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奥斯曼和萨菲继续了一千年前东罗和萨珊波斯的对抗

                  并且最终把两河流域的大半从波斯的控制下夺走了,可怜的波斯人从此只能龟缩在伊朗高原上。(纳迪尔沙的短暂辉煌算不得数的)

                  自从塞琉古帝国瓦解之后,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使是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也改变不了。(倭马亚和阿拔斯两朝的更替,虽然是阿拉伯人的内斗,但也有叙利亚和波斯斗争的背景)

                  东罗和萨珊是一对难兄难弟,打了二三百年,最终都被MSL搞定,连国家带文化一起变成了遗迹。不过也正是这些没有真正继承人的国家,咱们才可以随便点儿的讨论。

                  • 家园 搞定拜占庭的严格说是西欧的十字军

                    1204年的那次沦陷对拜占庭帝国打击是致命的,元气大伤,之后尽管重新复国亦不再有昔日辉煌,连传统的商业贸易都要出让给威尼斯和热那亚人,奥斯曼仅仅是最后的那根稻草。

                    • 家园 那可不是一根稻草,那是一个长达300年以上的巨浪啊

                      奥斯曼帝国作为MSL扩张的最后一波浪潮,把原来东罗的全部领地都吞到自己肚子里了,并且实现了对帝国核心区的YSL化;把其他东正教势力(除了离得最远的俄罗斯)都贬成了奴才,即使是俄罗斯,(还有倒霉透顶的乌克兰,作了蒙古和立陶宛的双重奴才),在早期也被克里米亚汗国当成是奴隶采收场,而克里米亚汗国的后台就是奥斯曼帝国。

                      这样他不仅灭亡了形式上的拜占庭,而且把东罗打得形神俱灭,再也无法复国。

                      如果没有奥斯曼,东罗的另一个可能是象教皇国那样,放弃经济和军事,变成纯粹的精神领袖,最后可能象梵蒂冈一样龟缩在君堡一角残存。如果奥斯曼不是那么强(作为有很强影响力的世界级帝国,600年一姓王朝,灭亡前仍然能地跨三洲-至少在名义上,几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撑得那么久(同期的萨菲和莫卧儿都只有二百年左右的气运),东正教的势力若能收复君堡,则东罗也可以再次复国,不至于像现在那样变成孤魂野鬼。

                      • 家园 东罗马在灭亡前就已经是濒临死亡

                        经济上外贸几乎完全被热那亚和威尼斯垄断,宗教上也没有任何号召力,为了抵抗东进的奥斯曼军队君士坦丁堡的教宗竟然不惜低下身架向两百年前入侵的罗马教廷求援,提出的价码是放弃东正教的独立地位,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更别说当时为了争夺皇位,双方竞相向奥斯曼开价,最后一战的守军有相当一部分是雇佣兵,这样的文明真的有存活下去的可能?存在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就像之前千余年的罗马一样。

                    • 家园 我现在很杆兴趣的,是卡法和东罗衰落的关系

                      第一次关注卡法(Caffa),是听说黑死病来自卡法,当时还奇怪西欧人咋在克里米亚有块飞地。以后玩《中二 全战》,发现这地曾先后属于热那亚和威尼斯。

                      维基上说卡法于 1204 年属于热那亚,这一年正好是热那亚的宿敌威尼斯煽动十字军攻克君堡,其中咋回事我挺感兴趣,但缺乏相关资料,我也没时间找。不管卡法是咋落到意大利人手中,都意味着意大利人控制了黑海贸易。

                      如果东罗能控制住卡法、雅典、罗得岛、亚速海刻赤海峡,加上君堡的得天独厚位置,利用其海军,转型成迦太基、威尼斯那样的靠海上贸易发财的国家,在突厥、斯拉夫、拉丁各民族之间做二道贩子,再用贸易收入招募瓦兰吉(瓦良格)、突厥、蒙古、斯拉夫人做雇佣兵,仍不失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

                      复国的东罗不能拔掉卡法这颗钉子,就不能控制黑海,君堡被卡法和爱琴海诸岛的意大利人夹在中央,西面是老突厥人保加利亚,东面是新来的突厥人奥斯曼,这样国防形势极其恶劣,又没有贸易收入,经济衰落,兵源枯竭,能挺到 1453 年,已经很不易了。

