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国武力点评(10)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5) -- 煮酒正熟

共:💬24 🌺5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7) -- 单挑 与 混战 (2)

      再举一对战例,这两场交锋的都是吕布和夏侯敦之间进行的,但一场是单挑,另一场则只能判定为两军混战:

      “夏侯??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嘁?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6)

      --- 前面的文字描写不会造成任何误解,这就是一场夏侯敦与吕布两人之间的交锋,因为“挺枪跃马”是非常具体化、有限定性的描写,而“直取吕布”又是极具针对性的文字,还有这个“战不数合”,也是多见于武将之间单挑的措辞。

      但是,接下来的“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八个字,却开始令人产生一丝困惑。看官可能会想,夏侯敦之所以败回,也许是因为吕布的军马上来助战来了?我认为不是,因为如果吕布所部军马真的上来助战的话,那么原文完全可以交待一句“吕布身后军马齐到”(第26回中徐晃与文丑交锋时就是这么写的)。可见,吕布军马并未上来助战,夏侯确实是因单挑不敌吕布才败回本阵的。

      --- 至於夏侯渊和曹仁,这两处应该是以武将之名指代其所部军马,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李郭)是两路军马,曹操绝对没有道理派夏侯渊和曹仁单人独骑各自去迎敌两路虎狼之师。因此夏侯渊与曹仁都是带领所部军马与李、郭所部进行混战的。文中之所以说“三路军马,势不可当”,我觉得应理解为:李、郭两路军马在混战中已占据上风,而吕布所部也同样气势威猛、蓄势待发;夏侯敦在与吕布的单挑中本已处於明显下风,这时又发现整体战局对己方非常不利,如果继续与吕布硬撑苦战下去,一旦己方军马全线崩溃,则自己由於身处突前位置,最终必陷于吕布军重围之中,如果吕布武力与自己相若,那还有一定突围逃跑的机会,但对方武力明显高于自己,因此如果挨到那个时候定然不保!因此,这一战夏侯之败虽然有忌惮对方军马强盛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感觉自己武力明显不敌吕布。

      --- 简单来说,夏侯单挑负于吕布,夏侯渊、曹仁所部混战不敌李、郭两军。

      再看另一场:

      “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12)

      --- 这里明确写了“夏侯敦引军。。。”,他所截住的那个“吕布”,也不是单单一个吕布,而是吕布及其所部军马,因为后文有“各自引军分散”。如果吕布孤身一人,又如何“引军分散”呢?

      --- 因此,此战绝对不是单挑,只能算做混战。

      总结一下经验:如果从交锋的局部描写文字中无法判定交锋双方究竟是两将还是两将所部军马,那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测。

      (后文将讨论一些更为头疼的战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6) -- 单挑 与 混战 (1)

      前文归纳了单挑与突袭的差别,本篇开始探讨单挑与混战之差别。与单挑和突袭的问题相比,单挑/混战这个问题更微妙,对武力的影响也更大,因而争议就更多。

      简而言之,单挑与混战最根本的区别就在於:单挑是1对1,而混战是多对多、军对军。本来应该是很容易区别的,可惜,老罗在行文中常常以某将来指代其所部,这就给我们制造了许多麻烦。举个例子:

      “曹仁知有准备,急令退军。赵云掩杀将来。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将到河边,才欲寻船渡河,岸上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曹仁死战,李典保护曹仁下船渡河。曹军大半淹死水中。”(36)

      这里,如果读者不注意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曹仁与张飞发生了“死战”,但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两人身边都带着兵呢,因此那个“曹仁死战”实际是“曹仁率部死战”的简写,而曹仁“死战”之对象也不是张飞一人,而是张飞所部。因此这是一场两军混战。

      那位朋友说了,那怎么样才算是两将单挑啊?

