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自我救赎之路 上 -- 流川

共:💬234 🌺130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自我救赎之路 上

    中国人的自我救赎之路很另类。

    中国人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先是击退了如欧美小日等国际极右势力,这些龟蛋想把中国变成殖民地,那就只能干他娘的了! 接着把国内的极右势力赶到了一个小岛上。剩下的极右,不是被镇压了就是被改造了,不成气候了。消灭了极右后,中国人获得了重新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支撑点,国家集权,国有资产和国有土地。

    先有权,才有产,最后再有地,这是人生发达的正常程序。

    老蒋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集权和资产上,显然,他没有触摸到这个国家的命脉,没有完成功课。毛却反其道而行,试着先从土地开始,抢过来再分下去,于是农民兄弟就可以为这块土地去拼命了,于是没过多久,集权和资产就都到了老共手里。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事,真的有捷径。

    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如果没有国字头的集权,资产和土地,那么印度有多少流浪儿,中国只会比他们更多,不会比他们更少。

    如果由极右继续执政的话,中国不可能完成国有资产和国有土地的整合。蒋曾经做过努力,但是由于党国的右翼属性,让他们革自家人的命,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采用国家回购的方式,那个成本,不要说当年的老蒋,就是今天的老共,也是负担不起的。台湾可以,因为它比较小。那么大些的,比如印度的国家回购到现在都没完成,也许未来的五十年也不太可能。

    中国人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这一手段,以较低的成本和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对国家主体框架的搭建。所以,印度和中国的起点其实是不一样的,中印的起跑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印度人不想流血,那就要多耗时间,多花钱。

    在右翼政党领导下的中国,没有这国字头的三大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财富集中和土地兼并会越来越严重。那就只能对外发动战争,或是对外和稀泥,也就是对外妥协了。由于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先天性营养不良,对外妥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外打仗,要拿老百姓的血肉去填,还不一定打赢。对外妥协,就要抢老百姓的口粮去孝敬友邦了。无论哪一样,对老百姓都是火坑。印度有一点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它有几亿贱民,基本不消耗资源。中国没有这个阶层,所以资源消耗肯定是要大于印度,那么一旦妥协了,境况肯定惨过印度。

    所以,有着大智慧的中国人,放弃了右翼,选择了左翼。呵呵

    建国之后,中国有了黄金十年。 给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执政党一个最直观的经验,那就是打仗我们在行,搞经济那也是清一色,一条龙。在一派喜洋洋的氛围里,行行业都在增长,信心也在增长。而经济上的这一通猛涨,都是老大哥帮的忙。由此加速了向国际左翼势力的靠拢。接下来更被苏联人忽悠的满怀理想,要把红旗插遍全球。至于手段吗,极有可能是武力解放了,我们还怕谁?

    当年真的输出过革命,我在俄国时就看过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是中苏分裂后,老毛子为了在国际舆论上控诉北京而收集的证据,不能说都是假的,十假里还是有一真吧。呵呵。那中国造的几种口径的炮弹堆得跟小山一样,使用者是非洲的某些黑叔叔。

    但是,在输出革命的岁月里,中国人察觉到了这一想法过于天真了。

    这里有一段演义,说的是格瓦拉从古巴跑到非洲去闹革命,在他没去之前,当地的一个黑哥哥领袖本来是搞的有声有色,队伍日渐壮大,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听说游击战大师来了,黑哥哥那是欢喜的不得了,多方请教,事事提问,虔诚信仰。黑哥哥是真把这些革命成功的前辈,当神拜了。

    但是没想到游击战大师来了之后,完全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急于搞出几个大的成果来,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于是四面出击,那块骨头硬,就啃那一块。结果骨头没啃下来,自己满嘴血,战事失败了。 最后,黑哥哥也挂了,格瓦拉跑路了。

    说是在战事打的最背的时候,格瓦拉给周总理写了封信,向周总理要一台大功率的广播电台,收听半径要一千公里的那种。还是急需!他要把革命思想通过这玩意儿,撒向非洲的每一处草丛。

