失去了搬回罗马元老院的机会。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都以武功立国,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是最受罗马朝廷和百姓尊崇的神明之一。君士坦丁大帝于马尔维桥战役击杀伪帝马克森提乌斯,占领罗马城之后,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宗教决裂,下令将维克托瑞的祭坛搬出元老院。到了360年代,叛教者尤利安又把祭坛搬回元老院。之后格拉提安皇帝在米兰主教安布罗西(Ambrose)的影响下,再次将它搬出元老院,还放弃了罗马皇帝的头衔之一—首席祭司(pontifex maximus),或者说他是最后一个用过这个头衔的罗马皇帝。384年,老派官僚 Symmachus 建议瓦伦提尼安二世将祭坛搬回到元老院,他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条条大路通上帝】(many ways to reach God),安布罗西的回应非常直截了当:【通上帝路只一条】(only one way to reach God),最终阻止了瓦二搬回神坛的念想。等提奥多西一统天下,传统宗教彻底丧失翻盘的机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提奥多西的银盘 =====

      就在统一罗马帝国的次年—395年1月17日,提奥多西病逝于米兰,终年48岁,在位16年。鉴于他对基督教事业的伟大贡献,基督教会授予他大帝(the Great)的称号。笔者给提奥多西的称号是【世祖武皇帝】,与晋武帝司马炎的称号相同,提奥多西与司马炎的共性,是都统一了各自的帝国,死后都帝国分裂、蛮族横行。

      欲知提奥多西去世后的罗马帝国,会往何处去,请看下一章《一生之敌》。

      • 家园 为什么军队主要成员成了蛮族?是罗马人丁减少,不能提供兵源

        为什么军队主要成员成了蛮族?是罗马人丁减少,不能提供兵源了?

        • 家园 不是罗马人丁少,而是罗马人不愿当兵

          生活越富裕,越不爱当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希波战争时,希腊有地中海世界最好的兵,波斯人也大量雇佣希腊重步兵做雇佣军。等阿拉里克进军希腊的时候,希腊人已经完全没了斗志。

          从三世纪危机开始,罗马的精兵猛将多出自巴尔干半岛,最多的是伊利里亚人--来自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其次是莫西亚人--来自保加利亚,伊利里亚和莫西亚是罗马最穷,最靠近边境的省份。一旦罗军主力被歼灭,巴尔干的老兵没了,靠其他地方来的新兵补充兵员,即使人数能保证,兵员质量也差得厉害。

      • 家园 司马炎没使用蛮族组建军队啊。

        对这种实质挖断自己根基的皇帝,应该加以恶谥。

        • 家园 司马炎让蛮族进入中原,虽说是历史遗留问题,

          司马炎的责任依然不小。我也不喜欢提奥多西,可基督教称他为大帝,他又是最后一个统一的罗马皇帝,我就抄袭司马炎的庙号和谥号了。

          • 家园 您没给君士坦丁庙号

            其实君士坦丁之前的罗马帝国,名义上还是共和国,实质也和当今卡扎菲上校/金正日将军的共和国差不多,所以君士坦丁才是真正的帝国创始人(老戴虽然大摆帝王派头,可是他的四帝共治,还有很多罗马的传统特色在里头),因为他还给帝国提供了正统的思想基础,所以老君只能是太祖或者高祖了,谥号是啥呢?能不能追一个?

            俺心里也给君士坦丁开始的东罗排了七个可称祖的帝王,正好对应天子的七庙,可惜基督教不搞这个,几个被基督教吹捧的帝王水平又太差(比如女帝伊琳妮)。下几个是:查士丁尼、希拉克略、利奥三世、巴西尔一世和二世,您以为妥当否?

            • 家园 我给君士坦丁称号了--圣祖玄皇帝,你可能没注意

              君士坦丁吧,叫高祖、太祖、世祖都不合适,既然基督徒对他捧得这么高,我就用圣、玄,这些有宗教色彩的字眼了。而且我还真不觉得哪个东罗皇帝配得上【太祖】的庙号,无论是君士坦丁、提奥多西还是阿尔卡狄乌斯,阿尔卡狄乌斯之后的皇帝又不再有资格获得开国皇帝才有的太祖属性,最终我没给任何罗马皇帝太祖的庙号。

              我对希拉克略的评价不高,怎么说他都丢了半壁多江山,怎么能称祖呢。而且我对他的军区制,评价极差。此前的东罗,其经济形态,与萨珊、中国相似,还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朝廷直接面对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制度。所谓军区制,我看就是西欧普遍搞的封建制,是经济上的严重倒退,退化到与西欧蛮族一个水平了。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希拉克略最多是个【宗】的水平,至于叫什么宗,我还没想好,写到那再说。

              我对提奥多西二世(408-450)的评价很高,虽然他统治时期,帝国深陷危机,可在他的长期统治下,帝国一直屹立不摇,将匈人的祸水引到西部,否则东罗会像西罗一样灭亡。除了几次破财,东罗没有失地,还修建了君士坦丁堡的提奥多西城墙,坚固程度和范围远超君士坦丁城墙,让日后的的入侵者退避三舍或无功而返,可谓恩泽万世。所以我会给提二祖号,现在还没想好什么祖,初步定为【烈祖】或【成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