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马克思主义消费不足的经济危机理论 -- Dracula

共:💬232 🌺1198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经济系统是非线性系统不需要多复杂的原因

              只要里面有几个正反馈就够了。尤其是投资市场。类似于郁金香泡沫,南海股票狂热之类的事情反复发生,就是因为市场因为正反馈而远离了均衡

              • 家园 不是那么容易

                对于金融泡沫的研究80年代初之后就有很多,90年代后期internet泡沫,这一次房地产泡沫后,都有很多人搞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果都不是很好。问题在于你说的正反馈很不容易加入。绝大多数人都同意弱形势,和中强形势下的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正确的。因此如果你想用非理性来解释泡沫,这种非理性必须是很难被人利用的非理性。比如这一次几年以前就有人发文认为房地产有泡沫,象Paul Krugman等。但是如果他们真的坚信自己的预测,为什么不大幅度卖空,那样的话几十亿美元的收益都不是很难。因此你要做一个模型既要有泡沫,又没有arbitrage的机会,还能跟数据吻合的很好非常之难。谁要是能搞出很满意的模型应该是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 家园 我记得你下面论证了利息和企业收益是一样的,这世界上

              真正大部分捐款的富翁应该还是少数的吧,(比尔盖茨都说捐好多年了,貌似他的资产还没咋少吧,他说的是他死后大部分捐出吧?即便捐出也是成立基金会罢了,不过确实不能再算做投资)所以即便有的富人成功后只是拿利息(或类似),那其实对于资本来说还是继续投资。所以你说“但是他们举不出现实的宁可全都亏损也不消费或捐献的例子。”,我觉得不少富翁是一辈子赚钱的,另一部分保守一些也是用这些钱生利息的,而生前大量消费(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不可能)或者大部分无偿捐助的是少数。

              • 家园 对于传统的经济学来说

                富人不愿意捐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人人都是自私的。反而是美国富人的大量捐款的传统不好理解,比如Andrew Carnegie在他生前就把钱几乎都捐了。John D. Rockeller生前捐了有一半的财富,建立了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等等。我只想说明如果在两个选择面前,一个是投资完全亏损,一个是消费或捐献,我觉得在现实中选择投资亏损的人会少之又少。

            • 家园 补充一句

              其实马克思对市场的分析也是均衡分析,只是同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相比,比较简陋而已。比如价值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由价值决定,在价值左右波动,如果分析一下他的逻辑,其实就是一个长期均衡的分析。我同别人在青史版争论transformation problem,马克思的假设各行业的利润率相等其实也是个长期均衡的假设。

        • 家园 请教个问题

          微观经济学中,总是研究人的效用怎么最大。

          这个概念怎么用到宏观经济学中,也就是宏观经济学有研究让所有人的效用最大的模型吗?有没有给出一个大家可以统一用的效用函数。我记得生产里面好歹有个科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能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没有大家统一用的效用函数

            在最基本的RBC模型,也就是1980年Prescott和Kydland的模型,用的是CRRA(constant relative risk aversion)效用函数,也就是说

            U(C)=C^(1-a)/(1-a),如果a=0,U(C)=ln(C)。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效用函数简单,数学上能得出分析解。比这复杂的函数,一般不能得出分析解,需要用数值方法求解。就我读过的宏观论文(数量并不多,因此我说的不见得准确),没有什么特别原因,一般都用这个效用函数。但是如果你想在模型加入一些特别的因素,可以选择别的效用函数。选择的原则就是在可以表达新因素的作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简单的函数形式。

            比如基本的RBC模型的消费品只能持续一期,如果你想研究durable good的影响,一般用的CES函数形式

            U(c,d)=[b*(c)^a+(1-b)*(d)^a]^(1/a)

            c是普通的消费品,d是durable good

            你想在模型里加上货币,一种方法是直接把货币加进效用函数。一般的方法是普通的消费品和货币是separable。很常用的一种函数形式是

            U(c,m)=ln(c)+a*ln(m/p)

            m是货币持有量,p是价格水平。

            更有名的例子,为解决Equity Premium Puzzle,Campbell和Cochrane给基本的CRRA效用函数加了一个参数X

            U(c)=((c-X)^(1-a)-1)/(1-a)

            这里X是habit,代表过去的消费。也就是说如果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过去消费高,要达到同样的效用,他现在的消费也必须高才行。他们对X的变化还有一些假设,你如果感兴趣,可以找他们的论文看看。

            这是专业杂志一般用的模型,中央银行用的模型肯定比这复杂,具体什么样子我没见过。我猜大致是各种消费细分,用CES的函数形式。河里有在中央银行工作的,他们应该可以给你更好的回答。

            PS:这里的效用函数U(c)是单期的效用函数。消费者真正最大化的是

            sigma(i=1 to infinity) r^i*U(c_i)

            r是discount rate。

            • 家园 那这个效用函数有没有做过实证分析呢?

