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搀和一把,潜论中日刀剑 -- 潜水英雄

共:💬41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辫子兄好像太小看鬼子的刀术了,我这里有篇文章

        以下选自《刀剑录:历史上的中日朝武术交流》 ,对倭寇的日本刀法多有记述,好像不是您说的那么不堪一击。个人觉得鬼子也是好勇斗狠的主,内战起来千年不断。这种悍勇的民族出产的搏击技术和武器绝对有独到之处,不能因为和咱有梁子就故意贬低。

        “从明代人的着作中我们看到,当明代中叶,日本海盗对我国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侵扰中,日本刀作为倭寇最主要的战斗手段,曾对中国军民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日本刀法引起了明朝将领、武艺家和各种人士的注意。戚继光在十二卷本《纪效新书》卷4《短器长用解》中说:“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何良臣在其《阵纪》卷2《技用》中说:“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明末徽州武艺家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也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诸家之中,除戚继光之外,要数晚明“岭南三家”之一的番禺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语器》中的一段描述最为精到:“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很清楚,上引各家对日本刀法的着眼点,首先都在步伐上。程冲斗说的“左右跳跃,奇诈诡秘。”屈大均的“横行疾斗,飘忽如风”,“蹲以为步,退以为伐。”都是讲步法。还要以茅元仪说的最清楚:“长刀,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其次,双手执用的长刀兼有长、短兵器的特点,故长兵器、短兵器都难对付。所谓“短器难接,长器不捷”正是戚继光得之于实战的甘苦之言。至于屈大均说的“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这些话非常专业,不像是一般文人的笔墨,我怀疑要么屈大均曾练过日本长刀,熟悉长刀法势,要么就是录自日本刀法的图谱中。日本刀在澳门很多见,日本刀法在广东也有流传,所以屈大均学到这种“岛中之绝技”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日本刀法除上述优点外,从明人记载看,倭寇用刀还有两个特殊伎俩。第一,倭寇临阵,惯用双刀。“手舞双刀,刀长五尺余,手腕运动,开锋甚长。其刀飞,通身如雪,无间可击。”(72)所谓双刀其实是一长一短配合使用。明人周楫的《西湖二集》卷34《胡少保平倭战功》,本是小说,但内容以史为据又稍加演义,详述胡宗宪设计剿灭汪直、徐海等海寇始末,基本可信。其中讲道:“原来倭寇交战时,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却不甚便利,其右手短刀甚利,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却不去提防他右手短刀。所以虽用心对他长刀之时,而右手暗暗掣出短刀,人头已落地矣。胡公细细访知此弊,却叫军士专一用以对付他右手短刀,因此得利。”同类记述还有一些,以我所见到的,但都不如周楫讲得明白浅显。

          第二,倭寇最善整磨刀身,使之经常保持光亮锋利,作战时可以立断坚韧,同时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也给对方造成心理威慑效应。最喜欢采用的作战队形是所谓“蝴蝶阵”。郑若曾《筹海图编》卷2云:“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为号,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视则从下砍来。”对于日本刀的这些长处,一些优秀的明朝将领,都曾认真加以研究,寻求对应办法,同时也用心引进其刀法,借以提高明军的战斗力。这中间,戚继光具有荜路蓝缕之功。戚继光不愧为一位精研覃思、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针对倭寇善于个自为战以发挥长刀优势的特点,他从民间武艺中吸取了大量技艺,创制了“长短兵迭用”的“鸳鸯阵”法,以集体的“齐勇”来对付单个倭寇。实践证明这是打破长刀优势的有效办法。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着《纪效新书》时,收取了长、短兵的各家武艺,甚至也收进了“无预于大战之技”的拳法,但如前已论及者,他唯独没有收取短兵武艺。他不无遗憾地说:“世传刀法甚多,传其妙者绝寡,尚候豪杰续之。”可见,鉴于日本刀法的技术优势,他对当时我国刀法的选取抱审慎而宁缺毋滥的态度,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到了第二年,即嘉靖四十年(辛酉),他在浙江对倭作战时获得了日本长刀的“倭夷原本”,“又从而演之”乃着成《辛酉刀法》一谱。后来他改十八卷《纪效新书》为十二卷,内容有删有增,这部刀谱是增收的内容之一。《辛酉刀法》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用日本文字写成的《隐流之目录》及其“习法”,后面是戚氏的演练法。《辛酉刀法》合中日两国刀法为一谱,在中日剑刀武艺的交流史上不失为珍贵的文献。”

