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七星岩里的四首诗 -- 履虎尾

共:💬35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说七星岩里的四首诗

    肇庆七星岩,又名星湖,是南国著名的风景区。以石论,一湾碧水簇拥着七块奇石,故名曰“七星岩”;以水论,七块奇石聚会在一湾绿水之中,故名曰“星湖”。在肇庆,七星岩就是星湖,星湖就是七星岩。此处,无峰不秀,有水皆青。俺初到肇庆,一睹此山此水,便熏然已醉,此真乃养老的好地方也。

    中国的古迹,若无名人题咏,便成不了名胜。肇庆七星岩正是如此,虽然风光秀丽,但因缺少名人的题咏,故名声不大。在石室岩摩??石刻――璇矶台上,虽有千余幅古人题颂,但题咏者多为府县官吏,地方襟绅,而没有真正的文人、名人,特别是著名的文人。

    所幸是建国以后,不少的现代伟人和名人不时来七星岩游览,因此而留下了大量的名诗名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郭沫若先生,陈毅元帅的四首诗。这些诗作,极大地提高了肇庆七星岩的知名度。

    俺非文学专业出身,对诗词歌赋似懂非懂,由俺来评说七星岩里的诗作,深感吃力。说错之处,请弟兄们不吝冷水与板砖也。

    • 家园 【原创】五,画幅长留天地间

      在石室岩洞的北口叶帅手迹的右上方石壁上,栖息着一对洁白的石"凤凰"。呵呵,说穿了吧,其实,那并不是什么凤凰,不过是两挂洁白的钟乳石,人们把它们想象成凤凰罢了。原来,现在我们所看见的石壁在形成之前,本来还有一个溶洞,洞内自然就有倒挂的石钟乳。后来,这个岩洞澄塌了,岩洞的后壁就是今天看见的这块石壁,而岩洞前面及左右的石墙被移走了,只剩下了这两挂倒挂在石壁上的石钟乳,于是,它们就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一对白凤凰。

      关于这对石钟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凤凰,顺着西江,从老远老远的西边向东方飞来。它们飞至北岭山下的七星岩,见这里的风光秀丽,就想在这里停停,歇歇翅膀。谁知在北岭山下,有一群坏猎人,他们得到了凤凰东来的消息,已经在七星岩前,张开了巨网,准备将这对凤凰生擒活捉,献给皇帝,好升官发财。这对凤凰刚刚下降高度,准备停落在山岩上,飞在前面的雄凤一不小心,撞入了网中。雌凤急忙冲天一飞,才逃过这一劫难。雌凤在空中绕行了一圈,飞回来准备搭救雄凤。可是这时候,雄凤已经被猎人擒获,关入了笼中。雌凤绕着七座山峰,一边疾飞,一边哀鸣,不吃不喝,一口气整整飞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雌凤的眼中滴出血来,这点点的鲜血,化做了七星岩上满山的红豆。雌凤的力气终于用尽了,它就一头栽入了西江。雄凤心有灵犀,也不吃不喝,饿死在鸟笼之中。这两只凤凰,死后重生,再得团圆。再以后,它们就化为石室岩石壁上的这对白凤凰也。

      身边的同学叹了一口气,然后说:"故事倒是挺感人的。遗憾的是,我已经过了多愁善感的年龄。你以为这么个煽情传说就能转移主题吗?休的花言巧语,快倒葫芦里的药吧!"

