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一个金庸盲的悲哀 (ZT) -- Davi

共:💬78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读过,也可以先听读过人的看法的啊,如果都要亲自尝试,有这个精力吗?^_^
      • 家园 一个伪金迷的心里话

        金庸的所有故事架子,都是抄别人的。还珠楼主、王度庐、刘白羽、等。他就是把别人嚼过的馒头再加上自己的口水嚼得稀烂然后哺育了广大金迷。

        张爱玲呢,一个汉奸的玩物,她的东西知道就行了。

        • 家园 不因人废文
        • 家园 这样简单的话能否请口水一把哺育出广大a迷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下
          • 家园 金庸小说中的农业漏洞

            1、 玉米

              《笑傲江湖》第2回:“那农妇从屋中出来,拿着四枝煮熟的玉米棒子,交在他手里。”

              《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碧血剑》第1回:“老婆婆拿出几个玉米饼来飨客,烧了一壶热水给他们喝。张朝唐吃了一个玉米饼。”

              玉米本非中国土产,这是常识。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辗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现在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当时叫“番麦”)。

              如果林平之真的能在福建内地山区吃到“煮熟的玉米棒子”,那估计最早也应该在1577年(福建这一年开始有种植玉米)了。不过《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不确定,书中充满了这类似是而非的历史背景特征。《碧血剑》中张朝唐能在广东一带吃到玉米饼还是有可能的,不过这也要建立在一个不太可靠的假设上:即该老婆婆是当地的农村模范带头人,居然有引种这么新奇的外国品种,而张朝唐居然也知道这是玉米饼。

              然而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那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不过金庸大笔一挥,就一口气空运给杨过五根玉米棒子之多!当然,他不只是对杨过这么好,下面我们还会看到,他对杨过的爷爷也是这么慷慨:

              2、 花生、蚕豆、南瓜

              《射雕英雄传》第1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 “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两人有时也仍去小酒店对饮几壶,那跛子曲三仍是烫上酒来,端来蚕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天龙八部》20回:“(萧峰)只见地下放着不少熟肉、炒米、枣子、花生、鱼干之类干粮,更妙的是居然另有一大坛酒。”

              《笑傲江湖》第1回:萨老头道:“是,是!爷们要下酒,先用些牛肉、蚕豆、花生。”

              《笑傲江湖》第2回:“茶博士泡了壶茶,端上一碟南瓜子、一碟蚕豆。”

              《笑傲江湖》第25回:“(令狐冲)端起酒碗,又是一饮而尽,小店之中无下酒物,随手抓起几粒咸水花生,抛入口中。”

              这里把蚕豆、花生、南瓜子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但这三种作物却和玉米一样,都是中国本土所无而很迟才由国外传入的。 蚕豆大概在元朝时才由波斯传入中国(参考研究这方面的权威著作:[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豌豆和蚕豆”条),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

              花生、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旧大陆传播。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蚕豆迟得多,大约1530年代传入中国,由沿海传入内陆地区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见的筵席食品(参见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第8章“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中关于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内容。)。

              在《笑傲江湖》中,在内陆城市武汉花生也被描写成极普通的下酒物,甚至更内陆的武当山居民也知道(第26回,武当派弟子假装老农,嘲笑令狐冲是“瓜子花生”),这种情况决不会早于1700年。

              《射雕英雄传》中,公元1199年临安乡下的一个穷村破店,曲三居然能够摆出波斯和美洲的进口食品(蚕豆、花生),郭、杨二位大侠对这样惊世骇俗、连当时大宋皇帝也没见过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们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声:“兀那跛子,你哪来的进口食品?这零售价卖多少?”不过考虑到跛子曲三是桃花岛高足,见识武功均属一流,他比哥伦布更早到过美洲也没什么好希奇的。

              甚至可能还有比曲三更早到过美洲的:北宋时的契丹族英雄萧远山也给儿子萧峰捎带了若干花生作为下酒之物。萧峰在《天龙八部》里是个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点菜动辄就是切几斤牛肉羊肉之类的。萧远山留下花生这样珍贵的稀罕外国食品,显然深有寓意。我中国人比哥伦布更早到达美洲在此有多一条证据。  

              3、 西瓜

              《射雕英雄传》第23回:“(黄蓉)到村中去买了一担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仪琳)走出二里有余,果见数亩瓜田,累累的生满了西瓜。”

