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奇怪的现象:港台剧中无限大的村镇 -- goodgunner

共:💬31 🌺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个奇怪的现象:港台剧中无限大的村镇

    不得不说,台湾人和香港人都很小家子气,看电视剧就知道。

    香港电视剧(古装剧或民国剧),里最大的行政单位一般是村,剧中人到哪里活动都在村中进行,人人都是村民,没有进城的概念,尽管无论是所谓的村子都象城市,不仅茶楼、酒馆、妓院、赌场一应俱全,连衙门也有,根本就是城市的翻板。难得进城,城门楼上写的也是某镇。

    台湾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古装剧或民国剧里最大的行政单位基本是镇,甚至连省警察厅也会在镇里落脚。难道进县城很难吗?还是根本没县市的概念?

    最搞笑的是一些打着大陆电视剧幌子的,主人公脱口而出就是某某镇,我们家在镇里,镇上最富的人家、镇长(通常还是族长兼的)谁谁谁之类的话,不用说,编剧基本是台湾人。给个省级编制真是太抬举他们了。也就值一个地级市。

    • 家园 送花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著名侨乡江门在镇建制时就有警察厅

      江门市在民初时也还是个镇,而且属新会县辖下的镇(新会也是著名侨乡,以前小学课本里的“小鸟天堂”就在新会县)。

      据江门史志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 11月,江门设立警察区署。翌年11月,警察区署改为警察局。

      民国7年(1918年) 7月1日,江门警察局改为江门警察厅,李宝祥任厅长。

      民国14年(1925年)8月6日,经广东省政府第二十一次省务会议决定,将江门设为省直辖市。8月11日,广东省政府第二十四次省务会议决定:委任李蟠为江门市政筹备专员兼江门警察厅厅长。

      江门建市后经过大力整治,彻底改变原江门镇的旧貌,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五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地区。

      ——江门在民国14年之前都是镇建制(或叫埠),但已经设有警察厅了,可见有些电视剧并不完全是在瞎掰。另外,江门1925年设市,1931年又撤消了。

    • 家园 楼主有所不知:那时连佛山都叫着镇

      那时连佛山都叫着镇的,而且县城都叫镇(解放后很长时间都还是如此,何况民国)。

      比如广州周边的县:

      增城县(荔城镇),从化县(街口镇),番禺县(市桥镇)、花县(县治先后设花山、赤泥等镇,解放后迁治新华镇)三水县(西南镇)等等。

      民国时,省港澳的人称呼广州也是叫省城,没有叫广州市的。

      • 家园 南海县佛山镇

        不过几次行政划分,南海市和佛山市一时一个大,有时南海被佛山管辖,有时反过来。

        广州府,实际是指府衙,指的是行政单位,广州的城区实际上是被南海县和番禺县分割的,后来一般共识,北京路以西是南海县地界,以东是番禺县,番禺得名的番山禺山,禺山就在北京路旁。这样说来,知府大老爷出了府衙,老百姓就可以说,知府老爷正往南海县来了……实际上刚出门口呢,并不是要爬山涉水的。推论下去,南海县大老爷的县衙,正处于佛山镇的地界(没考证过在哪,姑且放在佛山),那么,县官是不是就在佛山镇办公?

        • 家园 花你一朵

          有点歪楼了:大清的南海县衙就在现今的广州市北京路向西数过去第六条路口进去的六榕路上(有图,不懂怎么链接http://2010.163.com/special/00863B5L/yayunshequ.html)。

          北京路西边的西湖街、流水井、龙藏街、大马站、小马站等都属于南海县(据《南海县志》)。也就是说,就在番禺县衙门口。县太爷一出门,就可以在南海县境内吃一碟“猪肠粉”了。

          民国时,南海县署基本上还设在广州市区,南海县“有县无城”,直到1937年迁治佛山镇。解放后,佛山撤镇设市,南海又一直“有县无城”(县府驻佛山市),直到上世纪1988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桂城镇(实际上跟佛山市是连成一片,街道连着街道的)。

    • 家园 楼主是没在广东生活过吧

      广东的城市就是一个一个的镇组成的,和北方不大一样。当然不是说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像佛山、中山等等城市都是若干个镇组成的。

