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基因农产品正在如中国于世界之作用那样被妖魔化 -- 黑岛人

共:💬863 🌺2538 🌵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到底谁在东拉西扯的?

                                                          概念上的理解可以有差异,但要说谁在丢人。你引用的那个贴子里我不敢说有人在丢人,毕竟讨论的人都有必要的知识背景,也至少还能说些内容。

                                                          但这个帖子里让我很清楚有人在丢人了。

                                                          除了指责提要求没有半点实质内容。

                                                          到此为止。没工夫给你做法律和科技辅导。

                                                          • 家园 看来你比先锋公司的律师聪明的多,

                                                            先锋公司的律师是一群大笨蛋。

                                                              自己在专利文件中写了是转基因的,然后在公开声明中否认是转基因的。难道不怕把先锋公司赔个底儿掉?

                                                            • 家园 这就牵扯到概念的个人理解差异了

                                                              转基因的子代算不算转基因呢?从分子水平上的杂交算不算转基因呢?诱导某自体基因过表达算不算转基因呢?抑制某自体基因的表达算不算转基因呢?

                                                              从法律意义上不算转基因不代表它的产品没有经历过分子水平的操作,而我从一开始就跟你明说了,就连杂交我都认为它属于转基因,虽然我一早就知道课本上不是这么定义的。

                                                              律师确实都很聪明,法律制定出来就是给愚弄老百姓然后给律师钻空子的,而只有有钱人才能请的起好律师,说白了就是给有钱人钻空子的。

                                                              在这件事情上,我不敢说我比律师或者先锋公司又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聪明,但我至少不想被他们愚弄。

                                                              • 家园 又在偷换概念了。

                                                                  我们说的是PH4CV本身,不是可能会有的被人拿去转了基因的后代。专利中提到转基因的条目就是指的后面一个。

                                                                  你这段我倒是基本同意:

                                                                从法律意义上不算转基因不代表它的产品没有经历过分子水平的操作,而我从一开始就跟你明说了,就连杂交我都认为它属于转基因,虽然我一早就知道课本上不是这么定义的。
                                                                  不过要加上一句:从广义的来说

                                                                  从广义的来说,所有的变异,也可以说是新品种都被转了基因。其中辐射等原因造成的变异是改变了本身的基因,也可以说是内部转基因。杂交一类是从外部转基因,可以说是父本的部分基因转进了母本内,也可以说是母本的部分基因转进了父本内。再广义的说,所有异体两性繁殖都可以说是转基因,只是这被转的基因没有显著改变后代的性状。

                                                                  从狭义的来说,转基因就是人工用分子生物学的办法改变物种的基因。

                                                                • 家园 这么说吧

                                                                  现如今申请了专利的植物新品种,能完全不用分子技术进行基因操作的几乎就没有。

                                                                  因为传统的杂交无论从效率上还是成本上,还是时间上都没有竞争优势,这就好像我上面说过的那个例子。微软可以宣称自己的财务报表都是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可能不是没有,但微软只要有点时间成本效率的观念就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用算盘算,它可以先外包给别人做,然后把成套的数据包拿过来,用算盘一加总,得,人家就敢宣称自己没用计算机软件。

                                                                  PH4CV的说明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专利说明书不需要你把所有技术细节从头到尾都说清楚,你只要能保证别人按照你的说明书能够重复你的实验就成,比如说他们的亲代植株是孟山都买来的,批号多少,说明白了就成,至于蒙山都怎么做的,跟他们没关系。

                                                                  • 家园 照你这么说,现在的新品种都是转基因的了?

                                                                    那就不光是先玉了,所有的新粮食品种都得禁。

                                                                    • 家园 请问我什么时候说转基因就一定有问题了?

