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域,不只是传说 之一初开玉门 第一章 序幕 -- 阳光不锈

共:💬27 🌺1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域,不只是传说 之一初开玉门 第一章 序幕

    第一章序幕

    序幕之“凿孔”之旅

    西出玉门、阳关便是西域。天山飞雪,峰顶雪莲,茫茫大漠,这个武侠小说中的习武圣地,这个我们今天无比熟悉的地方,对于张骞和他的使团却是一片未知的神秘。他们所要寻找的是在那茫茫的草原背后不知所在的大月氏。唯一知道的就是向西,再向西, 这片土地离中原太遥远了。

    西部,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意味着什么?荒凉?愚昧?或者根本就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东部,广博富饶的中原大地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才是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只有喜好征伐,游历四方的穆天子见识过西王母,游历到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等到始皇帝平定天下,最西也不过甘肃临洮。

    建元三年张骞辞别汉武帝,带领他的使团出长安西行。

    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这是武帝赋予张骞的使命。恐怕也是张骞及其百余名兄弟的心愿。自高祖以来,几十年了,匈奴就像一座大山,横在汉朝的面前,压在汉人的心头。寻找匈奴的死对头月氏,联合对抗强敌,正是题中之议。

    出陇西,晓行夜宿,不一日终于到了匈奴地界。是的,匈奴地界。匈奴兴起於蒙古高原,月氏则栖息于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泰山东端的广大地区。同为游牧部族,必有碰撞。冒顿率领匈奴大举西进,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将月氏逐出故地。现在,月氏应在匈奴的西北。要想找到月氏,必须通过匈奴的领地。

    匈奴人有理由愤怒。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军臣单于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至于友好通商使节的借口更是低估了单于的智商。没收所携带的财产,随从人员分配给各部为奴。

    愤怒归愤怒,单于并没有十分在意。作为草原的主人,东挡西杀,所向披靡,已经没有对手了。汉廷不也是在和亲进贡吗?一个、两个汉人能起什么作用?在茫茫的草原上也许都无法生存。大月氏已经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即使张骞找到他们,大月氏又能怎麽样?

    张骞在单于庭一定见过中行说。也许正是这个阉人的建议,单于决定给张骞成个家。用家庭的温暖消磨他的意志,时间长了就什么都忘了。有了妻儿,就有了牵挂,就有了割舍不了的东西。就在这生活吧,张骞。广阔的草原,自由自在,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绿。做个匈奴人有什么不好。

    时间长了,单于也许倒真地把张骞忘了。对于单于来说,这毕竟是一件小事。虽然它说明汉廷有了新的企图,但实在算不了什么。而且,这几年,单于事儿太多。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总是那么桀骜不驯,势力还越来越大。太子于单就相形见绌。真是---不好办。元光二年,单于还险些着了汉武帝的道,差点被伏击于马邑。和亲自然是结束了,虽然还可以通过关市互通有无,但是双方都知道虚妄的和平过去了。开战,是唯一的未来。

    一晃滞留匈奴已经数年。张骞由一个汉中大汉变成了匈奴人,说着匈奴的语言,穿着匈奴的衣服,吃着匈奴的食物。如果不是手中还时常拿着汉使的节杖,谁还能认出他张骞?草原民族是敬重英雄的,孔武有力,生性豁达,仗义重信的张骞,到哪里都是老大,在这里更是如鱼得水。况且,随着时间的推逝,匈奴的看管也不那么严密了,也许淳朴的匈奴人早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随着逐水草而居的部落,张骞几乎走遍了大草原。随他而来的一百多汉家儿郎大多已不知下落,只有堂邑父还能时常见面。家庭确实是温暖的,寒冷孤寂的草原之夜有妻儿做伴,抵消了几多缕缕乡愁。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张骞心中的火种也一天天的燃烧,那是节杖代表的王命,也是张骞心中的梦。张骞一定听说了马驿之战,虽然这是一个破产的故事。隔着虚空,他仿佛看到了皇帝陛下那期待的目光;听到了皇帝陛下那喃喃的自语:张骞,你在哪里?

    走,无时无刻不在张骞心头。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再次游牧到匈奴西部的时候,机会来了。孩子大了也可以远行了。这里据说离大宛很近。

    再见了,大单于,谢谢你的款待!

    对不起了,弟兄们,愿你们各自好运!

    走,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带着老婆孩子,张骞与堂邑父毅然西行。数十日后,到达大宛。在大宛国的帮助下,经康居达到日思夜想的大月氏。

    呈现在张骞面前的大月氏, 让他喜出望外。大月氏看起来十分强大,月氏人十分富有而强悍。根本不象被匈奴人打的四下逃命的弱旅。这不正是皇帝陛下所期望的盟友吗?大月氏是同匈奴一样的游牧部落,想当年也是控弦武士十几万的强势部落。自被匈奴击败以后,一路向西进行迁徙,先是赶走了在伊犁河附近的塞人,然后征服了大夏国,并在阿姆河以北建立王庭。现在是沃野千里,国泰民安。

    可是,见过女王之后,张骞却如坠冰窖。月氏人对汉朝夹击匈奴的建议毫无兴趣。

    快意恩仇固然让人热血沸腾,可眼前的奢华与安定更让人难舍难分。东归虽然令人神往,可东归又为了什么?东归的好处现在已经都有了。况且,即使击败了匈奴又能得到什么,还不是要面对也许更加强大的汉朝。而且,张骞一行并没有给月氏人提供多少可信度,说是使节,更像乞丐。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年余。月氏人是好吃好喝好招待,张骞是游山玩水体察风俗,外加勤学外语。下次来就不需要通译了,还是自助来的爽快。

    天山雪溶了,月氏人不东归,张骞该东归了。由大宛回汉朝有南北二道,取北道,越过葱岭,抵达疏勒後,沿天山南麓东归,则不可避免的又要过境匈奴;取南道,沿昆仑山北麓东归,或有可能从羌人的领地通过。

    此时的羌人也已经被匈奴人征服了,张骞一行又羊落虎口。

    这一次,单于并没有接见张骞。军臣单于正忙于更重要的事情。这是元朔二年,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了。卫青,李息出兵云中,击败楼烦王、白羊王,攻取河南地,朔方城开建。一举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威胁。

    第二年,老迈的军臣单于终于走到人生的尽头,太子于单得立为新单于。于是,匈奴内乱,左谷蠡王击败于单自立,这就是伊稚斜单于。张骞也趁乱得以归国。而太子于单在投降汉朝几个月后,也追随他的老父而去。

    十三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历程,张骞终于得以归国。出行时的百余人只有两人归来。这就是历史上称为“凿孔”之旅的张骞出塞。从此,西域的历史上迎来了汉家儿郎。

    第二章 张腋断臂

    张腋断臂之定略河西

    巍峨的天山,富饶广阔的土地;奇特的城郭国家,风俗各异的土著居民,数不胜数的奇异特产;渴望通商的大宛,强大的大月氏,更远处的大夏;张骞所带回来的一切无不使汉武帝惊喜万分。

    恰似在那荒凉的黑幕上打了一个孔,一束阳光冲了进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了。神秘产生的美感豁然呈现在汉武帝面前,呈现在国人面前。

    唯一的遗憾是这一切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匈奴在西边的日逐王设置了僮仆督尉专门管理西域各国。僮仆督尉驻节在焉耆,危须和尉黎等三地收税取富。而西域各国虽然幅员辽阔,却人口稀少,武力赢弱,在强大的匈奴面前虽受其苦,却也无之奈何。

    大宛,安息这些国家国土广大,物产丰富;国民多是土著居民,风俗与汉家十分相似,尤其喜好汉家的物产,而且武力赢弱;在这些国家的北面就是大月氏,康居这样的强国,他们兵力强盛,但可以用赠送礼物,给予好处的办法,诱使他们来朝拜汉天子。如果能够广布恩德,用王道威服他们,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汉朝一定能阔地万里,使万民来归。张骞这番宏论一定使汉武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进取精神的帝王激动万分,征伐四夷,广布威德,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正当有所作为之时。

    然而,这一切只是将来时。更现实的,如果控制了西域,就切断了匈奴的物质来源。作为游牧民族,匈奴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牧养的各种牲畜,这种东西在那个时候无法储存,只能现吃现宰。养着不行吗?不行!四季轮回,牲畜是有时肥有时瘦,如果不趁肥的时候换点东西,瘦了就白养肥了;而且,如果风调雨顺,畜牲的数量增长非常之快,如果不能外销,增加牲畜就毫无意义。

    这就是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由不得你。当然也有别的办法只进口不出口,就是单于现在的做法,具体手段就是抢。

    每次和亲汉朝都赠送给匈奴锦衣,美食,腐败的匈奴上层已经开始享受汉朝生活方式了,是欲罢不能。中行说就苦口婆心的劝过单于,要艰苦朴素,不要被汉朝的锦衣美食所迷惑。

    从来都是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况且,食、色性也,不是一、两句口号所能约束的了得。所以匈奴用他们的牲畜、皮革换取布匹﹑金﹑钱﹑米﹑药酒等生活必需品是必须的;而对于汉朝来说,虽然也需要匈奴的良马,但是经济自给自足,关市只是羁縻的一种手段而已。

    关市和西域,匈奴只有这两个物资来源。

    关市操之在我。自马驿之战以来,关市实际上名存实亡。之所以不正式关闭,就是一个诱饵。在靠近关市的地方往往会有匈奴人的临时聚居点。元光六年,汉军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公孙敖出代郡;卫青出上谷。为什么是云中,雁门,代郡和上谷呢?这四地正是关市所在地。因此,此战又称关市之战。

    而控制西域, 首先就要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就是要控制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河西走廊。河西地区夹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环境独特,水草丰盛,使这里成为游牧民族的居住地,羌、月氏、乌孙和匈奴等许多民族都在这里生存和繁衍过。在这里,汉军的主要对手是以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为主的几个大小部落。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车骑将军卫青消灭匈奴右贤王部以后,打通河西正式提到日程。

    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那把利剑就是霍去病。

    看一看霍去病的简历吧。

    母亲: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

    父亲:平阳县小吏霍仲孺 (并没有正式结婚)

    名言:匈奴末灭,何以家为!

