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疆行见闻 -- 细密

共:💬237 🌺74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老家有两个满族自治县

                  同学里也有满族人,实际来说其实外观上能看出一点端倪,但是我们这一辈的人谁管你是啥族的,都一样了。回族听人讲倒还有父母不那么信,女儿很信的类型,不过不说的话基本上看不出来了,回族我们那里不太多。朝鲜族的其实还相对团结一点

        • 家园 我看主要还是生活习惯问题。

            蒙族与汉族通婚就没什么问题。

          • 家园 宗教上的障碍是最主要的

            伊斯兰教教义有规定,我说的不一定很准确、大概意思就是,教徒不能和非教徒通婚,除非叛教出门、或者对方皈依。对于中国的回族来说,还多了一条,就是回男娶汉女可以、回女嫁汉男不行,所以民族史有这么一个说法: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中国回族的宗教纽带、文化纽带,更是血缘纽带(非原文,大意)。维吾尔、哈萨克等其它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是否和回族一样,不太清楚。

            相比之下,佛教教义就没有这样排他性和封闭性的规定。至于基督教,其实也有这种倾向,但是没有伊斯兰教表现得这样突出和明显。

            • 家园 我的一位回族女同学嫁了汉族

              不过,他们家教育程度很高,汉化的很厉害,家里的中文藏书比一般汉族人家都多,就是这样,她母亲还是希望她找个回族人,但我的这个女同学个人条件真的很好,找来找去找不到相配的回族男生,后来她受不了啦,把她妈妈叫过来看她的最后一个相亲对象,你看看,觉得好我就嫁,不好我就找汉人了。她妈妈看后也觉得实在配不上女儿,无奈之下也就同意不干涉女儿的婚事,后来我这个女同学嫁给同单位的一个汉族男生,一直生活的很和谐,我去了她家,除了不吃猪肉外,在没有什么宗教痕迹,他们家也从来不上清真寺,对了,也没听说要求她丈夫信教。

              但听说高中有个汉族男同学娶了回族女生就被要求改信教了,带着小白帽,很虔诚,高中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

              • 家园 你这个例子不是最典型的

                我见过的一位籍贯云南的大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回汉通婚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她的民族成分本来是可以报回族的,这样在考大学、职务提拔上都可以有照顾,但是为了方便吃猪肉,她把民族成分改了。

            • 家园 宗教教义一般只在聚居区遵守的比转严,

              零散在外的就逐渐同化了,但住在聚居区的即使生活习惯相同也难以与外族通婚。

                俺们这里有一位已经退休的回民,就嫁给了汉族,她祖上是到泉州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她父亲就一样吃大肉。

                当然对老百姓平时生活管的越少的就是越好的宗教,从这点说佛教是三大教里最好的。

              • 家园 泉州的回族情况比较特殊

                他们在祖先来中国的时间很早,唐、宋年间从海路来到中国并定居在泉州。南宋末年,在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泉州的回回选择了和蒙古人合作,出卖了逃亡到泉州的南宋皇族、并参与了对他们的屠杀。明朝初年,作为对这段历史的报复,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对泉州回回进行了清洗和屠杀,剩下的也被强迫放弃了伊斯兰教信仰,此后数百年繁衍生息、和汉族无异。

                建国后,作为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部分,泉州回族被重新甄别和确认,但是他们的宗教和民族特性实际上已经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被严重地冲淡和稀释了,和其它地方的回族完全不同。回族这个身份,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意义,而非宗教、血缘、生活习性上的标记。

                类似的情况不止泉州回族群体这一例,包括湖南的维吾尔族(其中翦伯赞是最有名的)、云南的蒙古族,都是如此。这些人湮没原本的民族身份长达几百年,和汉族高度杂居、交流、通婚,实际上和汉族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他们早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传统,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也微乎其微。这都是建国初期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产物,属于特例。

                • 家园 我也看到过这段历史,引用一段

                  外链出处

                  蒲寿庚(1205-1290年),又称蒲受畊,号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蒲开宗之子(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开宗》)。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后叛宋降元,终生显赫。中国宋元时期著名穆斯林海商、政治家、军事家。其先辈系10世纪之前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约11世纪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

                  蒲寿庚降元后,尽杀南外宗室。

                  抛开道德不论,表面上看蒲寿庚降元维护了自己家族和泉州穆斯林的利益,短期内也似乎如此,但随后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数十年后,蒲氏后人与元庭争利,元庭派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回族与伊斯兰教遭到了严重破坏,“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事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后《丽史》)蒲氏家族信伊斯兰教,故“裸体,面西方”,穆斯林忌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仇恨至挖墓刑尸,那必非常残暴地屠杀蒲氏族人,得及时外躲或刚好在外者,才能幸免于难。穆斯林资财、住宅、礼拜寺等大半毁于烧杀和劫掠之中。这就是泉州城、泉州港衰落的开始,也是泉州穆斯林衰落的开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卖国求荣助纣为虐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蒲氏从富族成为贱族达数百年,真是天网恢恢,恶有恶报。而当时许多回人也都耻于和蒲寿庚牵连上关系,把他称为“无耻的叛教者”。

              • 家园 是,以前听个维族MM说过

                她所知的维族与外族通婚而且生活愉快的例子多是在内地,宗教氛围没那么浓重,轻松很多。

        • 家园 好像毛主席在的时候这个问题好了很多

          80年代经过胡乱邦主政,这个问题又严重了起来。是不是这样?

          • 家园 90年代有一段时间,阿拉伯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投资很感兴趣,

            同时也搞了很多宗教‘投资’;当时有过不少这种报道。后来有点刹车,可能是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 家园 也没好多少,短期性的波动

            那个时候有一部分人在新观念的冲击下跨族通婚,但是这样的婚姻问题不少,毕竟根本的矛盾和障碍并未消除,很多婚姻以悲剧告终。还是那句话,这种关系到文化、宗教和思想观念等根子上的东西,“大跃进”是不现实的,只能靠长期沟通交流自然融合。相比之下,回族和汉族通婚的比例就高得多,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在城市,这个比例越高,这就是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