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 -- 穿越

共:💬118 🌺5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长三角一些城市ms还行

        苏州 杭州 宁波 湖州 绍兴啥的,地方政府也有钱

        我有两个创业的朋友拿到了政府的钱,一个是海龟,一个是土鳖

        大概20-30w的创业基金吧,然后还有低息贷款,低价办公场所和税费减免啥的。

        一个是做网站,把美国的模式山寨过来,在国内算是首创吧

        一个是做电子元件。

        河里有想法的朋友其实可以试试和长三角的那些城市的高新区啥的接触一下,特别是湖州,嘉兴,绍兴这些有钱的小城市,ms有些政策很不错,而且竞争者少,据朋友说有时候申请者太少,高新区的创业基金都用不完~~ 并且这些小城市人家有钱,"自主创新"的政绩也很重要~~

        • 家园 我也觉得国内高科技创业,长三角环境是最好的

          再往北官气就越来越重,光吹不做。要是你做了点什么,到处都过来伸手要摘桃子。再往南呢,富裕了几十年,不思进取,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过日子,没什么闯劲了。所以创业环境还是 江浙沪 > 福建、广东 > 北方。

          • 家园 个人觉得也和地方文化有关~

            不是地域贴~

            感觉广东,福建的相对来说不喜欢读书,偷渡,移民的比较多,所以可能不是特别重视科技 (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算是例外)

            不过我想,只要长三角能把高科技创业做起来,长三角本身也足够大,内部竞争也足够激烈,也就够了~

      • 家园 国内的上市门槛高

        基本上是行政垄断,你没有行政资源就不要想了。当然行政资源是可以用钱换来的

        • 家园 等到能上市的时候,一般也是经营多年了

          那时候应该会有些政治上的人脉了。大家现在也看的清楚了,在中国要做生意,依靠政府的发大财,依靠不上的也千万别得罪,否则有得苦头吃。

          • 家园 华为00年就想上市了

            当时说想上创业板,结果官方的回复是创新度不够。底下的谣传是内地分公司的股权不明晰。

            正泰电器02年就上百亿销售,当时南总就说想上市,一直拖到去年才搞定

            做手机的魅族想不想上中小板呢?前几天世上第一家申请FAA的电动飞机的那家Yuneec想不想上呢?做Yacht的红双喜想不想上呢?红双喜造船也造了几十年了。

      • 家园 这话怎么这么绕呢,把我老头子都给绕晕了,

        家里领导的弟弟的媳妇的老妈

        小舅子的岳母不就得了。

      • 家园 关于最后几段

        中了宝,关于科研成果商业化,扯点自己知道的。咱国情不一样,官办经济也不一定非走自主创业的路子,倒是一些垄断企业的样式或许值得借鉴

        俺现在在的公司(IT)从研发的角度大约分三个梯队:一个公司养起来的研究院,天天寻思各种新的技术和应用,目标是5-10年的市场,人员大概包括高薪挖来的学术牛(各方向领军人物),从高校退下来的大神(供起来),新鲜的和比较新鲜时候招来的PhD(不乐意在学校天天灌水paper的好青年,没希望拿甜妞儿的苦力青年),以及负责打杂的代码工和实习生。

        二个是Research&Design部门,目的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投放市场的技术,市场目标是2-5年。一方面是评估转化研究院里出来的好idea,一方面是砸钱收购新出来的startup

        三个是产品开发了,这个和正常软件公司也没啥不同,基本都是1-2年的计划。

        另外除了牛们自己出来开公司之外,也有反方向大牛"被创业"的情况。产业界和学术界联系紧密,我举个例子说说。几年前某方向的大牛快退了,一公司的研究院就过来挖人,说您年纪还轻啊,不如来俺们这里继续发光发热。大牛说我是这学校本地人,不想离开这地儿阿。该公司说没关系阿俺们就在这儿给您建个研究所得了。。。可以想见的是从此该校老师都会学校研究所两边跑,学生们没事实个习,两边欢喜了。

        如之前水风所说的,中国现在各方面都还是很不成熟,除了金融方面的问题,其他各种配套机制也都不购完全,新的小企业生存发展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就算参考米国,也并不是说照搬米国这套已经成熟的体系,这个一时半会根本学不起来,而是参考一下人家这套东西怎么慢慢形成起来的。

        所以以中国的官办经济的情况,倒不如从国企入手,提高他们的研发部门水平,加强和学术圈的联系。如果能够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自主创业才会比较有戏

        • 家园 水风和我大概属于你说的研究院里的

          现在我们讨论你说的Research&Design部门的情况,讨论得津津有味。是有点手捞过界了。不过呢,俺们不做,光说还不行吗?

