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一谈传统医学对血的认识(一) -- 弦音醉舸

共:💬30 🌺170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诚心请教

                          你认为诊断的一致性对中医是否重要?还是说,不管怎样诊断,最后的治疗效果都会殊途同归?

                          • 家园 客气

                            诊断的一致性,对于单因素致病的情况是比较重要的,当然具体还分两种:

                            1如果能找到对因治疗手段的时候,这是诊断的唯一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细菌感染的早期,拨开各种症状的掩盖,找到最关键的因素,是考验医生素养的。

                            2如果找不到对因治疗的手段,比如细菌感染后期,脓毒血症和多脏器的情况下,即使知道病人最初的病因是细菌,这时候即使诊断正确也意义不大,相反,如何处理当前的连锁性的应激性症状才是最重要的。

                            对多因素致病的情况,个人认为也要分情况对待。这个展开就更大了。

                            中医诊断的不一致性,会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如你所说的殊途同归,比如在修订中国最早的中医教材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这种高手间的不一致,后来发现,诊断有差别,用药却是接近的。这个问题后来用中医各家学说来解决,如果精通各家学说,相对会找到共识的。

                            2高手间的认识也有差异,民国沪上名医徐小圃和祝味菊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就存在对错的问题了。

                            3有些病,尤其不严重的,的确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比如妇科的痛经,哪怕我们严格限定其症状(专业术语是证型),依然有很多治疗方案和方子,那就取决于医生自己了。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曾经对同一个病人,一次拟定了六个处方。然后选择了其中他认为最好的。国内一个老师(忘记名字了,好像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也曾经让学生对一个病人,来拟定处方,结果一个班出来了二十多种。他专门未此向学生解释过,这是为什么。

                            当然,这种情况,对于高手而言,其实有时候处方已经是唯一的了。只不过新手或者外行就觉得难以取舍。

                            对于第三种情况,西医是通过行业标准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指南),完全是人为的,商业化和体系化的需要,并不一定是医疗的内在规律。所以就会不断更新。

                            现有的中医药教材,实际上就是中医人,试图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尝试,效果一般。

                            个人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 家园 你看,你这帖子里都不能一下把那4人名字写上来

          我们酱油群众咋可能知道他们是谁

          老实说,“金元四大家”的名号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黄帝来了谁坐头把交椅?

          不完了么,还是谁老谁吃香呀

      • 家园 这个嘛

        我来多一个局限条件:张仲景复活之后隐姓埋名,在某个中医院行医,他还能成为大师吗?

        • 家园 有可能啊

          比如神经外科专家来到口腔外科修练

    • 家园 传统医学对人体的认知还是有独特/超越性的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85f793165f9

      通宝推:自由呼吸F0,
    • 家园 传统医学对血的认识(二)----血者神气也

      前文重点讲了“营气化血”的理论,营气来源于食物,食物中的精华通过孙络反注络脉而进入血液,也是血液和体液交换的一个重要形式,对维持血容量的平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太素.营卫气别》谓:“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毋汗,夺气者毋血......”,营卫是水谷之精所化之气,故曰精气;血为什么会称为“神气”呢,《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即妙于变化,故称之为“神”,不是神灵的意思,我们看血的功用:“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捕.....”,便可知血之神妙之所在,“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身体之表里),筋骨劲强,关节滑利矣。”

      血液的正常分布与流通是人体脏器和躯体正常工作的前提,那么血瘀就会让身体失去正常工作的平台,于是直到清末,一本《医林改错》肇始了近代活血化瘀疗法的迅速发展,其所创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等,分治五十余种瘀症及半身不遂、瘫痿、痹症及难产等等,八十年代后由于修瑞娟微循环理论得到国际的认可,于是在中医界又开拓了络脉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大量实践,在行政岗位上的某人甚至因此获得了院士荣誉,而“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更是成为老百姓的日常习用语。

      现在临床治疗中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滥用活血化瘀,以及清热凉血,要知道人体疾病除了血瘀之外,尚有各种因素导致血液呈现淤滞状态,解决病因及病机比粗鲁实行活血化瘀更重要也更能获得临床实效,就血液的层面而言,我们尚且应该动态的去分析血的虚实寒热滑涩变化,比如《以月死生为数》一文所述血液的分布有月节律,个体的血的盛衰与人体激素水平密切相关,例见《太素.营卫气别》及《太素.寿限》所载,与年龄有关:“黄帝问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受使然?少壮不夜寤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得瞑。”“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六十岁,心气始衰,喜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甚至跟人的情绪状态相关:“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

      通宝推:呆头呆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