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年轻的和年老的---一点思考 -- 寥天一孤雁

共:💬63 🌺29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年轻的和年老的(2): 国家的核心力量

      国家的核心力量是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两支队伍,而我们的这两支队伍还很年轻。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决定这个国家富裕程度,文明程度,战争能力这一系列指标的,不是资源,文化,政治制度,而是其工业力量,而其工业力量决定于其科研人员的技术工人两支队伍。科研人员决定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真正的大脑,而产业工人则把这些科技通过工业化大规模的复制,物化,放大这些科技,使之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产业工人是真正的骨骼与肌肉!这两个团体,就决定这个国家是只能卖稀土卖石油造裤子造袜子被人剥削,还是卖飞机卖芯片造航母造机床剥削别人。 美国人牛气,不是因为好莱坞的搞笑和大峡谷的壮美,而是因为地它的飞机牛火箭牛IT技术牛,医疗技术牛,而这些技术厉害靠的是背后它从美国3亿人中培养的本土人才加上从各个国家网络来的理工科研究生们,有这些工程师,才有好莱坞和麦当劳;德国日本有钱,靠的是什么?不是德国的香肠,不是日本的艺妓,而是靠他们严谨认真的工程师加上一大批勤奋的产业工人,这才有了日德汽车,机床和工程机械统治全球的局面,是这些高端的工业产业才使日本和德国无法被人小瞧。对比下,我们中国缺得就是这些,所以只能卖裤子卖玩具卖稀土,而且卖得很贱,卖得整个中国人的形象都跟着成了一个词:cheap。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只能是人才的原因:十年前,中国的这两支队伍基本上是零,这十年我们才攒了支像样的队伍,而他们还太年轻,还需要时间成长。就像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例子,人才的断层实在是太严重了。小时候读报纸的时候就不断地看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等词,但直到 现在才真正理解什么叫断层,什么叫青黄不接,说句老实话,宋文骢那样老当益壮的还能有几个,有的话还能再干几年?所以,中国的科研人员只有年轻人了。

      这样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

      这里的技术工人,不是指造袜子的女工,而是指重化工业相关的,造车造船的造电器的。 技术工人的年轻,自然是和产业有关。当初建国后我们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业,那时的现代化,指得就是各种树着大烟囱的工厂嘛。但是改革开放后,如各位所眼见得,重化工业日益凋零,企业倒闭破产,工人下岗,尤其是东三省的那些重工业,于是,一支已建好的产业队伍,作鸟兽散,大部分转岗卖茶叶蛋小笼包去了。整个一个90年代,我们眼中只有珠三角的三来一补之类的出口工业,卖血卖汗的轻工业。仅有的几个重工业如轿车工业,正如各位所见,培养的是些一汽二汽上汽之流的太监企业。 这些纺织厂组装厂的工人们,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做出了他们的贡献,但他们算不得技术工人。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得轻工业已经世界无敌了,才开始逐步的进一步的工业化,就是重工业化,这时候才有了5亿吨的钢铁产量,才有了华为,三一重工,荣盛重工,奇瑞,以及东北的机床企业们等的崛起,这时中国的技术工人才算崛起。 而国内的技校教育也就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而且国内人力资源的丰富,也决定了国内企业招人时可以挑年轻的招。 所以总体结果就是,年轻的没经验的技术工人海量供应,年长的有经验的太稀有,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大涨,于是,一支以经验少的年轻技术工人为主体的产业工人就产生了。

      湘潭发电公司的检修工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海西高铁建设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科研人员的培养周期更长一点,中国现在现状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先是反右和文革导致的近20年的高等教育的空白,让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专家,年轻人很少,而80年代千辛万苦培养起来的那一批大学生们,本来就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的,经过8*8那一闹,死了一批,判了一批,跑了一批,流放到乡村中学去一批,90年代又移民了一批,剩下得,估计没有心灰意冷,还能保持建设祖国的干劲的人才还能有多少?于是,就出现了歼10队伍那种情形,一个老人带着一帮年轻人,本应是主力的中年人集体缺席。这基本上也是中国科研界的写照,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本来大学生就少,其中能收到完整系统的理工科训练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尤其在需要真才实料的研究领域,比如说军工,大型机械,工程领域等等,至于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等等,呵呵,会混就可以了。(至于大学里那帮中年40-60的叫兽们,那些,不需要真本事的)。

      通宝推:天涯无,
      • 家园 bullshit

        先是反右和文革导致的近20年的高等教育的空白,让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专家,年轻人很少,而80年代千辛万苦培养起来的那一批大学生们,本来就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的,经过8*8那一闹,死了一批,判了一批,跑了一批,流放到乡村中学去一批,90年代又移民了一批,剩下得,估计没有心灰意冷,还能保持建设祖国的干劲的人才还能有多少?

        • 家园 同情的平衡一下,其实牛粪也能孕育鲜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