    总理接了信之后,仔细瞄了半天,回头问秘书,你确定他要的是这东西? 得到肯定回答之后,总理面露失望之色,说,他现在需要的是打好仗,保存好自己的队伍。 这个东西有必要吗? 怎么运过去?怎么交给他? 所以,当后来总理听说革命的火种,就是那位黑哥哥牺牲了,总理好像是气哭了。总理应该是明白的,红旗插遍全球啥的,肯定是浮云了。

    接下来在向国际极左靠拢的过程中,中国人又发现,他试图要控制我们,并决定我们民族的未来走向。

    怎么可能? 我们死了那么多的人,就是不想再由他人来决定我们民族的命运。 于是,中国人为了彻底将这股势力赶走, 不惜用一场战争来与他划清界限。苏联,那是最大的共产党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极左势力。 珍宝岛枪声一响, 中国人跟国际极左派,分道扬镳了。

    接下来用了前后十年的时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国内的极左被捧上了天空,上演了一幕幕从文宣到武斗的人间话剧。中国人生性内敛,文明史上又长期的缺乏一种宗教式的狂热。作为一种成熟的文明,要对所有的错误都要有深切的体悟,才知道那条路是能走的,那条路上有大坑。就像一个孩童,告诉他开水是热,是肯定没用的,他一定要被烫过一次,才知道那东西不能碰。

    上天要降大任与中国人,缺的这一课,是要补上的。

    接下来“只要一撒手”,极左就落在了地上碎成了八瓣儿。 文革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极左就是臭大街了,两百年都翻不身了。

    中国人用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一次从国际到国内,从右到左的大清洗。把阻碍国家长远发展的两个极端的势力脓包,都挑破了,

    从此,中国人可以走一条务实的道路,去寻求一些真正的,有益的,健康的,长远的目标了。

    关键词(Tags): #帝国论(梓童)通宝推:真不知道,
    • 家园 给您献花,只是人类的记忆往往是衰退的

      文革的记忆二百年只能是书上的了,至于书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读。

      象我这样从文革中走过的人,当然在我的周围会极力反文革的。

      但现在看到网上怀念文革的还少吗?

    • 家园 《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年轻人长期失业的危机

      《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年轻人长期失业的危机

      http://zggng.stock.cnfol.com/110210/129,1402,9287011,00.shtml

       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封面图片

        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于2011年2月7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年轻人长期失业的危机”。文章称,从中东到西欧,再到北美,有太多的年轻人身处无业状态和对现实不满。同样,全球各国也在努力改变下一代的这种境况。

        引起北非和中东地区动荡的年轻人都是终日无所事事者。他们在全球各国都有同类。英国的尼特族(NEET)既不上学、也未参加任何培训,身处无业状态。日本的同类被称为飞特族(freeter)。西班牙则是一些无稳定工作、月入不足1000欧元的年轻人。即便在一些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仍有一些难以找到体面工作而被迫生活在大城市远郊的蚁族。

        许多国家经济根本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可吸收年轻人就业的工作岗位。由此也出现了不满现实、无业或就业不充分的一代,其中还包括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后毕业的大学生。尚无改善的经济形势对他们的就业无任何帮助。北和中东地区的现象绝非首次。身处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并不能确保人生繁荣时期,英国学生去年对学费上涨表示了强烈愤慨,他们袭击了保守党总部,并锤砸查尔斯王子和夫人乘坐的豪华轿车。欧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示威学生与警察混战的情况。去年3月, 为抗议学费上涨的加州奥克兰学生甚至阻塞了880号州际公路达1小时。

        更常见的是在静静等待着的绝望者,他们都处在缺乏充分就业的成年期。例如,现年26岁的纽约布鲁克林的大学毕业生Sandy Brown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毕业后仅工作7个月就被解雇。她随后到处找工作,但毫无结果。她认为毕业文凭目前看来一文不值。

        尽管各国情况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年轻人在社会中无地位,社会也未能协调和管理好下一代的活力、智慧和热情。全球老龄化趋势让事情变得更糟。多国年轻人受到年长工作者所形成的阶层的挤压,而后者似乎命中注定要长期占有好工作。他们在退休时还会提出迫使年轻人未来负担更重的、异常丰厚的养老金。

