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 方解石

共:💬58 🌺10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个人觉得民风有别但是跟您所见略有不同

              河南那边的确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以前是光说不练的类型,现在改变了,以我们那边为例子,见面聊的话题主要两个,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孩子教育的。目前见面多半也是谈挣钱,但是普遍会留一手。为啥呢?主要还是机会不够多,钱你挣了就没我挣的份了。这点跟浙江比起来是大大不如的。但是,做生意有时候就是互利的事情,你把别人扶起来了,有的时候不一定是互相竞争,也可能是互惠互利。

              江浙方面,我所知道的,见面谈钱是比较普遍的。但是热心公益,我在江浙看到的不如间接在广东接触到的多。举个典型的例子,我妹妹在广东顺德上学,顺德的大小学校,基本上都有捐资。我妹妹所在的学校,民间是捐了三个多亿的,这个在浙江估计也很少。在顺德,很多学校都是以某个香港的富商或者当地的富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广东人排外多少有点,不过我妹妹觉得还好,也并非不能接触。但是我表妹在浙江嘉兴上大专,她就明显感觉到排外的倾向。甚至有同学当着她的面直接鄙夷地跟另一个人说:“她一个外地人,你跟她扯这么多干嘛。”我表妹很愤怒,但是忍下来了。

              至于治安,我妹妹在广东顺德,觉得还好,可能广州、东莞等地差些。我去过温州,温州的治安是不太好。但是到宁波感觉还可以。地方文化我觉得也是浙北发达些,浙南的文化不是很好,宗教势力倒是不小。不仅仅是寺庙多少的原因,有次跟朋友在吃饭,聊天的时候我说我不喜欢基督教,朋友就在看左右,一副警惕的样子。

              江浙方面,我感触最大的不是您所说的这些商业文化,恰恰是月色mm提到过的,对资金的利用能力。

              我没有觉得江浙公私清楚。有些事情也蛮不清不楚的。这从浙江的家族企业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家族企业财务啥的都是混着的,当然这些年好的多了。不过这个可能也是发展的必须阶段。

              我bf原来所在的单位(在温州)出野外,他们为了面子问题都买30万以上的车,越野车,商务车,轿车,很多车都是70、80万的,车主要用于接待上面来的人而没有多少用于基层使用。结果是本来可以买好几辆车的钱只买一辆车,而单位里面出野外的组多,一般一个组两个人,没有那么多的车,出野外的时候都是租车,一天一两百,只有从单位到驻地偶尔用一次单位的车。每天租车,一租就是几个月,也够贵的。而跟他们在一起干活的老外,用车都是用自己买的,买个十万左右的能开就可以了,出野外都用自己的车,一年省下不少钱。此外,他们单位那些人照样是公私不清不楚,部门领导安插自己的人马,小政治搞得不亦说乎,接待要叫小姐(有时候不好意思既卖艺又卖身就只陪陪唱算了),还可以报销。宁波那边可能好点。反正温州的情况,跟您说的相去甚远。

              山东人在某些方面是最傻的,我这样说不知道河里多少山东人要骂我。但是这是我所见的事实。我宿舍有个女孩子她舅舅花了5万包了一个小山头,开始想建度假村,后来怕投资收不回来就放羊,几百只羊找了一个老头看,工资按月发。结果是这老头对这些羊超差,据说羊吃不好,老生病,干了一年居然没有挣钱还赔了钱(也真是人才,据我的估算,一年一百只羊少说也能赚个一两万;他养了二三百只,怎么也该赚点啊)。如果这生意叫河南人或者南方人来做,都肯定会设计一个奖惩制度,叫这老头偷不了懒,心甘情愿的干的。

              • 家园 温州的一些现象也有历史原因

                我在其他帖子里提过不少次,温州,也可以扩展到浙南,历史上相对贫困,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又不管,所以文教事业上跟浙北有差距。我来自温州农村,我父母辈的女性长辈基本上是文盲,我的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堂姐和表姐也基本上是文盲,男性亲戚绝大部分小学没毕业,跟我同辈的除了我和温州市区的几个表哥最多初中毕业。这在温州农村是常态,而原来温州市区就鹿城一个区,人口二十万左右,所以我们原来在教育上太落后了。记得我92年高考,温州上榜人数排浙江第四,算小小的胜利了,可温州的人口数量在浙江排第一位,刚好比杭州多一点。

                教育上欠了债,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譬如暴发户的行为方式,攀比之风,色情业等等。很多人发了点财之后,生活失去了目标,所以吸毒问题在温州特别严重。但是这些问题全国都存在,也不算温州的特殊风景线。

                我非常不同意你对温州宗教风气的看法。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温州基本保持了农业社会,对一些传统东西保持得比较好,其中包括宗教信仰就一直没断,XX功在我们那里根本没有发展的土壤。所以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尽管我本人仅仅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祖宗信仰而已。改革开放后,温州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只能依靠自己,家人和朋友,有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无助,这时候指望一下神佛也是不错的精神依靠。

          • 家园 我一直就觉得一般人智力是差不多的.

            一个外地孩子要是从小在浙江长大,那么也就跟浙江人没有区别了.很多外地人看来天方夜谭的东西,在他看来也理所当然了.

            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走马观花是不行的.

            所以我只说浙江如何如何,不说外地如何不如何如何不如何.即使我也去过些外地.也知道一些外地人在本地一些事情中的比例.

            我知道的一些外地不如何不如何的事情,倒是一些回贴告诉我的.