    职业:军人

    主要经历: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随大将军卫青出塞,号“票姚校尉”。他奉诏率领800精骑,远出大军数百里,斩首俘虏2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时年18岁。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一出河西,以骠骑将军领1万骑兵出陇西与匈奴交战,斩首俘虏8960级,俘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元狩二年(前121年)夏,二出河西斩首俘虏3万余级。

    元狩二年(前121年)秋,河西受降,成为万户侯。

    元狩四年(前119年),领5万骑兵出右北平2000余里,“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斩、获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为此,汉武帝设置大司马之职。令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同时出任大司马,而且,二者秩禄完全相等。

    元狩六年(前117年)九月,病逝。

    这无疑是一份令所有将军都心生嫉妒的简历,也是一份永远不需要去找工作的简历。霍去病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目的:扫灭匈奴, 去病,去病,正是去匈奴之病。正是:

    此人只合天上有,为破匈奴到凡尘,

    战罢归来乘鹤去,只留余香在人间。

    当然现在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必须留在人间。

    张腋断臂之收复河套

    洞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 张骞一走就是十三年。十三年,汉匈的斗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河南地之战,彻底改变了汉朝被动挨打的局面,才有今天定略河西的可能。

    在经过一系列试探性的小规模战役之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以车骑将军卫青为主将,汉军发动了河南地之战,目标直指匈奴楼烦王、白羊王两王。

    所谓河南地,顾名思义就是黄河以南的地区,黄河九曲十八弯,在这个地方走了一个几字弯,就是现在黄河河套地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地区自古就是一块宝地。汉武帝看重的不是这块土地如何肥美,而是位置太重要了。

    河南地就象一把尖刀悬在长安头上,武帝是不除不快。自匈奴占领河南地之后,汉朝皇帝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光顾甘泉宫了。没别的原因,距离太近了。夸张点说,单于的骑兵一撒欢就到了。而如果汉军夺回河南地,就可以从战略上把匈奴分成左右两部,彼此不能呼应。这正是双方此消彼长的战略节点。

    驻守在河南地的是匈奴楼烦王、白羊王两王,人数不多,战斗力也一般。但是,如果从长安发兵直扑河南地不仅战略意图容易暴露,而且,匈奴两王也可以退守石门、高阙凭险据守,再加上匈奴在河套附近的高机动骑兵军团,汉军很可能未见其利反受其害。

    正当汉武帝一筹莫展的时候,匈奴主力攻击上谷、渔阳给汉军创造了一个机会。按照单于的算计,汉军一定会驰援两地。而等到汉军主力到达的时候,匈奴的部队又不知道那里去了。

    战争就像下棋一样,是双方智力的较量,一人十六颗子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在匈奴攻击上谷、渔阳的消息传来之后,汉武帝马上意识到攻取河南地的机会来了。一方面命令上谷、渔阳的汉军逐步抵抗,诱使匈奴继续南下,一方面命令卫青率领四万大军星夜向东驰援。

    可是卫青的大军从云中出塞之后,掉头向西直扑高阙, 一举切断楼烦王、白羊王两王与匈奴单于庭的联系。此时卫青已经站在楼烦王、白羊王两王的后方了,剩下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就像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匈奴一夕之间失去了卫青军团的去向。等到再找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

    汉军给匈奴人玩了一个漂亮的战略迂回,声东而击西。骑兵战术运用十分娴熟,这都归功于汉武帝找到的天才统帅卫青。卫青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骑奴,由于姐姐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才逐步进入军届。英雄莫问出处,耀眼的军功使这一切都黯然失色。

    收复河南地之后,汉武帝随即做出了一个更有攻击性的举措:筑城。

    张腋断臂之城彼朔方

    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汉军收复河套地区之后,中大夫主父偃就建议在河套地区筑城死守。这样不仅可以保住胜利的果实,免得汉军退后此地再次为匈奴所占;而且有了城郭的保护防守起来将更加容易,防守是最好的进攻就是这个道理;新城也会象利箭一样在战略上将匈奴一分为二,使匈奴感受到巨大的战略压力;河套本身更是沃野千里,管理好了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粮仓,解决汉军继续北进的粮草问题。

    筑城的诱惑是相当巨大。当年秦将蒙恬就曾经在此筑城以抵抗匈奴。

    主父偃的建议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太不切实际了。钱谁出?谁去住? 现在政府财政已经捉襟见肘,筑城巨大的财政支出将使整个政府陷入财政困境。

    正反两方是坚持不下。实际上这是对匈奴政策争论的延续,是战,是和?战,筑城是必然的;和,则另当别论了。虽然汉武帝内心十分赞同筑造新城,但是并没有使用行政手段强迫群臣接受,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开放的形式:辩论。让筑城派的朱买臣挑战反对派的主将御史大夫公孙弘。话不说不透,道理不辩不明。一番唇枪舌剑之下,公孙弘是哑口无言。

    元朔二年汉武帝派遣卫青的副手苏建主持修建朔方城。筑城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并不是豪强出钱,平民出力就可以轻易解决问题的。而且也不是简单的筑一座城,还要修缮当年蒙恬修建的防御要塞,依黄河建立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历时两年,出动民夫数十万,耗费银钱上千万,朔方城终于建成。可是汉武帝的口袋里也没什么钱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正是与匈奴开战之时。

    虽说千金散去还复来,花完了我再赚,可是国家必须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正常运行,进而保证战争的花费。残酷的现实迫使汉武帝发掘新的财源。经过数年的考察,汉武帝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就是铁和盐。

    汉朝自开国以来实行的一直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市农工商都任由民间自由发展,政府只是收取少量的税款。虽然国家没有钱,有些人的钱却花不完,其中最有钱的就是盐、铁商人。汉武帝是看在眼里,一直看到红眼。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终于采取了断然措施,任命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会同桑弘羊共同策划将盐铁事宜收回国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公营。

    第二个办法说出来不大好听,就是卖官鬻爵。有钱人可以花钱买专门设置的郎官、买爵位,这也不是武帝的首创,文帝、景帝的时候都用过。为奖励军功,汉武帝新设了十一级武功爵。武功爵除了荣耀以外,还有很多实际用处,凭借爵位可以进入政府成为公务员,就此打开仕途之路;也可以抵罪。没打过仗的只要出钱也可以买到,但是也不是所有十一级武功爵都可以买到,八级以上的是不卖的。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武帝还收回了铸币权。以前是各郡国都可以印钱,现在不行了只有中央可以印。在京师设置钱官专管铸币,除了严厉打击假币之外,还不惜工本铸造了防伪功能十分强大的五铢钱。一言以蔽之吧,为了筹钱,汉武帝是想尽了办法。

    这是一段关于钱的插曲,还是回到朔方城。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自从开始建筑朔方城匈奴人就不断捣乱。玩过三国志的同学们都知道,没有人会让敌对势力在他的家门前搞基建,哪怕是一个小小栅栏。主要的捣乱者就是匈奴右贤王。

    张腋断臂之奔袭敌寨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发动新的攻势,以期解决匈奴对朔方城的袭扰。汉军兵分两路,分别从高阙和右北平出塞,兵马共计十余万。

    汉军与匈奴战斗最大的问题不是汉军的战斗力不行,而是如何找到匈奴, 进而与之决战。茫茫草原对大多数汉军将领那是相当的陌生,进去之后路也找不到,水也找不到,更别说匈奴主力了。即使找到了也很难形成决战的事态,匈奴是合则战,不和则散。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所以经常看到的情形时是数万匈奴大军围攻数千汉军,而不是相反。

    所以卫青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匈奴的主力,找到之后如何不让敌人溜之大吉。

    草原民族虽然是逐水草而居,也不是一点规律都没有。春季在那里放牧,夏季在那里,冬季在那里, 都有一定的规矩。不是象没头的苍蝇似的四处乱闯。根据地域的不同有的实行三季营,有的实行四季营。所谓四季营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要进行四次大的迁移。一旦这个游牧路线确定以后,每年所走的路线轻易不会改变。为什么?匈奴取暖全靠牧养的各种动物的粪便,比如牛粪、羊粪什么的,走全新的路就没有办法解决取暖问题。所以正常情况下,小的调整可以,大的调整是不可能的。

    了解了匈奴的生活习性,再找匈奴就比较容易了。瞎猫是碰不上死耗子的。卫青出兵的时候,对面的右贤王部正处在冬季营,到向阳背风,牧草保存较好的草场肯定能找到他们。这样的地方打开地图屈指可数。可以预料的是卫青在出兵之前就得到了准确的情报。

    至于找到敌人之后如何形成决战事态,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靠谱的办法就是把敌人堵在被窝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怎么样才能出其不意?那就是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那么,越离奇的、越不可思议的、越超越思维死角的想法,越有价值。不仅要超越敌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谋略。

    在农历朔月即将来临的时候,李息、张次公部从右北平出塞,向匈奴左贤王部攻击前进,这是此次行动的战略疑兵。为什么这个时候出兵哪?农历每个月的月底晚上都没有月亮,正是风高好放火,暗夜好杀人的时候。

    同日,驻扎在朔方城的汉军主力从高阙次第出塞。主力是卫青亲率的三万精骑,高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和轻车将军李蔡等也各引所部随后跟进。卫青的主要打击对象就是游牧在匈奴右地的匈奴右贤王。右贤王是匈奴在西部的最高军政长官,他的大营距离高阙有六七百里。在当时这是一个安全的距离,此前汉军从没有出塞这么远的纪录。

    大军出塞后

    关键词(Tags): #汉朝西域(王树)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积吉,roy7255,王树,大黄,史文恭,
    • 家园 一点疑问

      连败月氏,迫使其西迁的是冒顿;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的是老上单于,而不是冒顿吧?

