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5·12”亲历之一 -- 潇洒书生

共:💬66 🌺77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5·12”亲历之一

    青海玉树刚刚大震,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两周年又快到了。总想写点什么,不仅仅为了纪念,更多的是为了不能忘却。

    当“5·12”特大地震袭击发生的时候,我正在距离震中只有七十公里的一家单位工作,毫无疑问,经历了一些事情,由此也有不少感慨。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身处灾区的我们都成了灾民。

    说句实在话,尽管当时余震不断,险象环生,能够挺身而出组织救灾的还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干部。

    在我的所见所闻中,平时并不怎么招人喜欢的多数干部在这场灾难来临时,还是基本做到了先公而后私。虽然,地震的威胁并不给任何人发放“豁免证”,但,真正率先从剧痛中清醒过来,成天忙于张罗救人、救灾的还是大大小小的干部。另一方面,确有少数干部在灾难中有自私自利的表现,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对干部群体形象仍无多大改观。我想说的是,真正为民办事的干部或在灾难中舍己为人的干部,仅仅因为其身份为“干部”就可以被人视之为丑类,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原因发人深思。

    在我的工作单位,多数干部在地震发生后都能够服从指挥,认真地承担救灾、复产等艰苦工作。我认为,他们如此的表现并不主要因为其素质有多么的高贵,恰恰是因为他们还记得自己的“干部”身份。

    面对时艰,一些人的表现出人意料。白水河派出所警察刘小林身处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但他在关键时刻没有退缩,而是成天忙碌于救灾救人。温家宝总理在抢险现场接见了他。据说,他好几天都舍不得洗手,因为温总理握过这双手。刘小林原来在企业干过保卫工作,熟悉他的一些人都不大相信他居然如此勇敢。其实,许多人的内心还是有善良的一面,也会有出人意料的英雄之举。还有一位名叫粟斌的熟人,他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带着妻子和一位朋友主动进入到当地灾情最严重的银厂沟,协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刨土救人、挖坑埋尸,没有叫过一声苦。后来,同伴将粟斌的事迹透露出来后,仅仅因为此君过去跟领导有些不对付,不少人还以为这是编造的故事。在部门联席会议上,我主张派人调查以澄清是非的建议获得通过后,有关部门最后的调查结果让所有的员工对粟斌的义举既惊讶又佩服。

    灾难面前,一些平日并无英雄风范的凡夫俗子展示了其人性最灿烂的品质。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惊魂稍定后,又毫无顾忌地显示其一贯的性情。据一些志愿者介绍,在灾民安置点,有的人嫌方便面不好吃,一再闹嚷着“老子要吃回锅肉”;在有的安置点,志愿者忙得满头大汗、脚不沾地,当地受助的干部、百姓只是呆在一边 “看热闹”。当全国各地来人救灾时,本地的一些有钱人则携带家属远走海外“避难”。

    媒体中人喜欢装深沉,那段时间的宣传总说“5·12”对人们的心灵是一次洗礼,苦难中迸发的互助精神也让人的灵魂得到纯洁。其实指望透过灾难来升华人们的情操品质,不能说是胡扯,但很不可靠。我认为,不论何人,只要大难临头的表现得像个人样,那怕只有一段时间或只有一次,也应尊敬这一次或那一刻,拔高或苛求都是伟大的空想。

    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关注有关的宣传报道活动。实事求是地讲,国内媒体全方位的报道,为抗震救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一些主持人居高临下的姿态和一些宣传内容的煽情言辞,使我感觉不很舒服。作为幸存者,对于虚伪很反感,而对真性情、真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之“5.12”亲历元宝推荐:神仙驴, 通宝推:豫让,渡泸,afdsjl,懒龙,思炎,一无所之,老光,老老狐狸,胡丹青,方恨少,隔路山贼,acxp,kk,故园湾里,
    • 家园 亲历者花
    • 家园 【原创】此情可待成追忆──“5·12”亲历之三

      “5.12”特大地震所带来的艰难困苦,对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品质、能力、信念的实际考验。

      这场地震发生的第三天下午,我向远方的朋友们发出了这样一条短信:“汶川地震,川西地区损失甚重,贫困群众因居所简陋更添惨痛。我所在之处至今大小余震不断。单位遇震略有损失但尚无人员伤亡。兄弟等正在单位辖区夙夜值守,以保员工平安。”这封短信透露的信息,让一些朋友读出不同味道。

