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 森林鹿

共:💬69 🌺4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的,唐太宗知道安市很难打下来,

          又确信大军不能拖延,所以就含糊地说,‘則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者也’。含糊的目的?绕道进攻。如果绕道进攻,则建安不会是最终目标,大目标应该还是平壤。

          《通鉴》没有分析唐太宗的想法,现在只能猜测。似乎李世民想利用唐军野战优势,有选择地攻下几个城市,然后直捣敌巢。

          根据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的作战经过以及在长安渭水便桥应对突厥大军的方式,他显然属于那种喜欢军事冒险的人。而且李世民也不是第一次在缺粮情况下作战了。李渊起兵时,在鼠雀谷对峙隋将宋老生,粮食吃完了,下令退兵,是李世民再三哭劝之下才继续进兵的。武德二年,李世民又在鼠雀谷打仗,对抗刘武周手下的宋金刚。粮食又断了,两天未开饭,全军仅分吃了一只羊,但最终8战8胜,俘斩数万。

          李绩是不肯冒险的。唐太宗自然也知道越城突袭的风险,所以最后让步了。他说的「以公為將,安得不用公策。勿誤吾事!」,其中‘勿誤吾事!’四字,似乎流露出唐太宗情绪不太高,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至于虏获的事,唐兵在域外打了胜仗习惯上是要搜刮一番的。卫公李靖都不免俗。李靖战胜突厥,御史大夫劾李靖纵兵掳掠、私占珍宝。但李靖不辩解,唐太宗也不追究。侯君集灭高昌,不光自己拿了珍奇宝物,还纵容手下抢掠。有司弹劾,但中书侍郎岑文本说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就免罪了。接着又有人告侯君集的部将薛万钧,说他私奸高昌妇女,唐太宗诏令万钧与高昌妇女对质。魏征说:大将军与亡国妇女对辩,未免有亵国体。于是,太宗又‘感悟’了……

          暂不评价英公李绩麾下征东部队的‘纯洁性’,先说说募兵时出现的有趣现象。唐太宗募兵时,有许多验收不合格、被刷下来的人,要求自备兵器军装、且自运粮食随军打仗(义工版‘黑水公司’?),唐太宗一概不许。

          为什么不许呢?动机太可疑了!纯自费且自驮粮食去打仗送死?如果想当军官,封妻荫子,还可以理解;如果是把路费当作投资,掳掠当做收益,那就太丢御驾亲征的脸面了。

          从这些背景理解,李绩带领甲士逼宫,的确出于气愤唐太宗破坏了‘潜规则’。‘潜规则’史书自然不便直书,以下为猜测:投降的城市,皇帝接收为州县,但抵抗的城市,将士打下来就‘快活’几日?城内居民掳为僮仆?太宗出绢为居民赎身,是否是这个潜规则的证据?

          再说说唐太宗贬斥李绩这件事。

          唐太宗想找重臣辅佐新任太子李治,选中了李绩。所以太宗临终前,突然把李绩贬斥出京,然后秘嘱李治,如李绩犹豫不出京,就杀掉他;如果李绩奉旨立即出京,就再把他召回,委以重任。这样李绩会感激李治,死心塌地为其效忠。

          但就像林彪整天琢磨太祖,李绩早把李世民琢磨透了。接到圣旨,立即出京。果然唐高宗不久即召回英公。

          李绩在支持李治换皇后一事,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违背了李唐宗室的利益,辜负了唐太宗的托孤之重,为武则天临朝铺平了道路。但唐太宗临终以权术待臣子,那臣子以权术侍奉其子,不也正常吗?唐太宗虽聪明英武,却是个直性子的人,玩心眼哪里玩得过瓦岗寨的强盗?

          但李绩在军事上后来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

          667年,李勣大军克新城、渡辽水,一路连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高丽王男建不断派兵出城战,皆大败而还。不久,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高丽国灭,分其地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丽旧地。

          哈哈,没有主题,东拉西扯而已。

          • 家园 李世民作战敢于孤注一掷,但是不是轻率冒险

            击破宋老生一战,他们是起兵造反——造反的逻辑就是不进则死,要么化家为国,要么灭门——而且所谓李渊想退兵的说法也很可疑,这件事情《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有记载,确实有人想退兵,但是定决策时,建成、世民都主张打下去,李渊也明确地同意了。后来修史时候,为了突出世民的光辉形象,把他老爸老哥的戏份都改写了。

            还有和宋金刚的决战,唐军断粮是因为快速追击时辎重赶不上,这种情况战场上不少见。能够两天追击数百里八次会战的自然是精兵,短期的绝粮可以克服——毕竟这是在处于优势时暂时来不及送饭,不是粮道被断,对于体力和士气的影响不大。