                                                                      从开始就强调我支持转基因研究。

                                                                      从开始也就说了转基因未必有问题。

                                                                      但是因为转基因包括杂交在内,都还有可能会有问题。所以我宁可吃中国人做的,也不想吃美国人做的。就这么简单。

                                                                      所以不仅仅是所有新品种都得禁,而是可能的话所有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都禁止。当然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觉得农业这种东西,什么时候都要保护好自己人,尤其中国这种人口大国。

    • 家园 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 家园 最大的感觉是这个帖子里面大多数人在谈政治。。。

      个人的观点是,转基因可以搞,但是要考虑很多问题。有些想法是我自己根据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特性自己来想的。

      第一个,是要考虑生态的效应,如下面其他人提出的基因漂移。这个很麻烦。

      第二个,是要考虑某些树种或农作物本身不适合转抗虫基因。而考虑生态特性,进行生态防治或者混种可能更好。对很多农作物也都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如果能推进玉米秸的利用,可能对玉米秸里面的大量的虫卵进行杀灭,就自然可以减少来年的病害,这比推进抗虫玉米从长期上可能效果更好。虽然抗虫玉米一开始可能比较简单,但是长久使用,可能虫具有了抗性之后我们又要开发新的玉米品种(期间还不能保证这个基因不扩散),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在抗生素上遇到的困境。因此,衡量一个作物适合不适合转基因,是应该有个综合的考量的。

      比如一个作物,中国的野生近缘植物很少,不容易造成混交,而混合感染的病毒也很少,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优先做这个植物的转基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玉米比较合适,而大豆、水稻和豌豆之类的就不是很合适)。对于有些物种我们可以推进生态农药,比如病毒感染虫体,这些看似比较复杂的方法来控制害虫,比如常说的bt。

      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剂型有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亿活芽孢/g),Bt乳剂(100亿孢子/mL)。在低于25℃干燥通风的情况下可贮存两年

      我们转入bt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植物自己产生这个东西。但是这样容易造成基因扩散,实际上我们如果直接喷洒,通过改善剂型什么的能不能达到相似的效果呢?即使是喷洒稍微贵一点,我觉得其实也可以通过补贴来提高他的应用率,我觉得这个比直接转进去要安全的多。

      此外,有些作物进行的转基因,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其实是可以被其他方式所替代的。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某些作物的染色体加倍,或者细胞融合的育种,出来的效果并不比转基因差,那么我们可以考虑优先选择那些方式。

      我们不能总是盲目追求美国那种耕作方式。目前中国的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居多,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推广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生态种植我觉得或许效果更好。当然这样对农技方面就要求更高。

      第三个,个人的感觉是,转基因要不要搞,这个其实是建立在很多基础研究上的。我们现在目前传统作物好的品系几近全部丢失,我们的科学家研究转基因的多,但是对病毒病菌和害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理习性研究的少,转基因科学家很多都是一哄而上,看国外转个什么基因进去,我们就搞个类似的基因进去,而不考虑很多其他的问题(当然现在国内的科研界没有几个人不是这样的)。对于转出来的结果,很多是半成品无法推广,另一部分是草草推广根本不做好基础的调查和测试工作。

      举个真实的例子,美国的海湾扇贝是中国海洋科研界张老院士引进来的,他也因此被评了院士,因为海湾扇贝的个体较大,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他弄来的时候没有几只,但是现在胶州湾附近到处都是。但是,即使是这样,渔民现在还是更愿意养殖传统的栉孔扇贝,原因是口味好,经过育种后,产量也能上去。当然这个例子来比喻转基因的作物不是很恰当。目前某些研究员在研究三倍体牡蛎什么的,这些同样不是转基因的,但是他们的效果都不错,在生产上是可以被推广利用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我认为,有些育种方式,还是可以产生较大的价值的,关键是,在推广转基因的时候被忽略了。

      比如转基因棉花,或许在新疆,近缘植物可能比较少,机械化种植的地方更有利于推广应用。因为我没有真正的研究过生态农药和传统农药的比较,所以我无法很精确的说出不同种类产生的效益。对转基因作物,应该不放弃研究的情况下,观察多代,优先推广那些用的,经济型的作物。优先推广那些被证实了无害的种类,优先研究将要推广的种类的近缘种生态研究,和其易感染的病毒研究(病毒感染不同种类可能造成基因扩散)。