            • 家园 才女来了

              我只是个人觉得江浙人相对更好和外人接触不排外。福建广东人还有个言语沟通问题。

              去宁波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有点类似北京,安全感,至少不会看见外来人就围住不放。这一点与去青岛、威海、西安等地不一样。第二是宁波人是分区域居住消费的,等级比较分明。不同层次的人生活在一起,各走各的路。之间不会挤压。其它地方没这个感觉。如果比较明显的话,就是去了广东的老城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你,就好像,母鸡护住自己的领地一样。但是宁波不是这样,你压根就不会去这家店或那家俱乐部。门口一看就清楚,这是不是你来的地?

              • 家园 说到分区,上海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一片居民区住户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大家上同一所学校分同一个班,相邻区域的居民就要孩子不要与其来往。“不要和野小孩玩。”

                如果听说哪一片居住区高级,比如说建国路、高安路,大家会去看看西洋镜,赞叹一下窗子里传出来的小提琴或钢琴练习曲,回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种心态大概就文革初期打破了一下,后来就很快恢复常态了。

                老人常说,不入同一个门,不说同一种话,他们是他们。

              • 家园 这个"分区域"啊,我觉得其实是说明宁波各种人口

                没有广东杂.大家对本地都比较熟悉.

                在宁波人眼里,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今天看你比较落泊,明天,说不定你因为读书或者生意就成了"体面人"了呢.

                不要叫我"才女",哪有才女整天"生意"啊,"钱"啊的.呵呵.

                • 家园 在浙江只要不穿得太落魄了,

                  谁分得清是老板还是打工的?

                  大老板反而可能穿得很随意,走在大街上不认识的人一般没法从穿着上看出他们的身家。尤其对我这样没眼光的人来说,下企业时根本分不清人家老板穿得高档货跟俺的地摊货有什么区别。

                • 家园 呵呵,不好意思,提个小问题

                  不是跟你找茬啊,据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不一样。陈胜吴广,是谎称自己是扶苏项燕起义的,所以他们其实是在问大家:“王侯将相的后代,现在还有活着的吗?”然后自问自答,说,“我们就是!”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因为看到你写的,突然想起来这句话,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怪怪的,再想想,觉得其实这样解释反倒比原来的合理,不知道你的感觉呢?不过我也忘记了这个解释是在哪里看到的了。

                  • 家园 好像你理解错了吧

                    大丈夫不死也就算了,要死就有名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草的?

                    我们客家人就是这么说的。

                    • 家园 这个不是我的理解

                      是某个人的理解,好像还是个不算差的人。我只不过是看到了转述下。

                      因为现在有些人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跟过去的不一样,而这些理解其实也有道理。我记得南怀瑾就有不少这种解释。比如有个解释,《论语》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我记得他的解释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了,说:“想第二遍,就可以了。(不用想第三遍了)””而我们现在通行的解释是,孔子说:“再想三遍,也是可以的啊。”

                      • 家园 好像不是吧

                        孔子说的就是:想一下就可以了。这个不是说什么多少次的问题,而是认为他思考过多了。没必要这么累。

                        • 家园 在网上搜了下,发现现在通行想两次就可以的解释了

                          但是不知道这个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我是看到南怀瑾的解释,才发现现代很多解释和过去不一样的。

                          具体到陈胜吴广起义的解释,我倒是觉得,那个新的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则的话,陈胜吴广也没有必要诈称扶苏和项燕了。您觉得呢?

                          • 家园 我对古文理解是按生活经验来的

                            不好说。古文,言简意赅。如唐诗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理解不一样。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说,古文怎么理解,最好的就是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去理解。客家人的文化最接近秦代。理解这时的文章就要看日常生活用语是怎么说的。

                            他举了2个例子。

                            1 虚左。为什么虚左?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干事。虚左表示尊重。如果落座,你为了表示客气热情,你要夹菜给尊贵的客人,若是客人坐在你右侧,你怎么夹都是别扭。所以一般落座是左为上。比如坐马车,马车夫也是虚左,后排的座位,左侧就是高贵。因为马车夫扬鞭影响视线。但是其它情况,确是右为贵。

                            2 项。 平视。就是面对面看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能够面对面看,就是表示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卑下的是不能平视尊贵者。莫敢项其背。就是连他的背影都不敢平视。害怕或者敬畏到了极点。我们客家人常说项人。一般的理解就是上门说理(吵架)。就是敢说你的不是。这是需要平视。没有对等的心态,敢上门吗?

                            前些时候,网上有人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有误。认为不是和平主义。我不好说什么:按照我们日常生活的理解就是:还没打就输了。意思是还没有面对面较量,就输了一着。

                            • 家园 果然是与众不同啊

                              可惜我现在的经验值不够了,暂缓送花。

                              客家人的很多习俗确实有意思,不过您作为保留文化比较好的族群可以这样直接理解,我们估计就得放在那个年代的语境下去理解了。因为毕竟北方的汉族在多少年的发展中,文化断层过。有些俗语的确很有趣,比如您提到的那个项背,呵呵。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研究这个的呢,这些语言文化比较值得保留。

                              • 家园 北方的文化从来没有断层过。

                                北方人的文化,只是因为天灾人祸等因素,没有了具体的文字性的传承,但已经深入骨髓,可以说,那已经不是文化,演变成一种伦理。文化是后天的,需要“主观能动性”驱使,而伦理则已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本能”。

                                这种文字性的东西,主要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专利,对于普通百姓,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或者有条件去学的,但不能就此就说明他们没有文化。他们的文化基因,来源于自然的镌刻,再经过父辈的亲历亲行,而非孔教式的灌输。

                                因此,在农业文明的中国社会,我并不认为士人就多了不起,就算今天被万人追捧的宋朝,也不例外,当然,YY无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