                      • 家园 1204年以前拜占庭和热那亚关系不错

                        和威尼斯关系敌对,威尼斯之所以要求十字军改弦更张攻击拜占庭就是为了打击热那亚的垄断,引用一段说明:

                        威尼斯人是海上民族,是天生的和必然的商人。而威尼斯社会的真正统治者是那些商人贵族家族,而总督也必然从这些家族中产生。[14]很自然地从上到下,整个威尼斯社会皆视商业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着,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以商业利益为重。

                        拜占廷与威尼斯二者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584年,威尼斯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一个行省。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威尼斯也由拜占廷的保护国、同盟国变为它的伙伴。到9世纪特里布诺总督(Peter Tribuno)威尼斯时摆脱了拜占廷的控制。威尼斯与拜占廷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到10世纪时,威尼斯人已经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完备的商业总部。1082年,因协助阿莱克修斯一世抵抗诺曼人罗勃特·吉斯卡尔(Robert Guiscard)的入侵,威尼斯人被赋予了很多商业特权,超越了其它一些意大利城市。随后的百余年中两国关系总体上趋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大批的威尼斯商人拥入君士坦丁堡,到了曼努埃尔一世之时,君城经有了近20000名威尼斯商人,远远超过其它意大利城市,而威尼斯的总人口数不过60000。[15]这对于高傲的拜占廷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随着双方矛盾的升级,终于引发了1171年事件。曼努埃尔一世大肆拘捕君士坦丁堡内的威尼斯人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致使大批威尼斯人出逃,两国关系恶化。此后,双方就赔偿金问题多次进行磋商,安得罗尼库斯一世(Andronicus I)和依沙克二世都曾支付过款项,并赋予了威尼斯人很多的特权以示补偿。但这种状况到阿莱克修斯三世时发生逆转,并最终引发了1195年事件。事件平息后,拜占廷与威尼斯多次互派使节进行谈判,最终在1198年签约。阿莱克修斯三世恢复了先前几个条约所规定的内容,并另附一份地名清单,以供威尼斯人进行自由贸易。但实际上,他仍旧对威尼斯人的财产和船只征税。显然,拜占廷皇帝对威尼斯政策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认为在拜占廷皇位上安插一个由他们控制的统治者是再必要不过的了。

                        除此之外,为了削弱威尼斯人日益增长的实力,拜占廷皇帝采取了拉拢其竞争对手比萨和热那亚人的策略。“拜占廷在处理对外关系事务时不讲求任何信义,其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制造和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为了国家利益,拜占廷人随时准备抛弃盟友,时刻注意发现不同敌人,并利用拉打结合的方法孤立最大最危险的敌人。”[16]由此看来,这是符合拜占廷帝国一贯的外交策略的。拜占廷与比萨和热那亚的关系虽因海盗问题而一度紧张,[17]但总体上讲,拜占廷皇帝为了利用他们牵制对抗威尼斯人的商业垄断,还是十分偏袒比萨和热那亚人的。如1111年,阿莱克修斯一世将比萨商人的关税下降为4%;1115年,热那亚人也享有了同样的特权,并且除了在君士坦丁堡和两个黑海北部港口以外,他们可以自由地贸易。[18]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以至于整个拜占廷帝国内的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他们不惜诉诸武力,况且他们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作为后盾。

                        我们从威尼斯人协助运送十字军队伍的条件上,也多少可以看出他们的参与进来是惟利是图的。十字军东征对他们来说自始至终都是一桩交易,而当转向君士坦丁堡看上去更加有利可图时,他们变得愈加肆无忌惮了。由于横跨东欧的陆路行进被认为是太冒险了,十字军决定由海路前进;但没有哪位十字军首领能够提供如此数量之多的船只,最后他们一致同意:请求威尼斯共和国总督丹多洛(1193-1205年在任)提供战舰和运输船只。一个包括维尔阿杜安在内的六人代表团被派往威尼斯进行谈判。因为威尼斯人在埃及和穆罕默德教徒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与和平交往,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情愿负担这个可能使商业利益受损的冒险,但几经权衡之后他们觉得这会是一项名利双收的事业,便向十字军提出了一个商业意味的主张:由威尼斯人建造可以运送包括4500匹马和9000名随从在内的运输船(transport),和能运送4500名骑士和20000名步兵的船队(ship),而十字军自己负责12个月的人员给养和马匹的草料。另附两个条件:所需款项预付,威尼斯人可以获得将来十字军一半的战利品。[19]当得知十字军无力支付运费后,他们便利用十字军去攻打扎拉——一个亚得里亚海上的竞争对手,以此作为补偿;1204年3月攻陷君士坦丁堡前夕,他们再一次坐下来与十字军协商,最后双方签定了一个旨在瓜分拜占廷帝国的条约,侵略野心暴露无遗。