      • 家园 我的看法。

        《史记》明确记载杀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的是老上单于,似乎是板上钉钉。仔细一考虑还有商量的地方。杀月氏王这样的事一定是经过一场大战,不可能是暗杀之类的东西,否则也不值得炫耀。

        在《史记》中匈奴只有三次大的对月氏的攻击行动。

        第一次是冒顿亲自率领,第二次是冒顿派右贤王出击,第三次是乌孙王猎骄靡自请报父仇。

        只有第三次是可能算在老上单于名下。但是这一次老上单于根本没有随行,甚至匈奴主力也没有出动,是一次以乌孙人为主体的攻击,原因就是报父仇。两军交战之际,以猎骄靡的性格是不会打着匈奴旗号的。而且胜利之后,乌孙人也没有再回到匈奴,而是就地安家,独立了。

        诡异的是月氏人一直把仇记在匈奴人身上,并没有提乌孙杀月氏王的事。所以月氏王不可能是死在这一次。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第二、三次之间,还有一次没有记载的攻击哪?也不可能。第二次攻击之后月氏人已经迁徙到西域,如果存在这么一次没有记载的攻击,月氏人在第三次攻击之前就已经迁徙的更远了,不可能有第三次攻击。

        所以在老上单于其间,匈奴根本没有过攻击月氏,哪来的杀月氏王。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 第四章 轮台罪己(四)

      轮台罪己之贰师贰臣

      对于发生这样的事,汉武帝是震怒无比,群臣是噤若寒蝉,一时间朝廷内外不知所措。恰在此时,壶关道德风尚办公室的令狐茂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令狐茂虽然是搞宣传教育工作的,却没有给汉武帝讲大道理,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个代表、八荣八耻,而是讲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通大实话。父子情深何至于兵戎相见?并且提醒汉武帝不要让太子长期逃亡在外,以免有失。

      一句话提醒梦中人,汉武帝豁然明白,上当了。可是这个弯子太难转了,上午还要抓捕太子,现在就要调转180度是比较困难。正在汉武帝思量如何办的妥贴的时候,噩耗传来:太子在官兵紧追不舍之下,情急自杀了。好容易获得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有心人是不会放过的。

      卫太子事件对汉武帝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不得不重新安排帝国的未来。脏活、累活要干,所谓的好活也不得不操心。

      征和三年(公元前90 年)汉武帝决定再次打击匈奴,以期尽快解决匈奴,好腾出手来处理其他问题。这也是汉武帝时期的最后一次打击。汉军兵分三路,贰师将军领七万大军出五原,马通领兵四万出酒泉,商丘成领兵两万出河西。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此次出兵,贰师将军的心思与往次却大不相同。秦失其鹿,天下共争之。卫太子事件的最大得利者毫无疑问是昌邑哀王,贰师将军与当朝丞相刘屈髦,一文一武当可保昌邑哀王安全上垒。看着刘屈髦忧心忡忡地样子,贰师将军不仅觉得好笑。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只要保着昌邑哀王登基,富贵自然可以长久。是呀,刘丞相有什么好忧虑的?

      仗打得还是不错的,也没有办法打错。三路大军共计十三万,而且全是骑兵,骑兵对骑兵汉军战斗力还是有优势的。这一次单于给贰师将军摆了一个怪阵。单于将老弱、辎重撤到了更北的郅居水,也就是现在外蒙古的色楞格河,这就在乌兰巴托的西北了。自己带领精兵度过姑且水,埋伏在燕然山和浚稽山之间,希望截击回师的汉军。

      三路大军我们单表贰师将军。匈奴左大督尉和卫律率领五千骑兵在夫羊句山峡伏击贰师将军部,结果大败而归,贰师将军一直追击到范夫人城,这就距离单于埋伏的地点很近了。

      这个时候京城里出事了!

      不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做了亏心事,鬼不叫门人来叫。有人举报丞相刘屈髦的夫人用巫盅术诅咒皇上,并且丞相与贰师将军共同祷告想要昌邑哀王为太子。这就是谋逆,死罪。这就是一报还一报。

      六月,丞相夫妇伏法,贰师将军夫人也被收监。有很多人诟病汉武帝的这个决定:前方在打战、拼命;后院失火了,逼降了贰师将军。其实汉武帝也没有办法,有人举报了,不办不行。不办就是默认了贰师将军的选择;办,就要冒着贰师反叛的风险。平心而论,收监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惩罚,最终结果还要看贰师将军的选择。

      汉武帝可能也就是试一下贰师将军是不是忠贞之人?如果昌邑哀王为太子,贰师是可托付之人吗?

      在汉武帝心中贰师将军有多种选择:

      降,投降匈奴;

      回军,引得胜之兵回师,全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赌一把;

      引兵回师,矫昭造反;

      将部队交给部下,只身回京请罪。

      而贰师将军却选择了:立功赎罪。

      其实,在太子位空缺的情况下支持昌邑哀王为太子很难说是否有罪,对汉武帝来说,立昌邑哀王也未必不是一个选择。

      贰师选择了以数万将士的生命作赌注,以求侥幸得胜。可是汉军出塞多时,人困马乏客观上并不支持贰师将军的想法。为一己之私致全军于不顾也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其他军官的抵制。在汉军渡过郅居水,大败匈奴左贤王、杀死匈奴左大将以后,长史识破了贰师的企图,便与决睢督尉暗中策划将贰师扣押起来,结果事败身死。汉军已经连续征战数月,十分疲惫,贰师也怕军心不稳,急领兵撤退到燕然山。

      可是已经晚了,单于再也不会给贰师将军机会了,本王在此等待多时。单于自领五万大军截击汉军。汉军大败,贰师就投降了, 也舍不得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在生死关头,贰师将军作出了与人与己都是最坏的选择。

      轮台罪己之缠斗车师

      在贰师将军同单于酣斗不止的同时,为保证攻击匈奴右贤王部的马通顺利进军,汉廷再次发动了车师战役。

      车师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命运。元封元年(公元前108 年)赵破奴征服楼兰、车师之后,车师选择了继续留在匈奴阵营。虽然活动范围向北收缩到现在的位置,即天山南北通道的结合点,但是依然在汉匈争夺的前沿。

      天汉二年在贰师将军领兵攻击匈奴的同时。汉朝派遣投降的匈奴人开陵侯介和王成晚率领楼兰军队攻击车师。

      为什么不从本土派兵?一则路途遥远;二则也无兵可派,大军都随贰师将军出塞了;三则车师国也没多少人,楼兰军值可一战。没成想,贰师将军速败,匈奴右贤王腾出手来,率数万大军来救车师,开陵侯那点人马根本没有办法,汉军只好撤兵。而右贤王随后就被征调围攻李陵,也没有机会继续扩大战果。这一回合双方战成平手。

      现在汉军再次出兵攻击匈奴。为防备车师国阻碍出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的马通军,汉军再次派遣开陵侯出征车师国。这是汉朝第三次远征车师,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车师是在劫难逃。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是必然的,最终的目标就是交河城。这也是此战的第一个看点。

      交河、交河,两条河流在城下相交,故名交河城。交河城就建立在两河相交的河心洲上,是易守难攻。这座城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城内的建筑不是一层一层向上用砖砌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向下挖出来的。车师人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很准的就是防守。这样一个地方对汉军的攻坚能力是一个考验。

      常言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为解决大军远征的粮草问题,汉朝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一个特殊的群体西域各国的质子走到了前台。大战前夕,汉朝把危须、尉犁、楼兰等沿途六国在长安的子弟派遣回国,希望他们能帮助筹措粮草以资军用。最后的结果是大出意料,不仅准备了粮草、牲畜,各国国王还亲率大军前来助阵。这也是作为属国应进的义务之一。

      战斗的整个过程很简单,没有什么悬念。车师人没有给汉军进行攻城表演的机会。在大军围城后不久,车师王请降。

      一场惨烈的攻城大战轻飘飘的结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车师人没有任何理由与汉朝顽抗到底。如果有匈奴援军的话,没准还做做样子。现在,投降对车师是最有利的选择。不要低估车师人的智慧。交河城可以说是吐鲁番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按照现在的地图,向西可以到达乌鲁木齐;向西南可以到达焉耆;向东可以到达哈密;向北可以到达天山北部,今后西域的许多故事都要在这里演绎。车师人能够在这里生存下来,绝非等闲之辈。

      战争的直接结果没什么特别的,双方是各有所得,汉朝完成了预期目的,至少在表面上征服了车师;车师人也保护了家园的完整。至于下次匈奴人来怎么办,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客观地说,车师的臣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汉朝并没有能力驻军,事实上也没有驻军。留兵多,养不起;留兵少,不起作用。