      我再举个例子,看官可以与上边那段文字做个比较:

      “张嗔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嗔。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70)

      这才是两将单挑呢。张飞、张合虽然各自都带着所部军马,但由於文中明写“挺矛跃马,直取张嗔。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因此可以完全排除混战的情况。这是毛本,而罗本还多了一句“两边牙将各自拒住”,干嘛呀?很明显,就是两边主将要单练,为保证公平,两边的牙将相互防止对方加入战局。

      我们随时分析随时归纳: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5) -- 单挑与突袭(4)

      本篇归纳一下单挑与突袭的判定标准:

      1 只要满足以下条件,一律判定为单挑 (排除突袭):

      (1) 写明回合数的

      如:“云长出马,只一合斩了华雄,提头入献,众皆大喜”(5)、“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84),等等。

      (2) 写明“交锋”、“交马”字样的

      (3) 写明“正遇拦路”字样或类似字样的

      如:“苞见了赵云,言曰:“丞相恐老将军有失,特遣某引五千兵接应。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某杀之。”(84)

      2 如满足以下条件者,一律判定为“非单挑”:

      (1) 从上下文看可以确认被擒斩一方背对攻击一方

      举例:陈武从背后赶上张英并杀之。

      再如:“关羽之杀孟坦 -- “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 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此前二人已发生单挑,一方不敌败走被另一方追上并杀死,这种情况应视作前面单挑的自然延续,而不应判定为突袭。具体案例如关羽斩车胄。关羽斩文丑一战情况较复杂,后文另表。

      (注意:孟坦在逃走时并未“败”,因此孟坦后来被杀不应被视作是前面单挑的自然延续)

      (2) 文中有“措手不及”、“大惊无措”等字样

      如:关羽之刺颜良、黄忠之斩夏侯、魏延之斩王双、姜维之挑徐质,等等。

      3 “事后报道”式的简笔战例,一般判为单挑 (排除突袭)。

      ---------------------------------------------------

      非阵前交锋所杀者,不判为单挑,但也不判为突袭,因为这根本就不能算做战例

      举例:马岱斩魏延。

      再如:“安排已毕,杨陵回到城上言曰:“既是安定军马,可放入城。”关兴跟崔谅先行,张苞在后。杨陵下城,在门边迎接。兴手起刀落,斩杨陵于马下。崔谅大惊,急拨马奔到吊桥边,张苞大喝曰:“贼子休走!汝等诡计,如何瞒得丞相耶!”手起一枪,刺崔谅于马下。”(92)

      再如:魏延之杀韩玄,以及张翼之杀刘?Y

      (刘?Y在城上大骂。严颜方待取箭射之,忽见城上一将,拔剑砍翻刘?Y,开门投降。玄德军马入雒城,刘循开西门走脱,投成都去了。玄德出榜安民。杀刘?Y者,乃武阳人张翼也(64))

      这四个案例都是在遭到攻击一方于彼情彼景中完全没想到会大祸临头的情况下遭到“自己人”毒手的,而且双方当时是“战友关系”,因此根本不能算作战例,更遑论单挑了。

      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赵云挑高览当判为突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4) -- 单挑与突袭(3)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这是一场“正在进行时”式的“现场直播”;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场通过刘备这个剧中人亲眼所观察到的现场情景 -- 刘辟出战高览为其阵斩,是刘备眼中观察到的,高览后军自乱,也是刘备眼中观察到的,一将冲来、出枪、高览翻身落马,这还是刘备眼中观察到的,直至最后的“视之”,这个动作的主体依然是刘备 (不要对我说这些观察主体是刘备军中的任何一个人哟~),因此这是一场完全从刘备眼中观察到的现场场景(!)。

      又由於刘备即将出马与高览单挑,因此刘备应该不会错漏任何高览个体方面的重大举动或者反常举动。-- 这个结论我们先摆在这里,后文会用。

      再来分析高览的位置和姿态。高览、刘备两军对圆,正常情况下,双方主将应相互面对以随时观察战场情况并做出判断。因此高览肯定会面向刘备军。

      又因高览刚刚结束完一场单挑,并正在等待刘备出战,因此高览的位置应该处於自己所部与刘备军之间,又由於高览此时必然是面对刘备军,因此高览肯定是背对自己所部军马。因此,当赵云从高览军中突出并杀向高览时,高览的初始状态应该是背对赵云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览当赵云正在军阵阵中冲突、但尚未向自己冲来之时,应该会耳闻身后有异,因此应该已回头,甚至回身、回马。因此,当赵云向高览冲来时,高览应已做好与之交锋的准备 -- 即高览此时应已背对刘备军而面向自己的军马。

      煮酒以为此观点无法成立。具体论证如下:

      假定此观点成立,即高览确实已经回身、回马,那么他的这一系列动作在刘备眼中必然会是一个极为反常的举动 -- 如果您正在全神贯注地等待与对方单挑,而对方却突然转身并回马,把一个大后背亮给您,难道您不会觉得这很怪异吗?