            • 家园 【整理】《起居注》里关于“哭谏追师”的记载与后来并不矛盾

              击破宋老生一战,他们是起兵造反——造反的逻辑就是不进则死,要么化家为国,要么灭门——而且所谓李渊想退兵的说法也很可疑,这件事情《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有记载,确实有人想退兵,但是定决策时,建成、世民都主张打下去,李渊也明确地同意了。后来修史时候,为了突出世民的光辉形象,把他老爸老哥的戏份都改写了。

              这个事情,吾友水支在她的《天下英雄》一文中有较详细解释,俺摘引过来。

              原文链接

              两《唐书》和《通鉴》溢美李世民,却也不会完全无中生有,最多不过有所本后再加以夸张。《起居注》也有溢美李渊的毛病(其实两《唐书》和《通鉴》也照样会溢美李渊,这是没有疑问的),如果按《起居注》来看,李渊在太原起兵的过程中那是英明神武一点儿过失都不会犯的完人。

                

                  仔细一想,不管中间过程如何,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接受了两个儿子的建议。以这个结果来看,中间李世民哭哭闹闹跑前跑后,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而已。反正《起居注》又不是记“秦王的言行”,马虎眼一下根本就可以不记。即使如此,《起居注》里也不是一点儿痕迹没有,李渊在接受儿子们的建议后说“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意思是“其他那些懦夫的意见啊,差点儿坏了你们老子的大事”。如果其他人只是提了个意见,李渊完全没听,怎么会严重到“几败乃公事”的程度?这是否正意味着,李渊其实却是一度就听过“懦夫”的意见呢?

                

                  再来看李渊本人的个性,小心慎微得很,遇到困难的时候感情上偏向保守的意见,也不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包括李建成都年轻气盛,尤其李世民更是如此,一力主张积极的态度,亦显得十分可信。

                

                  再及,实则众“懦夫”们的意见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李氏兄弟的主张更非没有漏洞。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这支军队的素质和李家对这支军队的控制能力,因为控制能力其实有问题,所以这真的是一伙可进不可退、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部队。

                

                  对部队情况最了解的,是实际领兵的直接负责人。李渊从最开始就一直没有实际领军,最初他让次子来全权负责相关事务,长子到达后又把军队分成两份完全交给了两个儿子,自己主要负责的都是政治、外交这些大战略的问题。这样一来,李渊自己和军队的实际接触反而少。李渊把众人召来商议,除了两个儿子以外还有其他什么人呢?似乎都是大将军府的幕僚,以裴寂为代表,也就是说李渊身边一群也没有直接带兵的主要做文书工作的人。这样的情况下,李氏兄弟对军队的动向有着最感性的认知,他们对这支军队各种问题的敏感程度,只怕确实超过了李渊和他的一帮子文书们。

                

                  因此,在这个决议过程中,李渊因为对手中军队的实际情况有所隔膜,一时做出的判断有误也不稀奇。李氏兄弟的意见开始没有被接纳,他们还都没有立刻表示不满。其实个人认为很可能是下了撤军令以后,确实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让直接领兵的李世民看到了。所以他才越想越觉得不对头,要来找老爹继续“纠缠”。第二次进谏李世民其他问题都不说,只重申“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的道理。这话他们兄弟前面就说过,为什么他这一次重申老李会“幡然醒悟”?只怕就是李世民结合撤军令下发后的种种迹象,用事实来说服了李渊。否则,前后不过同一个道理,干巴巴地反复声明有什么用?又正因为李世民直接领兵,他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察觉到事实,才可以把干巴巴的道理和推测变成让李渊猛然惊醒的说辞。

                

                  当然,无论如何李渊作为最终决策者,他能听进李世民的意见,能在很短时间里就吸纳了李世民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自然无愧于一个优秀统帅。

                

                  李建成和李世民则处于相同的地位,他的见识并没有输于弟弟,有一点点问题就是他的态度似乎有点儿不对。李建成对于自己认同的意见,没有很强的坚持欲望。如果要李建成自己来做主的话,他是否能做好这个主呢?当然好的决策者也不能刚愎自用,但在尽量吸取各方面意见的同时,最终总得选择一条道路去走。这微妙的平衡,李建成能不能很好地把握?李世民一生中有从谏如流的美名,但并不缺乏坚定施行的意志,李建成呢?他是否更象一个优秀的参谋,提出意见供人选择就好?轮到他自己做主,就会显得不够积极同时优柔寡断?

