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技朮圈”决定论:(一)无敌的“技朮圈” -- 陈经

共:💬51 🌺37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多了

          随便说几本杂志,你就顺着杂志的论文作者们找吧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虽然说不上“海了去了”,但是如果圈在鸟巢里,整个熙熙攘攘出来是没有问题的。

    • 家园 亦然是现象,

      说的很多,一句话就完了:技术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国家实力的。后半段是没问题的,前半段不好下结论。政委看到了现象,反义词本质还不清楚,所以说了很多却人觉得没有说到点子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政委再多思考些再交流些再这个帖子上再接再砺争取说透。

    • 家园 (三)“技朮圈”支撑经济

      三.“技朮圈”支撑经济

      搞经济,其实不难。市场经济有需求了,经济增长很快,再烂的国家也能增长一段。不过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技朮圈”的支持了,不然没法前进。如果“技朮圈”顶不住了,各种麻烦就来了。这是我对经济危机的一种观察。

      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而美国是繁荣。不管如何泡沫经济,明显的区别是日本的技朮圈表现不如美国,在IT技朮革命中没啥大表现。

      而中国经济一直增长了30多年,持续增长破了纪录,其它发展中国家就不行。要找别的原因也行,但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中国的技朮圈实力要强得多。

      象印度这种被民主等各种因素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国家,1990年代开始经济改革后,居然增长也相当不错,而且也挺着一直没出大危机。我认为印度人聪明的不少,也是有技朮圈的,虽然可吹的不多,好坏是有一个圈子,比没有要强。印度人在美国海吹,真假不论,应该是混在技朮圈里了,这也是一种能力。

      香港折腾了十多年,回归以后中央政府出力死挺,也没有啥好的发展。这是因为香港几乎没有技朮圈了,又固步自封,不加入大陆的技朮圈,也不加入发达国家的技朮圈。光靠商业金融混,混不出啥名堂。数码港混成地产港,搞科技成为圈钱。香港以前是有技朮圈的,一些工业技朮是有的,所以是有真实的发展。后来转走了,又没有新的,技朮圈也就丢掉了。现在香港人之间没有多少技朮交流,互相忽悠金融与消费。香港是四小龙里技朮最差的,没有中央政府早就完蛋了。

      四小龙里的韩国技朮圈搞得不错,新世纪不断有成果出来。金融危机打不倒它,中国也肯出大钱去挺它。

      台湾90年代初也和日本差不多,有一个巨大的股市泡沫,涨破了万点。但后来技朮圈搞出了芯片业这样的成果,所以股市也没象日本那样跌剩三分之一,现在还有7000多点。但后来也没有啥大的进展,靠富士康到内地发展制造业代工,不能算技朮圈的成果,早晚完蛋。

      美欧2008年以来,相继陷入危机,直接原因很多。但显然已经很长时间技朮圈没有啥大突破了。可能技朮圈科学圈吃钱很多,或者说啥也不干吃钱的人很多,但技朮圈的产出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自然就出危机了。都等着技朮圈挣大钱续命,没等来,终于吃出危机了。

      中国2000年以来,明显发展加速了。经济总量比从前大了好几倍,发展速度反而更快。一个明显的迹象是技朮圈的成果很多,大的有几个,小的就不计其数了,和80、90年代相比是数量级的区别。从机电产品的出口可以看出来,没有技朮圈的进步,根本不可能。这些成果和美欧日的技朮圈相比,还吹不太出来,但对中国自己意义很大。

      技朮圈的进展,与经济兴衰可以找到这么多的相关性,几乎可以定论了。有技朮圈的经济,和没有的,是两回事。如果技朮圈有重大成果了,就不用经济学家折腾周期调控之类的细活了。如果技朮圈老是没有进展,那经济学家不管怎么折腾,哪怕象格林斯潘那样能混,最终也不过是拖延经济危机的到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全死光了不要紧,外国经济学家不来也不要紧。要是技朮圈的人全跑光死光了,立刻就完蛋了。

      • 家园 新生产力影响生产关系
      • 家园 “中国出大钱去挺棒子”,不知是啥思路

        中国在“技术圈”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技术创新和科学突破,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路,很可能披荆斩棘之后撞了南墙,全部白费。而中国作为后来者,沿着前人开出来的路,利用巨大的市场容量把路拓宽夯实,大有可为。估计吃几十年没问题。到那时,估计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被中国挤出了发达行列,哈哈

      • 家园 支持建立中国自己的技术圈

        技术创新要着眼解决自己经济体系内的消费特点,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圈。如中国的手机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可也制定自己的标准。中国的高铁也是好东西,解决中国经济问题。

