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特大喜讯】在西西河赚到第一个5毛,纪念一下 -- 加东

共:💬426 🌺1793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讲事实摆道理

                      你的第一贴说的是几十年没涨工资,别人以自家经历反驳你的说法,提出来建国后到65年还是涨了的。以我家的经历,也是感觉到涨了工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但生活改善的速度不如改革后,这是事实。

                    • 家园 那你是否知道那个时候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 家园 80年代初上大学

                        80年代初上大学,14元助学金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有结余。

                      • 家园 说的是那时普遍生活是否在下降,

                        是七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比,不是与现在比。

                          那时人均工资不知道具体数据,根据我的观察大约在接近五十元。那时人均大约8元以下就属于困难家庭,串联时人均8元以下的学生就可以拿到补贴。

                          那时住学校学生一个月交的伙食费在11元左右,如果只是中午吃一顿饭一个月交四元多,一般家庭自家吃人均伙食不到十元,当然很少吃肉。

                          那时家里双职工、孩子少的生活还不错,单职工、孩子多的就困难,当然这个不错是按当时的标准。

                    • 家园 改善生活不光是涨工资,家里人增加就业也是改善。

                        我见到的文革中恢复招工是从70年开始,71年招的就比较多了。而且在七十年代初城市里开始大量搞集体企业,吸收了大量没工作的家属(指家里没工作的妇女)。那时关于此事的报道有句口号:“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不要小看那时的几元钱,就是在南京这个大城市中的大企事业单位,大约6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工人也就是拿二级工,三十五元左右,而且这十几年也比三十年短得多。从49年解放开始到文革后77年第一次涨工资也就是28年,如果是三十年不涨工资也就是说从解放初工资就没动过,不知文革中那些能拿六十到八十元的老工人是怎么得到这个工资的。

                        老毛那时是在提倡阶级斗争为纲,但并不是只在搞阶级斗争,直到文革结束前的经济发展就是明证。那时关于农业政策不能算是最好的政策,但农业一直是重中之重,那时没条件搞大规模的机械化,但一直在努力。苏联援建项目中就有东方红拖拉机厂,到文革中手扶拖拉机也开始进入农村,我插队的大队就是70年买的第一台手扶,国家补贴一千多,占总价近一半。在文革前就建成了上海吴泾、浙江衢州等大型化肥厂,七十年代初许多地方还建了用煤做原料的小化肥厂,大约75年一下进口了十三套大型化肥设备,这些努力都能说是“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就是被垢病的城乡户口二元制就是为了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粮食统购统销就是为了在粮食不足的条件下让大家都有饭吃。

                        我从来没说过那时的生活太幸福了,这是你自己的话。那时的生活比现在艰苦得多,但不是毫无进步甚至倒退。如果中国一直处于49年的状况,改革开放的物资基础从哪来?你以为一句开放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通宝推:分瓜,年青是福,踢细胞,史文恭,西安笨老虎,燕人,水立方,
                      • 家园 说的是

                        我妈妈就回忆说她16岁就参加工作正式上班了。现在我爸爸还经常拿这些嘲笑我妈妈说她十四、五岁就知道上街卖蔬菜,会拿着秤杆子说一斤白菜多少钱,你这是多少斤我还给你便宜了多少云云。我岳母当时就回忆说上班之后一半还要交给她妈妈养弟弟妹妹云云。

                      • 家园 知道“顶替”吗?

                        当然,还有那“伟大”的上山下乡。好多好多的就业呀

                        另外,据说很多化肥稍加改造甚至本身就是炸药。当然,这肯定是谣言。

                        • 家园 联合化工的产品肯定不止一种,

                          化工品本身的用途也不止一种。巨化还有水泥厂呢。

                          比如说njyd提到的巨化是以氟化工为主的。做为化工联合体,巨化曾有专门的炸药分厂。但那也只是生产民用炸药。做为化工厂能炸的东西多了。巨化中间产品还有氯气呢。那难道就成了化学武器生产基地了?