      我所在的城市之管辖范围,在地震的猛烈肆虐下,就房屋损坏程度而言,乡镇住房的损失普遍比城市住房的损失要加倍严重,山区农户的损失普遍比城镇居民的损失要加倍严重。换句话说,尽管面临的生命威胁是一样的,穷人与富人的生存机率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居住条件、住房质量上,贫富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我所在的单位员工住房大多新建并自成小区,住房只有面积宽窄大小不同,建筑质量并无优劣差距悬殊,所以,才会出现“同样遭遇,不同损失”的后果。

      我们单位的领导成员都没有组织过指挥抗震救灾的经验,但,实际的表现还是可以用“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来形容。遇到如此巨大灾难,我们没有惊慌失措,凭借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经验,很快就成立了组织指挥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清晰了任务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天以内就开始谋划、落实有关生产恢复、生活保障、安全防范、疫情预防、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对外联络等等重要事项的具体部署。实践表明,这些作为是有效的。

      我这段难忘时期是如何表现的呢?在本人的年度述职报告中有过一段概括:“在‘5.12’大地震发生时,自己想得最多的还是员工和家属的安危,并在第一时间前往生活区检查住房受损、人员受伤等情况。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按照分工要求,组织落实了地震后安全、稳定工作预案的启动、实施,协调、处理了单位与当地政府及公安部门的良好关系,花了不少心血确保了企业辖区的人身财产安全;组织实施了居民住房、帐篷区域、公共设施的维修、清洁、防疫工作,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组织有关部门采购、发放了70多吨慰问物资;组织完成了几百万元的在册员工工资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预支工作;参与组织开展抗震救灾期间的思想疏导、舆论引导工作,保持了人心稳定;指导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迅速投入地方的救灾、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企业内保大队、民兵应急分队昼夜守护要害部位、巡逻所辖区域,确保了一方平安;组织纪检监察人员,对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执行任务的表现进行效能监察;受单位委托,负责每天对外信息报送的定稿、把关,认真而真实地做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组织落实保密安全工作,确保了密码传输、密件管理的万无一失……”这段述职表述,虽不生动,确也真实。

      对于家人、对于朋友,我深感内疚。在地震发生到恢复生产的十几天时间里,我基本上很少与家人呆在一起,也多次谢绝了朋友们相邀出行的好意。年近八旬的父亲当时身体已经很衰弱了,可我几乎没有专门前去探望过,把父母的安危寄托于兄嫂的尽心照顾上。倒是老人家拄着杖专门来看望过我,叮嘱再三。不久,父亲就驾鹤西行了,我即使使劲再想补偿什么,已不可能了。每念及此,我心痛极、痛极、痛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12”特大地震发生迄今已经两周年。当时当地所迸发的那种互敬、互助、互爱的真情、激情、热情,在人们的心里究竟还有多少存量呢?我看,已经不多乎哉!在道德、文化、制度、机制并不向好改善的名利场上,浮躁替代朴实、卑鄙屏蔽高尚的俗气俗风依旧喧嚣尘上。

      在大张旗鼓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氛围中,我认为:与其说上一些永远正确却言不由衷的空话,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倡导人们凭良心、良知为人、立言、做事,因为真正促使人们能够择善而为的内在驱动力,还是这些很本色、很朴素、很管用的精神路标。

      潇洒书生:【原创】特大地震期间的幽默关怀──“5·12”亲历之四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之“5.12”亲历通宝推:老老狐狸,南京老萝卜,故园湾里,
      • 家园 自古忠孝难两全。仁兄尽职便是尽忠了。

        "年近八旬的父亲当时身体已经很衰弱了,可我几乎没有专门前去探望过,把父母的安危寄托于兄嫂的尽心照顾上。倒是老人家拄着杖专门来看望过我,叮嘱再三。不久,父亲就驾鹤西行了,我即使使劲再想补偿什么,已不可能了。每念及此,我心痛极、痛极、痛极……"

      • 家园 一生铭记那一刻──“5·12”亲历之五

        惊心动魄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迄今两周年了。

        如果问我:你在“5.12”大地震发生时做了些什么事?我的回答是:尽了义务。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4分,我走进了办公大楼三楼自己的办公室。我打开电脑,开始浏览新闻。不一会,那个令人悲怆的时刻终于来了:办公楼开始摇晃、办公室开始扭动,窗户的玻璃开始哗哗地作响……,我知道地震来了,但我并没有起身,我以为这场地震很快就会过去;我了解如果在地震发生的12秒内不能跑到安全地带,该来的就一定会来的。“一动不如一静”。20多秒过去了,办公大楼还在猛烈的摇晃,并没有轰然的垮塌。我这才起身,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只是选择往楼下走去,在二楼看到技术中心的科技人员还拥挤在楼道口,我忍不住喊道:不要乱,扶着楼梯下去。这时,我走在楼道、楼梯上,感觉就是行进在湿滑的溜冰场,想跑也跑不了,只能小心地移动脚步。终于走出办公大楼,来到原本空旷的平地时,这里已经站满了一脸茫然或神色惶恐的员工,而这时我的心与面前的大楼和脚下的土地仍在不安的晃动、晃动、晃动……

        地震暂停了,大楼依旧矗立着,天空还是阳光明媚,高高的旗帜仍然迎风飘扬,但是,所有幸存的人都清楚:一切的一切已经从此改变了!