      战争的间接结果却很不寻常,经此一战,无形中强化了汉朝与车师周边各国的主、从关系。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为表彰出征车师的有功人员,一批与车师有关的官衔诞生了。诸如,击车师都尉,击车师君等等,正式纳入了政府公务员序列。这就与匈奴对西域的管理方式就大不相同,匈奴是不懂得的这些东西的。匈奴对西域就是役使,就是压迫;汉朝通过这种方式同西域各国结成了一体。这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也可以借此激发他们对汉朝的亲切感和向心力。

      这都是好的方面,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在凯旋的路上汉军遇到了大麻烦:那就是粮食问题,粮食不够吃!虽然沿途的六国都很愿意帮助汉军,也竭尽全力筹措粮草,但是毕竟实力有限,有去的,没有回来的。汉军也不能象鬼子进庄似的,从别人嘴里抠食。战斗没有损失多少人,回来的路上由于粮草不济,数千人再也没能看到玉门关。

      象车师今日降明日叛,汉朝在彻底打败匈奴之前也是无可奈何。但也不是一点办法没有,那就是屯田戍边, 既能镇抚周边各国,也能解决大军远征的粮草问题,又能够帮助当地各国振兴经济,一举多得。

      轮台罪己之轮台屯田

      所谓屯田,就是今天的军垦。是中原王朝对付草原游牧民族最苯的、 最省钱、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汉文帝的时候为护卫边疆、防范匈奴,晁错在《守边劝农疏》详细地论述了屯田的好处。

      当时汉军实行的是轮番戍边,一年一轮换,到点就走,无法做长远打算;而且士卒哪里人都有,往往水土不服。匈奴则是不定期骚扰,戊边的士兵很难了解匈奴的特点,战斗中经常吃亏。因此,晁错提出了移民实边,招募内地百姓到边塞安家落户,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并且实行军事训练,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有人长期居住,就可以建筑城池,修筑工事,而且寓兵于民,自给自足,也可以节省开支。更重要的是有了人,土地就算占住了。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基本上就是遵循这个战略。打下河南地之后,首先就是筑城,这就是朔方城。之后仅在河西之地就相继移民数十万,修建两关四城,将河西永久划入中华版图。在西域,自从汉乌和亲以后就开始了小规模的屯田。随着细君、解忧两位公主的和亲,十几年的光景,农耕已经成为乌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征服大宛以后,在轮台、渠犁等地设置了小规模的屯田点,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给往来的汉使提供饮食方便,更近似于驿站。

      在西域屯田实际上无论对汉朝,还是西域各国都有好处,当然匈奴除外。一方面西域各国大部分都是城敦国家,人少力弱,无法大面积耕种,更不知道怎样才能种好地;汉朝的屯田不仅提供了人力,也提供了技术。自然汉朝也逐步渗透进西域。

      征合四年(公元前89年)搜栗督尉桑弘羊与丞相田千秋、御史共同上奏在轮台、渠犁大规模屯田。轮台附近共有良田五千顷以上,基本上荒无人烟。桑弘羊的建议是要大规模屯田,田卒的数量应该在几千人以上,而且把烽火亭一直修筑到轮台。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往来汉使的供应,而且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汉朝的势力也将顺势进入西域,而且可以更有力的支持乌孙,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桑弘羊的潜在意思就是将轮台以东的广大地区河西化,可以说是一个长远的打算。西域对汉朝不是可有可无,不控制西域就无可能彻底打败匈奴。控制一个地方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移民,否则必然会得而复失。

      汉武帝的反应出乎意料,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还罗罗嗦嗦地说了一大堆, 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总之,要改弦更张了, 仗打了这么多年也该消停消停了。 国力已经难以为继,人民生活困苦, 不打仗了,要和大家好好过日子。

      这不是汉武帝的风格呀!为什么这个时候变了哪?

      首先,国家确实到了该休养生息的时候,匈奴不是一天可以灭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虽然,匈奴在战争中已经转为守势,但还没有遭受到致命的一击,短期内汉朝也无法发出这致命的一击;其次,更重要的是汉武帝觉得后事无望,卫太子已经先他而去。以前无论如何折腾,汉武帝都认为以卫太子的仁慈,以及在民间的威望可以在自己身后重整河山,自己不必为身后事担忧。可是现在一切归于零,如果不小心从事就会倒先秦的覆辙, 不可不慎。

      两年以后汉武帝就将离开这个世界,也许他感觉到了什么,他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安排一下帝国的未来。

      轮台罪己之搜栗都尉

      在发布《轮台罪己诏》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改弦更张的决心,汉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希望丞相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发家致富。同时任命了一位新的农业部长。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这是现在。那个时候主要还是要在地里刨食,因此,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以农为本嘛!这一章就要谈谈农业。

      记得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春耕夏锄全想到,防旱排涝挂在心”。在汉朝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位能干的领导,那就是新任的搜栗都尉,也就是农业部长赵过。

      赵过生卒年不详,恰似天边的一道彩虹,灿烂过后就飘然而去。这赵过可不是论资排辈爬上来的,汉武帝也不讲这个。人家赵过是专家级人才,享受专家津贴的发明家。不仅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仅有发明,还讲实用,搞普及。

      为了科技兴农,赵过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大力推行牛耕,并且发明了牛耕用的播种机。牛耕实际上很早就有了,只是限于有钱人家并未普及。一般农民用一种叫耒耜的农具,一天最好也就种十亩地,而且,地耕的不深产量就低。运用赵过的牛耕播种机之后,一个人,一头牛,一天可以播种100亩,而且,种地高手可以使产量倍增。

      第二个措施就是代田法,这个技术含量比较高,解释起来比较困难。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亩地分成三垄三沟,在沟里播种。随着小苗的生长逐渐将垄上的土填到小苗的根部。等到成熟的时候,垄就变成了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伦耕,在不施加化肥的情况下,自然恢复地力;不断给小苗根部培土,小苗的根就扎得深,就可以抗旱、抗风、抗倒伏。专业吧,专家就是专家。

      这么好的东西要普及才有作用。农民是最有智慧的一个群体,不会轻易的相信别人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首先得证明这个东西行,然后才有推广的可能。当农民看到赵过试验田的成果之后,自然是趋之若虹。但是也不是谁都能学,必须有经验的老农民,才能听得懂,才能运用好新的农具。先办学习班,然后逐步普及到乡里。从上到下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汉武帝任命了一个赵过就解决了农业问题,真是划算。领导嘛,就是这样不必事必亲躬,得学会用人。但是有些事还必须亲自做,无人可以替代。那就是接班人的问题。

      轮台罪己之三驾马车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其中卫太子、昌邑哀王、齐怀王现在都已经相继过世。而广陵历王和燕王又多有过失,所以汉武帝几乎没有什么选择。 少子弗陵虽然才几岁,头上却有数道光环,也深受汉武帝喜爱。

      在汉武帝的几个儿子之中弗陵是个异数。那个时候人们流行起单字名,唯独弗陵是两个字,弗者,否也,陵者,山陵,有上升、超越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无法超越的,最好的,宝贝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武帝对弗陵的喜爱程度。

      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是河间人。汉武帝在河间巡猎的时候,有风水术士就告诉汉武帝此间有一个奇女子。招来一看,原来是一个残疾人。两手攥成拳头伸不开,汉武帝就上前亲自试一试能不能打开。这一试居然就把残疾治好了,两手恢复正常,与常人无疑。估计这也就是一个扣,引汉武帝上勾。

      钩弋夫人自此进宫,先是被封为拳夫人,以后深受宠爱。太始三年怀孕十四个月生下了弗陵,这就大大已于常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晚产儿。 一般晚生两周就算晚产, 而晚生四个月,如果不是算错了,那真是异常。弗陵同其他晚产儿一样,身体比同龄人壮大,而且非常聪明。

      立弗陵为太子也不是没有缺点,孩子太小,母亲太年轻。汉武帝害怕吕后的故事重演,为此犹豫了很久,终于下了狠手。后元元年(公元前87年)借故将钩弋夫人赐死。

      第二年春,汉武帝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总结起来汉武帝这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更化改制,独尊儒术;北却匈奴,开疆扩土。看看汉武帝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能有多么大,大到两千年以后还无法摆脱。

      汉武帝走了,留下了幼年的皇帝和为他选好的以大将军霍光为首的三大辅政:那就是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粲、车骑将军金日磾。这都是汉武帝平时非常信赖的人。

      首辅霍光是前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在与平阳公主的女奴卫少儿生下霍去病之后非常害怕,就跑回了老家河东平阳。又娶妻生子,就是霍光。霍去病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回到平阳看望自己的父亲并带走了霍光。

      当时霍光只有十几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霍光从郎官开始,继而侍中、奉车督尉、光禄大夫,今天成为大将军,可以说是汉武帝一手培养起来的。 当然霍光也没有辜负领导的栽培,二十多年来一直小心谨慎,没有出过错。谨慎到什么程度哪?每日进出宫门走几步,在那停都一丝不差,生怕走错一步踩到地雷。

      在这三人之中上官粲是唯一一个上过战场,同匈奴拼过命的将军,随贰师将军破大宛、追杀郁城王,立有战功。而上官粲之所以取得汉武帝的信赖还是在做未央厩令的时候。未央厩令就是专管车驾和马匹的官员。

      有一次,汉武帝病了,病好之后发现马都瘦了。就要治上官粲的罪,而在听过上官的辩解之后,不仅没有治罪,反而对他更加信赖。以为上官粲担心自己的疾病,而无心养马,是爱戴自己。常言道: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 真是一点不假。

      那么金日磾又是什么人哪?

