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小记:小巨人 -- 淮夷

共:💬14 🌺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书小记:小巨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mall Giants》是一个叫Bo的美国记者写的书。如果你喜欢读business方面的书籍,你也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的财经畅销书并非经济学家写出来的,而往往出自记者之手。

    此类书籍的典型代表当属《The World is Flat》、《Blink》、《The Long Tail》,作者皆为美国有名的记者。以这三本书为例,我看后感到有一个共同点:尽管作者洋洋洒洒讲了许多故事,但是它们的中心思想都可以用一句话(我保证不超过10个单词)概括无遗。

    这也正是记者写书的一大特点:有广度,无深度。他们经常从一个简单的idea出发,然后四处为这个idea搜罗人证、数据、轶事,最终敷衍成一部有趣的书籍。

    我这样的说法并无丝毫贬义,经济学大儒写成的鸿制,普通人去读,只有被那些数学模型绕晕的份儿,反而不如读一读记者写的财经书籍。最起码,你会得到一个有趣的idea,也算开卷有益。实在不济,从书中读到几个好玩的商业故事,总胜过读一本劣质小说。

    《Small Giants》就是这样的一部还算有趣的business book,2006年曾经入围了英国Financial Times和高盛联合评选的年度最佳商业书籍大奖。这本书核心的idea,无非是一句简单的话:Companies can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

    你不要期待被这样一本书醍醐灌顶,说到底作者只是给各大杂志写稿挣钱的。如果你想读一本振聋发聩的经济学书籍,去选凯恩斯,或者哈耶克,都成。但是,别跟一个记者较劲。

    虽然缺乏深邃的思想,看得出作者写作《Small Giants》一书,还是颇下了一番考据的功夫。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作者深入采访了14家美国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home-based or family business。最小的是佛罗里达一家时尚设计公司(只有两个雇员),最大的是盐湖城的一家做奖牌加工的公司。其他的被采访企业包括纽约的餐馆、旧金山的酿造厂、LA的电影特效公司、布法罗的唱片公司,等等,分布全美各地。

    这些企业的共性,第一是规模很小而且拒绝长大,第二是非常成功。作者因之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称呼:小巨人(small giants)。

    就像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为了给“小巨人”的存在找到合理性,作者访谈了这些企业的股东、管理层、雇员、顾客、供应商,总之,各色各样的stakeholders,都在充当人证之列。最后,作者用放大镜找出了一个词“mojo”,然后告诉读者说,小巨人的关键是创造出自己的mojo。

    Mojo一词我开始以为是日语,后来查了查词典,原来指非洲的巫毒教所用护身符,引申为魔力之意。说实话,我对作者故弄玄虚的手法并不买账。李白的诗有一句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可以理解的。长大了,仍不知月亮因何发亮,乱起一个理由说月亮有mojo,这就落了文字游戏的下乘。

    其实作者还是有一些扎实的分析来剖析小巨人的成因,不全尽是mojo这样的忽悠。只可惜,他不肯老老实实写出来。这里简单总结一下,书中的企业能成为小巨人,依赖七个能力:

    1)创始人选择了有特色的商业模式;2)抵抗住“做大做强”的诱惑;3)与当地社区的良好互动;4)和客户、供应商建立量身订制的关系;5)了解你的员工(one-on-one的深度);6)灵活的公司管理架构;7)对企业的业务充满激情,俗话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是也。

    这7个能力加起来,大致算是提供了一个看待小巨人现象的框架,作者的思考深度到此止步,令人遗憾。这就像是Porter著名的five forces template,看起来很fancy,终究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玩意。当一个人成功之后,你可以拿着Porter的图纸去解释他为何成功。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家是事先拿着Porter的图纸去寻找到成功的。

    话虽如此说,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话题:一个成功的小企业是否应该选择继续做大?

    Jack Welch在GE做CEO的时候,他的哲学是GE的各个业务必须做到行业第一或第二。虽然Welch在位的时候GE股价优异,但是他的“第一”哲学是过于生硬的,乃至在GE内部也无法通用,比如GE Capital所投资的portfolio之中,并非都以行业最大为目标。

    中国的企业家,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我想中国人的心理还是有一个“做大做强”情结的。我和一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股东聊过天,不管是每年几百万销售额的start-up还是上百亿销售额的conglomerate,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声音: 我们要把企业做大!