      从我国的国情上来讲,其实转基因在推广上是有很大前景的,但是我们不能顾头不顾腚,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吃药,一吃就吐,打针就哭,然后我妈妈就给我打吊瓶,一般是青霉素,而到了高三的时候,我打青霉素就不再管用了,这可能是由于抗性细菌的扩散,也可能是因为我体内细菌的抗性能力产生。前阵子我牙疼,吃原来的特效药乙酰琥红霉素,发现从吃到病好的速度大大降低。原来的话,大概三四天就缓解了,这次整整吃了将近十天才下去。我无法证实我体内的细菌已经有了抗琥红霉素的能力,但是我不能不产生这个怀疑。目前的疑问是,下次我再发炎了,我该吃什么?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那边猫很少,跟别人家要一只猫是要求人的,往往是一窝小猫刚出生就被抢光了。那个年代老鼠非常多。现在回去,一家能养好几只猫,小猫长到老大,给不出去。同时老鼠的数量几乎降到极点,只有在哪家没有猫的,老鼠才会偶尔光顾。这充分的说明了,在某些领域,生态防治的有效性。当然,这些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只不过是觉得,转基因未必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我个人是做生态的,也有作分子生物学的一点背景。关于转基因,我想到当年做人类基因组的时候,杨焕明他们课题组的大话。那个时候我上高中,该考大学,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杨焕明他们的信息,说人类基因组被测完之后,就能够解读人类基因这本天书。那个时候我们喊的是他们为国争了光,喊的是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结果我们就是被这个骗来学了生物,中国的生物技术专业十年增长十倍人数,而造成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毕了业连工作都找不到。

      而现在呢?他们不再吹这个,改吹后基因组时代了,因为可以继续来申请课题经费——当然这个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必要的。有的时候也是研究人员的利益问题。我不否认杨焕明他们,以及转基因研究人员们对科技的贡献,但是我反对他们垄断话语权。有多少人在真真正正的做科普?所谓的科学家有多少真的具有科研素质?我觉得,我们从河里,从这个帖子下面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现状。我们的国家,往往就是一放就乱,一统就死。大家一哄而上,都不太懂。比如下面有位仁兄说“基因可以编码,人的基因可以转其他生物里去”就是个例子,基因合成和测序方法什么时候研究出来的?我相信河里做生化的人很多,应该有不少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

      通宝推:娑婆地,夏侯梦得,乡间小径,
      • 家园 一旦牵扯到巨大的利益,科学就退化到花瓶的角色了

        可反过来,没有巨大的利益,如今的科学又很难有大的发展,这在中国尤其如此,能拿到钱的都是牛人和火热的项目。

        科学已经几乎没有可能回到达尔文他们的时代了。除非共产主义了。

      • 家园 这个不是你说的那么简单吧

        我们转入bt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植物自己产生这个东西。

        这个bt基因平时是不表达的,只有当昆虫啃咬了作物后,作物伤口形成愈伤组织而分泌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启动转基因调控机制才开始表达bt蛋白。

        所以bt蛋白的含量在作物内不高,而且是局部的。

        尽管抗虫的Bt基因的来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但Bt蛋白本身是无毒的,而且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被激活,并与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但是人的胃环境是酸性的,在肠道细胞表面没有相应受体,因此Bt蛋白对人没有任毒性。被人吃下去的Bt蛋白,会像食物中的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成为营养成分。Bt蛋白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当灌胃量已经达到国际上公认的安全剂量也没有引起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含有Bt蛋白的转基因食品在慢性毒性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转基因技术为作物所带来的天然抗性使转基因食品成为更加安全的食品选择。如转基因抗虫玉米由于少受虫咬,这就减少了玉米上的“伤口”,从而减少赭曲霉、黄曲霉等致癌物质的侵染,降低了食用玉米的健康隐患;转基因抗虫植物由于减少了施用农药的次数和数量,因此降低了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 家园 “这个bt基因平时是不表达的”

          这种说法比较新鲜。有没有出处?那BT生物农药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含有Bt蛋白的转基因食品在慢性毒性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这个结果又如何解释?