          我也赞同你的建议,以中国的国情,依靠国企比较现实。即使是国企里的老总只是利用你来捞政绩,只要能推动点事就行。自然会有人出来说这是官学商勾结了。但做事的人哪能怕挨骂啊,要真的有洁癖,就不用想着做什么事了。

    • 家园 穿越好像是太乐观了一点

      一个成果从研究转化到工业界,再到商业化,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自主科研创新,在国内是一个很响亮的口号,但是想从把这个从口号变成现实,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除非国家从政策上进行倾力扶持,否则在十年之内,这个依然只是一个口号。

      楼主在美国待久了,在这个环境里就习惯了。好多事情都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回去以后,就会发现美国这边什么最厉害?不是发考题们,也不是科研仪器,更不是科研经费,最厉害的,是一整套齐全的配套机制。

      这些成熟的机制体系,有些是我们知道的,比如说从研究生到博后到发考题这条道路;有些是我们日日遇到,但是忽略的,比如说快递的物流,比如说银行存取;有些则是我们所不知道或者一知半解的,比如说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过程。

      楼主从国家扶持角度来说明了高科技创业的过程,我就搭一个顺风车,说说在民间的科技创业(要成功,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首先呢,让我们着眼于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有很多种,有些可以激发同业者的灵感,这些都将被发往顶端的杂志,有些具有创新性的发现,这些也会发的不错。其中的某些发现,肯定可以作为高科技的一个起点。但是有一部分成果,不具有普遍意义,也没有多少的创新性,却可以对某些生产技术产生巨大的推动。举一个例子,就是耐磨的轴承涂层。其原始成果,不过是某位研究生发现某种聚合物的强度和耐磨性比较好,而且化学稳定性也比较好。这种发现不足以在任何一份好的杂志上发表。

      然后呢,这位倒霉的研究生,因为其发现不能被发表,而被老板骂了一顿,甚至被告知要推迟毕业。于是他很郁闷,便去酒吧里买醉。

      但是却在无意中听来的谈话中,产生了作为耐磨材料的想法。然后便开始振奋起来,开始了以此为基础,自己开厂子当老板的念头。

      但是很显然,他的这份发现,不足以递一份,或者保证这份申请会被国家资助,那么这个时候,美国成熟的运作体系就开始起作用了。

      当然,不是你走在街头,忽然从路边阴暗的树丛中听到一声“外烟要法?(错了,是创业基金要伐)”或者是某个抱小孩的妇女在擦肩而过的时候

      ,留下一声“光碟(又错了),是创业基金要不要?”

      你需要光明正大的去寻找。

      召唤铁牛。。。

      元宝推荐:游识猷, 通宝推:穿越,海天,
      • 家园 坐等铁牛收工

        你举的耐磨材料的例子是在美国吧?按我熟悉的路子,也就是上面讲过的,我会想法编一个SBIR的项目骗钱。对有经验的来讲,编项目不难。我会先介绍这种材料,然后proof-of-concept证明材料可以用在轴承上,在某些技术指标上能超过现有水平。但是找理由证明材料本身还不完善,其他技术指标还不如现有水平,所以风险很大,云云。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风险不大,就不用proof-of-concept,不符合SBIR一期的宗旨。

        但所谓风险,就看你怎么说了。说大就大,说小就小。

        当然如我题目所说,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没说是“高科技创业的唯一一个模式”,只是多条路中的一条而已。

        等着看水风介绍别的路线。

        • 家园 俺这个是野路子呢

          要寻找什么呢?

          要寻找一个中介,一个既懂得工业界也懂得学术界的人或者机构,来给你出主意。其实,很多大牛小牛中牛老板,本身就是中介,所以他们不需要求人,自己有个想法,就知道该按照什么路线走下去。穿越就属于这一类,不过他的课题离着商业化稍微远一些,跟工业界的关系也就没有这么密切。还有一些人,是身处商业或者工业界,但是他们出身就是学术界。他们知道自己这边需要什么,所以会有意无意的去跟以前的老板或者就近的研究机构联系。你要是实在找不着了,还有咨询公司,只要你不在乎投入,他们倒是比前两者更可信一些。

          这个倒霉的研究生当然可以去找老板,但是那个时候,就是老板继续当老板,他继续打工。要想自己干,就需要找别的,没有直接相关利益的人。比如说,一个退休的工程师。去慢慢地套话,如果很凑巧的,他的朋友里面有这类人作为亲友,或者他老爹就是工业界的。那么久很好办了,回家跟老爹国庆节的时候,喝喝啤酒,聊聊天,说不定就聊出灵感来。