                        通过以上事实的分析,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十字军的转向可以说是威尼斯人一手操办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自维尔阿杜安在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十字军就为威尼斯人所支配了”。[20]威尼斯人最终成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借此巩固了其在拜占廷帝国甚至是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地位,并为以后其海上霸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卡法落入威尼斯腰包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恢复独立的东罗马帝国已经无法控制本国的海上贸易独占权,无论是热那亚还是威尼斯都可以获得优惠,当时热那亚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加那太殖民地年关税收入是拜占庭首都关税收入的六倍多。后来奥斯曼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又以对热那亚商人特权的交换条件获得了从金角湾攻击的机会,卡法和特拉比松落入奥斯曼人手里也就意味着热那亚人能够排挤威尼斯在东地的贸易特权。

        • 家园 是天空战记借用了印度宗教

          就像圣斗士借用希腊神话一样。

        • 家园 狗了一下天空战记,貌似是好东西,停工看看再说
    • 家园 【原创】第3季 多事之秋 第9章 十年教训

      293年,萨珊帝国第5位皇帝巴赫兰二世去世。他的儿子,第3任塞人王巴赫兰即位,史称巴赫兰三世(Bahram III)。巴赫兰三世是一位少年天子,不会超过15岁,根本无法驾驭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虎踞亚美尼亚的泥涅师,现在又升官了,由皇叔变成了皇叔祖。

      对于泥涅师来说,目前的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而且越来越好。他等待了10多年的夺位机会,终于来了。除了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西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莱赫米酋长阿慕尔之外,皇叔祖殿下又拉来了新盟友—高加索伊比利亚国王【美里巴纳斯三世】(Meribanas III, Mirian III, Mihran III, 284~36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高加索伊比利亚的变迁,它西面的科尔奇斯(Colchis),在伊斯兰征服后才与伊比利亚合并,11世纪之后逐渐形成统一的格鲁吉亚 =====

      前文说过,在高加索地区有一个名叫伊比利亚(Iberia)的民族国家,为了与西班牙所在的半岛区别,这个国家又被称作高加索伊比利亚(Caucasian Iberia),是格鲁吉亚的前身。安息帝国崛起之后,外高加索形势发生了变化。安息帝国有在周边的小国安插皇族支系为王的传统,就这样高加索伊比利亚与相邻的亚美尼亚、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一样,也由安息皇族支系统治,史称伊比利亚安息王朝。萨珊帝国崛起之后,高加索形势发生巨变,沙普尔一世在位期间,高加索伊比利亚国王是Amazasp(或 Hamazasp),一般认为他是萨珊远支皇族。284年,美里巴纳斯三世(Meribanas III)出任国王。

      美里巴纳斯是高加索伊比利亚—格鲁吉亚历史上的传奇型人物,他出身于萨珊七大家族之一的米赫兰家族(Mihran, 变形为 Mihranid)。这个家族是安息皇族的远支,在七大家族中的排名至少能进三甲,尤其以盛产优秀将领著称,300年后的著名萨珊统帅巴赫兰-楚宾(Bahram Chobin),就出自这个家族。前文《很黄很暴力轶事两则》说到,《塔巴里史》记载说,萨珊第三代皇帝霍尔米兹德一世的外祖父,名叫Mihrak或Mithrak,因有人预言他的后代将统治世界,而被太祖灭族。从名字拼写看,这位皇帝外公可能与米赫兰家族(Mihran)、太阳神密特拉(Mithra)都有些关系。

      米赫兰/Mihran ≈ Mihrak/Mithrak ≈ Mithra/密特拉

      米赫兰家族的老巢根据地在 Comisene,就是今伊朗北方城市、塞姆南省省会塞姆南(Semnan)城,位于德黑兰东方约220公里处。太宗留下的一块石刻上,记载了当时达官显贵的名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Arshtat Mihran of Rayy secretary】,【Arshtat Mihran】显然是一位米赫兰家族成员,Rayy 就是剌夷城,德黑兰的前身,历来是丝路重镇,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这句话表明当时米赫兰家族管理着剌夷城。