      轮台罪己之休屠王子

      金日磾,就是在黄门养马的休屠王子。

      在所有归降的河西匈奴人中,休屠王一家的境遇是最惨的:金日磾、弟弟伦和母亲休屠阏氏一起被收入宫中为奴,在黄门养马;其他匈奴人的生活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游牧而已。然而福祸相依,正是由于在黄门养马使得休屠王一家彻底的融入了汉朝。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咸鱼翻身,金日磾成为辅政大臣之一。

      在黄门养马的马夫很多,也许有的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但是对有些人一次机会就足够了。有一年汉武帝在盛宴之后想起了自己的那些宝马良驹,就让马夫们牵着马在廊下走过一一展示。当时后宫的娘娘们都在,加上宫娥才女是一大群女人。女人们是叽叽喳喳,空气中是弥漫着脂粉的香气。这些马夫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美女,无不侧目而视,偷偷的瞧上几眼。这也很正常,秀色可餐嘛。

      可是武帝却在马夫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金日磾。不仅容貌奇特,身材魁梧,而且金日磾是目不斜视,真应了非礼勿视、非礼勿闻。人不同,马亦不同。金日磾养的马也是膘肥体壮。

      叫上来一问,汉武帝心里不禁暗暗赞叹。金日磾的经历不可谓不奇特,由王子到奴隶,一旦归为臣虏。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昔日富贵随风去,而今迈步从头越。而且干一行爱一行,心如止水,随遇而安。看着眼前的金日磾,除了容貌不一样,哪有一点匈奴人的样子,活脱脱一个温文尔雅的汉家郎。

      金日磾就这样入了汉武帝的法眼,先是做御马监,和孙悟空就平级了。这又是一个同养马有关的,是不是孙悟空做过这个职位,容易发迹呀?之后,逐步升迁到侍中、光禄大夫,走上了领导岗位。金日磾怎么就能这么快的适应了新的生活?还得从休屠王妃说起。古有孟母择邻教子,今有休屠阏氏黄门教子。这老妇人自己都得现学汉语,怎么把孩子教育的如此儒雅真是个谜。

      金日磾虽然已经完全融入汉朝,可是还忘不了自己匈奴人的身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家族的前程。对汉武帝则是敬畏多于尊敬,跟随汉武帝数十年竟然没有抬头直视过皇帝,其敬畏如此。

      而汉武更看重的是金日磾的机警与忠勇。汉武帝族诛江充以后,当年因为捕杀卫太子而立功得赏的人都惴惴不安。其中同江充关系很好的何罗兄弟就非常害怕。怕啥?怕汉武帝寻机报复。其实汉武帝未必有这个意思,这就叫做贼心虚 。于是兄弟二人预谋刺杀皇帝。金日磾不知怎么就发觉了何罗的企图,也没什么证据,就觉得他不太对劲。而何罗也发现了金日磾在注意自己。在何罗欲将行刺的时候,金日磾上前将其抱住,一番搏斗之后将其生擒活捉。

      现在汉武帝去世了,将江山和幼小的皇帝托付给三大辅政。三角形是最牢固的形状。汉武帝的三驾马车,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可保汉朝平稳过渡到弗陵长大成人。

      在发布轮台罪己诏之后的数年间,天下似乎确实太平。一方面汉朝连着出了几件大事:办丧事、新皇登基,无暇他顾;另一方面,匈奴在汉朝的不断打击之下,元气大伤,常有求和之意,只是无从下手。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北方大草原传来了噩耗消息,匈奴发生了内乱,祸乱的根由就是传承。

      轮台罪己之祸根初植

      对匈奴混乱贡献最大的就是现任单于:狐鹿姑单于。在控诉他的罪恶之前,我们先简略回顾一下匈奴的官制和传承制度。

      匈奴单于姓挛鞮氏, 整个匈奴就是以这个家族为中心的金字塔体系。单于一定要是这个家族的子侄,一般情况下是父子相继,也不排除兄死弟继。但是鉴于匈奴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要在大草原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虽说其乐无穷,对单于以及其他各级领导有一个特殊要求。那就是年龄,年龄太小既不能劳心,又不能劳力,这是不允许的,也就是一条潜规则。同汉朝一样,匈奴也是立太子的,在单于临终没有遗命的情况下,这个太子就是左贤王。

      匈奴的官职分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等,以左为贵,那么左贤王就最尊贵,是储君的位置。所有的这些官职都是世袭的,但是也必须满足年龄的要求。这也是匈奴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

      鉴于左贤王这个职位的特殊性,注定它不会是严格的世袭,单于有权选择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单于也必须照顾整个家族的感受,也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狐鹿姑单于就是以左贤王的职位继承单于。那还是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且鞮侯单于去世了。且鞮侯单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左大将,一个是左贤王,两个人都从外地来奔丧。在左贤王还没到的时候,单于庭主事的匈奴贵族就擅自做主立左大将为单于。理由很牵强,以为皇储左贤王有病不能来。

      实际上左贤王身体倍棒,吃嘛倍香。这就非常不寻常。从事情的发展看,众人都认为左大将更合适做单于,左大将的贤德已经深入人心。正要登基的时候,左贤王到了,看到这种情况左贤王就不敢进入了,害怕!

      这时左大将表现出大仁大义,不恋栈,将单于位让给了哥哥左贤王。左贤王自然是虚情假意的谦让一番,什么身体不好,无法担当大任什么的。左贤王也怕弟弟是虚情假意。可是弟弟是认真的,经过一番寒暄,双方约定一旦哥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就传位给弟弟。于是左贤王就登基为新单于,这就是狐鹿姑单于。弟弟也被任命为储君,左贤王。

      一般来说好人不长寿,祸害亿万年。没过几年左贤王一病不起,撒手西去。王储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此时左贤王的儿子先禅贤已经成年了,而且同他的父亲一样贤明远著,有其父必有其子嘛。

      狐鹿姑单于遵从当年的约定就应该任命先禅贤为皇储左贤王,而且也是众望所归。但是狐鹿姑单于不仅没有那么做,而且把先禅贤发配到西部做日逐王,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左贤王。记住这个先禅贤,以后还有他的故事。

      单于是有权力这么做的,但是却开了一个自私的先例,也使家族内部的矛盾更加突出。现在狐鹿姑单于也到了弥留之际,围绕着继嗣问题各方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

      轮台罪己之匈奴内讧

      汉朝的传承非常清楚:父子相继,立太子,立嫡立长,嫡长子天经地义,如果嫡长子不在就要看遗命了。所以汉朝才有弗陵七岁继位这样的事。匈奴则不同,匈奴的传承制度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并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强者为王。

      始元年间匈奴内部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先是狐鹿姑单于的母亲母阏氏杀死了非常有民望的单于异母兄弟左大督尉;而后在单于明确子少(这个子就是左谷蠡王)不能治国,遗命立右谷蠡王的情况下,单于的正宫娘娘颛渠阏氏又矫诏立了自己的儿子左谷蠡王(左大督尉与右谷蠡王都是狐鹿姑单于的同父异母兄弟),这就是壶衍鞮单于。

      匈奴的女人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两个女人一个是狐鹿姑单于的母亲,母阏氏;另一个是狐鹿姑单于的正宫娘娘,颛渠阏氏。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根本在于匈奴的传承制度不明晰,不唯一。狐鹿姑单于可以有多种选择:

      可以选择母阏氏的儿子,即自己的同母兄弟;

      可以选择颛渠阏氏的儿子,即自己的儿子;

      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兄弟,或儿子。

      母阏氏和颛渠阏氏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产为新单于,作为单于的母亲,他们将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耀。这也是为什么母阏氏要杀掉左大督尉的根本原因。而颛渠阏氏则充分利用了母阏氏与左大督尉,以及其他匈奴贵人与母阏氏的矛盾,矫诏立了自己的儿子,成功胜出。

      匈奴历史上屡次发生夺位大战,都是新单于依靠强大的武力:冒顿杀父自立,伊稚斜夺权自立, 都是武力。而这种依靠后宫的力量,却十分罕见,十分中国,后果是相当的严重。

      颛渠阏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哪?因为她又一个很好的同盟:卫律。

      卫律是前汉朝使者,出使匈奴后就投奔了美好前程。投降匈奴后的工作是非常卖力。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值得一提,除了这件之外,还有一件就是利用匈奴的恐惧心理,使贰师将军成为祭品。

      当年贰师将军还是匈奴死敌的时候,单于曾经许过愿,要拿贰师将军祭祖。等到抓住贰师将军之后,单于就把许过的愿忘了,恨不得把贰师将军贡起来。人才呀,怎么舍得杀。

      可是卫律记得。

      对于贰师将军比自己还受重用,卫律是非常不满。正赶上母阏氏病了,卫律就把在汉朝学到的天人感应学说用上了。卫律与巫师联手就把这事赖到了贰师将军身上,说母阏氏的病是由于匈奴祖先的愤怒而来,而祖先之所以发怒时由于没有按约定拿贰师将军祭祀云云。贰师将军就这样丢了性命。

      也许有人会问,怎么看着象地下工作者呀?锄奸、分裂敌军。

      是很象,但卫律真不是。卫律与中行说是截然不同的类型。中行说是有理想、有抱负,充满了对汉朝的仇恨。那真是与匈奴同呼吸共命运,仇而忘己;而卫律则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保住自己在匈奴的权位。除掉贰师将军是因为贰师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利益;而帮助颛渠阏氏才能使自己在新单于时代保持不败。 至于其他的后果,则不在卫律考虑范围内。