          我感觉国内最缺乏的,就是这类两栖的人才。不一定要两边都专,到了一起至少是不会鸡同鸭讲。这就够了。

          你要跟他们谈什么呢,就是我有这么个材料,你看能够做什么?因为如何作材料,我是能手,但是工业界需要什么,我就不清楚了。这里有这么个东西,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美国人也有好事的,就有人给你出主意了,我看做轮胎涂层不错,耐磨啊。另一个就反驳了,轮胎公司巴不得轮胎磨损得快,他们好快点卖呢。另一个说,我看涂在鞋底下也不错,可以控制厚度,等磨穿了就扔,而且化学稳定性好,保证不会把塑料鞋底给化在大马路上。另外一个琢磨了一下说,我看用在内燃机里面不错。你可以去试试。还有一个说,可以作为外表面处理,什么东西拿这个一涂,就省了用不锈钢了。

          反正呢,这个研究生是收获了一堆的想法。你不可能拿着一条主意,就想去开公司吧,多少有若干条备案。一个不行了还有一个,能够继续忽悠钱的。反正就是围绕着我们这个材料,能做什么就算什么,关键是哪个最能招钱来。

          有了想法,接下来就是去搞一个公司的架子出来了。研究生拿着一个想法出去找钱,恐怕是不行。但是你说,我这里有一个公司,我们公司准备生产这种产品,你看这是样品(自然是实验室规模的),这样子人家给钱的可能性肯定大得多。

          但是研究生的这个公司,需要多少人呢?其实也不需要太多,一个执行官,一个技术官,一个财务官,一个对外联系的,(其实就是主要忽悠钱的),最后还需要拉几个人来唬人,比如说你老板是大牛,可以直接列在scientific board上面,承诺分股若干。剩下的都可以出去雇了。

          这帮人的组成灵活得很,可以找同学,拉同事,甚至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可以拉进来,只要信得过。

          拉起了队伍来,这个时候需要个高人给你们写企划书了。

          美国的大学有个好处,就是时不时的会组织创业大赛。只要你感兴趣,想要写企划书,有书籍,有材料,还有培训班(免费的和收费的)。反正美国人从小培养就是如何说服别人,搜罗一批高人来,其实一个就够了。好好写写,写完了你一看,这个项目好啊!我也要掏钱加入。(其实本来就是你的项目)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出发,进行最最艰巨的工作,去找风头了。错了是风向投资了。

          美国这边的风向投资,其实很好找。各大银行,投行,包括咨询公司,还有无数的私人基金都开办这个业务。当然这是在2008年前的时候,现在的情况妖道就不清楚了。

          他们的区别,不是在于给钱的多少,第一笔风投大家都差不多,就是10万级别的。而是在于给出条件的苛刻程度。

          这类风投一般都直接要求买断你的产品生产权。这意味着什么呢,以后你哪怕不用这家了,你生产每一件产品都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并且就像版税一样,要论件交钱。然后再要将来75%的收益。当然了,你将来可以赎买,但是除非你现在就注明有优先赎买权,将来这个东西火起来了以后,你买不买的回来,很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你需要雇佣第一个雇员,并且花费极其高额的雇佣经费。一个好律师,这笔风投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生产出样品来。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假公济私的先把样品给搞出来,然后再来拉钱。所以这笔钱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都会进了这个/这群法律顾问的手里。为的就是能够尽可能多的为你保留一点将来的权益。

          你不要忽视这个简单的步骤,在你看来,就是花两个钟头听律师讲解一遍,然后半懂不懂的掏笔签字。一个好的律师给你改动几个字眼,将来会带给你10%-50%以上的收益差别。

          所以,你签个字,看着十几万流尽了自己的腰包,在还没有捂热的时候,就流了出去,进了律师的口袋。然后咽咽口水,把自己的构想中拿出一个不怎么重要的来,一个还算重要的来(最关键的王牌,要留到最后用),交给风投公司。

          然后风投公司,通常会撒银子进咨询公司,或者找专家来评审论证一番,给你打一个产品将来的市场分数;然后再来财会专家,打一个将来的收益分数……最后汇总产生一个总分数。(不要问我细节,我也不清楚,但是每个风投公司,好像都是美国国家基金的好学生,都有极其仔细的评分标准)。然后就开始排队,排在前3%或者5%的,直接进入二期甚至三期风投程序。然后留下15%左右的备用,剩下的,对不起,您不符合要求。

