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技术性分析崔颢《登黄鹤楼》 -- 九霄环珮

共:💬37 🌺18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深有同感

              老马没去过武汉,自然也没有上过黄鹤楼。但是住在杭州,西湖还是去的不少的,几乎那一天都是人堆人,尤其是天一热,那个汗臭味,简直熏死个人,前人说的真不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

              真怀念以前那种宁静而自然的湖光山色,比如,《湖心亭看雪》描写的景致就不错。

    • 家园 个人小时也曾经觉得这首是破诗,基本一堆大白话。

      不过朗朗上口倒是真的,特别是前四句,小学,中学的时候让背书的话前四句几乎没有人背不住来。

      后来到现在觉得,咏黄鹤楼的这首确实是第一,而正是前四句中的前三句,一气呵成,千古佳句,后者无出其右;第四句更是整篇诗歌的题眼,在前3句的映衬下达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比一比就知道,一千年也没有超过这四句的。虽然前三句不是很符合一般律诗的写法,只能说佳句偶成,非能求也。

    • 家园 这首诗可以这样的读下,本不复杂的感情

      前四句话就是怀念挂掉的老友

      后面四句就是感叹自己的孤独

      抓住 :

      昔人 此地 黄鹤 白云 晴川 芳草 日暮 烟波 这些词句之间的关联助于理解此诗。这是一首很消极的诗。

      传说在蛇山黄鹤矶头,原来有一个辛姓MM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走的时候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诉众人,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又回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MM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人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塞,梁、周时代这里发生过一些战争,死了不少人,黄鹤楼因为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有“镇妖”一说,一般在重要的名山大川,都要起高楼,镇地气。

      这首诗就是一个消极的诗人,在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想一些更消极的事情,此风不可取。诗本不是什么好诗,但是历代消极的文人多了去,黄鹤楼又是一个送友,或者说精神上祭奠朋友或往事的地方。因此在文人中一直有它特殊的地位。

      这首诗景写的比情写的好,其中写景的句子,有一些不太健康的,很委琐的暗示。

      关键词(Tags): #郭嘉 解诗
    • 家园 我也解一下

      前四句说仙人乘黄鹤飞走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士人们出来游历四方,总是想成就一点事业,这个事业可以往宽了理解,不一定是功名,也可能是成仙。就好像出来旅游,到黄鹤楼自然是要看黄鹤的。但是现在黄鹤飞走了,仙人成仙了,游历了这么长时间,看来也没什么意思,有点郁闷。

      中间联句是实景,很美丽的风景,而且是远景。在低落的情绪中看见这么美丽的风景,有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感觉。风景挺好,可是与我何干。要说与我何干,可是风景确实挺好,看到这么好的风景难倒不应该开心吗?可是这么好的风景又显得那么遥远。自己什么都无成,似乎也没有资格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很实在,但是距我有那么远,有点不知所措。

      人总说混不下去了,就回家吧,家是最后的归宿。诗人郁闷的时候也一样,忍不住想想最后的安慰。家乡的风景也不错,而且那是属于我的,天热就是属于我的。但是这是一般人的想法。诗人却不这么想,有道是“心安处才是家”,自己无所成,回了家也不心安,虽然被磨砺了不少雄心壮志,总还是有点不想放弃。诗人的家乡到底在哪里,诗人的抱负到底在哪里,这么茫茫的流水让人一眼望不到头,有点愁。

      • 家园 假如你们从道家的思想深入来解这首诗,发现这诗里包含的东西

        远不止楼主所说的那些东西,而且楼主解的比较含蓄,也可以说,他本来也没有读懂这个,但是非常的喜欢。诗作能留传下来,最希望后人能有这种感觉。

        很不幸的是,郭嘉从此诗中看到更多玄妙。还是不说为好。而且我的理解和楼主对于前四句及那段绝美的写景诗句理解是不同的。有兴趣的,等关注这个帖子人的多了,我可以给大家更详细的解读这首古诗。

      • 家园 嗯,这个解好像不如九霄老师的解自然

        主要是看不出一定有“自己什么都无成”,"混不下去了"的意思. 感觉更似简单的莫名乡愁。

        也可能是我的阅历,理解不够吧。。。得罪莫怪.

        • 家园 看不出来才说明是好诗

          如果解释为乡愁,感觉最后一句不好解,诗人问家乡在何处,似乎不是思念的意思,思念不会问家在何处。

          当然了,这只是我自己的解释

          我的理由是史载崔颢终身沉浮宦海而不得志,更兼李白激赏此诗,李白也是个郁郁不得志人,可能是这个引起了他的共鸣。如果要确认,只好去史书堆里面去细细考证,考证崔颢写诗在什么时间,当时他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触发他的灵感是什么,最后推断他的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就不是我的能力能做到的。

          诗人的诗写出来,就不在属于他自己,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像九霄老师老师的解释最好,更容易让读者进入诗人的角色。

          • 家园 "诗人的诗写出来,就不在属于他自己"

            诚哉斯言!

            我说我这个俗人怎么突然也看得”懂“诗了呢,原来是九霄老师的解释,让我这个“读者”较容易地进入了“诗人”的角色。

            我们人在海外,乡愁就像是影子,挥之不去的。让九霄老师这么细细地把“起承转”说明白了,共鸣就上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