    我也遇到一些另类的、压根就不想做大的小企业,但是他们并非要做美国模式下的small giant,而是为了继续偷税漏税,以及便于各种千奇百怪的违规经营。这个理由虽然摆不上桌面,但是老板们往往对着我大吐真言,坦率得可爱。

    许多国内的企业家选择做大,往往也是身不由己。一个企业,一旦有了点规模成了些气候,就开始被“绑架”的人盯住。这些绑匪有VC,PE,投行,律师,会计师,管理咨询公司。总之,在business的食物链上,只有把企业迅速搞大才能有钱赚的机构们,齐心合力把一个企业架在火炉上烤熟。如果你留意09年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之中,有多少是VC-backed,你就知道了,现而今在中国找出一个宁死不肯IPO的small giant实在很难。

    很多曾经成功的中小企业,因为没有抵抗住grow big和IPO的诱惑,去搞收购、扩产、多元化,最后把自己搞残了。即使你的企业还没有IPO,只要你引入了所谓的战略机构股东,签了业绩增长对赌协议这的卖身契。好了,想做小巨人原地踏步?先问董事会答不答应吧。这也正是《Small Giant》一书提出的一个警告,成功的小巨人只能是家族企业,股东越少越好。

    做大,还是做小,这归根到底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就像作者在书的结尾写的:Nothing in business forces anyone to pursue a particular growth strategy… It’s all a matter of choices.

    一个企业选择做small giants需要与众不同的决心。这种民营企业在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里面实属稀有动物。

    选择做small giants的企业家不追求销售额增长,不关心EBITDA,只关心自己是否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要是读了MBA,碰到这样的企业家,恐怕只能失业。

    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快刀浪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隐形冠军

        1986年,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Simon)在杜塞尔多夫遇到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利维特。两人聊起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前者的出口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那时的西蒙和其他大多数的管理学者一样,喜欢研究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但这一次,两个人很快就一致地认识到:秘密不可能在德国的大企业身上。因为西门子、拜尔或者戴姆勒奔驰跟它们那些同样财雄势大的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于是西蒙猜想,德国在出口方面的卓越表现很可能与德国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在各自的市场领域里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密不可分。这些规模虽然不大的企业都已经在世界市场上纵横多年,成绩斐然。有了这种朦胧的意识之后,西蒙开始对这些细分市场的领袖们进行系统地搜寻和研究。结果发现在他的祖国居然有成百上千的这种公司:它们对于公众来说或许默默无闻,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当中占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极高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高达90%。于是他给它们起了一个绰号——“隐形冠军(HiddenChampions)”。这就是这个说法的由来。1996年,西蒙把他搜集到的500多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经验组织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隐形冠军》。

    • 家园 有本书叫《隐形的百万富翁》,也是说这个的。
    • 家园 明白自己干企业是为了什么,有人一定要

      规模大了才舒服,那就往大里做,做死了认倒霉,不遗憾;为了享受生活的,顺其自然,走着看。

    • 家园 小企业和大企业是两回事

      大企业无乐趣可言,只有规章和战略。

      小企业可以是你的爱好,可以没有规章,但是不能没有生存之道。

      中国不缺乏小企业,但是缺乏有特色的小企业。

      中国不缺乏大企业(垄断型),但缺乏负责任的大企业(因为他们是垄断的)。

      至于MBA,那根本就不是小企业需要的人。

      • 家园 这个选择不是单纯的经济选择,也是人生观的选择

        就是说,你到底要过怎样的生活?既要诗意的栖居,又要办企业赚钱。这两者的结合,就有了你提到的有特色小企业。这就像出去吃饭,虽然农家乐干不过麦当劳,可是农家乐也有它的生存空间。所以,全球化浪潮也有它扫荡不到的死角。

    • 家园 有多少人能抵抗扩张的欲望呢

      即使老板不想,手下也想啊。

      • 家园 老板被各种利益绑架

        手下是很重要的一群,他们的激励与老板的风险和收益,是不一样的。诸葛亮的北伐搞残了刘禅的GDP,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 家园 好书

      您有什么翻译过来的书给推荐一下,这些外文原版在国内不太好搞,看起来也费点劲。最近想买书了!

      • 好书
        家园 国内的翻译步伐很快的

        这几年在美国流行的财经书籍在国内都有了翻译版。能找到原版的话,我还是推荐您看原版,因为往往一本好书被译成莫名其妙的差书。

        Black Swan是近来让我最受启发的一本好书。此书我见到有卖翻译版的,但不知质量如何。您如果没有读过,可以试一试。

    • 家园 开卷有益

      送出第一朵花!既然已经开卷有益了,能不能请楼主对畅销书记者笔下留情?行行出状元,能出畅销书的记者想必也是万里难有一的。楼主说呢?

      • 家园 多承指教

        我对记者并无贬义,可能写出来的口气让人觉得刻薄了。这是我的浅薄,多承批评。也送花答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