        总体看,年轻人和年长者间的裂痕在加深。意大利前总理阿马托(Giuliano Amato)曾在意大利《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上表示,"老一代已在吞噬年轻一代的未来"。英国就业部长(Employment Minister)格雷林(Chris Grayling)称,长期失业问题是一颗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Manpower的CEO Jeffrey Joerres认为,年轻人失业问题今后10年会在各国表现地更明显。人们应马上着手解决,而不是坐以待毙。

        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的数据,目前已知的年轻人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中东和北非,两地的失业率均约在24%。除了南非和东亚两地的十多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一位数外,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这同类年轻人的失业率都很高。他们的失业率可能接近成年人失业率的3倍。

        ILO去年曾略感安慰。研究者们在分析了56个国家的年轻人失业数据后估计,这些国家15-24岁的失业人数在2010年减少了约200万,降至7800万人左右。但ILO经济学家Steven Kapsos称,情况乍一看像似在好转,劳动力市场似乎向年轻人敞开了大门。但经仔细分析后会让人意识到,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实际是在下降,年轻人陆续被排除在就业市场外。

        年轻人一旦长期失业就会脱离主流就业渠道。他们往往没有责任,在退休前有大量闲暇时间。他们在打发闲暇时光有充沛精力和健康体力。即使年轻人导致中东地区出现不稳定局势,但全球投资者仍认为这只是局部事件。标普500指数首次出现不稳形势后的1周内反而上涨1%,原油价格同期上涨幅度略低于4%。

        然而,人们应该意识到不稳局势的严重后果。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社会学家杰克·A。戈德斯通(Jack A. Goldstone)认为,自法国大革命,或更早的时候,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直是反对当局的先锋。法政府去年12月曾公布了有关该国敏感城市郊区的报告,称一些社区的年轻男性感到自己极度难以融入当地的经济主流。若干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城郊在2005年曾发生暴乱,在当地去年一系列暴力袭击中,甚至出现警察与挥舞AK-47步枪的年轻人直接对抗的情形。

        人口结构畸形也是造成近期北非和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原因。据多个人口统计信息来源反映,这些地区15-29岁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最大比例。约旦、伊朗、摩洛哥和埃及的这类年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34%和29%,而美国约为21%。20年前高出生率虽然会随着出生率回落,使该比例今后下降,可是,它现在确反映出不良的后果。

        经济健康的国家在新劳动力大幅增加时会刺激经济增长。但中东的僵化形势无法利用这种人口结构红利。有动荡地区的失业者表示,自10年前获得相关学位以来就一直赋闲在家,至今年龄接近30岁,但仍工作仍无着落。政府曾经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每月仅约合40美元工资的清扫工。被迫赋闲的失业者整日都背负着焦虑感。

        有中东地区国家曾想用延长学制的办法来努力缓解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和迪拜政府管理学院(Dubai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学者在分析后认为,该地区求职多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想在公共服务业就业,但随着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枯竭,他们只能放弃此想法。当地正规私人企业因增长缓慢,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极有限。年轻人处在很不稳定的非正规就业状态,或靠地下经济谋生。

        一些国家曾于2004年在经济上采取过大动作来缓解危机,例如,在2006-2008年间任命有商业头脑政治人物组阁,降低企业税负、进口关税和扩大出口,对电信业私有化等措施。据IFM估计,这使得相关国家的同期经济年均增长达7%,但2009年又跌回至5%以下,去年的增长又回到了5%以上。

        以上政策在长短期上各有利弊。从长期看,增长对缓解社会紧张形势至关重要,但它短期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增长的首批成果短期内会很快进入已很富有人群的口袋。

        中东地区的社会制度问题让情况变得更糟。想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就业者的教育水平,但接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有了新观念,要求新管理方式。乔治梅森大学的戈德斯通认为,这样无疑会带来对抗和无序的威胁。他还提醒道,民主制度比只是简单管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做法更有价值,西班牙年轻人失业率比中东地区更高,但他们并没有成为想要颠覆社会和政府的威胁。