      颛渠阏氏矫诏夺权的后果是严重的,人民不再相信政府,更为严重,它创下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传位不再出于公心,小儿也可当王。如果说汉朝的武力打击使匈奴由强变弱,那么内乱使匈奴走向了衰败之路。

      关键词(Tags): #汉朝西域(王树)#初开玉门#西域#不只是传说通宝推:小丘,
      • 家园 【讨论】谈田余庆和《论轮台诏》

        http://www.tanghistory.com/bbs/viewthread.php?tid=6181

        《论轮台诏》是<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的代表性篇目之一,已经被一部分高等学校历史系收入了课外选本,它也颇能体现这本书的典型写法:根据有限的几则材料以及一些蛛丝马迹,进行大胆的推理,然后提出与传统看法不同的观点。

        这篇文章对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把它纳入了汉武帝晚年逐渐对中前期政治改弦更张的整体政治环境中,从而将其和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另一件大事——轮台诏联系了起来,看作同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关键词(Tags): #汉武帝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 第四章 轮台罪己(三)

      轮台罪己之悲剧李陵 (二)步骑对战

      贰师将军出击匈奴右贤王部,开始大胜,斩首万余,随后,就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汉军粮草缺乏,根本就没有办法打仗,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贰师将军是束手无策。说书的讲话,就在这关键时刻,副司马赵国充率领数百人的敢死队作了最后的自杀性攻击,居然撕开了匈奴的包围,大军才避免覆没。

      李陵带领他的五千军士出居延,向北前行三十日,在浚稽山扎下营寨。并派陈步乐回京报告进军的情形。

      随后与匈奴单于相遇。李陵部此时位于两山之间,因此用大车围成阵营。李陵带领军士在营前列阵,前面是盾牌手和长矛手,后面是弓弩手。匈奴兵看见汉军人少,就纵马来攻,那成想千弩齐发,弩飞如蝗,上千匈奴兵应弦而倒,而汉军趁势反击,一个回合匈奴就损失了数千人。

      单于大惊,急招左、右共计八万骑围攻李陵。李陵部是且战且走,具体过程就不说了,打的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打的单于是心惊肉跳,非常怀疑这是汉军的诱敌之计。想走,又怕数万人打不下汉军几千人,被人耻笑, 以后更无法与汉军接阵。

      这时候,李陵部已经退到离汉关百余里的地方了,如果有数千援兵就可以吓走单于,可是,什么也没有。

      单于在进行了最后的攻击之后,决定,撤。 毕竟这里离汉关太近了。也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陵营内出了叛徒。单于知道了李陵的虚实:没有援军、弓矢用尽、尚余三千多步兵。于是,单于复围李陵,召李陵、韩延年投降。

      入夜,李陵换上便衣出营,告诉左右不要跟随自己,要去找单于拼命。过了很长时间,李陵默默而回。外面围得铁桶一样,除非肋生双翅,否则别说穿便衣,就是穿比基尼也无济于事。

      良久李陵长叹一声:兵败,有死而已。有军吏劝慰李陵,将军威震匈奴何至于死。当年捉野侯赵破奴也曾流落匈奴,后乘隙逃回,皇帝也善待之,何况将军?李陵厉声喝止了这个军吏,响当当地回了一句:我不死,还算英雄吗?

      随后击鼓聚将,鼓破不响,让余众分散突围。数十名壮士保着韩延年、李陵冲出大营,只见四面火把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高喊韩延年、李陵投降。韩延年一拍战马,冲阵而去。迎面箭飞如蝗,韩延年中箭而亡。匈奴兵越冲越近,李陵就降了,败军只有四百多人回到了汉关。

      为什么降了?舍不得死!

      李陵万万不会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战斗,什么纵横大漠,什么重振家风,都是一场梦。自己的名声就此烟消云散。此时,李陵的脑袋里一定是一片空白,万念俱焚中做出了让自己都无法相信的选择。

      李陵并不是怕死之人,领数千步兵就敢于出塞,转战千里,缠斗数倍于己的敌人,怎么会是怕死之人哪?只是舍不得死,也没机会战死, 只好去忍受屈辱。说是留着身躯没准还有作为,可是还能有什么作为。单于也不会给你机会了。很快单于就把女儿嫁给了李陵。能刺杀单于,能刺杀老丈人吗?

      相比之下韩延年是幸运的。

      轮台罪己之悲剧李陵 (三)大战余吾

      汉武帝并不是很在乎李陵是否投降。初期是十分震怒,不仅逼死了李陵所部在京城的陈步乐,而且连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受到牵连,惨受宫刑。时间长了,就非常后悔,明白了李陵之败是由于没有后援,是这些老兵油子害了李陵。

      李陵的经验对缺乏战马的汉军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五千步兵就可以纵横大漠,单于亲率数万大军也无奈我何,这使汉朝君臣对步兵寄予了厚望。但是创造奇迹的李陵却一去不归,这就不难理解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震怒。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贰师将军再次率大军出击匈奴。这次战役史称余吾水大战。汉军摆出了步、骑混编,以步为主的阵势。既是对步兵的期望,也是无奈。汉军的战马严重不足,此次出军骑兵共计七万,作为主力的贰师将军带走了六万骑兵,其他两路只能以步兵为主了。就是贰师将军的主力也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步兵七万,骑兵六万。李陵的五千步兵毕竟是精锐中的精锐,更重要的是带兵的是李陵。李陵的经验岂能轻易复制?

      战争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最玄妙的地方不是两支部队站好了队形互砍,而是开战之前的谋略、筹划,是两个心灵的战斗。很遗憾,天汉四年的这次余吾水大战就是简单的、无比乏味的互砍。

      这次汉军兵分三路,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游击将军韩说出五原、因杅将军公孙敖出雁门。将军公孙敖还接受了一项特别的任务,汉武帝命公孙敖设法营救李陵归汉。

      按说汉军也不是第一次出塞远征,有好多战术可以效仿,但是客观条件限制了汉军的选择。步骑混编就不可能快速突进,行动迟缓就失去了战役的突然性;多路突进,兵力分散了,就难以对匈奴形成局部优势。剩下的只有相互对砍了。

      为了迎接直扑单于庭的贰师将军, 单于把粮草辎重转移到了余吾河北岸,自己亲率十万大军,背水列阵,迎战贰师将军。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单于怕李陵,却不怕贰师将军。

      双方在余吾河畔大战数日,不分胜败。这种互相对砍,力强者胜,贰师将军将军以步对骑能战成平手也是十分不易。 看看无法取胜,军士又十分疲乏,贰师将军领兵从容回军。

      公孙敖出塞遇到了左贤王。虽然是老将,公孙敖好像一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战绩。这次也不列外,没有给观众带来任何惊喜。至于协助李陵归汉的任务就更别提了,茫茫大漠到哪里去找李陵?而公孙敖带回的消息更将李陵送上了不归路:抓回的舌头错将为匈奴教练士卒的李绪当成李陵。 于是,汉武帝盛怒之下将李陵满门抄斩,一代英雄不知所归。

      谁错了?也许谁都没错,只是阴差阳错。

      正是:

      将军苦战声名裂,是非荣辱一念间,

      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轮台罪己之营营青蝇(一)夺嫡潜流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是说苍蝇改不了追脏逐臭,君子却能够不相信谗言。可是世上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呢?

      卫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七岁被立为太子,当初汉武帝也是视如珍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汉武帝却越来越不喜欢,刘据的性格与汉武帝是迥异。小的时候还好说,长大之后这种性格上的不同逐渐演变成了执政理念的不同。汉武帝执行的是法家,罚过赏功,执法严厉,主张积极进取、征伐四方;而太子待人宽厚,尊崇的是仁治,主张文治守成。

      不喜欢归不喜欢,卫太子的地位还是坚如磐石,即使汉武帝后来宠幸李夫人,冷落了皇后,也没有改变他对太子的希望。汉武帝也曾向大将军卫青交过底:如果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制度让后人来遵从、效仿;一味地韬光隐晦就会成为缩头乌龟,如果不征伐四方,不有所作为,国家怎能安定?现在我把脏活、累活都干了,太子文治守成,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种不同毕竟是个问题。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太子成年之后,不同的执政理念就在朝廷上形成了两个中心,而太子似乎更得人心,更顺应潮流。作为父亲汉武帝肯定是很高兴,孩子长大了,虽然同自己的理念不同,但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选择,在自己身后肯定用得着;作为皇帝汉武帝肯定很警觉,即使是父子之间权力也是不能分享的,毕竟太子背后是包括卫青、霍去病的整个外戚集团、军功集团。

      但是卫青、霍去病去世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以李广利为首的另一只外戚势力迅速崛起。虽然汉军将领大都是卫青、霍去病门下,人走茶凉,县官不如现管。李广利是现任无产阶级革命家,影响力当然更大。而太子的集团里面在军事上却没有拿得出手的人选。朝局就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太始三年汉武帝老年得子,就是老儿子弗陵。喜欢,喜欢的不得了。这个弗陵也特殊无比,是个晚产儿。人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弗陵是十四个月出生的。巧得很,尧,就是尧舜禹汤的尧,也是十四个月生的。这就更让汉武帝欣喜若狂,脑袋一热就把弗陵母亲钩弋夫人的宫门改称尧母门。这个举动一举打破了平衡的朝局。

