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的“技术圈” -- 陈经

共:💬478 🌺1546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技术就是know-how

      好像确实就是这个理儿阿。

    • 家园 同行的交流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

      整个90年代全世界的全球性浪潮就是IT技术的普及和推动。中国是全球化潮流的收益者,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中国取得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是IT技术的应用。但是在传统领域的发展很有限。

      IT的门槛低,进入相对容易。在双方技术差距相对不大的时候,如何建立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关键。比如说工业化基础苍白的印度靠IT外包也能够获得极大成功。国外的雅虎,谷歌,亚马逊,EXPEDIA,在国内都可以找到山寨版。借助本土化的优势,国内厂商可以很好的防护对手的冲击,甚至可以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

      比CS门槛高些的是EE。弱电方面,中国的电信产业算是异类,在门槛比较高的领域取得了突破。强电方面,西门子,ABB,GE的中国对手就要相对弱小的多。

      比EE门槛再高的就是机械,化工,材料,能源,医药这些传统产业。国内根本没有能在国际上拿的出手的产品。越是要积累的产业差距越大,这个差距可不是吃饭聊天能弥补的。

      比实业差距更大的是经济金融法律文化这些软实力。这些方面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基本为0。

      从乐观的角度讲,中国的高速发展确实对国外的产业产生了冲击,尽管这个冲击主要局限在中低端。任何国家的产业基础都是金字塔格局,高端产业需要中低端的支持。中国货象潮水一样冲垮了金字塔的塔基,动摇了塔身,塔尖就必然会走向坠落的危机。这个是西方国家的普遍担心。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化的浪潮会暂时放缓,西方国家想要关闸了。

      从悲观的角度讲,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就是清末的洋务运动。不动体制,不变思想,光是开矿建厂搞洋务,红顶商人炙手可热,各级官员中饱私囊,再来个甲午海战还是原形毕露。100多年过去,差别就是过去的战争是军事战,失败者割地赔款甚至亡国灭种;现在的战争是经济战,货币战,贸易战,失败者被套牢/割肉,买高价铁矿,被技术封锁。

      100个人眼中有100个中国,复杂多变也模糊不清。抛砖引玉,不敢妄下结论。

      • 家园 您这还不叫“妄下结论”?

        没几句话就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给毙了。也不带论证的,真牛。

      • 家园 变革体制、思想这些就没有了?

        民主国家之间的经济战,货币战,贸易战还不够多?至于技术封锁,貌似F22连日本也不卖。

        现在的战争是经济战,货币战,贸易战,失败者被套牢/割肉,买高价铁矿,被技术封锁。

      • 家园 后清又来了,

        清末是什么体制、什么思想?如你所言,非要民主自由派上台中国才有希望吧!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就是清末的洋务运动。不动体制,不变思想,光是开矿建厂搞洋务,红顶商人炙手可热,各级官员中饱私囊,再来个甲午海战还是原形毕露。

      • 家园 不知道你把不把振华港机算在机械内

        比EE门槛再高的就是机械,化工,材料,能源,医药这些传统产业。国内根本没有能在国际上拿的出手的产品

        现在振华港机在国际上可不仅仅是拿的出手.

        按英国《World Cargo News》杂志统计,近七年ZPMC大型集装箱机械的订单居世界同行首位。自主设计、开发世界首创的可吊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已投入使用的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外链出处

    • 家园 吃喝有效需要前提

      陈经所谓吃吃喝喝,其实就是技术交流。就跟开学术会议一样,论文资料都在论文集里有,为什么还要聚在一起开个会呢?就是有个机会对面交流,这往往比看文章更有效。但是前提是交流双方处于同一水平。如果相差太远,这种交流就没什么用。只有低水平一方先牟劲补功课,水平接近了才有交流的可能。

      中国现在于低端外围技术上发展较快,而高端核心技术上仍有很大差距。所以常常看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目前的技术差距"没什么大不了的","就那么回事",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差距非常大,甚至让人绝望,原因就是观察的层面不同。从陈经对技术萝卜白菜的描述,特别是对"科学"的认识,显然他主要接触的是低端外围技术领域的人。因为越往高端核心走,技术就越来越复杂,科学理论的应用就越来越重要。比如说做三维电影动画,中国公司很可能买个市面主流三维软件然后雇一群美工来做。但是世界顶级动画公司PIXAR的工具都是内部开发的,人家有专门的研发部门研究各种特效的模拟。这种情况不要说吃吃喝喝,请人派专家来上课都不见得有用。人家一张嘴:这个水波效果原理来自于流体力学的一个公式...我们这一听傻眼了,高中物理都忘得差不多了,你还跟我讲流体力学,不是对牛弹琴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要去过多地想争老大,就坐稳老二的位置。老大去搞尖端研发,搞出东西来了我们一山寨搞成本优势把老大拖住。这样似乎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了,实际却是走不通的。首先核心技术无法山寨,如果你能山寨核心技术,那么实际已经具有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也就不再是山寨。其次,发达国家也不傻,很清楚核心技术是一个根本优势,所以都捂得死死的。你看发达国家搞全球化,从来不提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反而左一个法案右一个法案对技术泄密者严惩不贷。输出给发展中国家的都是脏累高污染排放的东西。第三,老二的位置其实坐起来是很苦的。一个IPOD售价300美元,中国造好后得到的只有10美元。技术优势是实打实的,你要的东西自己做不来,只能请人做,那人家就可以狮子大开口。90年代一辆本田雅阁二十七八万,相当于两套房子的价钱,这是什么样的天价,老外知道估计要吓死了。记得去云南旅游,导游说缅甸人一度很恨中国人,为什么?因为过去缅甸玉石自己没能力加工,都要运到中国加工再运回去,中国这边把好石料都自己留下,差的运回去。这就是技术优势的作用。最后,世界上不是只有老大老二,还有老三老四后面几百号排着。你甘当老二,就肯定没有哪一天被老大看不顺眼了换老三老四取而代之?

