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间漫谈之梦的世界 -- wild007

共:💬163 🌺124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列宁可是和孙大炮有一比, 回国革命+抓到篮里都是菜

        当然列宁的理论水平,孙文只能望其项背,提鞋都够不上。GCD为革命向帝国主义妥协都有传承. 列宁可以签布列斯特和约,割地赔款;比二十一条卖国多了. 不过九个月后, 德国就发生革命,德皇垮台了, 到时再来个废除条约. 输出革命赖账,赖得空前绝后. 列宁也成了成功利用帝国主义内部矛盾和历史必然性为革命争取了时间和空间的伟大领袖. 斯大林倒是能在希特勒面前挺住, 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 斯大林继承列宁,只能说是莫名其妙. 他们两个行事风格完全相反,按说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家伙. 列宁这种机会主义者活着是绝对会被斯大林整肃掉的. 反正当初七个人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很快就剩斯大林一个. 只能说斯大林这种大刀阔斧劈人的蛮人风格更适合俄国这种气候,当然整个共产运动也是被他带歪的.

    • 家园 【原创】美国的兴衰(五)

      当罗马帝国依靠海军建立起凝聚力极高的帝国时,大陆国家也一直没有放弃尝试这种统治模式。我在前面的外篇中说了项羽可能就是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但显然以农耕文明的特性,这其实是个死胡同。不过,在历史上,却曾经有陆上文明很好地复制了罗马的模式,那就是——蒙古。

      在古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下,大草原拥有很多和海洋一样的特性:荒无人烟,暴风雪好比海上的风暴,马匹就象船只。非游牧民族进入大草原,就象陆地文明下海。所以强大的波斯被人口少得多的雅典斯巴达弄得没了脾气,历代的中华帝国也一样被游牧民族骚扰得焦头烂额。

      当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时,他发现了骑射的威力,蒙古骑兵在平原上恰如水陆两栖的罗马军团,来无影去无踪。蒙古为了保证所到之地都象他们的大草原一样,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屠城夷地。于是,区区几千万的蒙古人却征服并统治着人类历史有记载以来最为庞大的帝国。当然,也很容易想象,蒙古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在于他把绝大部分地域变成了无人区,恰如陆地上的海洋。而且比起罗马来更变态的是,蒙古人根本不屑于去修一座固若金汤的王都,他们把成吉思汗的金帐放在了车轮上,于是成了移动的首都。

      只要罗马城不陷落,罗马就能长盛不衰,而成吉思汗时的蒙古却显然比罗马帝国更为恐怖。汉尼拔至少还能挺进到罗马城下,把亚平宁半岛搞得鸡犬不宁,而如果汉尼拔面对的是蒙古,那么他根本连敌人的心脏在哪都弄不清楚。

      不过蒙古帝国的模式实在不能长久,在人类历史中就如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就在于保持大面积的无人区其实是非常费力的事。古代社会娱乐缺乏,大家对造人的积极性普遍很高,生个十个八个的比比皆是,所以一旦物资丰沛,成活率上升,人口顷刻爆炸。很多蒙古人摇身一变成了占领地域的原住民,甚至干脆过起了和土地原来主人一样的农耕生活。蒙古人对于异族可以毫不犹豫地动起屠刀,但是对于这些“同族人”,却又怎么开刀呢?当初项羽面临的难题也一样放到了蒙古人的面前。于是几代过后,那些经由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拓展的“人工海洋”又都重新有人定居,蒙古的交通线也就不再连续,终于整个帝国分崩离析。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当苏联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赢得了二战,一个无比强大的苏维埃国家出现在了原本的大草原上,那里曾经是蒙古金帐汗国的所在地,不远处则是东正教的教廷所在地基辅。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人类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生产和交通都有了质的飞跃。大陆在这些新科技新机器的影响下,实际上是变“小”了。而这其中有一项对陆权文明影响极大的战争机器,更是一度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那就是——坦克。

      在空对地导弹诞生前,坦克军团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其实仔细分析坦克的特点,它就是超级加强版的蒙古骑兵。而且和古代骑兵对决的结果如出一辙的是,苏德的坦克会战也证明了在“骑兵”的世界里,数量往往优于质量。由于坦克的存在,陆地城市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只要时间允许,破城是迟早的事。在枪械盛行后,陆权的攻防体系的平衡再次被改写,攻又一次大幅超过了防。这也就为重启蒙古的道路抑或是罗马模式提供了可能。