        • 家园 如果屈大均记载属实

          “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这样的刀法,似乎有点类似今日南方武术,当然,这纯属个人感觉。

        • 家园 感谢老兄的资料

          说实话,我对日本刀的历史也不了解。不过,这里有的朋友将鬼子的刀吹得神乎其神,感觉未免小看了老祖宗的智慧而已。

          其实,任何搏击技巧都是“惟手熟尔”,总离不开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不同的武器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技巧,并不一定刀就是锋利的好。打仗不是儿戏,中国老祖宗们战场上摸索出的博杀技艺,也是十分宝贵的。

          冷兵器时代沙场老兵大都是有点绝活的,热兵器出现后,搏击技巧有些退化,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从潜水英雄老兄提供的资料看,二战时日本军人的刀法,确实以下劈为主要进攻方式,或者古代日本武士刀法不同。就好像今天的解放军的军体拳,操练起来也是虎虎生威,实战效果不怎么样,至少,武术行家们见了鲜有不摇头的。:)

          最后,我本人的武术水平非常低,说的不过是自己的一点感受而已,不当之处,朋友们多指教。

      • 家园 记得这里可以谈点体育的内容,所以扯了两句,没想到范恼了一位英雄,呵呵

        华虎老哥无疑是个有思想的优秀人物,可惜对武术确实不太了解。

        “以我对军队对抗性项目的了解。不可能有一招打天下这种事儿!”

        我还真可以负责任地和您讲一句,武术实战,还真就是一招儿的活,武侠小说那样来来往往几十个回合的打法,是没有的。就好比短跑运动员,训练时门类不少,上赛场就是一个动作,没什么花活可言。

        对武术不算内行,门道浅得很,和师父练过几年三脚猫的玩意,师父是个老实庄稼人,年纪大了才和儿女进了城,不懂什么江湖口,记得师父说过自己的功夫属于形意,具体也不清楚了。我与武术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

        武术不神秘,说出来都简单就是一个下不下功夫,如果您认为日本鬼子的刀法真的比中国的好,请帮我讲讲日本鬼子的刀法如何发力,只要小日本子能改了举个刀乱叫唤的毛病,赢了咱中国,咱五体投地佩服,还得跟人学。否则,花里胡梢东西,人家吹牛为了给自己壮胆,咱替人家吹像怎么回子事儿呢?至于刀剑,还是那句话,能杀人的刀才是好刀,当然,杀的得是会功夫的好汉,别弄个不懂反抗的妇孺,那是畜生干的事情。

        您对“军队对抗项目”的了解,我也很想听听,不知道是不是咱人民解放军人人一手降龙十八掌加少林伏虎拳?

        祖宗的玩意,有好有坏,好的就得留,坏的就得丢。泼洗澡水不能把孩子泼出去。老祖宗的武术,真的是好,这我有亲身体会,大学时把三个跆拳道俱乐部的韩国留学生打了个满地找牙,从此知道了祖宗的玩意地道。网上有人骂武术不管用,骂就是了,中国好汉放到了日本空手道,还把号称五百年不败的泰国拳王扔下擂台,这已经证明了一切。至于那些耍王八拳的武术骗子,哪儿没有?不好的自然也有,比如我们满人的辫子,现在我也绝对不留了。

        做人都让人欺负过,也都没少欺负人,让人揍了一下,不能就此自认脓包,练功夫咱打回去!自己拳头软、打王八拳的水平,那怨您自个儿废物,骂祖宗的玩意不地道,什么意思呢?