      俺一看不是人家对手,只好投降:

      改革开放了,经济要翻番了,肇庆怎么办呢,只能打旅游的品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星湖七星岩,就是肇庆的金饭碗。要搞旅游,就有个宣传定位的问题。至于怎么宣传,如何定位,研究起来却是纷纷扬扬,莫衷一是。这时,一位刚刚出访西欧归来的副市长发话了:我在欧洲转了这么一圈,依我的眼光,欧洲风光最优美的地方,就是瑞士的日内瓦,日内瓦湖水那个清澈,就别提了。咱肇庆有山有湖,风景优美,我看咱们的星湖啊,绝不亚于那个日内瓦湖。依我说,咱肇庆定位,就叫做东方日内瓦好了。"

      市长发了话,大家齐叫好。谁知到了政协,一个不明世界大势的老学究跳了出来,带头反对,其他人跟着瞎起哄,居然把这么好的一个意见给否决了。他们的发言,经俺整理删改加工后,内容如下:

      什么,叫东方日内瓦?我问你,你是宣传肇庆还是宣传日内瓦?你是希望旅游者来肇庆,还是希望他们去日内瓦?这几年,也不知道咋的了,听说苏州已经不叫苏州了,要叫什么叫什么东方的威尼斯;肇庆当然也不叫肇庆了,就该叫什么东方日内瓦。靠!咱中国好好的地方,好好的风景,干么非要往外国套,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的圆?你也未免太小瞧咱们肇庆了吧!你知道叶帅的诗里是怎么说咱肇庆的不?那叫做,'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也。知道什么意思不?诗里说:咱肇庆的水是从西湖借来的水,咱肇庆的山是从桂林移来的山。呵呵--不对,还不仅仅是这样,告诉你吧,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互文','互文'你知道不?有句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你要是理解成'月亮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那可是大错而特错,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月亮还是秦时汉时的月亮,城关也还是秦时汉时的城关'。明白了吧,这就是互文啊。

      叶帅的《游肇庆七星岩》,用的也是这一手法。叶帅说了:咱肇庆的山水啊,是从西湖借来的青山绿水,是从桂林移来的绿水青山。

      杭州的西湖,那可是不得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有多美,西湖的山水就有多美。大诗人苏东坡诗曰:

      欲将西湖比西子,

      淡抹浓妆总相宜。

      西子知道是谁不,就是西施呀,这可是与雪个阿朱齐名,仅次于东施的大美人啊。西湖的山水,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像西施一样,不论是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的招人喜欢。怎么样,杭州美不美?

      至于桂林的山水,那更是美,那叫做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为诗人名叫贺敬之,他作了一首《桂林山水歌》,里面写道:

      啊--

      啊--

      (呵呵--别笑,现代诗嘛,就要先"啊"上两嗓子,酝酿酝酿情绪啊)

      云中的神啊,雾里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山环水绕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怎么样,你服气不?桂林美不美?

      叫什么东方日内瓦,这不是替人家做免费宣传?且不说咱们肇庆的山水风光远胜于日内瓦,远胜过杭州,胜过桂林,就算是不如人家,也不能拿人家的屁屁来充自己的脸吧!不蒸馒头总得蒸口气吧!古人云: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总是跟在人家的屁屁后面,光想借重于别人的名声,坐红交椅就那么舒服?真是文如其……哦,不对,扯哪去了^#$%?¥!?*%#?$%^&*()_))_+^%…%T--内急……

      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原创】四,借得西湖水一圜

      肇庆星湖中的七座山岩共分为四组景点,东面一组是阆风岩与玉屏岩,两岩紧密相连,好似东方的屏障;西面一组是蟾蜍岩与仙掌岩,好比是隈依在西面的一对姊妹;北面是高大巍峨的阿坡岩(禾坡岩),就像是屹立北方的一位哨兵;中间一组两座山岩--天柱岩与石室岩,才是星湖景点的核心。而石室岩下的岩穴,更是星湖风景区里核心中的核心也。

      星湖中最古老的碑刻--李邕的"马蹄碑",星湖中最优秀的诗作--朱德元帅的《游七星岩》,都在石室岩岩洞的南洞口。从南洞口进入石室洞穴,乘坐小舟渡过岩穴内的地下湖泊,上对岸后继续前行十几米,很快就出了岩洞的北洞口。在岩洞北洞口外的石壁上,刻着一方数行大字,这就是叶剑英元帅于1961年4月游揽七星岩时,所题写的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游肇庆七星岩》:

      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

      画幅长留天地间。

      [flash]/article/307250[/flash]

      叶帅一生劳苦功高,位虽居十大元帅之殿,却功盖天下,誉满天下。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叶帅两次挽狂澜于即倒,所作贡献,不亚于汉初之陈平与周勃也。

      叶帅于一九六一年四月所题写的这首七绝《游肇庆七星岩》,乃是肇庆七星岩的招牌诗。在那个著名的金色的十月之后,此诗的照片曾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一时之间,全国争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只要提起肇庆七星岩,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叶帅的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圜"也。

      叶帅的这首诗,艺术性极高,若要细论起这首七言绝句的妙处,至少可以总结归纳出五大优点也。

      本诗的第一个优点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无论是古今中外,也无论是为诗为文,总必须先要有个开头。怎么开头呢?西方的洋鬼子讲究"五个W",咱中华上国讲究"比兴"以及"破题、承题、入手"。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简意赅,特别是近体的律诗与绝句,每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字数有限,必须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开头。如果诗的起句??里??嗦,绕来绕去,好半天还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此诗多半不会是一首好诗也。

      而叶帅此诗,开头两句,简明有力,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叶帅把西湖的绿水与阳塑的青山融合在一起,用来赞美七星岩的山水秀丽。这两句,即是诗的开头,又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此两句,就已经将肇庆星湖的神韵勾勒出了一个大概也。叶帅此诗的开头,真可以以"凤头"来喻之赞之也。

      话说回来,真正做到开头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又谈何容易。譬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七星岩里另外那三首题诗,陈老总的《七星岩》是长篇古风,也就罢了;像郭老的《宿天柱阁》,甚至是朱老总的《游七星岩》,其开头也难免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在著名的小说《石头记》中,曹雪芹替怡红公子起草了一首七律--《访妙玉乞红梅》。诗的开头一句曰,"酒未开樽句未裁",书中的潇湘妃子摇头笑道:"起的平平也。"第二句曰:"寻春问腊到蓬莱。"曹先生让书中的黛玉、湘云一起点头称赞:"有些意思了。"呵呵--雪芹同学啊,不好自赞自啊。一首七言律诗,一共才八句话,好多内容都要包括在八句话中,而您呢,先说上一句废话,再松松垮垮地接上第二句,呵呵,您还不如干脆改写绝句好了。

      叶帅《七星岩》诗作的第二个优点是:文思顺畅,一气呵成。

      绝句言简意赅,语气必须如行云流水,顺畅连贯。李太白的《朝发白帝城》,把绝句的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至。关于《朝发白帝城》的写作时间,研究者多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六十多岁时,遇赦出川,顺流而下时所写,本履对此深表怀疑也。俺总觉得,该诗磅礴的气势,顺畅的行文,应该是李白少年快意时之作,真不似花甲老翁之所为也;当然,话又说了回来,若此诗确确实实为花甲老人作的话,则太白诗翁真不愧为?`仙也。

      绝句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中唐以后,出现了一种省力气的写法:一些诗人以为,只要诗中有一两句"警句",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那就是一首好诗;至于另外两句到底如何,则不必多管多问多费心也。于是乎就形成了以牧之先生小杜同学为代表的"绝句半截化"的诗风,其特点是:诗的前两句或者后两句是千锤百炼的警句,而另外两句,则胡乱凑成者也。不相信乎?呵呵--请作以下练习: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几句诗,都是常见的好诗句,只要是中国人就能知道其中的二三。可是,每首诗的另外两句,各是什么,你都知道吗?请问,你能把这五首诗都一字不错的说囫囵了吗?