                          民用化工可以转产军用,理论上是的,但巨化一直以来都是民用的。真正的军用炸药是要专门生产的。北方化工才是做这个的。吴泾、巨化无论如何都是民用项目。

                        • 家园 顶替、上山下乡都是给家里增加了一份收入,

                          总比在家里无工作好,我插队时平均每月也能有约二十元收入,比在学校“闹革命”强多了。

                            某种化肥,不是很多,可以当炸药这许多人都知道,我插队时为“备战”就加工过这种炸药,还用它炸过鱼,不过硝酸氨现在已经不见用了,只能见到工程上用硝铵炸药。

                          • 家园 父母是知青,第一年全年11元,

                            只发一年,还是上海发的,以后就没有了!同地下乡的福建和广东知青还没有呢!

                            • 家园 还有挣的工分呢?

                              会过小日子的,自己还能养猪、养鸡,自留地种点菜。

                                我一个小学同学在洪泽县插队,一天的工分值能分到四五毛钱。

                                第一年给的是安家费,我们是400元,包括第一年的生活费,盖一间房子的钱和冬装,在华东插队可能冬装费免了。

                                这是当时国家的统一政策,插队的应该都有,标准可能不一样。

                                全年十一元不可能,应该是每月十一元差不多。

                                不过这每月的生活费不是全部发到知青手上,下乡后生产队给发粮油,发到知青手上要扣除这部分钱。我们插队时大队每个月送粮食来,发到手的是四元还是六元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数。冬装是在南京了发前就发了,建房费掌握在大队手上,如果没来得及盖也不发。就是说我们头一年拿到手的现金大约是五十或七十。

                                平时从大队领的粮食等物资只记帐,挣的工分年底统一结帐分红,扣除从大队领的东西价值。所以那时在农村里口袋里可以一分钱也没有,不象在城里走一步都要钱。

                              • 家园 我明白了,你是支青,不是知青

                                支青:支边青年的简称

                                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

                                在知青下乡前,上海等城市曾经组织很多社会青年到新疆内蒙及其他边疆地区“支援边疆建设”,那时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因此很多没考上初中、高中的青年就被组织支援当地建设,这些青年被告之,去了就要留在当地。

                                后来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本来家就在农村的知识青年邢燕子、董加耕们,做“回乡知识青年”,参加老家的生产劳动。真正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则是在“文革”时期,差不多把城市里的初高中毕业生连窝端了,被称为“知识青年”,他们被告之下乡二到三年即可回城安排工作。

                                支青的待遇、管理参照当地屯垦兵团执行,换句话说就是有工资,是国家从内地城市定向招募,分配到各兵团的职工。

                                知青的待遇各地不同,管理由当地生产大队等机构分散管理,没有工资津贴,类似于现在的见习生,但各地情况不同,上海对于南方地区知青第一年发11元,对到东北的知青则待遇稍高。

                                返城期间,知青可以回城,支青作为当地职工是不能回城的,但是在管理混乱的情况下,很多支青也一并返城,在编撰资料时,很多支青被有意无意的改成了知青。

                                • 家园 我们虽然到的靠近边疆,但还是在农村插队。

                                    是在牧区,与农村一样,头一年有安家费管饭,第二年除粮食定量比牧民多一些以外(牧民的定量只按人口,不管大小,知青全是大人就不够吃),其他全部一样,靠工分吃饭,等二年开始国家一分钱不给,不算国家职工。

                                    刚被招工时插队不管工龄,到八十年代国家才给算。

                                    返城期间我们一样是被招工回城,作为当地职工的是调转回城,所以我们与“支”无关。

                                    因为是国家“派”去插队的,所以国家必须给安家费,至少包括建住户的资金和第一年的生活费。

                                    第二年开始按工分分红(第一年的工分也给),多数知青插队的地方平均一个月都能分到十几到二十几块,当然要扣除分的粮钱,但大多数知青下乡后就不需要父母管饭了。

                                    当然相当一部分知青下乡后还会要求家里寄钱,但基本上都不是用于生活费。我下乡后要家里给买过三十五元的一支汽枪,家里给寄过一百元钱要我回家治伤(这是家里知道我受伤后主动寄的,我没要求)。其他没要过一分钱,包括我到五百多公里外的东胜去治伤花的钱,也是从大队借支以后从分红中扣的。

                                    你说的所谓支青,是到农场或兵团的,农场是给工资,好象是二十几元/月。兵团好象是类似当兵,拿津贴,兵团管吃穿住。农场也管住,不需要自己盖房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