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应该不是吧

        明清时期艺人地位低下,唱戏的不见得比青楼里的社会地位强多少,但明清是正是中国戏曲大发展的时期。

        八十年代,能进文工团可是一件美事啊。

        拿我自已来说,要不是被我妈提溜着耳朵回去参加高考,我可能就在武警的一个文工团里吹小号啦。

        其实就是浮燥,前面由于意形态的原因,想模仿也没敢大大方方模仿。到后来就给人形式挂帅的感觉--比如摇滚乐,它在中国从硬摇滚直接跳跃到punk时已经不成样子了,毒品的包装纸倒是散落了一地。

        主贴提到的花儿乐队,在走流行(主要是Dance Pop)之前就在玩PUNK,越来越看不到出路时,几曲欢快的流行歌曲就火起来了。花儿的抄袭非常明显,他们反衬出张楚这拨人的艰难(郑均后来走Alternative路线,比如对Coldplay有一些模仿,走的还行)。09年花儿乐队做一个北京台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唱大张伟突然魂不守舍,言不及物,汗如雨下,连主持人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最终不得不中断访谈。

        此景被网友普遍认为是毒瘾发作,但花儿方面否认了此说。

        视频:花儿乐队大张伟 访谈节目疑似毒瘾发作

        跟隔海相望的日本相比,中国在流行音乐上的发展是落后一大截的。

        90年代中后期中国摇滚渐渐坏死的同时,在香港发展的王菲却唱出了一曲极为舒展优美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那作曲,那配器,还有王菲晶莹剔透的声线。我特别喜欢的是弦乐的齐齐顿音和间奏中行云流水般的钢琴琶音,完全就是后人评述苏轼的那种意境和情怀--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古词今曲。

        它开启的是一扇锁闭了太久的大门:中国风。

        别小看了周杰伦,人家也颇有一些不错的尝试呢。

        我非常喜欢谭盾,他在夜宴里的作曲相当漂亮。腾格尔演唱的越人歌,谭盾和腾格尔对先秦诗歌古雅风范的把握,令人称赞。

        • 家园 涅个但愿人长久是邓丽君的

          流行,就是那么回事。

          四大天王的歌不就翻欧美日本的?

        • 家园 还有一个原因

          中国的教育体制里,很少鼓励原创性思维

          不光是音乐方面,就是诗歌,作画方面的原创性都很少啊

          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包括家庭和学校,对于原创性思维不鼓励

          听话是好学生、好孩子

        • 家园 浮躁是表象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缺乏积累。流行乐、摇滚乐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太短,积累不够,加上急功近利之辈一味盲目模仿,流于表象。

        • 家园 但愿人长久是口水歌

          邓丽君原唱......n久前就有的歌了,鲜花不要都送给了王菲

          • 家园 邓王两个版本区别挺大的,不能以口水一概论之

            我自已就是听着邓丽君长大的,但第一次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好象是在1996年。我只记得当时新租一套房,正坐在梯子上刷墙,电视还是收音机里传出这首歌来,我立马在半空中愣住了。听完后然后扔下刷子就跑出去买磁带,当晚就把伴奏全谱记下来(“扒带”说的就是这种事)。

            比较是很好的欣赏音乐的方式,到今天仍然可以对比两首《但愿人长久》。它们虽然在配器上目的相同(连乐器都基本一致),但不同的节奏型,不同的和弦运用带来的是大不相同的色彩效果。

            邓版很注重留白,基本上以钢琴和弦打底,很淡,配乐的主题也主要在钢琴上(弦乐大部分时间只起附属作用,并不引导),看似散落的节奏充满了诗意,这种配法成功地营造出清雅的效果,象极了诗朗诵的配乐。

            王菲的版本,同样的钢琴和弦乐,但运用更成熟灵活,张驰有致。特别是对应“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这一排生动描写月光的词句,弦乐一字一顿而后铺撒开来,正是月光如水,穿过门框和窗棂稍遇阻隔但最终银光泻地的境像。这个版本中配乐的主题不象邓版那样在前奏出现,而是在间奏出现,而且这个主题的出现令人百感交集--钢琴以轻快的分解和弦轻轻烘托着弦乐主题,如同月色中弥漫的薄雾般缓缓升起,而已身则象闪着鳞鳞波光的湖面,任你的视觉飞掠而过。之后它便加入弦乐,使主题加强,并最终得到升华。