      中国人天生就是搞政治的料,想象力倍丰富。对于这种有无边暗示性的东西揣摸得更透。推演的任何一个结果对太子都不利。汉武帝这老头是不是象头曼单于一样变心了?没有!汉武帝只是觉得好玩,高兴嘛。但是朝里的一些聪明人可不这么想,这些人自己为得计,看透了汉武帝的心理。这就使得卫太子的处境十分尴尬。

      一来二去想象力就变成了行动。其中一个现象就是说太子坏话的人多了,就连汉武帝身边端茶送水的、扫地看门的都不待见太子,变着法的说太子的坏话。对这种情况汉武帝也有所察觉,一旦确定了是有意挑拨父子关系,就是杀无赦。但是风气一旦形成,挡都挡不住。

      在得到自己的小儿子之后,汉武帝就整天与老儿子、小老婆腻在一起。同这些年长的孩子不仅疏远了,而且见一面都难,就是太子有什么事也得通过门童转达,这就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就在这关键时刻,另一个人物出场了:江充。

      江充是赵国邯郸人,本名江齐。江充长的是非常男子汉,而且爱穿奇装异服,相当的与众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向上爬不择手段。当初在赵国的时候,他就经常把妹夫赵太子丹的一些私人信息报告给赵王,以换取进身之阶,因此深得赵王的信赖。太子丹知道后就要收拾江充。江充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跑到长安告御状,状告太子丹乱伦、结交匪人,为害一方。天子自然是震怒,虽经赵王反复求情,最终还是废掉了太子丹。

      江充到了京城以后,汉武帝是一见倾心,一谈之下更觉投机。江充又自请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出使匈奴。回来后就拜为直指绣衣使者,也就是廉政专员。皇亲国戚、天子近臣,不管是谁,只要是犯了法必定处罚。汉武帝就想把他当作棒子,打一打这些不法的皇亲贵戚,也就是打老虎。

      上任之后,江充抓住机会打了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大:馆陶长公主(汉武帝的姑母兼丈母娘)、太子刘据。有一次太子家人犯了禁,在驰道中乘马(驰道是皇帝专用的),被江充抓了个现行。太子去求情,江充实死活不肯,而且禀报了皇帝。自此威振京师,并被升为衡水督尉。可他自己哪?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都安排进了自己的衙门,典型的宽以律己,严以律人。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是一个多事之秋,长安爆发了巫盅案。正是这个巫盅案掀起了各方角逐的高潮。

      轮台罪己之营营青蝇(二)巫盅疑案

      什么是巫盅?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个小木人,写上要想要陷害的人的名字,并且把它埋在被害人自经常出现的地方,然后天天诅咒,据说很有效。而征和二年这起巫盅案的起因却很蹊跷。

      这个巫盅案发生在丞相公孙贺身上。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战将,也是汉武帝的连襟。公孙贺的夫人是卫皇后的姐姐,两家还是亲戚。太初二年被任命为丞相,当时公孙先生是痛哭流涕,高兴地吧?是吓的。汉武帝的丞相不是那么好当的,有职无权,出了事还得负责任。公孙贺的前几任都是备受煎熬,大部分不得善终。当了丞相就等于判了死缓一样,不定什么时候就推出去了。

      公孙贺在任上是小心翼翼,一方面为自己的安全,也怕一时不慎给太子带来麻烦。领导的做派一般都不错,出问题的往往是领导家属。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不仅铺张浪费、不遵纪守法,而且利用自己掌管朝廷马政的职务挪用北军的公款,数额巨大,大案重案就要从重从快。公孙敬声很快就被关到监狱里了。

      父子天性、母子连心,虽然孩子不好也得保啊。公孙贺拉下老脸就向汉武帝求情。对于汉武帝来说,求情一般是没用的,依法办事。但是公孙贺的条件让汉武帝无法拒绝。公孙贺答应帮助廷尉缉拿通缉在案的大侠朱安世。说是大侠,也就是一黑社会组织的头目,通缉已久,就是无法缉拿归案。

      公孙贺的办法很简单:骗。撒出话去,只要自首,前罪全免。这朱大侠真就信了,乐滋滋的来了。随后,被戴上手铐,送到死牢。在牢里大侠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暴跳如雷,还气乐了。马上反戈一击,揭露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用巫盅诅咒皇上,巫盅木人就埋在甘泉宫外的皇帝专用通道下面。这下公孙贺是做了腊了,父子下狱,有关部门是穷追不舍。不久父子相继死在狱中,不仅被灭了族,还牵连了许多其他人。

      公孙贺父子真的做这事了吗?要说私通有可能,诅咒皇帝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木人埋的地方离汉武帝太远,即使有作用也有限,也很难证明是公孙父子干的。再说,安世反戈一击的时机很有问题。谁呀,那么讨厌把公孙丞相的谋划告诉给了安世?不知道。但是这个人很有问题。

      现在看看在这起案子里谁倒霉了?公孙一家、太子的两个妹妹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卫青的儿子卫抗,都是太子一派的。现在,可以明白了这就是一起冤案,矛头直接指向太子。那么谁是得利者?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是李广利的儿女亲家刘屈髦直接从涿郡太守提拔到了左丞相的位置。

      这个案件给众人很多启示,一是太子连妹妹都保护不了,二是巫盅是禁区,沾上死、挨上亡。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对巫盅这么痛恨?只有一个原因:信。打心眼里信,就是打心眼里恐怖。汉朝那时候很多人都信,连董仲舒这样的大儒都不能免俗。所以,汉律明文规定用巫盅害人就是死罪。

      之后,宫里又揭发出多起巫盅事件。不是很多人信吗?宫里的女人信得更多。也难怪那么多女人,就一个男人,不够分,争风吃醋在所难免。都知道巫盅好使就都给对手下药,随后又互相揭发,一发不可收拾。汉武帝十分震怒,案件牵连到后宫及许多大臣,被斩首的也达数百人之多,但是还是控制在小范围。

      这一折腾,一闹,老年人就受不了了。汉武帝就觉得不是很舒服,有些得病的感觉。每天都接触巫盅, 日有所想,夜有所梦。汉武帝有一次从梦中惊醒,梦见数千个木人拿着木仗打自己,自此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这个时候江充出现了。禀报皇上,这就是巫盅在作祟,是有人在诅咒皇上。于是马上成立了巫盅专案组,由江充牵头,外加几个高级办事员:按道侯韩说、御史 章赣、黄门苏文。还有一个巫盅专家,胡巫檀何,这是一个外来的和尚,匈奴来的巫盅专家。当时的长安就是一个世界巫盅界的交流中心,各门各派的代表都有,江充选择一个匈奴专家也无可厚非。但是鉴于这个专家在今后一段时间的表现,对他的身份我们不仅要打上一个问号。

      把巫盅交给江充之后,汉武帝自己就到甘泉宫躲清闲去了。那长安哪?长安自然是有太子打理。也不知从何时起就形成了这样的惯例,汉武帝出巡,太子监国,这一方面是对太子的信任,也是给太子历练的机会。

      现在江充完全放开了手脚,巫盅案也扩大了。刑讯逼供,前后牵连、连坐,死者达数万人。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上完老虎凳、灌完辣椒水也是了。

      即使这样也没有解决汉武帝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汉武帝是真的老了,变得善忘、多疑,看谁都象巫盅诅咒者。于是胡巫檀何提供了专家意见,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宫中有盅气,对皇帝是大大不利。

      现在江充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宫中四处搜寻,先由一般宫人、配殿,最后乃至皇后、太子宫都不能幸免。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地道口,让土八路无处藏身,挖得太子宫中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这就是摆明了要找太子的麻烦,结果自然是在太子宫中发现了巫盅木人。

      史书上记载,江充也知道自己得罪人太多,尤其是得罪了太子,害怕汉武帝晏驾之后太子报仇,就借此从中取事。但是办这么大的事,没有后台支持,江充的胆也太肥了吧。

      轮台罪己之营营青蝇(三)汉宫遗恨

      太子吓坏了,没法解释呀。而且汉武帝在甘泉宫,想解释也见不到。向老师问计,老师石德提到了秦公子扶苏。首先,这事不好解释,也解释不了;其次,天子在甘泉宫谁也不见,连皇后都不行,死活谁也不知。不如收捕江充,治其罪,否则前车可鉴。而且,在皇帝出巡之时由太子监国,杀了江充也不为过。

      太子坚持到甘泉宫解释,江充当然不能让去。江充这就是逼迫太子,让太子发狂。僵持到七月,太子派门客诈称使者,收捕江充。可是匆忙之间跑了章赣和苏文。紧接着太子做了两件事,禀告皇后调动长乐宫卫士收铺江充余党,同时诏令百官江充谋反。随后将江充斩首,胡巫也被烧死了。这个时候,一股谣言在长安城里传开了,太子反了。

      很快章赣和苏文就跑到了甘泉宫,消息就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实际上汉武帝早就知道在太子宫发现了木人,武帝也想看看太子怎么处理这件事。听到太子反了的传言,汉武帝很镇静,对太子的行为也很理解,自己的儿子什么样自己知道。没准还感到很欣慰,不错,不象平时看到的那么窝囊,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点意思。 随即派出使者要把太子招徕问问怎么回事。这是和平解决这一事件的唯一机会。

      没想到这个使者怕死,废话,谁不怕死呀。太子反了,去见太子还有好果子吃吗?也许这个使者平时就没少说太子坏话,关键时刻更不敢去见太子以身犯险;也许这个使者被人收买了,或者胁迫了。总之使者根本没去见太子,回来把谣言当真事禀告给了武帝。