      呵呵,并不是我们的记忆力不行,而是原诗大有问题。做这类诗的诗人,一般总是首先苦思苦,先想出两句"警句"来,然后,再镶配上另外的不管是否配得上的两句,勉强?v凑成四句,于是乎,一首"半截子诗"炮制出笼了。须知,绝句只能用来描写一个画面,或者用来倾诉一段感情。全诗一共才四句,而仅仅的四句又被分成两截,效果如何,则不必待智者而后明也。

      叶帅的七绝《七星岩》,文思顺畅,若行云流水,虽然还不能说已经达到了李太白绝句的艺术高度,但,对牧之小杜等人的超出,恐不以道里计也。

      叶帅诗的第三个优点,是构思巧妙,连接奇特。

      一般来说,一首绝句的四句便分别为"起、承、转、合"四个内容。其中,"起、承"两句合为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一部分;"转、合"两句构成另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二部分。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既是诗的韵脚所在,这是形式上的停顿处;又是两层意思之间的过渡,这是内容上的停顿处。处理好前后两部分的过渡,使之紧密结合,密切衔接,是写作上的一个要点。叶帅的这首绝句,在构思上十分巧妙。本来,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的"山"字是诗的韵脚,也是绝句在形式上的停顿之处;然而,从这首诗的内容上来看,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说完后,诗的内在思路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紧接着的引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这三句说完之后,诗的第一层意思才告结束,才开始诗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全诗的收束句--"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帅的这种巧妙构思,在断处粘连,在连处隔断,使这首绝句的内容更加集中凝练,诗意缠绵紧凑。似金沙水之连绵不断,如钱塘潮之波涛汹涌,因而起到了出人意表,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叶帅诗的第四个优点,是锻句炼字,推敲严谨。

      五言、七言绝句篇幅有限,字数也有限,这就要求诗作者的语言要尽量的简明,有力,恰当,要力争一个字能顶两个字用,一句话能顶两句话使。譬如,杜工部诗"身轻一鸟过"中的"过"字;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都是古人锻句炼字的好例子。至于西西河中的神仙驴为了"推敲"二字,走火入魔,冲撞了雪太傅的卤仪,更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也。

      叶帅的这首七绝,在锻句炼字上极见功力。"借得西湖水一圜"句中的"圜"字,"更移阳朔七堆山"句中的"堆"字,皆极其恰当,换一下其他字来试试,呵呵--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字了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的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句中的"丝丝"二字,简直把星湖堤上的柳条写活了,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有了此"丝丝"二字,堤上的柳丝似乎正在眼前随风轻摆也。

      叶帅诗的第五个优点,是严格符合平仄规律,真正是一首近体绝句。

      叶帅这首诗在声调平仄方面中规中矩,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要求,显示出叶帅深厚的国学功底。此诗的平仄情况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说起声调平仄,今人有一种倾向,即全不以声调为虑,管他什么平平仄仄,只管我行我素好了。其实,古人研究探讨声调,讲求平仄和谐,是非常有道理的。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平仄四声理论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沈约。与沈约同时的萧衍曾经向别人询问:"何为四声?"对曰:"四声者,'天子圣哲'是也。" 梁武帝萧衍居然不懂,也就不以为然了。沈约穷一生之精力,归纳总结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撰写出专著《四声谱》,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实为唐代近体格律诗之滥觞也。

      在"平上去入"四声之中,又能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平声"和谐、宁静、安逸、平稳;"仄声"急迫、短促、喧嚣、骚动。把平声与仄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出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起伏连绵,昂扬顿挫的音乐美来。做为格律诗的绝句与律诗,必须在平仄声调方面中规中矩。如果平声仄声处理的不恰当,背离了声调协调的规律,就会拗口拗舌,难以朗诵,这样的句式,被称为"拗句"。这样的诗就不能被称为近体诗了。讲究平仄声调,是近体诗的第一要求。

