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证:关于氢存储和二氧化碳变汽油技术 -- 鹿萌

共:💬76 🌺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问一下村长

                    碳上应该吸附的是氢分子吧。莫非是氢分子先分裂成两个氢原子再分别吸附在两个碳上?如果不是这样,吸附量应该是2/12=16%吧。村长给说说。

                  • 家园 谈到了存储质量比,但确实没提到这个理论上的限制。

                    今天听此“教授”介绍的是某汽车企业研究院的首席总工,据说在福特呆过,他主要针对实用细节提了许多问题,比如存储质量比,氢负离子的制取难度、成本和安全性,氢负离子的储存条件,用作汽车动力源时如何调控活性炭释放的氢气量等等。

                    “教授”说,存储质量比美国能源部的要求是6.5%,他已经超过了(这次没有说9%);氢负离子的制取便宜、安全、便利(可MS还是要用电,低碳吗?节能吗?);最终应用中吸附有氢负离子的活性炭还是要加10到20个大气压储存(这不是和高压氢气罐一样危险么);调控方面先说利用温度变化,总工说不大现实,等到温度跟上来,黄花菜都凉了,于是“教授”就回避,说这个到应用阶段会再设计和解决的。

                    结果是,总工表示我会向领导汇报的。但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到此为止,应该就是最终结果了吧。

                    难为我一个打酱油的在旁边听得这么仔细……

                    • 家园 卖项目的方法不对

                      没进行专门的工艺设计,考虑现实情况的时候,就不应该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效果很不好。这个人在工程方面经验明显不够,会耽误卖项目的。特别是当听众有专门技术人员的时候,不应该说自己没把握的话。

                      忽悠领导和忽悠技术人员,方法是不一样的。

                      这个总工问的问题很尖锐。吸附的材料控制托附方面,要达到汽车需要的那种频率和精度,还是很难的。

          • 家园 呵呵,我不在科技部。

            只是和省科技厅个别时候打点交道,这次纯粹是跟班旁听的。

            看上去那位官员也是存有很大疑问,委婉地表示希望有更详细的资料拿出来让专家去评审,反复强调“一旦通过”最高有8000万人民币的资助,可是他不给看也不愿申请,说不想和政府部门合作,条条框框太多(可明明是他自己找过去的),直接找企业比较合适,于是介绍了本地区最大的汽车企业给他,现在还没有下文。

            不是我小人之心,经你科普后我觉得他是否真是MIT教授似乎都是个问题,更像是认为中国“钱多,人傻,速来”的那种人……

            • 家园 我也是类似的感觉

              有人认为中国“钱多,人傻,速来”呢

              • 家园 一些做法上来看

                只要你找对了门路,的确如此。

                很多落后技术,淘汰技术,没有前途的技术,甚至骗子技术,也能在中国得到不少资助的。

                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关系比技术本身重要。

                • 家园 唉,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相关人员比我这个万金油还不如

                  我从前的专业与此不相关,现在做NGO更是做成了万金油。但听了那么多忽悠,基本上能有一些基本的判断,不太清楚的事情也知道哪里去找文献,去问专家-比如村长您, :-)。

                  真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相关人员,专业做这些事情的,还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 家园 他说他做到了9%,

        用的是中科院生产的3800㎡/g的活性炭。

        这是他在整个介绍中关于自己技术的为数不多的两个数据。

        二氧化碳变油,他说是利用电厂和工业排放气体以及废弃氢气、工厂废热、现有的炼油装备进行生产。

        • 家园 如果没有特殊改性

          吸附氢的数字值得怀疑。这个问题上,《科学》或者是《自然》摆过乌龙的,色谱上把水的信号当氢气了。

          要看他人重复结果。

          二氧化碳的问题么,废氢用途多了去了,干什么非打二氧化碳的主意呀。经济上没价值。显然对工程问题重视不够。

          • 家园 还是要看实验数据

            活性炭比表面再高,也不能保证一个碳原子存储一个氢原子,就像村长说的,除非在材料上想办法,掺杂点别的元素进去,否则单纯靠碳材料没法突破这个极限,这个是早就有定论了。

            还是要看实验数据,做氢气脱附测储氢量确实容易把脱水峰当脱氢气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