      可能你不喜欢这样的,但也别说人家视野不宽阔,没看到城市,只有乡镇就行了。

    • 家园 提醒楼下的,不要用城中村混淆概念

      绝大部分城中村只是历史痕迹,原来的行政、社区界线概念早就在民间消失了,“村”只停留在官方的文件里而已,当地没人会说“我们村”、“我们镇”之类的昏话。

      另外在民国时代普通的“村”、“镇”和“县”、“府”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民国时代城市化率很低,“镇”是很小的,“村”是很分散的。解放后由于土地所有制调整和宅基地从新划分,建立了所谓“行政村”的体制,以及人口大膨胀,造成现在“村”级单位人口几万,和镇容易混淆,镇的人口几十万,和小城市差不多。但在民国时代这三级单位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人家设县也不是随便拣个破镇子建个衙门就算县了,人家也是挑区域里人口、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居民点。而且县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最低外派单位,是有一大堆行政、官学、宗教、商业监管机构的,兵营倒不是主要的。很多县城不但有这些官方机构,还有私人的戏院、花园、会馆,有严格的城市规划(比如商业区的划分),居民区管理(消防、防盗、宵禁),这些都不是普通的镇所能具有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上海县,上海老县城就是小城市,有非常发达的市民生活;镇的例子就如上海虹口区的虹镇,就是一条老街,有一些商业活动,什么内容都没有。

      另外,至少在上海这一带,没人会说“村”,而是“队”、“大队”

      • 家园 是提醒我吗?

        我只是随便聊聊

        认真起来,城中村不是指城里的村,是指城里城建滞后的区域哦。

        当然,一般不会说“我们村”“我们镇”,但是,如果问他家住哪里,很多人会说“劳动村”“团结镇”之类的。

        民国初年有设村,后来改为了保甲制。府是没有的,袁大头宣布全国废府存县,府就消失了。

        几万人的村,几十万人的镇,一般是在大城市的城郊。县城镇很少有这么大的。有几十万人的规模,就是一个中型城市了,应该是街道化了。

      • 家园 各地情况不同,各时期也不同。

          在南京(城里)叫村的地方很多,大部分是49年以前留下的地名,象五老村、青石村等。少部分是解放后新建的,有工人新村、长江新村等。这个村就是现在概念的居民本区,在南京,一般沿街的居民区就叫XX路XX巷,比较大一点的片区就叫村,近些年新建的小区就叫花园了,虽然没什么花。

          至于镇和村,在中国有两种意义,一是行政区划,村就是以前的一个大队,镇等同于乡,相当于以前的公社。另一个就是地名,指人群聚居的地方,如果要明确区分,后面的应该加上自然两字。一个行政村里可能有好几个自然村,这在南方比较多见,小的自然村可能只有几户人家,也有独居的,不过这已经算不上村了。也可能一个自然村里有好几个行政村,这在华北一带多见,几千人的大自然村很多。

          这自然镇就是比村大一些的居民区,工商业多一些,一个行政镇(乡)内一般有几个自然镇,乡村的集市一般都设在镇上。一个县的县城一般都设在县里最大的镇上,即使一开始选择了较小的镇,很快也会发展成最大的。这是在以前的情况下,现在不一样了,可能工业开发区比县城还大。

          县城所在的镇,就相当于一个省的省会、一个国家的首都。省、国家都有自己的名字,省会、首都会有另一个名字。省、国家比较大,所以你说到这个省、国家去一般会带上城市名。县比较小,外地人要去一般只说到XX县,只有当地或附近的人才会说到XX镇去。

          在公社化时镇也有两个概念,一是行政级别相当于公社的比较大的自然镇,这种镇一般只管辖“市区”和种菜的郊区,工业较发达的县可能有几个这样的镇,纯农业县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县城,这样的镇工商业都比较发达。另一个概念行政级别相当于大队的比较小的自然镇,一个公社可能有几个,纯农业县里也有很多这样的镇,这种镇一般只有商业,如集市。