              比如收集一批效用数据,用统计学看看模型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

              或者国家有没有效用方面指数,比如一说要改变某个政策,增发货币,收税之类的,可以测算出所有人的效用水平,然后给大家宣布一下,在这个政策下,大家的效用会提高多少?

              另外我觉得有没有分析解和有没有数值解是两回事。有分析解看的是函数的性质,不一定要具体算出来。要具体算出数值解,就要用数值方法。(这个看看哪位是数学专业的,回头问下)

              • 家园 d

              • 家园 直接测量效用函数的研究很少

                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将效用这个概念介绍进经济学时,也正是心理学的刚刚开始,因此他们觉得效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测量效用不会太困难。但是真正想一下,测量效用困难极大。假设我吃一个苹果的效用是100,吃一个橘子的效用是多少呢?我不清楚别人的情况,我是给不出答案。因此二十世纪Pareto还有Hicks改为使用序数效用的概念,在往后Samuelson提出revealed preference的概念,现在更基础的概念是偏好,效用函数只是用来描述偏好的一种工具。真正测量偏好的好像也很少,不过至少在概念上,偏好是可以测量出来的。不过最近好像也有人搞测量效用的研究。我对这方面的了解只来自于一篇2006年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文章。“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作者之一的Daniel Kahneman是个心理学家,作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是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文章里的许多事实很有意思,不过距离真正的测量效用函数还相差很远。

                外链出处

                如果假设效用函数是CRRA,有很多用实验和经验证据测量参数a的研究。当年Kydland和Prescott的文章就是直接从这些文章里借来对a的估计。但是用CRRA这个函数形式本身是不是合适,我不得而知。

                现代的宏观经济学经常需要用数值方法求解,现实中在中央银行应用的DSGE模型肯定是没有分析解的。因此搞宏观的一般需要懂一点数值方法。有的为了追求效率还必须自己用Fortran或C写最优化的程序,因为Matlab或Stata里一般化的最优化程序处理某个具体问题可能速度太慢。我个人对这个方面知之甚少。

                • 家园 一直觉得马克思跟后来的西方经济学最本质的不同

                  最本质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以及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价值产生于商品的生产过程,而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价值产生于消费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效用。这是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差异,所以马克思为了解释一些事情,只能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弄得相当复杂,而且不可量化。当然效用也基本上不可量化,但我觉得它在概念上要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简洁不少的。

                  就这一点来说我是支持效用产生价值的。其实马克思本人对此也已经有了一点模糊的感觉,比如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以使用价值为限度”。当然很多人咬文嚼字坚持说使用价值跟效用是不同的事情,这点我也承认;但是总体来看使用价值跟效用其实已经很接近了。

                • 家园 你们还是努力吧,一个偏好算不出来,相当于基础都没有

                  经济学要想应用,必须要能算出来,就好像物理学必须能算出来某个时刻某个物体的状态一样,不然它一点用处没有。

                  效用或者偏好,这个最基本经济学概念都这么模糊,不知道引申出来的的数学模型和统计研究有什么意义。

                  更何况跟这个还基本搭不上边的宏观经济。

                  另外我刚才请教了一下一个数学好de河友,似乎你不理解分析解和数值解的区别

                  • 家园 如果你观测到需求函数

                    就可以反推出偏好来,这就是Samuelson的revealed preference的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实行都没有困难,只是没有必要。因为信息已经给包含在需求函数里了,而且Industrial Organization里分析市场运行真正关心的也是需求函数,把它转化为偏好没有用处。

        • 家园 我也基本同意,花。
    • 家园 这个观察是局限的,基本是错误的

      事实上,不仅工人的工资在不断增长,而且工资占美国GDP的份额始终不变,一直在三分之二左右。因此生产能力也就是供给是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的扩大速度同生产能力一样。不会存在消费不足或供给过度的问题。

      这个不是事实,你直接忽略了进口,而美国生产消费比中最无法忽视的可能就是从一个又一个新兴工业国的廉价进口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