          外链出处

          • 家园 Bt蛋白只对某种类型的昆虫有毒。

            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是指哺乳动物。

            • 家园 你没看我给的链接里的内容
              • 家园 网上搜到这么篇文章:

                外链出处

                  对欧洲几个转基因玉米争议事件的解析

                  作者:午夜星河

                  近日,一位叫徐开彬的“旅美学者”在凤凰网的评论版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转基因安全疑问须由专家自身试验破解》。这位美国费城天普大学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在文章中说“国外正在被不断证实转基因食物不安全”。为了证明这个说法,并且呼应《转基因安全疑问须由专家自身试验破解》的题目,他举了欧洲几个转基因玉米争议事件作为例子,包括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的论文、奥地利泽特克及其研究小组的论文等。在反对转基因的各种文章中,有人喜欢举出国外转基因安全事件的“例子”来说事,但像徐开彬先生这样,不但举出“例子”,而且注明了文献出处的,还真不多。

                  争议事件(1)

                  徐开彬在文中说:“最近,《国际生物科学学报》2009年第7期上发表的四位法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喂食三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三个月后能让老鼠的肝脏、肾脏和心脏受损”。我根据徐先生提供的文献出处,查阅了《国际生物科学学报》2009年第7期,结果发现:

                  1. 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并未亲自做实验

                  徐先生文章的题目是《转基因安全疑问须由专家自身试验破解》。这是一个好题目。的确,转基因安全不安全,只能通过科学家自身试验才能做出正确回答。那么,徐先生举出的法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究竟是如何“自身试验”出来的呢?我查了原文,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确实于2009年在《国际生物科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但从文章中,我没有看到Seralini及其同事的“自身试验”,倒是清清楚楚看到文章作者说,他们讨论的对老鼠喂食三种转基因玉米(NK603、MON810、MON863)的试验,原始数据来源于欧盟政府,而欧盟的数据则是转引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数据。原来,这几个法国人所做的“工作”是把别人几经转手的数据拿来重新做了一个统计分析。我想,按照徐先生的题目,这几位未“亲身试验”的科学家恐怕是不能“破解”转基因安全疑问的。

                  2. 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并未说老鼠肝脏、肾脏和心脏“受损”

                  徐先生说,法国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转基因玉米“让老鼠的肝脏、肾脏和心脏受损”,可是鄙人反复拜读法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的全文,也未能发现转基因玉米让老鼠肝脏、肾脏和心脏“受损”的字眼。“受损”一词英译应为 “damage” 或 “harm”,法国人写的文章中压根就没有用过这个词。

                  3.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的文章未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

                  既然法国人并没有说“受损”,为什么徐先生要拿他们的文章来做自己的文章呢?原来,法国人把欧盟转引的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数据重新做了一个粗浅的统计分析,认为食用了90天转基因玉米的老鼠,与食用转基因玉米不到90天的老鼠,其肝肾生化指标有差异。据此把这种差异解释成食用转基因玉米后造成的。Seralini及其同事的文章发表后,马上受到科学家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广泛质疑和批评,现列出一些让大家看看。

                  ——法国生物技术高级咨询委员会(French High Counsel on Biotechnology)否定Seralini文章的科学性。该委员会指出:在Seralini及其同事发表的论文中仅列出了数据的差异,却没能给予任何生物学或毒理学上的解释,而且这种差异仅反映在某些老鼠和某个时间点上,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此外,Seralini及其同事没有进行独立实验,仅仅是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做了重新分析,显得粗略、证据不足、或解释错误,根本不足以推导出转基因产品会导致某些血液学上的、肝肾的毒性迹象这样的结论。总之,Seralini等人的论文没有任何新的科学信息。同时,Seralini等人在2010年1月5日的公共网站链接上引用的所谓“奥地利开展的转基因玉米喂食老鼠的研究”,早已被该试验的研究者本人承认是错误的。