        得,再说就得被骂成义和团了,打住,走人!

      • 家园 打打杀杀就此打住吧!看来再谈下去要犯众怒了

        实在无意为日本做什么宣传。我们都是学理科的。一切拿科学原理实际资料说话!以中性角度看问题。就日本刀中国刀谁好谁坏就不谈了已经谈的过多了。冷兵器时代中国总体上是占优势的。武术这个东西看到了谁手里。不勤学苦练光吹牛说大话到最后都成了隔壁版那种王八拳太极高手。祖宗的脸都丢光了。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数典忘祖当汉奸。也不可能干出什么事业。成不了什么太大的成就。我觉得咱们就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事儿。至于年棍月刀一辈子枪啊!内功加到枪法里之类。坦率的讲。就是有我看还是问个为什么踏实的态度看问题。如果是真的肯定是高深的技术。那么也一定不容易掌握。那肯定还是要勤学苦练的。并不是说有了这个名词之后天下就是咱们的了。日本刀法有他可取之处。但是也一样存在和我们相同的问题。中国历代不缺优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过去是些秀才编写段子什么的。传播一些事物阐述一些道理老百姓没文化接受一些东西规定比较难怎么办。采用吓唬,夸张的办法 如现代对儿童不可否认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呢由于包括编造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缺乏基本的科学素质于是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神话某种事物就形成了一种思维上的惰性。比如说这个29路军的刀法。就事论事讲是一种练习基本功的技术。但是加上什么王五啊!类似武打小说里的一些神话般的描写阿!开始被神话。以我对军队对抗性项目的了解。不可能有一招打天下这种事儿!事实上什么刀法拳法都只是训练基本功的一些方法没什么神秘的。关键是看效果。随机应变加苦练养成的良好素质和基本功才是胜利的保障!这个不是想驳斥什么抬抬杠。只想说明一个观点。我们祖先的东西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现实意义的保障。哪怕在传统性或者就是祖传的东西上。李世民做不到,汉武帝做不到,包括您先祖一代天骄努尔哈赤也做不到。骄傲管骄傲,自豪管自豪。两回事儿。他们走了。一世的辛苦。能留下的都留给子孙了。辉煌是属于这些人名下的。不是我们。请回想一下先祖们面对野兽洪水的时候是不是也象我们一样搬出个更远的先祖人猿如何如何。还不是踏踏实实忍辱负重认认真真一代一代交上一份自己的成就。吃了多少苦。挣扎了多莫漫长的日子。儿女成人他离去。因为他的坚韧 因为他的顽强 因为他的辛劳,所以他伟大。所以我们也套上了这群伟大灵魂后裔的光环。是不是我们不许他们休息他们必须当奴仆永世不得超生。还要把他们挖出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又或者我们不能碰到难题。因为我们的先祖是很顽强的他的难题他解决得很好!这样做的人只能有三个字 败家子。所以动不动给祖先两顶高帽子带实际逃避现实回避问题掩饰无能的做法。我是很不能忍受的。至于说一些人丑化歪曲诬蔑我们祖先。其实对象是现代的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不过借钟馗打鬼罢了!日耳曼人的祖先典型森林野人和非洲野蛮部落差不多。粗鄙丑陋愚昧无知是肯定的了,看起来不是丑化的问题是根本无法美化。现在不用你去诬蔑歪曲丑化多的是人美化。还什么历来良好的美德。可敬的人群。本事上不如你成就上不如你跟你比人品。怎么着也挖出几个词让所有人跟着赞美。真tmd 有一套。不服气他血统不好为什么比你行!说明他还是血统比你好。这种滑稽所有人你还不得不心服口服。人家做的是不错。还看不明白吗!非洲那么多野蛮部落怎么没人说这个话!他们没有美德吗!不勇敢马!身体不好吗!跑长跑谁跑得过他们!这种东西不是争来的。是自己做好的。做的好没人会认为你是无能之辈的子孙。

        • 家园 其实你们两谈的都是一个意思

          中国刀日本刀各有优劣。论锋利中不如日,论厚重日不如中,练好了谁都是一个强。关键就是一个练字,对吧?