        另外,发达民主国家对年轻人的失业所持的是,若无视现实,后果自负的态度。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去年12月发布公告称,在该组织的34个工业化国家共有1670万年轻人未就业,另有约1000万在校,或接受培训的年轻人甚至未着手开始找工作。据华盛顿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公共政策教授Harry J. Holzer的分析,在若干OECD的最发达成员国中,就业市场分为众多普通求职者根本没有进入资质的高收入部分,和求职者根本不能指望其生存下去的低收入部分。许多以前能让高中毕业生获得不错收入的工作岗位不是通过自动化,就是被外包所替代。

        西方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的问题会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退而逐渐改善。美、欧、日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增长最终会复苏。发达国家中婴儿潮一代的退休,必然会增加年轻人就业的机会。国际工会组织联合会(UNI Global Union)总干事Philip J. Jennings相信,企业今后会大量增加用工,就业机会将增加。

        以上说法让年轻人听起来还只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短期的糟糕境况已变得让人难以忍耐。衰退虽说在2009年夏季就已结束,但年轻人失业率仍维持在周期性的高位。据美劳工部统计,全美16-24岁的失业人口截止去年12月底达18%,这还是衰退从技术上结束1年半以后的情形。同龄黑人失业比例高达27%。让失业率高企的原因是有些年轻人在放弃工作机会,他们想游手好闲。另一些则毫无出路地继续呆在校内。有稳定工作的16-19岁美国年轻人的比例已降至26%,是创纪录的低位。

        令情形更严峻的是一旦有工作机会时,企业可能会从新毕业生中选人,而跳过失业者,因为他们已被视为残次品。在衰退期内开始进入职业生涯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据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经济学家Lisa B. Kahn估计,对美国的白人男性高校毕业生而言,在毕业时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便会让起始工资损失6%-7%,他们在15年后的收入可能会比正常进入职业生涯时期低2.5%。其他的负面效果还包括对心理的影响。加州大学安德森管理学院(UCLA's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学者Paola Giuliano和IMF研究员Antonio Spilimbergo在2009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成长于衰退期的人们往往相信,运气在人生的成功上比努力更重要,他们更倾向于支持政府的再分配政策,而缺乏对公共制度的信心。研究还发现,衰退会产生更多缺少自信的自由派人士。

        显而易见,唯一可确保改善年轻人就业的做法,就是能带来企业必须增加用工的强劲和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学者们为此在前数十年内一直争论不休。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WB)开发年轻一代专家Wendy Cunningham的看法,若有人能了解如何让经济保持在如此速度增长,他无疑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缺少可让经济一直持续增长的万能药时,学者们努力在微观上想办法,例如增强培训,以求得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工作。ILO经济学家Sara Elder称,人类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缺少创造性。

        学者们已有一项发现是,接受的教育越多并不见得总是好事。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是,劳动群体获得的技能应能满足企业所需要的程度。过度接受教育对就业并无多大帮助。事实证明,涉足中东地区动荡的年轻人的愤怒,是因为他们获得的各种学位文凭并不能换回工作。此外,学非所用也令他们恼怒,尤其是接受了先进教育的女学生的境况更糟,就业市场根本没有让她们展示才能的足够机会。

        欧美却面临着相反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据OECD研究结果,美国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失业风险有可能是受高等教育者的4.6倍,它在衡量知识型经济中就业者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意味着美国已从处在世界顶层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率跌落下来。据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数据,美国在2008年前,仅60%的四年制中学学生经努力后能在6年内毕业。

        像在美国这类科技发达的国家内,并非人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据WB的研究表明,传统职业培训尽管仍很流行,但已不足以成为解决年轻人失业问题的最佳方案。WB专家Cunningham认为,传统职业培训计划通常在设定时未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且极易被淘汰。这些机构只是在不断地请人来培训,而没有更新自身科技手段的经济实力。

        比较成功的做法是与企业工作性质紧密关联的培训。西班牙在一些拉美国家制定的年轻人就业计划中,要求企业签署承诺将毕业生视为内部实习生的协议。培训中不仅要讲授工作技能,而且还包括生活上的知识。其涉及的企业范围从面包房到制装厂和电脑维修店。但Cunningham认为,这类培训的问题是如何把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日,一种古老的培训方式,学徒制又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因它能学以致用,让学用衔接变得顺利。OECD的就业、劳工和社会事务部主任Stefano Scarpetta认为,部分是受蓝领工人有学徒制的影响,德国和奥地利两国因全球经济衰退,对年轻人就业的影响并未形成太大危机。ILO去年称,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仅13.9%,远低于欧洲平均21.2%和美国的21%。