      《汉书 西域传》说【安息国,王治番兜城】,有史家认为番兜城就是希罗多德(Herodotus)所说的Parthoi城。虽然番兜/Parthoi 位置不详,但可以肯定在塞姆南省境内。所以笔者认为,在安息帝国的建立发展过程中,也就是从第一个都城尼萨(Nisa,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迁都到泰西封的过程中,尼萨和泰西封之间的番兜城曾是首都。安息进一步向西迁都之后,将故都番兜交给身为皇族的米赫兰家族管理。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即番兜就是塞姆南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七大家族分布,以及泥涅师的联军进攻泰西封路线图。中央蓝色椭圆是米赫兰家族统治区,里面的小圆,是番兜城所在地区。七大家族的大本营所在城市,用蓝色王冠来表示,黑色的上面部分是家族名,下面部分是城市名,例如塞姆南是城市名,米赫兰是家族名 =====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在太宗朝,米赫兰家族管理着包括塞姆南、番兜、剌夷三座重要城市在内的广大地区,现代伊朗的德黑兰、塞姆南两省,都在米赫兰家族的统治下。这一地区大致在帝国版图的中央,控制着东西方交通和丝绸之路。

      美里巴纳斯三世的另一大传奇之处,在于他在位时间非常长。据格鲁吉亚史料记载,他总共在位77年(284~361),是世界上在位最长的君主之一,比中国在位最长的君主 — 杞桓公姒姑容的69年(前636年-前567年),还要多8年。他入即伊比利亚王位时,迎娶了前安息王朝的公主,这样他既是萨珊贵族,又和原来的伊比利亚安息王室搭上了亲戚,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国王人选。

      眼看萨珊朝廷日渐衰微,美里巴纳斯三世与泥涅师建立起友好关系,而泥涅师也通过美里巴纳斯,与国内各大家族牵上了线。就这样,随着巴赫兰二世去世,在罗马戴克里先皇帝支持下,皇叔祖泥涅师率领本部人马,以及梯里达底三世的亚美尼亚军队、美里巴纳斯三世的伊比利亚军队,组成三国联军南下。在泰西封西南部活动的阿拉伯莱赫米人,也在其酋长阿慕尔率领下向泰西封推进,共四路大军向泰西封发动向心攻势,声势极为浩大。对于三代巴赫兰的孱弱无能,早已心怀不满的贵族们及其军队,纷纷倒戈相向,泥涅师的进军演变为一场盛大的武装游行。就这样,泥涅师兵不血刃的占领泰西封,顺利夺取了皇位。

      至于巴赫兰三世,在位仅有4个月就下课了,他是除萨珊亡国前夕的一票短命君主外,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前文说到萨珊皇帝的即位流程十分复杂而冗长,持续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巴赫兰三世没走完这个流程流程,所以他没有自己的皇冠、火坛和钱币,笔者也无法像前面章节那样介绍这些东西。当然也可能是泥涅师一定要赶在流程完成之前,将侄孙赶下台,借以表明巴赫兰三世并不合法。巴赫兰三世的结局不明,作为萨珊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赶下皇位的君主,他是被杀、被流放抑或囚禁,已经不重要了。

      从273年巴赫兰一世即位,到293巴赫兰三世下台,整整历时20年,笔者将这段时间称为巴赫兰时代,或巴赫兰王朝。这20年,是萨珊国势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不断的20年。笔者给巴赫拉姆二世的谥号是【灵帝】,取【好祭鬼神曰灵】之意,因为他在卡提尔的操纵下,对异教徒实施了大规模迫害,严重削弱了国力。巴赫拉姆三世为【哀帝】,取【恭仁短折曰哀】之意。

      对泥涅师而言,自从与普罗布斯勾结,公然对抗泰西封朝廷,到修成正果,历时10多年,颇有越王勾践【十年教训】的味道,若不是巴赫兰三世过于年轻,泥涅师的登位可能还要延宕。虽然历经艰辛,他终归还是成功了。厌倦了巴赫兰们的贵族、平民都对泥涅师给予了巨大期望,希望他能实现帝国中兴。泥涅师同样想干一番事业,重塑祖、父的辉煌。然而,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却是按照当年与普罗布斯皇帝的约定,将他治下的东亚美尼亚割让给西亚美尼亚,至此亚美尼亚重新统一并完全复国。