                  (http://ogm.gouv.fr/communiques/CP_Saisine-Grosdidier-HCB20090106.pdf )

                  ——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 (FSANZ)的用事实指出了Seralini等人的错误。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独立调查分析了Seralini等人论文中的数据,结果认为喂食转基因玉米后,老鼠表现出的差异性是完全符合常态的。该机构指出,Seralini及其同事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之间缺乏一致性,并且没能给予任何看似合理的科学解释。Seralini及其同事歪曲了毒理学上的显著性,忽略了其他相关因子对差异性的影响。该机构强调,Seralini及其同事的论文中提到的差异性与老鼠性别及喂食剂量均无关系。

                  (http://www.foodstandards.gov.au/scienceandeducation/factsheets/factsheets2009/fsanzresponsetoseral4647.cfm)

                  争议事件(2)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影响更大的事件,那就是早在2007年,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就曾对孟山都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原始数据作出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与他们2009年公开发表的论文类似的结论。而且在文章发表后,他们同样受到了国际同行和业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科学家们 (Doull et al., 2007; Mond, 2007) 和来自欧盟、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的监管机构在审查后均宣布该文对孟山都原始数据进行的重新统计分析中存在大量的错误和缺陷,不认同该文的结论,而支持最初的分析即转基因玉米MON868是安全的。

                  其中,国际期刊《食品与化学品毒理学》发表了同行评议专家组对Seralini et al. (2007) 及孟山都公司的试验研究 (Hammond et al., 2006) 的评价和复审结果。该专家组由国际上认可的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学及统计学家组成。下面是结果的部分要点。

                  1.关于安全性评价的毒性试验的设计、执行及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经合组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部门均为安全性评价的毒性试验提供了明确的相似的准则或条例。孟山都公司用转基因玉米喂食老鼠90天的试验设计是完全按照经合组织测试准则第408条进行的。

                  关于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数据的分析,经合组织测试准则第408条明确规定,“数据的分析应当采用合适的、被广泛接受的统计方法,这些统计方法及要分析的数据的选择应当在试验设计阶段决定”。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指出统计方法及要分析的数据的选择应当先于试验开展,在试验设计阶段进行。而Seralini et al. (2007) 是选择性利用孟山都公司的部分原始数据,并采用不为同行所认可的统计方法进行的,显然是一种不被接受的事后分析法(Post hoc analyses)。

                  由于统计方法众多,为保证毒理数据分析上的一致性,监管机构已经就此专门提供了指南。按照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红皮书中的描述,统计方法类型的选择应当完全取决于毒理学试验的设计以及要回答的问题(注:这表明在试验设计完成时就已限定了将使用何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Gad和经合组织的要求,假设检验的统计分析按惯例包括喂食啮齿动物90天及慢性毒性试验。这些试验及分析方法已被监管机构广泛接受(注:监管机构审查亚慢性和(或)慢性毒性试验结果,以此作为转基因产品能否获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孟山都公司使用的所有统计程序均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87) 制定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原则一致 (Hammond et al., 2006)。此外,这些试验统计方法被全世界范围内的合约研究机构所通用,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卫生部、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以及日本卫生和福利部等权威部门广泛认可。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2004) 还称赞这些方法是“具有统计学上极佳的设计”。

                  值得指出的是,Seralini et al. (2007) 提到当采用与孟山都公司一样的方法进行分析时,得到了与Hammond et al. (2006) 相同的结果。专家组发现,在血清生化、血液学及临床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上孟山都公司与Seralini et al. (2007) 都使用了方差同质性检验及各种成对比较方法。主要差别是Seralini et al. (2007) 没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缺少了多重比较方法的t测验极易扩大显著水平,导致更多的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对老鼠体重的数据分析上,孟山都公司 (Hammond et al., 2006) 采用了常用的方差分析及参数分析,但Seralini et al. (2007) 使用了the Gompertz model。 Gompertz模型是建立在假定每周老鼠体重具有相同方差的基础上的,由于老鼠体重在增加,该假设根本就不能成立,所以该模型几乎不被同行用来分析体重数据。