        作为学徒制的新内容之一,荷兰等国鼓励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力争获得工作经验。Scarpetta称,70%年龄在20-24岁间的荷兰高校学生都在努力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相对而言,意大利和葡萄牙的比例仅10%。荷兰年轻人的失业率仅11.2%。类似情形在美国也有。拥有近27万名员工的AT T公司每年培训预算高达2.5亿美元,其目的是让高中毕业生了解就业现实,顺利过渡到正常工作期。

        以创业者身份表现的个体经营可能是至今探索不够的,减少年轻人失业的办法。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2008年在校内就业中心开办了创业计划讲座,让毕业生明白创业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效就业。该校毕业生至此已创办了45家企业,它们包括的领域从海洋生物、航天科技,到音乐不等。

        在迈阿密大学的创业活动去年引起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慈善基金会的注意。它在西南密歇根州与当地两所高校联合举办了类似活动。当奥巴马总统1月31日在白宫宣布了美国创业倡议(Startup America initiative)后,百仕通表示,它还将在其他5座城市推动该活动,并在5年内为此捐助5000万美元。

        对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学者而言,解决年轻人失业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消除所有政府制定的、影响聘用年轻人的各种限制性障碍。例如,他们指责最低工资制度,因它影响到企业聘用尚未具备丰富工作经验,但又无获得最低工资的充分理由的有才华的年轻人。经过重新审视,大多数要求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水平相差不多的国家已调低了年轻人的最低工资门槛。此外,ILO在2009年的报告中表示,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的保护制度太强也会伤及年轻人的就业,因为后者得不到如此保护,并承受着衰退时被最先解雇的冲击。

        无论对错,自由市场派学者在这次全球衰退中未能胜出,因英国和新西兰同期反而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过度保护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的负面影响也未撼动德国和奥地利做法。两国都有严格规定的,对就业状况的保护制度,而且两国的就业市场在前2年内,比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保护较少的,像美国一类国家更稳定。而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副理事长Thea Lee认为,年轻人高失业率问题不能责怪工会,因工商业活动本身就更乐意让劳工既无权利,也无保护。

        此言的确刺耳,让企业高管倍感压力。但也有人指责是发展速度太快的原因。他们认为,企业在产品和员工的生命周期长时,曾做了大量培训。但现在的产品周期缩短,企业若再花长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则意味着在竞争中必败无疑。

        长期存在的年轻人失业问题可能难以解决,但有迹象表明,通过政府、劳工、企业、教育和年轻人自身的协调努力,问题严重程度会降低。庆幸的是机会还在,各地的无业年轻人都渴望得到未来的生存机会。因此,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培育好就业市场机制和改革教育。(皖东)

      • 家园 日本也存在就业问题?

        不是一直劳动力不足吗?

        • 家园 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的突出了

          一、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许多企业倒闭,这些企业里在终身雇佣制体系下的长期员工(也就是日本人说的正社员)失业,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进入新的企业后,只是被劳务派遣的临时员工,而且合同期普遍不长。

          二、劳务派遣在日本很发达,对用人单位来说是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对劳动者来说就是职业不稳定与收入低。(许多人一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通过劳务派遣获得的),因此,也就加剧了就业问题。

          • 家园 日本其实更像结构性失业

            泡沫经济制造了大量低层次的工作岗位需求,本身就导致大量劳动力只经过了初级培训就上岗,但泡沫破灭后,这些缺乏竞争力和技能的人的就业就成问题了。美国现在也是这样,建筑业单独贡献了30%的失业人口,而这些人口多数只有高中文凭,几乎注定要长期失业了。

            90年代的下岗工人也有这样的问题,以上海为例,80年代都流行上职高,而不是普通高中,最终这批人是下岗人员中竞争力最弱的。

            另外就和派遣有关了。工资待遇是比较刚性的,尤其在日本的终审雇佣制下。日本员工能对公司那么卖命,前提是公司给他们看到持续加薪和升迁的明确前景,不会像国内企业一般采取画饼的方式。但这也导致就业、薪酬和劳动力之间的调整周期变得异常的长。