      • 家园 我来扯两句这个流体力学公式吧

        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证明陈经提出的技术圈的重要性了。

        先声明,就CFD来说,我就一外行,方家手下留情。

        在Stam的Stable fluids这篇论文里,解的是减化的N-S方程。他的解法是用有限差分解扩散项,用半拉格朗日法解运移项。他的方法成功的地方在于迎合了CG的基本要求:象和快。所以,号称引领了CG领域里的一场革命。

        但另一方面,在计算流体力学领域,他这个方法早几十年已经被人玩烂了。因为CFD领域里的要求是:准确和真实。快不快不太重要。而Stam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质量不守恒,运行一会儿、烟雾就消失了(边界都是封闭的)。你想,要是用这个方法给飞机吹风,那结果可以High了。

        Stam号称是自己想出来的那个半拉格朗日法,实际在CFD领域里,那种方法叫MOC以及MMOC,早几十年相关教科书里就都有了,优缺点也都早就讨论过了。

        所以,问题就是,在一个领域里被淘汰的东西,在另一个领域里被当宝儿一样捧着。

        陈经说的技术圈,就是要解决这种问题。试想某次西河聚会,一个CFD哥们同一个CG哥们坐一起了,CG哥们愁眉不展,说想模仿烟雾、流水却不知从何下手。CFD哥们听了,哈哈一声大笑,肯定当场就能把这个解决了。

        这些技术,中国人早就都掌握了,当然是在CFD领域里,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提几个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贡献:

        冯康的有限元就不提了,这里说他的辛几何算法,我道听途说的,据说可以长时间运行不失守恒性、稳定性。不过国内、国外好象应用不多。

        舒次望,好象是布朗大学数学系主任,的WENO算法,在不边续面可以插出极高精度结果。

        成飞枭龙上的进气道,就是CFD算出来的。能算这个,算些烟雾实在小菜一碟。

        最后来个八卦吧,在西安交大的陶文全教授,好象已经上院士了,的网页上,可以下载到一个完整的N-S方程求解程序,是基于SIMPLE算法的。看一下陶教授的简历,80年代去明尼苏达大学进修过。所以,他这个程序很可能是从帕坦卡那里来的,系出名门啊

    • 家园 7月17日,一个科学圈+技术圈的会议,有意可请报名

      看了大家许多回复,有很多中肯的建议,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两个圈子不是很了解,有感兴趣的可以参加我这办的一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会议,涉及节能、风电、物联网、钒电池等主题,有感兴趣的可以联系我。尚有部分名额,可以免会议费,有兴趣的可以留下姓名+单位+邮箱地址+联系方式,我来发邀请函。欢迎大家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当然如果有愿意作大会主题发言的,也可以联系我,以便审核,我学会网址:http://baa.buct.edu.cn/

    • 家园 【商榷】技术是分层次的

      高端技术是一般技术和科学的积累和综合,科学和技术现在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几乎到了不可分的地步。

      技术,一方面要破除神秘化,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践和积累。就象战略上要藐视敌人,而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低层次的技术用拿来主义就可以赚钱,但高端技术,没有研发能力,最后只能是给别人打工。整体上我们现在还处在打工者的地位,不容过份乐观。拿数码相机来讲吧。现在日本人把全世界的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放在中国生产,但是我们基本没有研发设计能力,我们只能挣打工的钱。而日本人,可以从新产品开发上获取高额利润。研发能力不是靠聊能聊出来的。要提高研发能力,重点是去做,去积累,不怕失败,不怕落后,盯着走,总有一天会超越。也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聊才能起作用。

      技术并不是白菜。即使你知道了KNOW-HOW,往往也需要懂技术的人去实现。技术人员说的白菜,并不是技术本身不值钱,而是指破了别人借技术垄断地位谋取的超高利润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技术相当值钱。技术白菜论,只是从山寨的角度出发。这两者之间,差距很大。一个是实力派,另一个是“机会主义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利用机会,积累实力,转型为实力派。汽车、飞机、火箭什么都可以自己造,但要有做好的决心和毅力。等自己做好了,那时技术就是聚宝盆了。

      从商业角度是另一回事。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的确可以创造很多商机。要真正实现技术产品的飞跃,最理想的,还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间的聊天。

      其他就不多说了,说了也只能是坐而论道。

      通宝推:瓜瓜虎,
    • 家园 政委太乐观了

      国内的R&D能力不足,缺乏方向性的科研能力。

    • 家园 中国的技术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论坛

      我一个学机械的同学,是个牛人。他刚上硕士的时候感觉在学习上“吃不饱”,我有次跟他聊天,提示说可以去网上看看。结果他就选中了一个机械方面的专门论坛,在那里泡。这小子实名注册。

      过了两年,我另一个同学也去那个论坛找资料,发现他的名字在整个论坛的前三甲,差不多相当于西西河的前三把交椅的位置。

      现在国内的各行各业基本都有自己的专业性质论坛。这些论坛提供资料(中国人缺乏版权概念)、知识交流、周边产品广告灯一系列服务。从地质到环境,到医学(例如丁香园)等等,相当的活跃。

      国外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不过个人觉得中国这方面做的不错。

      新浪爱问知识人,和百度文库,里面相当专业的学术性的调查报告和教材教案,都能下载到,也是个不错的去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