        外国科研解决的是外国经济问题,所以,老跟着外国科技,就无法形成自己的圈子。中国人口密度大,其经济和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技术圈支撑这个特别的市场和经济。

        国内产学研应该扩大,把市场纳入,变成市场-生产-教育-科研,否则产学研不知不觉地为外国经济体系适用的技术和产品解决问题,为他人作嫁衣裳。

        汽车工业对美国人口密度低的经济体系是决定的技术,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但是,汽车市场在中国的扩展,扩展到消费领域,不是辅音。高铁对中国经济特有帮助,人口密度大,5分钟一趟的高铁中国可也实行,美国绝对不行。

    • 家园 (二)中国对“技朮圈”的错误认识

      二.中国对“技朮圈”的错误认识

      中国,加入技朮圈晚了。现在的理科教科书上,看不到多少中国人的名字。不是中国人笨,而是中国人由于古人的思维方式缺陷,自己没有形成技朮圈,也没有加入西方那个技朮圈。

      中国古代是有技朮的,但是没有圈子,互相交流不多,交流的层次也不深。文人对技朮没兴趣,不主动推动技朮进步,有时甚至毁灭技朮。相当于现在一些经济学家自己不搞技朮,喜欢研究“制度”,强调“制度才是关键”。

      中国的技朮,四大发明之类的,不少是靠文明历史悠久混出来的,时间长了就会有偶然搞出来的情况。虽然年头长也凑了不少技朮,但看不出必然性与可重复性,从来没有出过搞出一堆技朮的牛人群体。中国古代与其它文明偶然的交流也产生了不少成果,但几千年来,社会上始终没有看出技朮圈的重要意义。

      教科书上出现的大部分是“科学”,但科学发展起来的根基,还是“技朮圈”。真正的科学,不是谁闭门造车狂想弄出来的,而是由技朮发展推动的。中国古代是有“科学体系”的,阴阳五行之类的,对世界进行独特的“科学解释”。由于技朮不成圈,科学也就没有发展。

      为什么科学的基础是技朮?因为科学理论相对容易,灵机一动就想出一个,理论总是相对好搞些的。但要实践检验,难在技朮上。现在的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和阴阳五行差不多,都是一种假设,认为事物如此这般运行。技朮上可以检验了,那么科学就得到发展,错误的消失,正确的上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技朮上不停地重复其理论正确性。

      中国接触西方社会以后,对此的理解是相反的,认为科学是基础,技朮是靠科学思想发展出来的。从思维方法上看,中国在接触到西方科学以后,对科学是足够重视的。人只要上学,就能学到科学常识。但是,对西方科学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就不太了解了。教科书上,直接就把“正确”的科学理论端出来,人都信之不疑。科学,从教科书上看,好象就是一个个科学家不断添砖加瓦弄出来的房子,定理加定律,越搞越宏大。

      但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背后,有大量的“技朮性”验证工作,这些技朮性工作,必须由“技朮圈”来完成。从西方科学发展史看,“错误”的科学理论,远多于“正确”的理论。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谁提出了科学理论,而是技朮上能够分辩谁是正确的。提出科学理论的伟人,名留青史,但伟人背后的技朮圈,才是科学技朮体系真正的“核心”。中国人跑到西方,可以做出不错的科学工作。回国以后脱离了那个技朮圈,可能工作成果就不那么醒目了。“技朮圈”够了,科学牛人就可以层出不穷。现在的科学理论,已经超过了技朮的需要,大把各种理论,却得不到验证与应用,因为技朮问题。所以,现在的“科学圈”其实也是搞技朮为主了,算是“技朮圈”的外围,来回切换的不少。真正搞纯科学理论的,进展不大,不是黄金朝代了。发达国家和中国,其实都是用那些科学理论,光论科学并没有多大差距。

      中国不少人一路学教科书科学,往往有一种错误的科学冲动。以为科学是研究出来的,象解数学难题一样。所以,把相对论搞掉,把哥德巴赫搞出来,就是科学。以为个人的贡献是关键的,搞不出来,是聪明人还没出来。有理想的中学老师说,我们要培养爱因斯坦。其实不是这样的,科学是技朮圈“验证”出来的。技朮到了那个层次,爱因斯坦迟早都会出来,不是问题。现在已经很多年没有科学大师了,到是有不少科学丑闻。这说明,人们需要科学成果,但可供发现的成果,在目前的技朮条件下,其实不多。

      温家宝说,要培养“大师”。我看没有什么好办法,老实把“技朮圈”搞好才是正经。中国的“技朮圈”好了,“大师”就容易出来。脱离技朮圈的大师,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

      通宝推:游识猷,篷舟,积吉,加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