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一 -- 萨苏

共:💬206 🌺2488 🌵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解放初怎么解决阿拉伯语的师资问题呢?

          如果解放初学习阿语的学生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话,那么他们的老师就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那么那里请来这些师资呢?毕竟中阿交流远远比不上中西交流,解放前应该也很少去阿拉伯世界的留学生吧。

          • 家园 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早已有之

            自从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就有了,也就是经堂教育,不但教授阿拉伯语,还教授波斯语。不过它仅限于清真寺内,受众是穆斯林,而不是世俗教育,更没有成为高等教育科目。阿拉伯语被列入高等教育体制是在上世纪40年代的事情。

            1943年3月,从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学成归国的纳忠先生首次在中央大学教授阿拉伯语,并编写出中国高校第一本阿拉伯语教材。1945年,纳先生首次在中央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课程。1946年,北京大学聘任从埃及学成归国的马坚先生为教授,并委托其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我国的阿拉伯语高等教学从此开始,最早的师资人才就是纳忠先生、马坚先生这样的留学生以及他们教出的学生。

            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新中国又先后在外交学院(62年并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设立了阿拉伯语专业。

            • 家园 张召中将军就是在潜艇部队当兵后被派到北京大学学阿拉伯语

              毕业后到阿拉伯国家工作,所以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时候为大家解说战况。

            • 家园 原来纳忠这个人这么厉害。

              他的《阿拉伯简史》写的可是一塌糊涂,抄袭的地方很多。

            • 家园 阿拉伯语的学校教学开始的比较晚

              但民用阿拉伯语肯定早得多,除去宗教因素,中国和阿拉伯的海上商业贸易往来持续了千年,大食商人定居中国的不在少数,精通双语的阿拉伯人不难找到。

      • 家园

        但过了天安门就变成了哑巴 – 没办法,阿拉伯语系的课程进展慢,学英语的都学完了整个北京城,学阿拉伯语的才把会话学到天安门,再往前,就没学过了,只好闭口不言。

      • 家园 谢萨大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记得当年

        北外来招小语种学生,阿拉伯语只要男生,而且规定身高必须一米79以上,另虎背熊腰体毛浓密喜食牛羊肉者尤佳。

    • 家园 【原创】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六

      关于赖斯顿滞留广东的事情,他和他的太太有不同的回忆,赖斯顿不知道怎的在回忆中称自己曾经对坐火车表示不满,还是主张坐飞机去北京。然而,和他同时到达广州的赖斯顿太太则表示他当时很“主动乐意”地接受坐火车的建议。

      我倾向于相信赖斯顿夫人,或许,是作为一个老牌记者被人算计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吧。

      12日,赖斯顿到达北京,随即在15日得到毛周等的接见,两人对他并没有透露基辛格访华的消息,但能够见到这些西方所言的“神秘人物”,已经让赖斯顿激动万分。随后陈楚约他到国际俱乐部喝咖啡,实际上要完成的就是周恩来交予的使命(也有说法陈楚是在毛周接见赖斯顿时插话宣布的,具体细节尚需确证)。

      奉周恩来之命给赖斯顿传话的陈楚,也不是等闲人物,后来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的首任大使。日本图片版的现代通史《一亿人的昭和史》中,就有一张陈楚的照片。当时陈楚担任新闻司司长,来执行一个通报消息的任务,纯属牛刀小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3年,担任驻日首届大使的陈楚(左)到达东京

      他本来是一名老报人,曾经担任过长江日报社的社长,与赖斯顿是同行,应该说,周恩来挑选的这个人选是满合适的。

      但估计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做新闻工作多年,陈楚无疑会有点儿职业习惯。加上传达的是这样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虽然作为一国的新闻司司长不会做挖坑给别人跳这种低级事情,但通报给赖斯顿的时候难免技痒,谈谈天气说说趣闻,一切正常之际,突然毫无征兆地说他有“a little news item.(一件小小的新闻)。”要告诉赖斯顿。

      赖斯顿这样记述随后的情景 --

      “Mr. Kissinger had been in Peking from July 9 to July 11.” He said, and it was now being announced her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President Nixon would visit Peking before May. (“基辛格先生在7月9日至7月11日间访问了北京。”他说,同时称尼克松总统会在五月前访问北京,中美双方都将公布这一消息。)

      基辛格访华和尼克松即将访华,两条重磅消息同时砸在了赖斯顿的脑袋 – 还有肚子上。

      这在新闻工作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一条消息预先铺垫上几天,慢火烤鱼一样再重要的新闻也不是新闻了。好的新闻社常常在一条重要新闻出台前毫无征兆,其效果就是在突如其来,往往受到爆炸性的效果。

      爆炸性的新闻,可以让千万人惊诧,当把对象浓缩到赖斯顿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顿时达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赖斯顿在回忆中形容当时第一感觉是不能相信 – 基辛格不是吃坏了肚子在巴基斯坦治疗吗?他怎么会到中国?

      考虑到中美当时的关系,赖斯顿对基辛格是否真吃坏了肚子的怀疑和对自己是否吃错了东西引发幻觉的怀疑几乎相等。

      下一个瞬间,他反应过来 – 这他妈的是真的阿!

      明白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的赖斯顿,第一个感受不是欣喜和激动,而是 – “我的腹部仿佛被重重地打了一拳。”

      应该说赖斯顿不愧是一名优秀的记者,虽然满心都是错过了最佳报道时间的懊恼,但仍然带着剧烈的腹痛在当天下午写出了一篇报道,把基辛格称为“行为不可预测的西方人”,在西方迟到的报道中依然抢了先。周恩来的好意并没有被白费。

      基辛格访华的新闻,在世界引发了远比赖斯顿身上更大的反应。

      日本全国一片惊呼,称中美要对其实施“过顶外交” – 尼克松访华是要从日本顶上飞过去的,中国和美国高来高去,腿比较短的日本人只能在底下看热闹,这场面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首相和美国总统

      而美国则瞬间掀起一阵中国热,所有能拉上关系的人都在疯狂地寻找正规或非正规的渠道争取随总统去中国,最热闹的是当红的夜总会歌星芭芭拉杜姬也通过经纪人要白宫去找周恩来,请求第一个在中国各夜总会巡回演出的光荣。当被告知中国没有夜总会的时候,杜姬的经纪人气急败坏地对工作人员叫嚷:“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借口,是为白宫的盛气凌人打掩护!”

      显然,他无法相信世界还有没有夜总会的地方。

      不过,虽然身处这条重大新闻的爆发点,赖斯顿能做的却仅此而已 -- 当晚,他腹痛难忍而且发了高烧(据他自己说烧到了43摄氏度,这显然违背常识),躺在新侨饭店房间里的赖斯顿形容自己:“我仿佛看到基辛格先生坐在一辆有帘子的黄包车里,飘过我卧室的天花板,他掀开车帘一角,对着我露齿而笑……”

      中国医生紧急对他进行了检查,发现大记者赖斯顿竟被这条新闻吓出了阑尾炎。他被送到了一家医院,赖斯顿回忆,进门的时候,看到大厅里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他请求别人给他翻译一下,发现原来是一条毛主席语录,内容是 – “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为期不会很远。他们一定逃不掉。”

      被抬进来的赖斯顿,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神妙。

      [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