          如果您被归为最后一类,不要灰心。继续寻找,这个时候,多换几家风投公司,肯定是最明智的选择。最后,在不断地修改和美化之后,您的产品终于进入了二期风投。

          这个时候,风投公司,就开始介入您的皮包公司的生产了。

          他们会派一个专家小组来,您放心,绝对是专家。都是资深的50,60岁的老家伙们,每一个都是人精,拿着风投公司高高的薪水,他们的作用,就是来给你的公司来一个从头到尾的评审。然后具体指出改善的意见。包括开除您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闲人,同时给你改派能够胜任的职业人员过来。这个时候,您以及您的各种执行官们还是所谓的公司头头,但是具体的运行,就由下面的这些人进行了。这很可能是您第一次品尝权利的滋味,但是要小心不要是最后一次。

          在这帮人的辅佐下,您的公司将会运行一段时间。如何生产出小批量的,能够受到业界欢迎或者承认的新产品,是你这个公司能否存活的关键。这个时候,无路你是否学过MBA课程,每天的繁琐杂事可以保证您不需要任何体育锻炼而自动减肥。虽然您的薪水已经足够高了,(当然是相对穷学生而言),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要流进律师的口袋里,因为缺了他们,风投公司会立刻把你榨干最后一滴油水踢出门。

          如果您的产品足够幸运,能够跻身大约十分之一的成功者的序列,那么第三批风投即将进入,从而转入正式生产阶段。那么接下来,将回到楼主所说的,大公司收购之类的常规道路。

          这条道路的关键,在于产品的设计是否受欢迎。这里贩卖的,是直接的产品,而不是像高科技产品一样的概念。当年比尔盖茨的公司,就是沿着类似的道路发展起来的,而现在,已经有了成套的配套公司,同时也更加的限制了自己创业的自由度。职业经理人和职业执行者的进入,让这类公司进入了生产流水线。每年都有若干大公司在不同的高校或者地区组织创业大赛,那些幸运的胜出者,大部分就是沿着这样的道路,进入了业界。而更多的人,是像那个倒霉的研究生一样,慢慢的发展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创建了公司的。

          所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熟知的道路和惯例。无论是何种产品,创业者知道自己只需要进入到某些步骤,就可以有职业人士来替自己打理,而那些,是绝大多数刚刚脱离学校的,甚至是专业人士所不具备的。让专家来做专家的事情。这是个理念,也是整个创业界的戒律。

          反观国内,固然,我承认,有成功的个例。但无论是理念,还是环境,都离此甚远。要想形成自主创业的高潮,恐怕还要先等创业的环境潮流到来以后,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是一片干涸的沙滩。

          (匆匆写毕,都是胡言乱语,那些想要创业的,可以去网上自己耐心找一下找,千万别仿效妖道这条道路)

          元宝推荐:游识猷, 通宝推:张声语,山远空寒,厚积薄发,穿越,
          • 家园 水风的这个补充真好。

            我们明显在说两种类型的高科技产品,所以要走不同的路线。

            我熟悉的例子,正如水风说的,课题离着商业化远。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需要很多年的不断研发才能产业化。新闻媒体里不断地提到,用来忽悠老百姓的新兴产业很多是这种的,离实用化还早。大家都在焦急地寻找突破口,谁能第一个找到,一个亿万富翁跑不掉,可是到目前没人找得到,也许所有这些只是画饼充饥,死胡同而已。所以政府资金的帮助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拉到风投。

            而水风说的产品,在实验室里把研发阶段基本已经完成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精力集中在如何把它应用在某个方面,实用化的前景相当明朗。所以能一步直接跨到风投这步。不过大家要注意到,在拉到风投前,创业者仍然需要一定的投入。要做出一个产品,要雇一帮人,不会每个人都不要工资的,所以仍然需要自己的启动资金。创业者太穷了可不行。

            前面提到了瓦特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例子接近于第一种情况。如果当年有政府资金帮忙,他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艰辛。从这点来说,1982年设立的SBIR项目让很多创业人的道路变得容易多了。

          • 家园 看样子俺要加紧挖风投这个大坑了。

            你这帖子里面的风投跟俺知道的那些风投怎么差别那么大?

            传统意义上,10万美金级别的不叫风投。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某风投III期基金2亿,10个合伙人,基金五年期。200,000K/10/5=4,000K 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年要投4百万出去;4,000K/100K = 40每人一年投40个案子。哪个风投合伙人每周能投一个案子?合伙人平均每月能投一个案子已经是非常非常高效的了。

            不好意思,算错了1位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