              “西瓜”一词本非汉语,而源自女真语(参《汉语外来词词典》),该种植物本来也非中国所有,而出产于西亚,在五代北宋时引入西域,后又由金国引种到南宋,不过西瓜的普遍种植大致要等到清乾隆年间回疆平定之后,也就是陈家洛那个年代(参考[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西瓜”条)。

              在黄蓉那个年代,西瓜也算是引种不多年的进口时令水果,她居然一口气买了一担,虽然女孩子爱吃水果,但也算出手阔绰,亏她能在牛家村口买得到。24回黄蓉将西瓜顶在头上,沙通天等一见“一条青一条绿的圆球”,都吓跑了,想必鬼门龙王见识虽广,也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这一段描写的盛夏之夜场景,衡山县也有普通的农村也有“数亩瓜田”,那已经类似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景象了。  

              4、 人参

              《天龙八部》第26回:“匆匆数月,冬尽春来,阿紫每日以人参为粮。”

              《天龙八部》故事中,阿紫在长白山保命的三大法宝是人参、熊胆、虎骨。萧峰也正是由人提醒,在想起人参有效果,并因此前往长白山――可见人参保命、人参最佳产地在长白山等观念已经很深入人心,连萧峰这样的读书不多的人也都知道。《射雕英雄传》里的梁子翁,原本也是关外的参客,既然已经出现参客这样的职业,可见此物为当时所重。

              但在历史上,人参长期以来却并无这样的地位。隋朝还一度视为妖草,唐时只当作茶叶一样的时尚饮品,宋人也只将之看做干果一样的送礼之物,并不认为它有什么药效。认为人参包治百病、长白山人参为最上品等观念,都直到明朝后期才兴起(见易华《人参崇拜》一文)。

              《连城诀》中也有提到丁典把关外的人参运送到汉口做买卖,《侠客行》中关东四大门派的高三娘子家有良马、参场无数,这些人参贸易已达到产业化的景象,大略都是清朝的事情了。  

              5、 辣椒

              《天龙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连城诀》第1回:“那少女(戚芳)十七八岁年纪……脸上红得象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

              以上两处,显然金庸认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却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烟草等一样,是美洲农产品,传入中国的年代也在明末时期。中国传统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并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放进菜肴中的时间更迟,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参蓝勇《中国辛辣文化与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所以段誉在一路东下时,不是菜肴里“也没了辣椒”,而是可能从来就没吃到过辣椒,除非鸠摩智带着他去了一趟美洲又回来了。不过鉴于段誉后来在苏州燕子坞也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茶,这样时光倒流的事情也未必不能有二。  

              6、 苹果

              《倚天屠龙记》第16回:“(张无忌)在矮树上摘了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里,已闻到一阵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鲜美绝伦,桃子无此爽脆,苹果无此香甜,而梨子则逊其三分滑腻。”

              金庸这里并未说这种果子是苹果,但实际上张无忌甚至不可能将苹果拿来比较。因为苹果传入中国在元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他当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不可能吃过,而“苹果”这一名称,更是直到明朝才出现。

              梁羽生在《冰川天女传》第1回中有写到陈天宇“劈果救佳人”,劈开的是一个金色苹果,不过此时已在乾隆年间,没有历史问题的风险了

            • 家园 谢谢您的考据!

              不过呢,评价金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现在还为之过早,也轮不到我等普罗大众发话。就好象音乐史上发生的事情一样,记得很多古典音乐史上评价地位甚高的名家生前贫困潦倒,不为大多数当时之人(如我辈欣赏金古温黄的广大俗人?赫赫)所知所欣赏。还有很多画家作家之类的艺术家,历史上的命运也是这样。

              红楼梦也试着翻过,不敢否认它的伟大;但是对于俗人如我等而言,更多的还是欣赏在有些人看来同样俗不可耐的金庸。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从来就是存在,也是要一直存在下去的。至于那些如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还有和花生、蚕豆、南瓜,西瓜,人参,辣椒有关的bug呢,who care?您引用的这些考据,倒是增加了再次阅读的兴趣,下次看笑傲的时候好好找找,也许能发现更多类似的虫子,也是读俗书之一乐。谢了。