      由於前文已有“刘备应该不会错漏任何高览个体方面的重大举动或者反常举动”,而刘备又确实没有看到这种重大或反常举动(文中未表),因此可以判定:高览并未做出这种反常举动。

      综上所述,高览是在没有时间做出有效防卫动作的情况下被赵云挑于马下的,因此无法记入单挑,只能判定为突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3) -- 单挑与突袭(2)

      现在来探讨两种较为复杂和麻烦的情况 -- “过去时的简笔”战例和“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

      众所周知,演义是非常突出武将个人勇武的,因此对於绝大部分单挑都会使用“正在进行时”进行“现场直播”式的描写。但有时为了行文不被阻断,也会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战例(注1)采取“一般过去时”式的“事后报道”,而在这种“事后报道”中则多采用简笔。这就是我所谓的““过去时的简笔”战例,具体如:

      兴曰:“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接应。却才阵上逢着魏将董禧,被吾一刀斩之”(92)

      (注1:上文的“无关紧要的单挑战例”是指,有了这个战例,该武将的武力也不会提高,没有这个战例,其武力也不会降低。)

      由於这种一笔带过的单挑战例对於武将武力的判定影响不大,因此无论判为单挑还是突袭都不太会引发争议。不过,煮酒还是倾向于将其判定为单挑,原因是:原则上,单挑属於正常情景,突袭属於特殊情景、不正常情景,在我们没有任何场景细节可以拿来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只得按照正常情景处理,即:将其视为正常单挑,而非突袭。

      再谈“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最典型的就是赵云挑高览:

      “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分析:

      这个战例即没有“措手不及”这种突袭战例的特征性词语,也没有“交马一合”这种单挑战例的特征性词语,所以煮酒将其归纳为“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对於这样的战例,我们只得联系上下文,再使用我们的现实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2) -- 单挑与突袭(1)

      本篇以及随后的几篇将致力于将单挑与非单挑战例区分开来。这种工作相当枯燥,但却是武力讨论的基础,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对证据进行核实。如果不排除掉那些“伪证”、“假证”,你的推理再严谨,最终的结论也有可能南辕北辙。

      非单挑战例大致包括三种:使用暗箭暗器及非马战/步战技能的战例,突袭战例,以及混战战例。

      单挑之可以成为单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以军器和马战/步战为特徵 --- 排除使用暗箭、暗器的战例,排除水中交锋(如周仓擒庞德);

      (2) 交锋双方必须是一对一 (多将对一将的情况可视为“广义的单挑”,后面会有所涉及) --- 排除有一方或双方士兵参与的混战乱战;

      (3) 当甲方对乙方发动攻击之前,乙方已意识到甲方有可能对自己实施攻击 -- 排除突袭战例;

      本篇将首先探讨相对较容易的“突袭战例”与“单挑战例”的差别,并大致归纳一个如何区别的煮酒定律。

      单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交锋”,即在双方进入交锋状态之前,彼此都已意识到即将交锋;注意这个“交”字,含有“相互”的意思,强调的是“双方面”。单方面的攻击不能算“交锋”,只能算“袭击”或“突袭”。

      突袭的核心特征是“单方面的攻击”,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1) 当一方发起攻击时,被攻击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到攻击 -- 所谓“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2) 被攻击方虽然意识到对方的攻击,但对方的攻击已然发出,而自己已失去做出有效防卫动作的时间 --- 所谓“眼睁睁看着对方杀死自己”,即: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却已无力防止这一事件的发生;

      前一种情况的战例有:

      - 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15)

      - 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27)

      后一种情况则比比皆是:

      -- 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1)

      --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25)

      分析:

      张英是在逃命中被陈武从背后杀死的,因此很有可能张英在背后着枪之前并不知道对方已实施攻击;孟坦也是在逃跑中尚未意识到对方追及的情况下被追斩的。两者都属於“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程远之和颜良虽然在最后时刻都看到了对方在向自己实施攻击,却已没有时间做出有效防卫动作,属於“眼睁睁看着对方杀死自己”。