      斯大林很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当克里姆林宫的墙上重新挂上了彼得大帝的画像,它就已经强烈地宣告了苏联告别了列宁所主张的引导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无论斯大林选择的是东正教还是当初蒙古的思路,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因为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代表着罗马模式。于是很快,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逐个被纳入了附庸体系,而铁托和毛泽东则坚决地对苏联说了不字。

      苏修和美帝一样邪恶?还真是没错的,因为两者本质上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苏联人显然失算了,陆权超越海权的一次绝佳的良机也因此从苏联手中溜走(洲际导弹破掉美国乌龟壳其实有着巨大的战略红利,当时苏联只要做到科研人才超过欧美,胜出几乎指日可待,可惜……)。由于走了罗马的精英模式,苏联的优秀科学家只能累死在第一线。虽然苏联使出了卑劣的克格勃偷窃路线,但这显然都无法弥补精英远少于欧美的缺陷。当登月的惨败和旷日持久的“即将战胜美帝”的谎言难以为继,苏联平民终于对整个架构产生深刻质疑,陆上文明的罗马模式尝试于是又一次走到了尽头。

      PS:原本想详细解析苏联历史,结果发现要补的课实在太多,无奈只好简写了,不擅长的东西还是留待大牛们去挖掘吧。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美国的兴衰(四)

      当我们的社会步入科技时代,很多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科技就象是一个精灵,它往往并不一定按照“发明”它的国家或人的意志影响着这个世界。

      在二战末期,广岛和长崎升起的蘑菇云震动了整个世界,但当时人类社会并未意识到自己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原子弹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炸弹,并频繁地被当作战略威慑武器而存在。因此当1949年,苏联人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时,斯大林长舒一口气,说了一句话:假如我们在晚一、两年,也许这种炸弹就落到我们头上了。

      不过随后的发展却出乎美苏两国的预料。1957年苏联成功研制洲际导弹,宣告了美国的乌龟壳失去了意义,而原子弹的威力更是呈几何级数递增。两国军事专家的初衷都是尽可能地瘫痪对手,保留自身,但炸弹的威力却很快突破了所有战略家的想象。两国的政治家们很快就尴尬地发现,这已经不是消灭对手的问题,而是在竞赛可以消灭地球几次的问题了。灭亡一次和灭亡一百次有区别吗?当地球在科技狂潮中转瞬间成了一件易碎的瓷器,疯狂的野心家们终于得为自己发热的头脑浇盆冷水了,于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总算没有打起来。

      这里面的小插曲是中国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并用了近乎无赖的“核捆绑”战略,极其勉强地挤进了世界第一阵营,即所谓的联合国五小强。其实分析一下五小强还是很有意思的。美苏作为世界阵营的两极自不必说。英国和美国其实是一体,顺带搭了大英帝国的顺风车所以占据一席无可厚非。比较名不副实的是法国和中华民国,实际上这两国与其说是作为战胜国自然获得席位,还不如说他们被美国放在了陆权的“内奸”地位上。法国的地理位置使得他经由陆路获得资源的能力非常欠缺,必须依赖于海权,外加英国在侧虎视眈眈,因此法国的国家政策可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小。“中华民国”的蒋政权,恐怕就差没跪下喊美国人爸爸了,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经济重心几乎都集中于沿海,而海上有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美国人的飞机瞬时就可飞抵中国核心城市的上空,所以“中华民国”的战略选择性其实也非常小。在联合国五小强的提议上,苏联人被美国人冠冕堂皇地阴了一刀,不过由于一票否决权的存在,苏联人的底线还是有保障的。只是美国人机关算尽,还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有中国这个“无赖”削尖脑门挤了进来,这个世界也终于多了一些变数,毕竟有多出一极的可能了。

      原子弹总体上对美国的贡献少于其带来的威胁,如果没有洲际导弹和原子弹,美国人可以安安稳稳地躲在美洲大陆的乌龟壳里对着苏联人指手画脚而不用担心“不良”后果,但毕竟原子弹也保证了欧亚大陆不用在苏联人铁血的装甲兵团下瑟瑟发抖。所以说原子弹是对美国的反噬多少还是牵强的。不过这之后的科技发展却又着实让美国人五味杂陈。苏联人很快从大英帝国的教训中嗅出了味道。但是苏联人终究没能扭转乾坤,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