          就是西洋剑就苦了命喽。我一直很喜欢它的。

          • 家园 也不全是

            我想华虎的真实意思是人需要自强不息。

            要说坐而论道,明清是最为重视思想教育的,但是工艺技术水平,甚至还有退步。清末的火炮铸造反而不如清初,质量差,也没有合理的计算公式,只能一味加厚膛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冶金技术总结提炼方面的不足。

            日本人对刀的那种“痴”,萨以为不足以惊叹,因为这不见得是好事,就像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灵活善于应变,也十分惊奇一样,属于民族性的不同,用佛法说,日本人这种民族性格,属于犯了“贪嗔痴”大戒,有对细节近乎病态的认真,而往往因此缺少战略眼光。

            诸葛读书,只求大略,未必不是大道。这也许反映了一种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不同吧。

            其实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勤奋的去做事,而不在方法和表象。

            兄弟公司里面周围多为鬼子,感触很深,那就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比鬼子努力的去做,而不是说,当年这些愣头笨脑的家伙怎么可能打过鸭绿江呢?

            铸剑,也许反而是小道了。

            • 家园 剑有天子之剑,庶人之剑

              见庶人之剑,可以知天子之剑矣。器械精新,技艺娴熟在任何时候都是强大的基本,但要使人人都知此而效之乃是文事,所谓文以合众。能合众即天子之剑。天子之剑庶人不可问,庶人之剑日益强锐能为人先我辈之事也。

      • 家园 古龙错打成古老!紫光拼音害死人啊!!!
    • 家园 不管多好的刀都会卷刃,但是大刀卷刃是个什么情况

      就成了大铁片了。钢口质量差。砍不了几下的。碰上坚硬的可能一下。日本刀要卷刃成这个情况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且关键一点卷刃可不都是砍到人身上。战场上拿块大铁片干什么用。还有不能光分析刀对刀。日本刀对付长兵器。一下就可能把柄削断。大刀碰上长枪你就玩儿武术吧!一寸长一寸强,大刀由于工艺限制刀身不可能比日本刀长。这又是个不利因素。拼杀起来就是不得劲儿。再有单纯的增加分量力学中心点力矩过短肯定不合理挥舞起来也还是不如日本刀来劲儿。旧工艺下廉价品就是凑合的代名词除非新工艺的出现优势只能站一样 哪能说的那么轻巧两样全站。事实上能用得起日本刀的历朝历代不乏使用倭刀者

      • 家园 一般来说

        大刀是用单手的,而日本打刀则是用双手的,其力量自然不可相比.至于说削断长枪这就比较炫了.想当年戚家军就是靠着长枪什么的长兵器把倭寇给灭掉的.日刀长也就大约一米左右.长枪的长枪度起码有两米,长短对比占绝对劣势.

        中国的大刀其实应不是主要的武器.大刀太沉了.

        • 家园 戚继光抗倭初期,明军枪杆被倭寇削断可能是有的

          印象中曾经看过这么篇文章,讲戚继光抗倭初期,确实有枪杆被倭寇削断的问题。后来,采用长大的竹子用沸油浸过制枪,才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是沸油浸过的竹子非常坚韧,感觉有点类似孟获的藤甲兵,不容易削断,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使被削掉一截,竹枪的断口同样锋利无比,不亚于普通枪尖,从而完全克服了枪杆被削断造成的问题。

          不过,我也认为如果倭刀对正经武将的大枪就不那么容易削断枪杆了,制作枪杆的白蜡杆经过处理以后也是非常皮实的。特别是实战中往往是几个照面生死立判,哪那么容易被削断啊。另外,枪头没了,还是长棍,长棍断了还是鞭杆呢。

          另外可能跟骑兵数量有关吧,如果用骑兵冲击倭寇阵地,情况可能就又不一样了吧。

          一家之言,瞎说的,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