      • 家园 毛时代的技校和中专是解决年轻人失业和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案

        德国和日本的小企业多,能够采取学徒的方式。

        美国这样大企业主导,而且人员流动性大的社会中学徒的方式就不适合了。

        中国现在产业升级,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完全可以恢复毛时代大企业办的技校和中专。由其为企业培养劳动力,教育系统进行资格认证考试,保证其培养的人才据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企业自己肯定会注重培养出的人的技术能力,不用国家相关机构操心。现在的教育系统和社会发展不适应,没有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劳动力。当初国家既然定下了为别人打工,挣劳动力辛苦钱的发展策略,也应该挣高级辛苦钱,附加值高的,这样就应该发展技术培训类教育。同时注重工人作用和地位,而实际情况是截然相反。中国产业工人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在改革中承受的损失最大,没人愿意当工人了。现在企业只是能做一些简单的加工工作,工人也多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工,把毛原来建立的产业升级的基础推倒,现在隐患一点点凸显。

        其实一名操纵机床的技师或者高级技工可能培养成本比某些文科的博士要高,他们需要用真东西去练习。就怎么废了太可惜!这些工人也不会象某些高等学府的经济专家或他们的弟子,给人民带了如此多的苦难。他们才是鲁迅说的牛,现在的教育是不养吃草挤奶的牛,而是培养侵害国家机体的蛔虫,越是高等教育越是如此。

        中国年轻人的失业原因多半是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策略造成的,不象美国那样不好改,就看自己想不想改!

        • 家园 你们生活在什么时代?

          现在有的技校已经比一些高中的分数高了好不好?在江苏(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样),所有的中专生每年都有1500块奖学金。而且正在开展和企业挂钩培养的制度。

          但中专技校也有薄弱环节,比如机器不够,理论老师多而实践老师少,甚至还必须开英语数学科,而且要求的层次还比较高,这些都是过去留下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的英语等课程的老师人数很多,而且有编制,不可能不给他们活干。

        • 家园 中专和技校在文革期间基本关掉了

          66年以前发展了一部分,78年以后发展了大批。90年代中间断档了一段时间,00年后又开始发展起来。多看看统计年鉴好吧!

        • 家园 毛时代的技校和农民没有任何关系

          在毛时代,农村户口没有考技校的资格。在上大学机会非常渺茫的时代,很多农村最优秀的学生选择了上中专,而不是上高中考大学。作为前农村户口我对这一制度没有好印象。

          • 家园 你错了,农中——农业高中就是技校
            • 家园 你才错了—农中不是技校

              这有点想当然了。一个人从技校毕业后,国家给分配工作,干得是技术工人的活,端得是铁饭碗。一个人如果从农中毕业,只能回自己的生产队,而且他也当不了技术农民,他们干农活的水平可比不上老农,他们每天能拿到8个工分就不错了。另外农技员往往是非农户口。

              • 家园 所以说,我们一般说的技校是指工人的技校,但是,你

                强调农民问题,我才突出“农中”。农中怎么会不是技校呢?只不过是学农业技术而已——当然也是有基础课程的。

                至于分配问题,那当然和工人的不同。比如你是农民,你读了农校回家,有可能因为是个高中级别的毕业生,大队书记安排你做个民办教师会计记工员保管员什么的,要不然,你就是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比文盲有知识的农民,回到生产队,你没有工作吗?干农活比不上“老”农那是当然,还有个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问题啊。《刘三姐》中的对歌秀才们,还不是照样编不出让你佩服的歌儿来吗?

                • 家园 原来农中不怎么培养农业技术

                  技校的培养相当有针对性,出来的人一般会分配到相应的技术岗位。但是你所列举的几个农中毕业生能争取到的好位置一方面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就算某些幸运儿得到这些位置了,那也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程度较高,识字较多,而不是农中专门给他们培养了教书,计分或会计的技能,从这点就能认定农中不是技校。

          • 家园 毛时代,靠上山下乡解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