        后来,有远方的友人问我:地震时,你害怕吗? 我回答:地震时没有工夫害怕,只有事后才害怕。

        当地震的摇晃停顿后,我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到生活区去看一看。我走到公司大门时,听见经警队队长报告,不远处的住宅楼墙体上的装饰砖面在地震时哗哗地直住下掉落。 我没有说话,一路小跑赶了过去,映入眼帘的是东倒西歪的电动车和遍地七零八落的鞋子,但住房并无太大的损伤。我又前往其它住宅楼检查险情,沿途听见的反映都是张三家的吊灯砸坏了茶几,李四家的饮水机倒在地上洒了一屋子的清水……

        在道路上或奔走或扎堆的人员越来越多。在物业管理公司办公室,我嘱咐其领导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并 要求立即组织力量检修住房和水电气管线。我又叫人通知单位医院领导安排医护人员值班,做好救治伤员的准备。这时,我听到路人说,电台已报道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8级。经过父母居住的楼房时,听邻居说两位老人已经到文化广场避险去了,我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几千人聚居的生活区,没有发现任何人重伤、死亡,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见生活区没有过重的险情,我便动身回到单位与领导班子同事会合,并一起四处查看险情,研究布置救灾工作。下午4点35分,单位召开中层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宣布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提出了“把员工和家属的生命 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的明确要求,并强调所有干部必须坚守岗位。当时,我所接受的任务就是确保安全稳定。

        这时,通讯中断了,我只能通过小车上的收音机了解当时的情况,得知此次地震的震中不在原来估计的阿坝地区,而是在只有几十公里远的汶川。据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他在地震发生后受命前往市委、市政府了解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何地发生地震。他看到,站在政务中心广场上的市委书记和身边的几个随从也是同样的茫然。其实,我们都清楚:灾情的警报只会越来越沉重,幸存者肩上的担子只会越来越沉重……

        从这天起,我和单位领导们就在办公大楼前的空地上安营扎寨,每天能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就算很难得的“享受”了,直到十天以后,生产工作恢复正常。

        至此,我的“5·12”亲历系列就告一段落了,然而,记忆则是永远的。在惊天动地的灾难考验面前,我没有什么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壮举,也没有惊慌失措、自私自利的退缩。我只是尽了一个公民、一个中国普通人应该去尽的义务。所以,我问心无愧。

        潇洒书生:【原创】特大地震期间的幽默关怀──“5·12”亲历之四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之“5.12”亲历通宝推:愚弟,老老狐狸,珊珊一何迟,
    • 家园 【原创】通讯!通讯!通讯!──“5.12”亲历之二

      如果问我“5.12”特大地震期间,对生活、对工作最有影响的手段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通讯!

      在灾难降临的时候,对于一个人而言,无法通讯也就无法得知亲人的安危,一颗赤子之心就会始终疼痛、难以安宁;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无法通讯也就无法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正确地把握大局、正确地落实行动。

      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直拨电话、没有网络平台的年代,人们遭遇灾难时只能自行其是,只能把点滴的希望寄托于不得而知的将来。当我们拥有了大量先进通讯手段却无法使用时,这种焦灼、揪心、无助的感觉,是前人所难以理解的。在通讯阻隔的时间里,我曾莫名其妙地联想过:在“斩首行动”中被困于“信息孤岛”的巴格达、萨时姆是否也有如此不堪的心情呢?如果一旦战事袭来,咱们空有通讯工具却无畅通联络,又该怎么办?这可不是杞人忧天。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我的手机很少空闲,总在不停地拨打或发送短信,但很难成功联系到别人。我与女儿的通讯联系,是在“5.12”特大地震日的深夜才接通的。单位与上级机关的涉密网络当时已经中断,我立即组织保密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联系抢修,从垮塌的围墙底下挖出了已被砸断的线路并重新接通,使北京总部收到了来自重灾区企业的第一份灾情报告。

      通讯的逐步恢复,尤其是互联网的重新连接,使我们的焦虑渐渐纾解。这一时期,除了通过小车的收音机了解灾情以外,我还经常冒着余震返回办公室,从互联网上了解地震态势和相关情况。虽然越了解情况,心情越沉重,不过,应对局面的举措也越来越沉着。稍后,更多的电话、短信,又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与安慰。顺便说一句,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平时很少使用的半导体收音机可是贡献非凡!