      我们再看看眼前的例子,郭老《宿天柱阁》的第一句是"七星落地上",这五个字的声调为"平平仄仄仄"。这句诗最后的三个字,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这种连用三个仄声结尾的句子,是一种典型的"拗句"。拗句是近体诗的大忌,诗中有了拗句,则无法称其为律诗也。当然,也有人故意在诗中使用拗句,以示崇尚古朴,那是另一个话题。仔细品味郭老《宿天柱阁》诗的首句,就好像一面裂了几条口子的破铜锣放在耳边,然后,一根粗木棍在锣面上狠狠地敲击了三下,破锣发出嘶哑,刺耳,沉闷的三响。呵呵--郭老是"秀才遇见了兵"啊。俺之所以判断郭老肚子里在骂"先人板板",根据就是"七星落地上"这句诗句尾的三个极其刺耳的仄声也。

      由于以上五个优点,因此俺判定叶帅此诗几乎完美无缺,不愧为七星岩的招牌诗也。

      身边的同学曰:"你刚才讲,朱老总的《游七星岩》是肇庆星湖里最好的诗作;可听你这样一分析,叶帅的诗十全十美,岂不是也成了第一?"

      俺曰:"也可以这样理解也。"

      同学曰:"切--休在我面前抛眼前花也!我还不知道你?喜欢的东西,偏偏要百般挑剔;不喜欢的东西,却又虚假地赞美。你休得跟我兜圈子,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快点给我全都倒将出来也!"

      呵呵--俺解下肩头的"葫芦",准备……

      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虎先生好,逃票看得有趣,又变了谈诗

      脑筋大挪移阿

    • 家园 我觉得哪儿一般

      每次开车去广西玩都要经过肇庆七星岩.

      倒是对面山上的泉水豆腐花不错..

      空气也好.

    • 家园 【原创】三,腹中天地阔

      沿莲池向前行不过数十步,就来到石室岩前。呵呵,在星湖里,"石室岩"这三字有两层含义:首先,"石室岩"是一座岩岛,即七颗星中的一颗;其次,它又是石室岩下的那个岩洞,亦即七星岩中最著名的那个地下溶洞的名字。此岩洞的名称颇多,除"石室岩"这一名称之外,还可称为"黑岩"、"观音岩"、"景福洞",或者干脆就把它叫做"七星岩"。

      石室岩的得名,因为它有一个幽深的地下大厅,好似石头制造的房屋一般。石室岩的洞口并不大,高仅二米,阔不过三米左右。而岩洞之内,却是天地广阔。岩洞里面的穹窿大??,高达三十余米,面积达数百平方米。洞内怪石高悬,奇岩倒影,景色秀丽,宛如地下宫殿。与地面相平的,是一圜地下湖泊与一条地下河流。石室岩是七星岩中能行船的两个岩洞之一(另一个是禾坡岩下的双源洞)。游人可以乘坐小舟,深入洞穴深处,游览观赏岩洞深邃之处的奇观美景。

      从石室岩南洞口乘坐小舟,到地下湖泊的对面北洞口上岸,只见石室岩洞北口高宽开敞,别有洞天。石室岩的北洞口是由于高空洞顶崩塌所形成的,巨大的落石堆积在洞口处。北宋时,人们在崩落的巨石上修建了一座平台,名为"斗魁台"。到了明代,改为现名"璇玑台"。

      在民间传说中,此处乃是神仙出没的地方,曾经有一群美丽的仙女,在台上织锦,因此才取名为"璇玑台"。唐宋以来不少诗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题字,并把它刻在巨石和岩洞的四壁上。使得璇玑台四周,诗文碑刻,琳琅满目,成为一个天然的石刻展览室。陈毅元帅诗中的名句,"壁上题诗句,千年成诗廊",所指就是这个璇玑台。

      在石室岩洞内外题字、赋诗者举不胜举,最早最有名的当数唐代李邕。李邕是谁,有何事迹,知道的人大概不会很多,能记住他的,多半是因为他的名字上了大诗人杜甫的诗篇。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大概就是他了吧。

        

      李邕所书《端州石室记》,刻在石室岩南洞口左侧的一块石碑上。在碑面中央,由于千余年的风吹雨蚀,出现一椭圆形石坑,好象马蹄踏出的圆坑一样,所以被当地百姓称为马蹄碑。"马蹄碑"是广东省的重点保护文物,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它的结构严整、端庄、疏朗,用笔方圆兼使;笔画刚劲、峻拔、有力,自成一体,是七星岩现存所有古碑刻中最为名贵的一块。