                  (2)关于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

                  在毒性试验中,通常最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被测验的物质是否产生了重要的生物学效应(注: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相关的效应)。尽管统计学提供了一个工具去比较对照及处理组,但对于任何在统计上具显著性的效应,均需要从生物学意义上分析更广泛的数据来判断,正如Wilson et al.(2001)所描述的那样,这些数据应当包括:是否具有与剂量相关的效应;是否具备重演性;与其它同类研究结果的关系如何;显著性差异的程度如何;是否在两性间发生情况相似。比如,Wilson et al.(2001)指出,当血清中仅丙氨酸转氨酶一个指标在某时刻点出现了统计学上的升高,这是不大可能与处理相关的;而如果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也出现了升高,并伴有肝细胞的坏死,这时就能合理地推断出确实与处理有关,在生物学上确实出现了问题。此外,显著性差异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及此时反应的一致性,动物生理的、身体的、生化的及代谢的异常反应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考虑。在毒理学试验中由于试验组规模有限而出现统计学上的假阳性是很常见的。这时必须采取个案分析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变化的方向是否一致、有无剂量效应、动物的另一性别是否也出现类似效应,以及是否有临床病理学上的其他证据等。

                  另外,还须考虑控制完全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87) 对此作了明确说明。比如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对100个独立变量进行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其中至少有一个变量是仅由随机因素引起而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概率高达99.4%。孟山都公司 (Hammond et al., 2006) 在试验中设置了参考对照组(与处理组及近等基因对照组在相同实验室、相同时间及相同条件下进行试验,其关键营养成分与近等基因对照组完全一致),用于减轻背景噪音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background noise)。该方法常用于统计分析中,经合组织对此还特别予以了肯定,专家组也认为设置参考对照组是完全必要的。但该部分数据竟然被Seralini et al. (2007)弃用。

                  专家组发现Seralini et al. (2007) 对于结果的解释仅停留在统计学上,完全脱离了生物学本身的意义去分析。比如对于老鼠体重的分析,饲喂33% MON863(高剂量组)的雄鼠最终体重是502g,其近等基因对照是515g,减3%;饲喂33% MON863的雌鼠最终体重是289g,其近等基因对照是278g,增4%;饲喂11% MON863(低剂量组)的雄鼠最终体重是496g,其近等基因对照是513g,减3%;饲喂11% MON863的雌鼠最终体重是286g,其近等基因对照是278g,增3%。专家组指出,这些体重方面的小波动在雄鼠没表现出剂量效应,在雌鼠还表现出相反的效应,因此这些数据在生物学上是没有意义的。此外,高剂量处理组与6个参考对照组的平均体重没有差异,只能认为体重方面数据的波动完全是由随机因素引起。又如,对于老鼠肾脏重量的分析,由于处理组、等基因对照组及6个参考对照组的方差分析不显著,孟山都公司按常理不进行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Hammond et al., 2006);而Seralini et al. (2007) 却利用t测验对数据进行了比较,认为高剂量雄鼠处理组与近等基因对照组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专家组认为,该差异很小,并且处理组与6个参考对照组的平均值没有差异,另外血液中尿素氮及肌氨酸酐水平也没有出现相应变化,说明肾脏功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3)总的结论

                  专家组认为,Séralini et al.(2007)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的重新分析结果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喂食转基因玉米MON863会导致老鼠出现不良副作用。在各种情形下,Séralini et al.(2007)及孟山都公司Hammond et al. (2006) 报告的统计结果实际上均表明与处理无关,或者不具备生物学及临床上的任何意义,这是因为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剂量效应;不具备重演性;与其他比如组织病理学上的相关变化没有关联;不在两类性别间均发生;没有发生超出正常范围的差异;或者在生物学上不具有如因果联系的合理性。总之,Séralini et al.(2007)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的重新分析结果没有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MON 863在90天的老鼠喂食研究中会导致不良副作用。

