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特大喜讯】在西西河赚到第一个5毛,纪念一下 -- 加东

共:💬426 🌺1793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没问题

        一、存车费。比2分再少就是1分了,不能再少了。而且2分钱的存车费大家不愿意花,正说明大家不接受这个价格嘛。

        二、存车处。大家都有图方便的心理,即使某段路禁止停车,但当大家发现把车放在离目的地最近的地方又没有人管的话,当然没人想花那2分钱存个车了。如果有人管,大家会像你说的那样把车放在可以免费放的地方,然后再走到目的地。但人那么多的地方,大家都有侥幸心理,看别人把车放在禁止停车的地方没人管,自己也就跟着停嘛。没什么奇怪的。

        • 家园 和平路商业区没有免费放车的地方

          从南市到劝业场(俺们学校红小兵的值勤区域只到百货大楼),任何地方都不许放车。你可以放到路边的胡同里,如果你不怕丢车的话。那年头自行车可是“三大件”之一。

          • 家园 你那个小学啊

            说不定是俺前辈呢

            赤峰道小学?哈尔滨道小学,还是劝业场小学,

            要不是大同道小学?四平道小学?

            要是南市那边就远了,不过那样离影帝家就近了

            当年,自行车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丢。

      • 家园 这个故事无法确认真假,因为本来就是很特殊的事情。

        和平路是天津的购物中心,最繁华的地方,注意门脸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他非说不存车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为了省2分钱。

        我还可以说主要原因是因为治安好,车不丢,凭啥要去交钱存车呢?

        然后是罚款,罚多少钱偏偏不说,这个很奇怪,说明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而是听说(比如组织者说的)。

        文革结束以前,罚款是很少见的,火车站候车亭吸烟和吐痰被罚款都是文革结束以后的事(我的印象)。

      • 家园 看不出有什么假的
      • 家园 没错,越看越可疑

        我真的在天津呆过嘛?好像是的。

        但是,毛头派们为什么觉得可疑呢?

        唯一的解释是,那是不同时空的天津。俺在天津出生长大,而那时毛头派们还在另一个世界。他们显然对於那年头的天津比俺了解得多

    • 家园 当时机关干部是"调级",级别越小,工资越高.

      这个级别和行政职务不是直接对应的,有一系列的考查制度.

    • 家园 欢迎加东继续讲自己的经历。大家一起来辨别真伪。

      加东在楼下讲了他自己的经历,我全文引用如下:

      一个家庭,一方面要生儿育女供孩子上学,一方面要给双方的老人养老送终(我姥爷去世早,其他3位老人都没有单位,生活费医药费加上丧葬费都是儿女们负担。那些赞美前30年“老有所依”的自己去掌嘴)。

      与此同时,家庭收入在几十年里一分钱也不增(如我家),或者只有微小的增长,导致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抱怨“不涨工资”在你看来竟然是不可思议的事F

      你年纪不大,心中的偏见怎么如此之深?

      读了这段话,我对加东的怀疑加重了。

      第一,加东说老人没工作,“生活费医药费加上丧葬费都是儿女们负担”。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儿女们”有多少?如果是一般家庭儿女比较多,那分摊一下就是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当时中国的传统是女儿出嫁后不管娘家,最多是自愿拿自己的私房钱补贴娘家,养父母主要是由儿子来承担的。所以加东说他家祖辈三个老人好像给他家造成很大压力我觉得很可疑。

      其次,加东的话里把医药费丧葬费和生活费并列,但事实上除非长年患病卧床,医药费负担其实是不重的。因为当时医疗水平低,没有昂贵的药物和治疗,尤其是一般老百姓。而也没听说毛泽东时代死不起人的。把这三者并列,显示加东很可能没有经历过毛泽东时代,拿自己身边的去套,因为现在倒真是看不起病死不起人了。

      第三,最重要的,即便加东所说的上述事实都成立,他父母两口要照顾三个老人生儿育女生活拮据,但是按我的经验,愤怒和牢骚的矛头也不会指向“不加工资”,因为大家当年觉得不加工资是正常,加工资是稀罕事。毛泽东的卫士就回忆,当年一次加工资,那卫士们也是你比我比生怕自己加少了,有小战士情绪波动很大还惊动老毛。

      当年真要生活困难,父母的恼火指向,第一是对方家庭,就跟如今孔雀女凤凰男似的,“都是你家姊妹不争气”云云。第二是指向孩子,觉得不该生这么多孩子,所以电视剧《金婚》里小女儿就叫“多多”。而加东的父母就非常之异类,居然恼火指向是“不加工资”,他们怎么就会觉得加工资如此正常呢?难道是穿越回去的?

      所以我欢迎加东继续讲他家的经历,然后大家一起分析他讲的究竟是不是当年的真实情况。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摆老资格指责毛时代的,常常讲着讲着就不靠谱,例如上次居然有个家伙说有“内裤票”,我怀疑加东讲下去不靠谱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 家园 俺提供个二手资料

        当年(从文革一直到改开初期),丧葬费用连火化带骨灰盒带存放,据说36块钱就可以搞定,而有单位的人,单位发的丧葬费基本上也和这个相当。

        这个价格,基本上相当于当时参加工作的人刚转正后的月工资,依不同地区差别,应该相当于1000-2000元,现在那个听说2000多块钱可以死得起一个人?

        以上为我于2009年姥姥葬礼上听操办丧事的“大了”(方言,读daliao,三声)所说,故为二手资料。

        那个年代,没有大办丧事一说,当然一方面是经济原因,一方面是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的原因,其实丧事都是办给外人看的,现在抱怨的“死不起”一方面有政府逃避责任,反而利用主办丧葬事业敛财,有另一方面也有厚葬之风又起的原因。

        最后说说我姥姥的葬礼,由于她多年信佛,所以在天津存在着佛教徒自发组织的白事互助组织——“助念团”,就是一旦有佛教徒去世,通过互助方式,免费为教徒提供符合宗教仪轨的葬礼服务,既降低了葬礼的费用,有满足了宗教需要。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政府逃避提供公共服务和厚葬之风又起的双重挤压下,以宗教内部互助的方式,降低葬礼负担的一种形势。听说,其他各种宗教也有类似的互助组织形式。我姥姥的丧事总共花了可能不到3000块钱(没买墓地,存在天津的公墓里)这是我听说过的最少的了。

        • 家园 你说的大概是城市的情况,农村就不同了。

          七十年代农村很多还是土葬。我所知的很多人,家中老人还是住农村的,土葬花费就比较多。至于当时的火葬,我知道的反而不多,不敢信口开河。否则有人会说是故意贬低毛时代了。

          • 家园 看从什么角度解释了

            移风易俗,客观上了降低群众葬礼的负担,降低了费用。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当然不如城市,所以葬礼负担就较重。我的邻居90年代还有拉回老家土葬的。

            但是,最近某些专家说了,土葬是传统,要尊重balabala,过去的移风易俗是TG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不尊重传统。还拿韩国作例子说明人家传统保护的好。

            传统观念很难改变,有人就认为土葬好,还有人就认为葬礼要大操大办才能表明儿女的孝心,这也没办法。

            我尽量只描述事实,不做判断。

            PS:金大中葬礼上,我赫然看到了基督教的牧师和佛教的和尚同时出现。外链出处

            • 家园 我们老家农村的情况

              原来只要土葬,有寿材即可,改开后强制火葬,单火葬后还要把骨灰盒再行土葬,等于增加了一部分费用而已,而且后来火葬的费用还是不小的一笔钱,尤其针对相对困难农民来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