      石室岩南洞口右侧的石壁上所刻,与"马蹄碑"相对应的,就是朱德元帅1959年2月来此游览时所作的《游七星岩》诗。以本履之见,这首《游七星岩》,乃是七星岩题诗中古往今来最好的诗篇: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flash]http://mud.our365.net/bbs/UploadFile/2005192345963552.jpg[/flash]

      到了宋代,"诗言志"的传统理念被道学家们上升到神圣的高度。宋人俗语曰:"诗庄词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诗妻词妾"也。词者,妾也;"妾者,接也",自不妨轻灵细巧、纤柔香艳一点也;然而,诗者,妻也,"妻者,齐也",这就被提升到"修齐治平"的道德伦理高度了。呵呵--这些东西,在列位看官眼中也许尽是些枯木朽株,然而在本履眼里,却都是经济伦常也。

      朱老总的这首《游七星岩》,与郭老,陈总的作有所不同。郭老、陈总,以及叶帅的七星岩诗作,所描绘的对象是七星岩的山水风光,尽管陈总说了几句"景福秘地藏","千年成诗廊"之类的话,但诗的重点仍然是外部形象。朱老总的《游七星岩》,所描述的对象不是星岩外部风光,而是集中描绘隐藏在山岩腹地的岩穴。本诗篇幅不长,仅八句四十字,然而,内容却极为丰富,朱老总面对这人间仙境,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即是写景,又是抒情,一石两鸟,语带双关,抒情与写景如水乳般交融在一起,难解难分,是"诗言志"传统发扬光大的典范也。

      诗的一二句是"起",无须解释,呵呵,乃老生常谈也。从第三句开始,警句迭出,意境大妙,其三四句曰: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诗中的"高要地",大有讲究也。首一层意思,"高要"乃是地名也,今天的肇庆市,最古时就叫做"高要",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高要县,县治就在今肇庆市区。到梁武帝天鉴六年(公元507年),高要县升格为高要郡。侯景之乱时,陈武帝陈霸先以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的身份,从肇庆起兵,以后因时聚会,建立起南朝的第四个王朝--陈朝。唐宋时期,肇庆开始称为端州,后来,因为宋徽宗道君皇帝即位前遥封为端王,赵佶称帝之后,升端州为兴庆府,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改名为肇庆府。此外,肇庆还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登基的地方。现在,肇庆为粤西一地级市,高要为肇庆治下之一县(市)也。

      于是乎我们明白了――高要即是肇庆,肇庆即是高要也。

      诗中的"发冲冠",不是岳武穆"怒发冲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草木苍劲,山石挺拔,风光秀丽,河山壮美--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朱老总的这两句诗,首先是写七星岩的景色,"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也。

      再一层意思,"高要地",又是指诗人自己所处的崇高而重要的地位也。朱老总自上井冈,与老人家合称"朱毛";以后,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乃至于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老总从来就没有担任过副职。在领袖可以称万岁之时,唯有朱总司令是有资格与老人家同时而身受此欢呼而无愧者也,这要是放在旧通俗小说中,应该叫做"一字并肩王"的吧。建国之后,朱老总担任过国家副主席,人大委员长等重要职务。由此看来,朱老总所处之地位,不能说是不"高"不"要"了吧。

      于是乎,我们明白了,这一句中"仍是发冲冠"的主语,所指目标有二:其一是指眼前的山岩,其二是指"久居高要地"的诗人自身也。

      同样,这里的"发冲冠",仍然不是岳武穆的"怒发冲冠",而是"火爆脾气","一点就爆", "一根肠子","有啥说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非常非常的不"韬光养晦"的意思,就是非常非常的不"绵里藏针"的意思者也――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这两句诗,除了是描绘七星岩的山水秀丽之外,更是诗人对自己性情、志向的描述也。诗人继续写道: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这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一切内容都已经昭然若揭,往下再做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了。总而言之,七星岩的山山水水与朱老总的血肉灵魂已经融为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即是我,我即是物也。