          至于城中村甚至城中镇、城中县,这是近些年的事了,但一般都依据当地的惯例改变了称呼。象南京的江宁县,城市向那个方向发展时先是划出地皮给城里的区,后来江宁本身也改称区,下面的镇已经失去农业的(被城市包起来了)改称街道,象原江宁县政府所在地东山镇现在叫东山街道。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好象还叫镇或乡,原先的村怎么改的不清楚,包进城里的应该叫居委会了吧,村级的地名大多已经改了。

    • 家园 凑个热闹,扔砖引玉

      香港这个挺正常,弹丸之地的地域文化嘛。往这方面说是因为香港以前本来就是个渔村,在历史记忆里就只有村

      往好了说呢,是因为香港城市化发展迅速。

      认真起来,村和城肯定是不一样的。

      村的概念大约起于东汉中后期,唐朝时开始成为正式行政单位。唐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邑为坊,野外为村。”

      就是说:农村依户数设里和乡,城里设坊,效区设村。

      从此以后到清朝、民国,基本都是这么个概念。村是城以外的单位。

      镇也类似。

      县是早就有的,市的概念是民国开始的。

      省警察厅,应该是说民国了。民国时期,省警察厅一般应该在市里。在镇上也说得过去。不过这个镇不是当时行政上的镇,而是习惯性的镇。因为扩城。以前的城通常很小,民国建市开始发展城市化,首先就要扩城,扩的新城自然就是周边的镇,依习惯可以继续叫这些地方镇

      重庆是座和香港类似的城市。现在的重庆,除渝中半岛那片老城外。很多地方还是习惯叫某某村。这引起个很有意思的新闻。

      前两年吧,有位重庆女士,在上海申请信用卡被拒,理由是她是农村户口。为什么是农村户口呢?因为她身份证上的地址是:重庆市江北区渝北村。。。渝北村在哪里呢?去过重庆的朋友多半知道观音桥,渝北村就在观音桥那里。

      我当时看到新闻就在想,中关村户口去申请是不是也会被拒呢

      • 家园 说到中关村

        有次有个mm打电话给我, 我说我在中关村, 对面大惊, "原来你在日本啊"

        我当时就凝固了...

    • 家园 南京市区就有地名就是叫什么村什么村的。
    • 家园 村和镇才是中国人的实际,

      县,省那些地方是管治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官地。和百姓没什么关系。

      中国以前的县,比如明朝时候,就只有三个单位,一是衙门和监狱。三是驻军点。县城外才是百姓的地方。这个成例一直到1979年才有改变。

      市,直辖市那是通商以后才有的,那地方的职能是商业。

      比如,石家庄大家都知道。但以前的石家庄中是个庄。

      比如你看中国的行政介绍,你就看到比如某某县,政府办公点在某某路几号这样的介绍。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

      为什么?县州省那是行政单位,而村和镇才是中国人实实在在的地名

      比如,我们这,一个村,有了好长时间的历史。但县市的名字就只有很段的历史。而且经常换名称,所以谁知道你什么县市的?只知道村镇。

      我有个伯父,1988年从台湾回来的时候,到广州,就不知道去那里了。在省汽车站看了好才时间,看到了一个镇,于是他就回到那个镇了。这样才回到家。为什么会这样?

      民初的时候我们这县改名字。但是广东省改的。八属联军那里不承认。百姓们也不承认。一直叫满清的名字。伯夫当兵去的时候,我们这是属于高州辖下。回来的时候,找不到原来的地名了。于是,只好在广州的长途车站问了好长时间。

      台湾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古装剧或民国剧里最大的行政单位基本是镇,甚至连省警察厅也会在镇里落脚。难道进县城很难吗?还是根本没县市的概念?

      以后这话您还是别说,因为你这样一说特别显得你没文化,连这个都不知道。

      在民国十五年的时候,我们这个县的县城只有两个门,从东到西不过是二百多米。而且那个县政府还不被百姓承认。市场在南城墙外,其实的居民住在东西两城门之外。城里除几个衙门和几家祠堂外没什么人住的。

      到今天,当年的城外小村早是城市的核心,但老街坊间窜们还是说去某某村。

      ---------------------------------------------------

      其实,您分不清行政管治和地名,其实,比如某某县,设治在某镇或者某村,辖治某某镇等,那个才是行政单位。而地名就是地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