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 方解石

共:💬58 🌺10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客家的俗语是比较有意思的

                                再举个例子。

                                难为。实际上是左右为难的转义。如果你的事情让别人费心了,就是让人左右为难了。为了表示歉意和感谢,就要去难为人家。就是上门感谢。

                              • 家园 客家的俗语是毕竟有意思

                                再举个例子。

                                难为。实际上是左右为难的转义。如果你的事情让别人费心了,就是让人左右为难了。为了表示歉意和感谢,就要去难为人家。就是上门感谢。

                                哈哈。有意思吧。

                                • 家园 哇塞~~~这个是古义吗

                                  真的和通用汉语的差别很大。

                                  我个人有时候也会想,看红楼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的很多语言痕迹今天我们在北方汉语中能够发现,但是水浒传和三国很多语言在当代汉语中就找不到。从那个时代的语言到这个时代,这个过程是怎样变化的?有些东西我觉得可能是少数民族入侵带来的,有些东西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很多现代的用词啊,描述方式啊,语法结构啊,行文方式啊,我能在英语中找到,应当是吸收外来的,另一些据称是日本词语。但是更多的日常的,反而无迹可寻。

                                  或许,就像客家方言一样,还有一些地方,有这种表述方法的孑遗,或者其思路可以提供参考呢。。。。

                  • 家园 这个我倒没见过.
    • 家园 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四)

      我们继续看图说话。

      http://zh.wikipedia.org/zh/%E6%B5%99%E6%B1%9F%E7%9C%81%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

      在维基百科的这个表上,浙江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低谷期,那就是1989、1990年。为何会出现这个低谷期呢?实际上我们从整张表来看,这个低谷期也正是全国的低谷期。这是在8平方事件之后,党内争论走何种道路,摇摆不定的结果。在那个时候全国统一清洗资本主义,浙江的民营经济自然首当其冲。但是,这个低谷并没有持续多久。

      三年治理整顿期间,相对于其它地区,浙江工业增速回落时间较早,回落幅度较大,回落持续时间较长,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990年浙江工业在全国工业尚未回升的状况下先期增长,1991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升至18.4%。浙江工业经受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考验。

      到了1992年,时局稳定了。经济也转好起来。

      这篇文章充分的总结了浙江的对外贸易的结构的发展变化,这个能体现出浙江工业化的部分轨迹。

      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09-10/18/content_17975034.htm

      我们可以从该文中看出来,首先,浙江的经济发展,在1990年之前并不是由外需推动的,也就是说,外贸出口并不是浙江的主要金源。但是,苗头是有的。

      1990年浙江外贸顺差相当于全国的18.4%;。。。。。。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是在1992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出口占比逐年提高。

      也就是说,浙江民营企业在1992年以前主要是靠内需来积累资本的,我们再来看维普的表格,

      http://zh.wikipedia.org/zh/%E6%B5%99%E6%B1%9F%E7%9C%81%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

      在1992年以后,全国转型,1990到1994,人民币从3对1,到8对1这个汇率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确立大规模的发展出口贸易的基本政策,浙江也搭上了车,由于浙江原来的轻纺的基础较好,发展出口的潜力大,利润率高,自轻纺开始,浙江大规模地发展出口贸易。也就有了官方这样的解读:

      “以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为契机,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利用外资的成倍增加、使浙江省再次掀起了工业化高潮。”

      http://www.yuloo.com/news/175745.html

      同时,自从80年代中期始,浙江的产业结构开始了调整,而这个调整仍然是跟上海的优势产业同步的,如机械、电子的迅猛发展。

      要分析浙江的产业发展的变化,可以参考此文。这篇文章写于1998年,所以很能概括这个阶段的发展情况。

      http://www.drri.gov.cn/news_view.asp?nNewsid=234

      要分析浙江的这一时期的优势产业可以看此文:浙江省第三次工业普查公报(1998年)

      http://www.zj.stats.gov.cn/art/1998/10/17/art_189_71.html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浙江的家电生产等生产并不占有主要地位,占有主要地位的仍然是纺织和仪表仪器,这表示着,除了纺织以外,各种产业生产所用的机械配件生产以及围绕这些需要展开的一系列生产和销售,比如纺织机械以及其配件,印刷机械及其配件,工业上所用的泵、阀门、变压器等,一系列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发展比较迅猛。而这些也体现出浙江发展的优势所依托:这些行业也是上海的优势所在。这就又回到月色mm帖子里面的那个河友的生活经验:上海到温州有船,方便请工程师。