          • 家园 还债

            我手头有一本《论剑》学林出版社,作者叶洪生。

            所谓“别人嚼过的馒头再加上自己的口水嚼得稀烂然后哺育了”一说,我的本意是,非自己原创,情节、构架大体相同。再往前一步,就抄袭了。

            比如:雪山飞狐,借鉴了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但是,那时候谁别说是大陆,就是港台,又有几个人知道黑泽明呢?后来有机会看到芥川龙之介的书,原著《罗生门》跟电影又有很大差别。电影是把《竹林下》、《罗生门》等加在一起,才出来的。这就是黑导的高明。反看金院长,把人家的大架子搬来,就差点意思了。

            • 还债
              家园 还别说 还真没看出罗生门好多少
            • 还债
              家园 黑泽明抄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好像是“乱”(Ran)这部电影。

              • 家园 请吴兄明示

                答案

                a。俺没有看过莎翁全集,也没看过乱、所以无法回答您的问题。

                b。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但我个人觉得小说比电影应该更抽象。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黄蓉。当年我心中的黄蓉就是现在的西西蹄歪银牌主持王小鸡不穿衣服的样子。可是那帮人却让周讯演了,还穿着衣服。阿兰很失望,后果很严重。可是反过来,用电影的架枸,往架子上添肉,可就容易多了。这个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关键是有没有思路啊。

                c。“乱”是黑泽明抄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那咱告他去。你当原告,我给你找律师。要赢了能分不少钱呢。我的心里话是:我十分想见赵忠祥。

                以上答案你可以单选或多选,最多不超过三个。

                • 家园 阿兰兄弟可别误会了

                  什么单选或多选,又是a,b,c的,把我都弄糊涂了。是我多了一句嘴,兄弟可别生气啊。

                  莎翁全集我也没有看过,还是三国水浒西游记更合我的胃口。前两年好莱坞拍的"Romeo and Juliet",里面的街头混混都讲一口古文,我大部分都听不懂。还真是个俗人啊,李尔王在我眼里好像也就是三言二拍的水平。

                  阿兰兄弟说得没错,小说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叶洪生先生的观点太过偏激了,相信大多数读者是不会同意的。嚼馒头的比喻可以加之每一个作家或科学家的头上,谁生下来就无所不知啊?单挑金庸来说事有失公正。看来叶洪生先生是不会去饭馆吃饭的,那些厨师们不也是“将别人嚼过的馒头再加上自己的口水嚼得稀烂”然后喂给他?今之所谓评论家,古之所谓妄人也。

                  “乱”这部电影还真是抄袭李尔王,塔伦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Reservoir Dog”抄自林岭东周润发的龙虎风云, “My Father the Hero”抄自法国的“Mon Pere Ce Heros”,香港的“仁心仁术”抄自美国的“E.R”,黑泽明的七剑客“Seven Samurai”也被好莱坞借去拍了“The Magnificent Seven”。不过人家可不说是抄袭,那叫作“inspired by”。看来是告不到人家的,呵呵。

                  • 家园 吴健夫君别误会了

                    一点小小的误会

                    1,反正俺是不承认抄袭的说法。"莎翁全集我没有看过"。说明的是,我知无畏。您说的《糯米藕按到酒里头》这个片子,是当年《铁达尼号》的男煮脚演的么?俺没看过,瞎猜的。

                    2,叶洪生先生的观点太过偏激了?我倒是不这么认为。人家能看到最初的报纸版,以及修订第一版。有句话很不客气,金庸花那么多时间对小说重新修订,还漏洞百出。

                    3。乱”这部电影还真是抄袭李尔王?不知你说的李尔王是小说呢还是电影。李尔王很多国家都拍过。你要认为够得上抄袭,咱就告老黑,反正我无所谓。

                    BTW:丈夫。古代丈夫概指男性。只要是男性,连婴儿都说丈夫。例如《国语?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古代不说丈夫,只说一个夫字.

                    君字的原义指君主,也指品德高尚的人,或者作为对别人的尊称。如《苟子一5相》里讲: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其中用于女名者,有x君、x爱君、x君君等.

                    • 家园 我担心啊

                      夫字和君字分开来讲都是好意思,谢谢兄弟了。但合在一起我只怕河里的兄弟们会对你发错情啊。呵呵

                      《糯米藕按到酒里头》这个片子还真是当年《铁达尼号》的男煮脚演的,兄弟好记性。那个李尔王莎翁写的是剧本,现在是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只差没改编成花鼓戏了。

          • 家园 您还真问着了

            我手正好有资料,哪天我扫一下,给各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