      身边的同学随着俺一起静了下来,仰望着石壁上的诗句,似有所思。过了一阵,同学说话了:"一路之上,就听你嚼舌头了,这你也评点,那你也月旦,郭老居然骂起‘先人板板’,陈总竟然发现了‘神童燕来’,呵呵,虽说是信口开河,我听着倒也饶有兴趣,继续侃啊,诌啊,怎么不说了,停了?难道是江郎才尽了耶?"

      俺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对郭老,俺是敬中有爱;对陈总,俺是敬中有亲;对朱老总,俺是敬中有畏也。面对其诗,如见其人。读朱老总的这首《游七星岩》诗,如读武侯表,如摹颜卿帖,其胸襟之坦荡,肝胆之忠烈,你我皆只有肃然起敬的份儿也,又安敢信口雌黄?更何况,‘愿为忠臣安可得',朱老总的‘发',已经’冲'不了几天的‘冠'了,你再仔细看看,仔细看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吧,那可不过仅仅是五个月之后啊……"

      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原创】 二,我来游岩遍

      从天柱岩郭老题诗处继续前行约五百米,山路左侧忽现一水池,名曰"莲池"。在莲池上方之石壁上,又见一处石刻,这就是陈毅元帅1966年2月畅游七星岩时,所赋五言古诗《七星岩》,其词曰:

      七星拔地起,洞穴腹内装。

      沥湖环四面,千顷姿汪洋。

      阆风亭欲飞,玉屏如铁墙。

      石室叹钻天,景福秘地藏。

      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对山擎天柱,任人说玄黄。

      彩楼挂其间,飘渺而微茫。

      蟾蜍立水面,仙掌在其旁。

      朝暮两相依,恰似姊妹行。

      禾坡有奇趣,离群守一方。

      高踞而南面,气宇最轩昂。

      我来游岩遍,怡悦荡心房。

      攀岩试腰脚,垂钓话濠梁。

      且喜腰脚健,少壮赞我强。

      谓我尚未老,可以上战场。

      [flash]http://mud.our365.net/bbs/UploadFile/2005149252155025.jpg [/flash]

      陈总的这首《七星岩》,别具一番风韵,乃是一长篇歌行。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七星岩》诗中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写面时, 简洁遒劲,好似一幅疏阔的山水画;写点时,因势象形,维妙维肖,又如细密的工笔写真图。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词句,对七星岩的湖光山色作了细致描写。诗篇结尾处画龙点睛式的评赞,更使得情调欢畅,趣味横生。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诗的开头四句是第一部分:

      七星拔地起,洞穴腹内装。沥湖环四面,千顷恣汪洋。

      开头四句,诗人从岛岩、洞穴和湖水入手,首先勾画出七星岩的大致概貌,并留下无限空间,以为下一部分的铺陈描述做好准备。

      最后八句是《七星岩》诗的结尾部分:

      我来游岩遍,怡悦荡心房。攀岩试腰脚,垂钓话濠梁。

      且喜腰脚健,少壮赞我强。谓我尚未老,可以上战场。

      诗人由喜山乐水的心旷神怡,一直写到自己虽年迈花甲(是年陈总六十五岁),但腰尚强,脚犹健,仍然"可以上战场",抒发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情怀,展示出陈总"唯大将军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将军诗人本色。

      从第五句"阆风亭欲飞"到第二十二句"气宇最轩昂",是全诗的第二部分,也是全诗的重点。七星岩主要由七座岩岛组成,这七座岩岛又可分为四组:东边一组两座岩岛:阆风岩和玉屏岩;中间一组两座是石室岩和天柱岩;北边一组一座名为禾坡岩。陈老总用浓墨重彩,铺陈描摹出多姿多采各有特色的的"七颗星"来,如数家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即令是家居肇庆的人,也未必能够把七星岩各个山峰的名字叫出来,而陈老总偶尔来此,怎么会如此熟悉呢?