            我并不是一个有强烈乡情的人,但这个间奏曾让我热泪盈眶。

            张学友也翻唱过《但愿人长久》,他使用的是王菲版本的配乐主题,和邓丽君版本的清雅方式。

            拿苏轼的词来套的话,如果说邓丽君的版本是“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那么王菲的版本则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对比之下,王菲的版本散发出来的是一种体味过人生冷暖而热情不灭的成熟风范。如果你手边正好有键盘,你就能加入他们的主题:重亲情而达观。当它在你的手中响起,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

            通宝推:bayerno,
    • 家园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好歌不断,是为一高峰

      胡松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SXVuvCYQ0&feature=related

      甚至样板戏也是艺术造诣极高。谁能说样板戏不是“流行歌”?

      所以讨论时,最好先Define。因为Define,可以里清思维里的一些预设条件,这样谈的就更有效果。

    • 家园 汉族从来不是一个能歌的民族。

      大家不要拍偶,这是高晓松说的。

      • 家园 宋词啊宋词

        宋词原本可都是歌曲呀。

        姜夔有几个词牌的曲调很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比如说《扬州慢》,听起来给人的感觉还是相当好的。

        • 家园 古曲里保存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乐思和灵感

          审美趣味以及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 家园 不能歌的民族怎会用歌唱来叙事--戏曲

        但是,古有礼崩乐坏,当代有十年浩劫。

        再有就是,整齐划一这种事搞得太久,注定会扼杀创造力。

        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确实问题很大,从一开始就是仿西的(那会儿人夸你打扮得好,说你“很洋气”),底气严重不足。在此也正好提示楼主,千万别忘记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张蔷(《爱你在心口难开》)。

        而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连第一第二波的中国摇滚都已经死在了沙滩上,刚满十岁的中国流行音乐无比空虚,革命歌曲大联唱应运而生,它印证了一个最无聊的、与音乐根本无关的音乐现象。这就如同李宇春,我一个玩噪音的试验音乐家朋友说得好:李宇春的一呼百应是现象,不是音乐。

        没错,2000年代开始后不久,全国最流行的是号称“长途货运司机御用歌手”的刀郎,此人在音乐上唯一的特点就是百用不厌的装饰音6(如6i6、676)。本来没有技巧就不用技巧,倒也图个直爽淳朴,他偏偏又要玩那点可怜的技术,结果搞砸了一大堆好民歌。王洛宾在天有灵,非气得从坟堆里跳出来不可。

        我们应该同王洛宾一起感谢刀郎一件事,他至少没翻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是多少人心中的多声部小合唱经典啊。

        这样的中国流行乐坛,不抄才怪。

        别说乐坛,在一个学术论文抄来抄去、网民发别人的文字很少注明转贴的国家,抄点乐谱算什么。

        • 家园 刀郎的歌非常好啊

          至少比半个月亮爬上来好听的多...

          刀郎的歌抄谁了?怎么没听说过。

        • 家园 吓得我一激灵

          我们应该同王洛宾一起感谢刀郎一件事,他至少没翻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是多少人心中的多声部小合唱经典啊。

          从来没想过,被您这么一说,联想了一下,吓得我一激灵。

        • 家园 你是个音乐纯洁主义者

          你认为音乐有跨地区、跨族群、跨阶层的绝对高下标准。

          其实音乐就像语言一样的,不同的族群有不用的语言,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口音和用词。刀郎和李宇春有他们自己的群体。

          刀郎唱《半个月亮怕上来》并不是他一唱这首歌就归他一个人私吞了。所有的人都可以去唱嘛。刀郎唱了,别人去买他的带子下他的歌,这是别人认可他唱的这个方式,你也别像给拦路抢劫了似的。

          还有,我觉得很奇怪,摇滚爱好者似乎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爱好摇滚,否则就身上少长了点什么。我真不理解这种盛气凌人的爱好方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