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我的平凡的世界 -- 成奎花

共:💬167 🌺4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对不起,大江第三部因出版原因似乎没有在网上登载

              http://blog.sina.com.cn/ane(阿耐的博客)

              俺有纸书留在美国朋友家,等他看完,俺请他寄给你.俺知道看书看到一半,无下文是非常郁闷的.如方便,请将你的email 地址短信与我.俺有<艰难制造>的全文(此文中人物与大江有某些关联.从年代上讲有衔接.如若单独看,也可以.

              再次说对不起

          • 同感
            家园 同好同好

            尤其是艰难的制造,看着小说,想想自己碰到的人,还有自己所处的行业,尤其是前年那种时候,金融危机来了后的情况,深有同感啊.

        • 家园 这部小说我初中读过,很受教育。
      • 家园 此言有待商榷

        我很怀疑楼上的是否真看过路遥的小说,估计楼上的可能是80后。

        励志没有什么不好。孙少平并不是因为勤奋和善良就能得到田晓霞的爱情的,他们有更深刻的情感基础。当然这样的爱情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理想,但是考虑到故事发生在20多年、将近30年前的80年代初期,考虑到当时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这样的情形并不能认为是作者的刻意杜撰。

        另外,孙少平的境遇很难说是可以用楼上所说的“吃尽人间苦,方为人上人”,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煤矿,继续过他平凡的生活。

        路遥的小说能够成为畅销书不是偶然的,因为他所写的是80年代初期中国的一个断面,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得到了人民的思想共鸣。2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当时的社会到今天已经荡然无存。如果孙少平还在煤矿,恐怕早已职业病缠身。但是孙少平、孙少安的那种与命运抗争,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精神依旧在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向前进。

        • 家园 励志确实没有什么不好的。

          路遥写的那个时代和现在不一样,那个时代是一个混乱刚刚要结束的时代,很多当时发生的事情在现在是不可能发生的,孙少平和田晓霞也是经过很多波折的,而且田晓霞死后,孙少平最后还是回归平凡,这部书我看了不下十几遍了,每次都觉得能被感动一次。

    • 家园 也是我最喜欢的当代长篇小说之一,之二是阿耐的《大江东去》

      转眼见,路遥已经去世十多年,可他的作品还长留我心间,时时为里面的理想主义光芒所温暖。

    • 家园 有些话说出来可能有些尖刻

      楼主MM和益者三友倒像是一类人,坦白讲。

      谈论抽象的文化云云而自诩继承了中华文化滴筒子,真的很多。以路遥的心态来看自己,看理想的人,现实中都那么少。

      • 家园 千万别这么说

        我连自诩文化人都不敢,何况自诩继承中华文化了。我重新看了一下主楼和回帖,没发现任何地方透露出你说的这种豪情啊。我对中国文化和路遥的看法,干脆打个很俗但很适合我风格的比方:

        世界就是一堆食物,文化界是一个食堂,中国文化是筷子,西方文化是刀叉。我呢比较迷糊,吃饭时候心不在焉,吃到一半才忽然发现手里用的是刀叉,再看看周围,到处摆的是刀叉,筷子只在遥远的一个角落里才能发现。于是我很不爽,首先不爽的是自己怎么用刀叉,第二不爽的是中国人的食堂里怎么这么多刀叉这么少筷子。

        人性是一碗汤面,用刀叉对付它就是一个悲剧,但如果用筷子就可以正经吃完一顿饭,是正剧,而如果有人觉得味道好吃的酣畅淋漓眉飞色舞,甚至可以是喜剧,当然也有筷子捅了喉咙的时候,那就还是悲剧。面对这碗汤面,很多中国当代作家坚持用刀叉,但又用不顺手,我看得很烦。人家路遥不这么拧巴。

        你看,这样说清楚了吧

        通宝推:一无所之,
        • 家园 至于人性嘛,不了解具体定义是什么

          呵呵呵,自诩继承中华文化滴当然是给老外讲文化那位。在下只是觉得,楼主mm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相似而已,别无他意。