                  争议事件(3)

                  徐开彬在文中还提到,“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2007年,奥地利泽特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确实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两个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进行了动物实验。关于转基因玉米是否影响老鼠生殖,共进行了三项研究,其中仅Zentek博士负责的一项发现了潜在问题。此事引起奥地利政府的高度关注,奥地利联邦卫生家庭及青年部对此展开了调查,并于2008年11月11日发布了一个报告, 称Zentek博士负责这一项研究被多方证明是不靠谱的。

                  首先,Zentek博士的研究结论在发布时未经同行科学家评审,Zentek博士自己表示,其研究结果与其他两项研究很不一致,确实显得初级和粗糙。

                  其次,两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 (Drs. John DeSesso and James Lamb) 事后专门审查和评议了Zentek博士的研究,并独立地发表申明,认定在Zentek博士的研究中存在严重错误和缺陷,该研究并不能支持任何关于食用转基因玉米可能对老鼠生殖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

                  此外,欧洲食品安全部评价转基因安全性的专家组最近对该研究也发表了同行评议报告,认为根据Zentek博士提供的数据不可能得出任何科学的结论。

                  事实上,Zentek博士研究活动涉及的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已被世界上至少20家监管部门认定是安全的。但由于Zentek博士的草率,造成错误的判断,进而又造成错误的传播,被一些反对转基因的组织和个人“以讹传讹”,拿来误导公众,成为一个典型的“伪事件”。这个教训十分深刻。  

                (http://www.monsanto.com/monsanto_today/for_the_record/monsanto_corn_mice_fertility.asp)

                  参考文献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2007a). Statement of the Scientific Panel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on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90-day rat feeding study with MON 863 maize. Adopted 25 June 2007.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2007b). EFSA review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MON 863 90-day rat feeding study. 28 June 2007.

                  Bfr, 2007. 90-Tage-Studie an Ratten mit MON 863-Mais: Keine Hinweise auf gesundheitliches = [Risk of 90-Day Study on rats with MON 863 Maize: No Indication of a Health Risk]. Bundesinstitut fur Risikobewertung (BfR)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Berlin. Opinion No. 009/2207 from the BfR on 29 March 2007.  

                <http://www.BfR.bund.de/cm/208/90_tage_studie_an_ratten_mit_mon863_mais.pdf>

                  AFFSA, 2007. de l’Agence franc?aise de se′curite′ sanitaire des aliments relatif a` la re′cente e′tude publie′e1 sur le ma?¨s ge′ne′tiquement modifie′ MON 863. Agence Franc?aise de Se′curite′ Sanitaire Des Aliments. La Directice Ge′ne′rale. AFFSA Dossier No. 2007-SA-0109, 26 April 2007

                  Doull, J., Gaylor, D., Greim, H.A., Lovell, D.P., Lynch, B. and Munro, I.C. 2007. Report of an Expert Panel on the reanalysis by Seralini et al. (2007) of a 90-day study conducted by Monsanto in support of the safety of a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variety (MON 863).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45 (2007) 2073–2085.

                  FSANZ. Review of the report by Séraliniet al., (2007): “New analysis of a rat feeding study with a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reveals signs of hepatorenal toxicity”.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July 2007.  

                http://www.foodstandards.gov.au/_srcfiles/Review_of_Report_by_Seralini_et_al_July_2007.doc

                  Monod H., 2007. Expérience sur rats menée par Monsanto en 2001-2002 avec certains régimes comportant du ma?s génétiquement modifié: analyse statistique des courbes d’évolution du poids. Study conducted upon request of the CGB (Commission du Génie Moléculaire, France).

                  Yap, A.C., 2007. Review of the Issue Regarding the Rat Feeding Study of GM Corn Event MON 863. 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from Secretary Arthur C. Yap.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May 16, 2007

                (XYS20100311)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