      灾难是难以预测的。但准备却是必须充分的。道理似乎人人皆知,可要付诸实践,往往不能知行合一。后来,我向单位同仁提出有关通讯器材添置的清单中,要求购置不少于两台卫星电话和若干半导体收音机……

      这次经历巨灾,使我体会到了信息时代不通信息的痛苦重负,以及信息通达对稳定人心所产生的有益作用。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之“5.12”亲历通宝推:故园湾里,jufeng,SleepingBeauty,
      • 家园 一定要定期采购干电池。

        收音机的成本低,耗电少,作用很大。一定要定期采购干电池。

      • 家园 【原创】当日下午和什邡网友联系,最先接通的是联通手机

        移动和电信都不通。当日夜,这位网友竟然上了QQ。。。。。

        • 家园 联通用的人少,负荷小

          也不能算很意外

          • 家园 这个和负荷无关

            和基站的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安装有很大关系。每个基站除了基础设施必须有抗震要求外,还必须提供在市电断绝时的应急保障措施,移动在这方面就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估计他们的电源电池和后备发电机都没有留出足够的冗余,在设计采购时被打了折扣(有点类似08年南方雪灾时南方电网的情形),这样做公司、个人都有好处,但是一旦遇到突发灾难就倒霉了。这方面联通应该比较好,我手上有几卷在联通基站施工工地拿回来的电工胶布,都是施工余料,3M的,放了十几年再使用都没问题,从这种小处上可以看出施工的严谨。

          • 家园 据说地震后的一段时间,联通手机是唯一的对外联系方式。

            地震后2小时联通就恢复通讯了,移动大概在六小时之后(据说当时被朝廷批评了),电信靠电线杆当然不行。联通当时很是牛了一把!

      • 家园 同感,虽然不在灾区

        当时有个同学在绵阳,地震后给她打电话,不通;发短信,不回;问她同学情况,都说不知道。紧张得一塌糊涂。

        后来才得知,当时通讯不畅所致。

      • 家园 还有一点可以附加,例如“真实”和“虚假”信息的重要性

        颇有人以为最重要的是信息能够发出,信息的真实性并不要紧。——他们将此称为“言论自由”,并认为既然没有一个人是专家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在现场,那么就算说错话传错言也是言论自由。但我记得汶川时在成都因为所谓水污染的“信息”在手机间快速传达,直接导致了全城抢水。由此我对言论自由的范围和广度深表怀疑,并最终在普世后河蟹全家的威胁中若有所悟。

    • 家园 宣传不需要添饰

      因为真实的故事最动人

    • 家园 领导亲临关怀灾区之我见

      胡锦涛、温家宝到地震灾区去看灾情、鼓士气,是国家领导人履职的义务。不去才是失职。对于灾区的官员、百姓来说,至少就我接触到的大多数人来说,总的还是希望上级领导能够去他们所在的灾区。当然,不同层级的心思未必一样。

      地方官员,尤其是中低级官员没有谁不希望在上级领导面前“挣表现”的,能与总书记、总理握握手、合过影,说上几句话,那是非常兴奋的事;老百姓希望能看一看高层领导的尊容,有以充摆“龙门阵”的谈资因素;也有企望能当面向大干部倾述一番的愿望。其实,官越大,即使是在灾区也不是谁都可以凑上前去说话的,即使想跑到胡、温面前高呼“万岁”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领导人去到那顶帐篷或与哪个灾民交谈,并非完全由领导人随心所欲所能决定的,大多数时候,早就由当地党政领导安排了,而且,时间越往后移,这样的安排也就越周密。话说回来,凡事“过犹不及”。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若是领导人接二连三地去慰问,基层领导可是叫苦连天啊。原因很简单:基层领导都得放下工作去陪同,还得费尽心机敲定接受首长“亲切接见”的重点户主,一般来说,胡总去过的那户人家,温总肯定不会再去,反过来也一样。若领导来的太多,符合“条件”的对象也就愈来愈难找。这方面若是出了什么麻烦让首长不高兴了或批评了,基层干部可是要被“秋后算帐”的。下面的干部最怕的就是接待上出“差错”。

      对于灾区的一般老百姓来说,上面的头头谁来得最早,对其的好感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关键词(Tags): #说点想法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