                

                  最后,一些其他方面的史料也支持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如考古发掘的唐俭墓志里就提到,李渊在霍邑前遇到霖雨不止,打算撤军。通过唐俭苦谏,打消了李渊的念头。这样一来,李渊一开始打算撤军看来是确有其事。注意到当时唐俭在右三军受李世民管辖,李世民要劝谏父亲拉上属下作陪不稀奇,对军中情形的阐述解释,让一个属下来做佐证也很正常。唐俭的父亲和李渊是老交情,也是一个合适作陪的对象。作为唐俭的墓志,只提唐俭的作用也非常常见。

    • 家园 这个鹿写的很不错啊。
    • 家园 读后感想

      实事求是的说,看完了文中关于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演变过程的文字。我觉得,现今的半岛上的居民,可以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高句丽后裔。

      如果高句丽本来有300万人之众,战乱,内附,外迁流失掉很多人口;但是最终留在长白山以南,并且和新罗,百济融合的应该也是相当可观的。高句丽人可以是现在半岛居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像现在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可以为当地居民引以为豪一样,其实湖北湖南有多少“楚遗民”,川渝有多少“巴蜀人”呢?

      匈奴、突厥都成了消失的民族,没有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他们也许完全湮没在其它民族中,只留下文化的影响。而高句丽的遗民,是不是成了半岛居民的重要一分子,甚至有朝一日成为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文章似乎给我一种肯定的答案。

      求教求教~

      • 家园 “A是B的后裔”及其相关衍生权利,需要严格定义

        单纯说“某族是某族的后裔”,其实问题也不大,麻烦的是在于跟随这个“后裔”定义而来的政权、领土、资源、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权益。

        比如新加坡人绝大多数是华人后裔,这个我想没多少异议,但如果新加坡政府就此向中国提出领土或资源要求,囧囧囧

        • 家园 听起来像某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麻烦的是在于跟随这个“后裔”定义而来的政权、领土、资源、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权益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承认了朝鲜族和高句丽的继承关系,会带来有关领土的现实争端,所以必须尽可能的否认二者的任何联系。

          • 家园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不管是天朝还是宇宙第一大国,都是历史为现实所用,学术研究带着政治目的,想要“客观治学”那是不可能的,p民关心国事者,为己方学者“战士”们加油鼓劲可也,像网上广大反韩fq那样一副痛心疾首椎心泣血悲愤韩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状就不必了,呵呵

          • 家园 中国史学家认为,高句丽只有1/7人口留在半岛上

            出黄斌、刘厚生著《高句丽史话》,远方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 家园 佩服,史料信手拈来啊

              这么快就回复了,还是扫描资料,楼主MM真是满腹经纶。。。

              我其实只是想找到对是非的一种感觉,1/7也好,1/10也好,总不是空穴来风。这件事他们干得毕竟比什么孔子、端午靠铺很多了。

    • 家园 事后诸葛亮来看,李二没有采纳李靖从征真是太可惜了

      鹿MM说唐军没有海军经验,恐怕忽视了灭萧铣一役中李英公与河间王指挥水师奇袭的经验了~

      到李二出征之前,英公老当益壮,尚且自荐从征。

      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

      对曰:“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太宗愍其羸老,不许。

      以英公对水师指挥的经验,和他速来擅长奇袭的战略思想,如果能够真的随军参战并指挥水师。那么,即使他选择海上突袭平壤,重演一场海上阴山之役,恐怕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世界海军史是没有这等福气见识英公的神奇表演了

      • 家园 咳,李靖人家是卫公,不是英公

        李世绩:药师你干嘛抢俺封号?李靖(摇扇子):不关俺事,你去找那只红茶喝多了的猫

        药师的确是当时李唐一线将领当中,水战经验最丰富的,而且总体水平来说,包括俺在内的很多人也认为卫公比英公更高明(别人更不必提)。初唐将领当中,能够在绝大多数战役中准确地实现上级的战略意图、还经常性取得比预想中更好的战果(比如上级本来是派他把入侵者轰回老家,他却不小心把敌人给灭国了)的,唯李世民、李靖二人。

        不过具体到这次的征高丽之战,考虑到卫公已经高寿七十五,如果李世民强行把他拖到前线,那与“海上突袭平壤”的精彩一幕相比,俺们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代名将老死沙场,某黑心老板吃人不吐骨头渣的真面目被揭露,从而严重影响唐军士气……

        • 家园 我在想,在小李平王窦那一战里

          王君廓的表现比英公可突出多了,也是大将之才呀,可惜可惜~~~~~~

        • 家园 MM责罚的是,英卫二公老是挂在嘴边,今儿个说串了。。。

          李二优容黄药师……哦不,李药师李大侠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水路突袭高句丽这样的神来之笔,当时貌似也只有李卫公有这个魄力作的出来。不要说真的亲自指挥水师上阵,就算是他在岸上基底运筹帷幄,那纵观几次高句丽战争经过,决胜千里之外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继续YY,李药师的老搭档李孝恭要是还在,指挥水师的经验不用说盖过“大奸臣李道宗”这倒霉孩子,就是相比李绩也是一点不怕的。可惜河间王英年早逝,要不然高丽之役时也不过五十出头,就算让这位凌烟阁名臣代太宗亲统大军也未尝不可。

          P.S.真的要说某黑心老板吃人不吐骨头渣的真相,看看他遗言怎么处置李绩就知道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