      却说陈老总来至端州,刚在宾馆里坐定,好客而讲究实际并且不识时务的主人已经将文房四宝备好,只见省长脱靴,市长研墨,敬请陈老总题辞。

      陈总曰:"呵呵--看起来,你们是早有预谋啊,我就是不想写,也是不行的喽。可是,同志们啊,我一点准备也没有,你让我写个啥子呦?你们当我是郭沫若同志啊?郭沫若同志,我可比不了。郭老是当今著名的大学者,大诗人,提笔写字,吟诗做赋,那是他的拿手好戏。可是我呢,我陈毅是个军人,当兵的,虽然说偶尔也写上那么几个字,可是,一点准备也没有就让我硬挤,那,我是根本挤不出东西来的。你们这不是将我的军吗?在围棋里呢,就叫做"打将"。我陈毅爱好不多,就是喜欢下下围棋。这围棋虽说我们中国发明的,可是,现在却落在了日本的后面,这围棋要是不翻身,我陈毅死不瞑目。这些年来,我在全国到处物色,总算发现了几个好苗子:一个姓陈,家在上海;一个姓张,住在北京。将来,他们一个首先打败日本的九段;另一个呢,更了不得,他要统一全世界的围棋规则。呵呵--这些子事情,我虽然看不见了,但我还是知道的。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你总得让我准备准备吧!好,先把七星岩的旅游地图给我拿来,让我先熟悉熟悉战场环境嘛。"

      旅游图在写字台上铺开了,陈总带上眼镜,仔细地观察了几遍,肇庆七星岩的大致地理情况已经默然在胸。只见陈总用红蓝铅笔在图上画了一个圈,说道:"好,首先就到这里,出发--"

      陈总所登之处,乃是石室岩。石室岩的得名,在于山岩下有一巨大的岩洞。陈总站在石室岩颠峰之上,四处观望。陪同的文化局长手捧旅游图,在身边指指点点。

      向东看,东面一组两座山岩,一座名为阆风岩,一座名为玉屏岩,两座山岩紧密相连,就像是一面巨大的屏风,横在东方。陈总口中念道:"这真是'阆风亭欲飞,玉屏如铁樯'啊--"

      陈总回过身来,向西方望去,只见西边湖水之畔,也是一组两座山岩,蟾蜍岩和仙掌岩。陈总远望着蟾蜍、仙掌二岩,不由得心中欢喜,乃随口吟道:

      "蟾蜍立水面,仙掌在其旁。朝暮两相依,恰似姊妹行。"

      陈总转身面北,手指最北面的山岩,问曰:"那一座山叫做啥子岩?"大家急忙回答,叫禾坡岩。于是,陈总肚子里又有了四句:

      "禾坡有奇趣,离群守一方。高踞而南面,气宇最轩昂。"

      看完禾坡岩,陈总把目光落在对面的天柱岩上,笑着说:

      "对面的那一座山峰,不用问,一定就是天柱岩了。郭老上次对我讲,他第一次来肇庆,就是住在山腰的彩楼中。呵呵,这真是:'对山擎天柱,任人说玄黄。彩楼挂其间,飘渺而微茫啊'。"

      陈总看罢山上的风景,又来到石室岩下的岩洞。石壁之上,前人诗句刻得是密密麻麻。陈总正看得开心,无意间一低头,只见对面水下两大字:"景"、"福"。每字足有五尺见方,随着波光,半隐半现。随行者介绍说,这是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白沙先生的手迹。陈总端详着这两个大字,口中念道:

      "石室叹钻天,景福秘地藏。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回至下处,陈总意犹未尽,将白日所得的诗句稍加斟酌,添上首尾,于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山水诗《七星岩》就杀青了。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