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对飞天鸭的回答兼答河里基督教的传教士们 -- 方解石

共:💬414 🌺796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现干活后发米的更容易吸引人

              等待和希望阿

            • 家园 被误导煽动比较好办,就像义和团,乌合之众,一击及溃

              不是心腹大患。怕的是死心塌地的。

              • 家园 死心塌地的也是利益刺激

                当年TG能“忽悠”几亿农民死心塌地跟着跑,不就是土改的功劳么?土改的是啥,不就是让农民拿到了世代梦寐以求的土地么?这比给米可实在太多了。

                几百万农民宁可自己缺衣少食也要推着小车冒死支前,我敢说,这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基督教是没这个本事。

                • 家园 对,所以搞合作化才会有这么多人反对,甚至高层都认为对不起

                  农民。这个问题我一直比较困惑,为什么非干不可。

                  • 家园 【商榷】可能跟提高生产力有关

                    毕竟农机、大牲口、水利和大规模灌溉等等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方式可以解决的。合作化才能资源共享,才能做些大的必要的事情。

                    甚至看到什么地方说就是田亩之间的那个垄,用于耕地的话,总和下来,也是非常可观。

                    我到不奇怪为什么非干不可,奇怪的是怎么得了个反效果。

                  • 家园 这个问题温铁军的解释比较好

                    就是国家需要强制积累,同时也为工业产品创造市场。另外,主席对两极分化的敏感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 家园 这是站在中央动机的角度,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没有

                      因为没有他们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

                      • 家园 确实,这是温铁军观点的局限。

                        温的解释是合作化减少了国家和农民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积累,但他这样就无法解释最初合作化兴起时农民的热情。

                        其实这种热情是来自合作化的效率提高的示范作用。印象中,毛在《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一书中有个回顾,最初的合作化组织效率明显高于单干户。这种效率的提高来自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最初参加合作化的人大多是利他主义倾向强的人,合作意愿浓,合作不会降低积极性,反而由于为了显示合作组织的优越而更积极劳动。二、合作使得剩余劳动力解放,有可能从事副业经营,包括社队工业,提高收入,当时很多合作组织都有副业发展。

                        然而,当合作化被全面推广后上述优势就不显著了。首先总体的利他主义水平下降了,劳动积极性被抑制;其次,副业发展的可能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实现,而生产力水平低的无法解放出剩余劳动,也没有副业产品的市场。合作化全面提高效率的期望未能实现。

                        因此,恰当的合作化方式是:一、自愿,入伙者可退出。二、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如江苏、东北等地可合作为主,四川、安徽等地可单干为主。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来的单干一刀切也是不合适的,对于集体经济已经搞的很好的地方,单干就是倒退了。也因此,大包干时大约1/3的集体组织是抵制单干的,1/3的支持,剩余1/3打酱油。

                        关键词(Tags): #政经随笔
                      • 家园 中国农民也有“公”的传统

                        自秦以来,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其实一直是“公私结合”的。据温铁军调查,解放前在不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地方,村田、族田的比例高达5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70%以上 ,而“村田、族田”这类公田、准公田的收益分配,多少有点按需分配的意思,保证所有村民或者宗族成员有最低生活保障。 更不必说农田水利之类,更是非合作不能为。 象小岗村那样父子兄弟之间也打死不合作的,其实是非常少见的极品。

                        大跃进期间“一大二公",”共产风“的方式搞公社确实过头了--不排除有人故意搞过头要主席难看。后来退回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其实是建筑在中国农村传统村社基础上比较稳定的构架,对传统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毛时代,农田水利,农村教育和医疗的大规模发展,都与此关系很大--分田后,这几方面大多吃老本,倒退。

                        华国锋时代曾经有过对全国公社的普查,基本上是三三分:很不错的(比如大寨,张庄),有成绩也有问题的,问题很大的(比如小岗)各占1/3。 问题大的,大多是官僚主义严重,生产力底下造成恶性循环:出产太少,按需分配(所有人最低生活保障)后所剩无几,公分值太小,激励机制失灵。这部分农村,确实有改革的需要。 但后来全部以小岗为标准一分到底,更多是反毛的政治需要,而不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我2007年在山西开一个关于农村合作社的会,遇到一位七十余岁的当年大队书记,说起当年被强迫分田还眼泪直流:当地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分,因为他们已经相当部分机械化,分田意味着重新回去扛锄头,但上级一定要他们分:工作组驻村三个月,他被抓去学习班关禁闭--具体如何他没多说,只说了“比文革还不讲道理”,尽管文革期间他也曾被戴过高帽子,绑去游街。最后还是分了,也难怪当地老百姓抱怨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还好,在他的坚持和领导下,村办企业没有分,也没有象长三角的许多队办、村办企业那样被化公为私(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做为管理者兼主要技术骨干,他要这样做太容易了),而是一直做为集体资产运营着,并承担了村里的所有税费-现在是没有农业税了,但90年代农业税费那么高的时候,他们村一直坚持不收一分钱农业税, 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

                        分久必合,现在不少农民自发,政府也在引导搞农村合作社,但是,他说“人心散了,要再合起来,谈何容易?”

                        通宝推:huang,kmy1810,atene,sukan,
                        • 家园 说来惭愧

                          自己也是到了现在认识到这一点:

                          毛时代,农田水利,农村教育和医疗的大规模发展,都与此关系很大--分田后,这几方面大多吃老本,倒退。

                          受国内外媒体的影响,自己原来对文革、毛有很大偏见。。。

                          看到你楼下说的“分路到户”,简直不知道该说啥了;再看看穷人家孩子读书难、富士康的第xx跳,tg实在该老老实实地检讨和纠正改革开放以来的某些错误作法了,否则就只要被推翻一条路可走。

                        • 家园 说到我心里了

                          我们老家也差不多,这些年老本都吃光了,大队里就是卖公有的财产,林场什么的。

                          以前是冬天农闲时修水利,现在已经好多年都不修了。

                          现在小农经营种田根本不赚钱,合作化也很难。我觉得关键是村干部不上道。

                        • 家园 这方面你是专家。我对现在农村不了解,去也是走马观花

                          光听好的,拍马屁的话(地方官在旁边)。不过这次西南大旱,农村没有任何自救能力,给高层震动很大,毕竟董事长在贵州当过1号,熟悉情况,没想到不到20年整个乡村经济会脆弱到如此地步(内部报告很让人吃惊)。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农村调整政策,农田水利离不开集体经济,抗风险也离不开集体经济支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