      说到这里,笔者要提一件轶事。根据5世纪亚美尼亚史学家莫夫谢斯-霍列纳齐(Movses Khorenatsi, 约410~490, Movses == Moses/摩西)所著的《亚美尼亚史》(History of Armenia)记载,在公元220年前后,一位名叫马抗(Mamgon)的中国贵族,途经即将灭亡的安息帝国,逃往同属安息王室统治下亚美尼亚,并定居下来,他的后裔形成了一个名为马米科尼扬(Mamikonian)的显赫家族。这个家族最著名的成员,是瓦尔丹-马米科尼扬(Vartan Mamikonian),他以英勇反抗萨珊帝国的统治,捍卫基督教信仰而闻名,死后被封圣。据《环球时报》驻亚美尼亚特约记者马良考证,马抗是三国时代名将马超的族人。因为马超曾从事反曹操的活动,其父马腾被曹操杀害,而且马家与西方各民族关系相当不错,马超的祖母就是羌族,马超本人弓马娴熟,善于骑射。所以马超的族人,逃往西方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 瓦尔丹-马米科尼扬 像=====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联系源远流长。1955年在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块刻有《唐苏谅妻马氏墓志》的石碑,碑文为巴列维文、中文双语书写。墓志主人马氏的丈夫苏谅,就是苏伦(Suren),当属萨珊七大家族之一的苏伦家族成员。苏伦家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卡莱战役的男一号苏伦纳(Surena)。既然苏伦家的人,能东逃到东土大唐,马超的族人西逃去亚美尼亚,也不是不可能。

      泥涅师割让东亚美尼亚的举动,确实令广大对其寄予厚望的臣民们大为失望。已经有了废立君主经验的贵族们,对君主的忍耐是有限的。泥涅师必须尽快干出一番事业,增加自己威望值,保住来之不易的皇位。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改弦更张》。

      • 家园 要宗就一路宗下来吧

        汉朝是高祖下来惠帝文帝,一路帝下来

        唐朝是高祖下来太宗,一路宗下来,后世就都是宗下来(习惯称呼)

        你这已经太宗都来了,再转到帝路上不合适吧?

        让蛮夷和唐朝平起平坐,让汉朝一头,辈分上虽然压他们一把,也给他们很大面子了

        巴赫拉姆二世的谥号不如给【玄宗】,你还认为他可能打过大胜仗的,比起被叹息痛恨的灵帝还是强些;

        三世叫【哀宗】也挺好

        引自百度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这说法不对

          按传统,有功业的君主才有庙号,例如汉朝皇帝都有谥号,庙号不是每人都有,汉惠帝、景帝、昭帝就没有庙号,所以汉朝的皇帝称谥号,不称庙号。

          从唐朝开始,皇帝们改称庙号,是因为子孙们对前辈溜须拍马,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而且谥号越来越长的缘故。

          我在本文的庙号、谥号办法,是模仿汉朝,谥号人人都有,庙号只有个别人有。像三个巴赫兰,就没有庙号。所有的约 40 位萨珊皇帝中,我只给 11 位皇帝庙号。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原创】重要的证据啊!!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联系源远流长。1955年在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块刻有《唐苏谅妻马氏墓志》的石碑,碑文为巴列维文、中文双语书写。墓志主人马氏的丈夫苏谅,就是苏伦(Suren),当属萨珊七大家族之一的苏伦家族成员。苏伦家族最著名的人物,正是卡莱战役的男一号苏伦纳(Surena)。既然苏伦家的人,能东逃到东土大唐,马超的族人西逃去亚美尼亚,也不是不可能。

        前段时间吵翻天的 卡莱战役 汉军帖...

        • 家园 这可以算重要证据吗?

          就算某人的丈夫叫苏谅,就可以肯定他是苏伦家族成员?这中间的step差的还远吧?另外,为啥有人那么热心卡莱战役有什么汉军参加?一则

          这种可能性极微小,二则实在没多少过硬的考古证据,三则研究这个也

          没多大趣味。或者可以骗骗研究经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