      一个地方的发展,一般是有龙头行业,有信息,有资金,有必要的运输业和交通条件,才能发展起来。在浙江,龙头行业在1990年代是纺织和仪表,信息,来源于商品批发市场和上海;资金,来源于原始积累和地方的适当的金融政策,以及月色mm提到过的民间融资方式,这样,浙江就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总结本段:浙江在1992年以后,充分利用人民币贬值为契机,发展了出口业,其最先发展的仍然是轻工业。但是归根溯源,还是在1980年代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发展专业市场,引进产业发展必须的机械和技术。浙江在1980年代依托上海,和邓小平提出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口号,发展起来千千万万的小工厂,农村乡镇企业,在此阶段(1992以后至2000)得到了发展壮大,完成了资金的积累和初步的产业布局。

      通宝推:捷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过去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都没成功

      更何况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呢。江浙一带资本主义的萌芽还要从明朝说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式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当时的机是纺织机,现在这个机在月色同学笔下成了与时俱进的机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呐。

    • 家园 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三)

      由于上面的分析太长,所以我将其精简下,摘录里面的精华部分,然后做出我自己的解读。浙江的童鞋们尽可以拍,我不在浙江,肯定有顾及不到和想象不出来的部分。

      那么我们先讲第一个阶段:

      1979-1982年,浙江以全国经济调整为契机,以补偿性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大力发展传统轻纺工业,实现了浙江工业的全面复兴。从1979年起,将物资、能源、资金和劳动力向轻纺工业倾斜性分配和调整,并以其发展为先导,推动了浙江工业化进程。。。。乡镇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发展,农村工业产值增长1.5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3%上升到23.2%。凭借轻纺工业的超前增长和农村工业的迅速起步,浙江工业企业大力开拓省外市场,在全国脱颖而出。。。。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第15位升至第11位,平均每年前移一位。

      这段总结的很好,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浙江发展的脉络。在1979年之前,全国棉纺织做的好的地区不少,上海,青岛,郑州,都是,在80年代初期,私营企业开始发展,我们家附近的一个有头脑的人,到上海去购买了第一批纺织机械,开始他的棉纺织之路,目前他已经是我们县少有的千万富翁。

      那么为何我上面说的其他棉纺织中心没有发展出来这种纺织业的产业集群,而只有浙江发展出来了呢?难道别的地方的人都是傻子吗?我想不是。

      这个奥秘,应当存在于当年的生产工具中。棉纺织业虽然是到处都兴盛,但是当年,生产棉纺机械的地方,却是屈指可数,而上海,当然是当仁不让的全国的中心。浙江,又有生产传统,这二者一拍即合。

      在月色mm的帖子里有人提到,浙江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为何是杭州和温州的问题,说是因为这两地有客船,便于从上海请工程师。事实上,港口不仅可以上下人,也可以运输这些棉纺机械。虽然浙江沿岸的这些港口浅,很多不能用作停泊集装箱,在那个年代,用于运输机械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水路是机械运输的最佳方式(汽车从上海运输机械到内地的困难可想而知,那个年代只有少量的国道,而且路面条件差,运输业也不发达,火车又不能方便地提供给私营小企业,因为车皮太难弄到了。而且,那个年代,由于资金的不充裕也支持不了庞大的运费开支。

      • 家园 水路运输有这么重要吗

        不好意思,不是我专门喜欢挑刺,主要想补充我的一些看法。

        宁波和上海的关系很近,但是温州和上海可没那么近。以前沿海客运还发达的时候,上海有两个客运码头,分别是十六铺码头和公平路码头。去宁波,舟山沈家门和长江沿岸的在十六铺,去温州,马尾,青岛,大连的在公平路。就是说上海到温州算比较远的航线了,规定航行时间是22小时,经常开到24小时,就是一天一夜。水路运输对汽轮机,发电机,大型纺织机械等大机械是最合适的运输方式,但是普通机床等小机械火车和卡车都更合适。温州起家靠小作坊,没什么大机械,所以这水路运输和卡车运输当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没火车。

        • 家园 但是如果你在内地,尝试下收费站

          我想你会更喜欢水运的,而且当时内地的公路不好,车也很慢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家人去南京,车开了一天多。那是88年的事情了。走在路上,在蚌埠附近,车好像走错路了,前面是一个农村的小桥,断掉了,小河里躺着一辆面包车。那天有月亮,司机发现了,就及时的掉头,要不是我们也掉进去了。那时候我非常害怕,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想想看当年这样的交通如何支持内地到上海去购买仪器设备工业材料,这样的交通如何能保证及时对外商交货,如何沟通。这样看来浙江多少还是要好点的。

          而且,当时的公路运输力量,内地很少。那时候不像现在到处是私人的卡车,当时估计连车都找不到,或者过路费太高,不足以支撑微薄的利润。想想看吧,四十公里左右就一个收费站,每个收费站起码要个一二十块吧。

    • 家园 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二)