      前后两种情况、四个战例,都属於突袭战例,而非单挑战例。

      对於后一种情况,有朋友会说:那是程、颜他们自己反应太慢,如果这事儿要搁在吕、赵、马、关、张等人身上,一定不会被杀死,因此这样的战例也应算做单挑。

      按照常理,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差别的,在遭到同样速率的突发性攻击时,少数顶尖高手的确有可能比普通武将反应快些从而躲过这致命一击。这是从理论上说,可惜演义中却没有这样的战例支持这一说法。如果吕布、赵云、马超、关羽、张飞这些公认的高手有过被突袭但却能逃得性命的战例,那么我们自然可以说:你没躲开只能怪你自己反应太慢、武力不高;你瞧人家吕、赵、马等人,他们怎么就能躲开突袭呀?可惜,演义中没有这样的战例。因此我们就不能说那些因突袭而丧命的武将是因为其反应太慢、武力不高;因此这种战例不能算做单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国武力点评(11) --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6)

      有朋友会说:足球是11个人的集体项目,而单挑是“单人项目” ;况且足球比赛偶然性相当大,实力稍弱的队只要战术运用得当且临场发挥出色,就完全有可能战胜实力稍强的对手,但单挑的偶然性就低多了。由於两者可比性较差,因此你拿足球举例说服力有限。

      煮酒以为,三国演义中单挑的偶然性其实也不小,因此与足球还是具有良好可比性的。不过这里不想对此进行辩论,我干脆拿一个跟单挑最为接近的现代竞技项目 -- 拳击 -- 来帮助大家认识二维武力思维。

      我们选取 刘易斯 和 霍利菲尔德 为样本进行论证。由於二人分别出生于1965年和1962年 (霍氏年长三岁) ,且二人的职业拳击生涯分别为 89至今 和 84至今,两人共同活跃在拳坛上的时间长达15年之久,且二人均未如泰森那般因犯罪入狱致使复出前后实力判若两人。因此刘、霍二人具有高度可比性。如果能通过对二人战绩的比较和分解得出什么结论的话,由於这种高度可比性,这个结论应该是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的。

      闲话少说,我们来看二人全部战绩:

      Lennox Lewis

      总比赛场数 ------------ 43

      击倒对方获胜(KO) ------ 31

      被击倒落败(KO by) ----- 02

      记点取胜 -------------- 09

      记点落败 -------------- 00 (!)

      战平 ------------------ 01

      Evander Holyfield

      总比赛场数 ------------ 44

      击倒对方获胜(KO) ------ 25

      被击倒落败(KO by) ----- 01

      记点取胜 -------------- 12

      记点落败 -------------- 04

      战平 ------------------ 02

      在刘易斯的既往交锋中,“你死我活” 的结果占了77% ((31+2)/43),而“不死不活”的结果仅占23%。

      霍利菲尔德呢,呵呵,“你死我活”仅占59%,而“不死不活”的却高达41%!这在一个重拳可达千磅可以打死一头牛的重量级拳击赛中,是否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呀?

      很明显,刘易斯的攻击力绝对超过霍氏,但霍氏防守却优于刘易斯,因此刘易斯比之霍氏明显是功强守弱,而霍氏则相对攻守均衡。这不又是一对华雄和徐晃吗?

      (注:哪位想详细了解二人的比赛对手、时间、地点等明细,煮酒可以提供相关链接)

      这是职业拳击赛。其实,业余拳击赛(指奥运拳击比赛)的情况如出一辙,也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的两类拳手。时间关系,这里就不罗列证据了。

      --------------------------------------------------------------------------

      以上煮酒使用足球和职业拳击两个现代竞技项目做类比,均证明了的确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这样两类风格。如果按照一维实力的思维模式来分析的话,就无法解释西班牙与丹麦处於同一档次、西班牙与乌拉圭最多相差一个档次这样一个权威性认定,同时也会得出“刘易斯远强于霍氏”和“霍氏明显优于刘易斯”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前者仅看到了刘易斯的攻击能力,而后者却只看到了霍氏的出色防守)。因此,将攻击与防守行不郎当混在一起来分析,很难得出合理的判定;而二维思维模式则明显更为合理和全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煮酒理论高明

        刚进坛子,正在回顾前人经典。

        某愚笨,没找到煮酒公式,怎么根据武力计算单挑回合数的?

        二维武力这东西,我也纳闷很久了。

        这跟下围棋也类似,有的人下低手,怎么下怎么有,但是跟比自己高的高手就不太灵,比方你跟老聂下让子,感觉是下不过,那也是实力不行。但某一业余几段,能玩的你满盘没有活子。

        水浒里的秦明就有这毛病。我试图把这规因于武艺发挥或战斗意志,不太满意。

        煮酒大人二维武力的解释还是比较圆满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