          中国文化与西方确实思路上不同。但是,怎么讲呢,在下始终认为西方与东方在文化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正如两者在科学上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谓的西方文化离开上帝与诸神就无从谈起了。

        • 家园 哈哈,看到用借吃来比方很是有同感啊

          大学时爱装文青,记得那会儿《穆斯林的葬礼》和《平凡的世界》都挺火,然后和几个MM讨论时居然都不约而同觉得《平凡的世界》更有感觉。后来我终于憋出个比喻:“前者像蛋糕,后者像馒头,馒头虽然卖相差点,但还是更合我们的胃口”。于是博得一致嘉奖,很是得意了几天啊

        • 家园 中国古代的餐具—刀叉勺

          图片来源:《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篇文章里分得比较粗,其实古代就勺的不同用途还分好几种,吃饭时不能混用的。这么绝对正宗的传统文化现今已是荡然无存。

          吃饭这事,餐具固然要讲究,但吃得好不好才更重要,总不能说喜欢一顿饭,仅是因为餐具的考究吧,而不去考虑食物的味道吧?

          当然,如果仅是举例不当呢? 比如说你换个例子,不说餐具,说中餐和西餐。其实我同样能找出例子来证明西餐的某些烹饪方式和古人有契合之处。但这没什么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的文化毕竟是为现代的人服务。

          唉,再深入讨论的话,会碰到你预先祭的一个挡箭牌,就是你题目上“我的”那两个字。这两个字很麻烦啊,但偏偏呢,你的题目前又挂着“讨论”……呃,这个……看得出啊,你这也是老江湖了。

          • 家园 很明显

            怪蜀黍是有文化的人,我要和蜀黍讨论文化,功力就是民科和科学家的区别。但是,我还是要拿出吾爱真理不怕出丑的精神,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有的文化如果追述到过去,只要足够远,总有相似的地方,不是有种说法全世界人民都是某非洲古人的后代吗?就象一棵进化树,每个分支都可以回溯到统一个点,但人和猩猩毕竟还是不同的。

            文化同时还分主流和非主流(请自动屏蔽某些90后),刀叉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已经不是中国餐饮文化主流。如果无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我们就可以谈论中国文化里面曾经在古希腊之前就有勾三股四弦五,但是否可以就此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科学的贡献是相同的,科学在东西方文化里的比重就是相同的呢?

            • 家园 嘿嘿

              首先,有一点要在开始指出,当我们以文化的眼光来打量古今中外的举动,本身就是现代化或者说是西化的行为。

              中国古代是没有文化的。进一步来说,世界古代都没有文化。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大家都这么过,所有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区别于这个体系之外的,与禽兽几希,根本不拿他们当人看。所以也用不上什么文化。

              文化这一概念的兴起本身就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及殖民主义等现代化兴起而产生的。文化的根本意义就是:不同。求同不是文化产生的目的,如果大家都同了,文化本身就消亡了。文化的存在就是为了提供身份认同,分别他者。当然进一步的目的就指向利益,比如说可以通过所谓文明野蛮之分,进步落后之别。当然啦,当一种文化强势到足以涵盖包容其它文化时,也同样会使文化本身消亡。

              而回到当下文化场域中,文化的出现及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从哪儿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俺气定神闲的蘸着口水,翻开下一页,读道:“吗?”

              还是我在上贴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意义并非先验的,也并非是历史的。而是由当下的社会需求所产生出来的。文艺作品正是曲折反映出其产生时代的社会需求,社会风貌,社会意识乃至社会文化。而这和作者是否真诚是没有多少关系,毕竟超越时代的作者我还真没见过几个。

              路遥用他的作品在记录这个时代,你不喜欢的陈忠实、格非、苏童、莫言同样是。而读者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同样参与到记录社会文化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文艺作品还是需要回到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上。如果纠缠于刀叉筷勺之别,以标签代替文本分析,当然也不能说不好,这个你的主题上“我的”两个字足以抵挡,但是,但是,怎么说呢,呃,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