      为了更好的分析浙江经济发展的过程,我想先请河友们不厌其烦地读一段文章。该文中将浙江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段,我想这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我乱七八糟的分析和猜测一通好多了。

      http://www.yuloo.com/news/175745.html

      1979-1982年,浙江以全国经济调整为契机,以补偿性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大力发展传统轻纺工业,实现了浙江工业的全面复兴。从1979年起,将物资、能源、资金和劳动力向轻纺工业倾斜性分配和调整,并以其发展为先导,推动了浙江工业化进程。1979至1981年,浙江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0%,比同期重工业年均增长率高出8.9个百分点,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0.2%升至65.1%。乡镇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发展,农村工业产值增长1.5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3%上升到23.2%。凭借轻纺工业的超前增长和农村工业的迅速起步,浙江工业企业大力开拓省外市场,在全国脱颖而出。1979-1982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比全国平均高出9.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国首位。1980年增长率更是高达33.3%,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2.9%升至1982年的4.0%,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第15位升至第11位,平均每年前移一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从1979年的35.3%提高到1982年的37.4%,并在1980年超过了农业。

        1983-1989年,根据改革进程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浙江及时调整单纯依靠传统轻纺工业增长的倾斜战略,将工业发展立足于省内省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循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加工型产业结构,1988年进一步扩展为“国际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经历了1982年的短暂低谷之后,浙江工业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到1985年增长率高达35.0%,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从1983年到1988年,浙江省工业年均增长率达20.8%,比同期全国增长率高出7.4个百分点。浙江工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跃升至第7位。从1983年起,农业占GDP的比重降至1/3以下,工业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工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标志着浙江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这一阶段,伴随着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农村工业化勃兴。浙东北地区社队企业(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这几年达到高潮。个体、私营工业也开始发展,在浙西南出现了农村专业市场和家庭工业相结合的工业模式。1984年非国有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国有工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既成为浙江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也成为浙江市场发展的重要催生力。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机制的变化,工业结构以发展家庭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为主导,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升级,重工业向加工业和新兴产业调整。同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资的利用和技术引进,也大大加强了浙江工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

        三年治理整顿期间,相对于其它地区,浙江工业增速回落时间较早,回落幅度较大,回落持续时间较长,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990年浙江工业在全国工业尚未回升的状况下先期增长,1991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升至18.4%。浙江工业经受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考验。

        1979-1991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从55.6亿元增加到4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倍。工业总产值从158亿元增加到1801亿元,年均增长20.1%,增幅居各省市区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5位提高到90年代初的第6位。农村工业总产值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6%上升至1991年的48.3%,接近半壁江山。

        (二)1992-2001年,全面工业化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条条框框束缚的破除,为整个工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浙江再次掀起工业化高潮,工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模、结构、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八五”中后期,浙江工业抓住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以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为契机,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利用外资的成倍增加、使浙江省再次掀起了工业化高潮。1992-1994年,农村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6.7%、73.8%和57.2%;农村工业总产值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48.3%迅速提升到1994年的63.5%,对浙江省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89.3%。农村工业化高涨促进了浙江省工业跳跃式增长。1992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增长26.6%,1993年增长35.3%,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增长纪录。针对全国性经济过热和经济秩序失调等问题,1993年,中央采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1994年起过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开始平稳回落。由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式掌握较好,没有出现以往经济调整中的大起大落。1995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46.3%,工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4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1%。

        进入“九五”时期,浙江工业在适度从紧的宏观环境下运行,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增长质量逐步提高。1998年,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浙江应对挑战,把握转机,迎难而上,实现了工业增长目标。当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净增25.3亿元,居各省市之首,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10。1999-2001年承接企稳回升势头,工业继续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在这一阶段,浙江工业化进程向更高水平推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产生较大转变;二是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工业产品出口和利用外资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三是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四是工业增长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进一步创新,企业技术进步稳步推进,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初,浙江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2001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6%、5.8%和38.6%,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1%;全社会劳动力中,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66.6%。这些标志着浙江工业化进程已处于中期阶段。

        (三)2002-2008年,新型工业化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工业发展战略,浙江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2年,中共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构筑产业新高地”的目标,要求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围绕提升产业、扩大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建设“数字浙江”,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些目标和要求,为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了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有浙江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决策。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浙江工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主体的浙江工业,逐步走上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2002年以来短短几年间,浙江工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一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经济发展有新的突破;四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科学发展的推动下,浙江工业向又好又快发展方向迈进。2003-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成为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尽管受到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企业通过改善管理和经营方式,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年均增长分别为21.1%和22.9%。

    • 家园 机械加工业当然不是浙江挖掘到的第一桶金.

      我也没那么说过.各种"小生意",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各种"市场",继之以"市场"与"制造"的互相推动才是根本.这即使是文革时期也没有绝迹.应该比别的地区控制要松.

      但是为什么会比较"松",这也是跟浙江人的"个性"分不开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