      这一下事态就变得非常严重了,性质变了,但并非不可收拾。全天下人都知道江充是奸臣,只是瞒着皇上。没有人敢于劝谏,应该劝谏的人又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出头。要想和平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人的态度非常关键:丞相刘屈髦。

      可是丞相的反应非常诡异,跑了,连印信都没有拿,只身跑了。太子真是造反吗?显然不是,没有任何理由。作为丞相,刘屈髦应该明白这一点。可是他却跑了,害怕让太子一勺烩,让人不可思议。而且,也没有亲自去甘泉宫,而是派长吏向汉武帝汇报情况,直接指证太子造反。这就把自己摘出去了,摆好了要看汉武帝父子的笑话。

      如果你知道刘丞相的另一个身份,或许可以理解一、二。刘丞相是贰师将军的儿女亲家,贰师将军是昌邑哀王的舅舅。同样,贰师将军在整个事件中也没有任何声音,作为汉军的主帅是不正常的。看起来京城里希望太子出事的人不在少数。

      连续四个人,从不同方向指证太子谋反,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丞相受王命剿灭叛军。汉武帝也没忘了嘱咐丞相,以牛车作盾牌,不要短兵相接,以免死伤惨重,把叛军围在城里就行了。汉武帝这是要迫降太子。

      等的就是这最高指示,才能从中取事。丞相带领的官军与太子领导的民军一场恶战,丞相完全背离了汉武帝的指示。这个时候,太子造反的谣言传得更甚了,直接影响了人心走向。参与平叛的兵越聚越多,太子兵败逃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始皇帝也有一个仁慈的长子,扶苏。始皇帝不喜欢扶苏,就派扶苏去主持修长城,自己却死在东巡的路上,终于被赵高所乘。汉武帝重复了这个故事,虽然他并不是很喜欢太子,因为太子太不像自己了,但没有任何换掉太子的心思,想都没有想过。他也没有特别的心思去保护太子,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必要,他能够把握住局势。而父子之间很少见面,缺乏沟通,终于为宵小所算。

      关键词(Tags): #汉朝西域(王树)#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小小的意见

      应该是“凿空”吧?

      • 家园 「凿空」,「空」即「孔」,意思就是开辟孔道

        「凿空」,「空」即「孔」,意思就是开辟孔道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 第四章 轮台罪己(二)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三) 五饵之论

      和亲是汉朝执行了数十年的国策。其直接的诱因前面已经说过就是平城之役的失败,根本的原因还是匈奴的不断南下骚扰。这种劫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战国的时候李牧就大战过匈奴,秦朝的蒙恬也曾北击过匈奴,秦始皇还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匈奴的攻击。可是局势稍微一缓和匈奴还是要南下,是契而不舍。为什么?是由于它的反动本质决定的吗?

      匈奴的反复南下体现了他们对中原王朝的依赖,客观上离不开。换句话说就是穷的,物质生活严重匮乏,草原上除了牛、羊、马什么都缺。况且经常吃肉,心、血管疾病是少不了的。这种矛盾一天不解决,匈奴就必定要南下。这一矛盾将伴随中国人将近两千年的历程。

      中原的农耕民族当然不希望被抢,但是打不过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办法。到刘邦这就采取了和亲的办法。和亲名以上好听,实际上就一不平等条约。除了要嫁出公主之外,每年还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得到了什么哪?双方君主结为兄弟,和平友好的一句空话,而且还不能保证匈奴不再南下,时不时地匈奴还要南下走一走威风一下。

      那么,为什么还要和亲?每次和亲之后匈奴总能消停一阵子。虽然财物上有相应的损失,但是边境人民的生命相对地有了一定的保障,等于是花钱买平安。关键是一旦进入和亲的程序,双方的关系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同化开始了。和亲就有了主动的人员交流、物质交流,就可以搞渗透了。

      西汉的大思想家贾谊有一个比较精辟的表述,就是五饵之论。简单地说就是用各种糖衣炮弹腐化匈奴人,激发他们内心的欲望,提高物质消费的需求,进而瓦解其斗志,用汉朝的生活方式从里到外改造匈奴人。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匈奴人产生崇汉情结,厌弃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的说法就是和平演变。

      对此中行说公公曾经反复提醒单于。但是大多数匈奴人还是甘心被腐化的,枯燥的政治说教起到的作用毕竟有限。

      同化也好,和平演变也好,都需要长时间、大面积的人员接触。而且必须以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才能产生高山止仰的效果。否则就成为别人予取予夺的提款机了。 匈奴人是腐败了,腐败的结果没有消磨他们的战斗意志,反而增加了匈奴人对锦衣美食的需求,要求的东西逐年增加,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就成为一个负担。花了钱还得不到尊重,根本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匈奴还时不时地支持一下国内的反对派,匈奴的大草原也成了汉朝异议人士藏污纳垢的场所。这一切都促使汉朝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个新的办法就是赤裸裸的武力。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的时候匈奴再次请求和亲。为此汉廷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以王恢为主的主战派同与韩安国为主的和亲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相比之下还是赞成和亲的人多一些,最后汉武帝也不得不遵从大家的意见。

      二年以后同样的问题又辩论了一次,这一次王恢同志不仅有理论还有具体实施计划。这就是马邑之战。王恢的计划唯一能打动众人就是不需要到草原里去找匈奴人,而是要诱而歼之。

      于是汉朝就派出了一个商人实施诱敌计划。这人就是聂壹。聂壹经常在汉朝与匈奴之间做买卖,大搞走私、投机倒把活动,而且获利不菲。这一次聂壹给单于带去了一些违禁品,诸如铁制兵器,这一类的东西。汉朝的铁制品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由铁制成的兵器更是匈奴所无法比拟的。这一点汉朝的战略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晁错在他的《言兵事疏》里就提到过汉朝坚甲利刃非匈奴所能及。

      聂壹给单于带去了这种东西,估计单于是很高兴,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同聂壹闲谈了一阵,以了解汉朝的一些情况。有意无意之间聂壹就泄露了一些马邑的情况。谈来谈去就变成了两人合谋攻占马邑,牟取财物。

      聂壹回去做内应,随后单于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接应。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四)马邑之战

      这就是汉朝设的一个圈套。在马邑挖下了一个三十万人的大坑来抓单于这只大老虎。当年汉朝全国的兵力也就四、五十万人,汉朝可以说把能用的兵都调来了,伙夫都上阵了。真是寄予了殷切希望。希望越大往往失望也越大。

      这边聂壹回来后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杀了一个死囚犯,把头颅挂在城墙上。告诉匈奴使者马邑守备已经被杀了,赶紧来吧,下面的事就是往家里搬东西了。

      军臣单于的大军也是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很快就来到距离马邑不到百里的地方。走着走着单于感觉有些不太对劲。这是六月的塞内,虽然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可也得吹烟渺渺,风吹麦浪,耕夫犁地,牧童遥指杏花春。这旷野之内除了单于这支孤旅,就是牛羊悠然自得,实在有些异常。

      埋伏、伪装,那是冒顿单于传下来的绝技,军臣单于自然也不陌生。正犹豫之间,突然望见远处高地有一炮楼,随即鞭梢一指:拿下。单于这一网抄到不大不小一条鱼。说大,官阶只是雁门的一个巡警,说小,他却知道汉军的全部计划。想来汉朝也想搞点伪装,这个巡警才在此时此刻出现,没成想正落到单于的网里。

      细节决定一切。这么大的一个计划本身就是难以掌握,任何一个小疏漏都将导致全盘皆输。单于是绝尘而去,汉军是一无所得。按照计划准备袭击单于辎重的王恢,看到单于全队返回,反应还是很快:放鬼子出城,打伪军。哪有伪军那?只有鬼子。王恢失去了马邑之战中汉军唯一一个动手的机会。纸上谈兵毕竟容易多了。

      至此,汉匈双方彻底撕破面皮。匈奴也不再遮遮掩掩的了,啥时想来就来;汉朝也是磨刀霍霍,啥时想去就去。寇能往,吾亦能往。

      这一打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年来所耗费的人员、钱财、资源不计其数,经济账是没法算。汉朝是一直占着上风,局势也逐步朝向汉朝有利的方向转变。问题却远没有解决,短期内也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就像赌博一样,赢是赢着,但是赌局没结束,钱拿不走。

      那么,汉朝君臣心里有没有个谱,战争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算是解决了问题。汉朝有那么多思想家,前朝的贾谊,本朝的董仲舒等等,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阐述。漠北大战之后,单于采取赵信的计策要同汉朝再次和亲。为此,汉朝专门举行了庭议。庭议的结果比较有代表性,匈奴要入质称臣,要纳入到汉朝的管理体制中来。在这个体制内解决匈奴人的生活问题,最终把匈奴人中国化。这就是终极目的。这是一个文明、自信、友好的建议。解决匈奴有更野蛮的办法,诸如杀戮、赶走,汉朝选择了接纳,多文明;相信匈奴只是迷途的羔羊,是可以教育好的失足青年,相信汉文明能改变他们,多自信;只要放下屠刀,加入到体制内就既往不咎,并帮助解决问题,多友善。

      这个条件是现在匈奴没法答应的。单于还是喜欢当总统,不到山穷水尽不会走这一步。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双方都有求和的意思,只是条件相去太远。单于是同意和亲的,只是要用开战前和亲的方式。和亲谈不拢,就只有按照战争的规律硬撑着继续打。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五)民主集中

      马邑之战作为汉朝对匈奴政策转向的标志事件,将永远载入史册。虽然战役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汉军甚至连一枪都没有放。整个决策的过程就是两次关键的辩论。

      回顾前面几章我们会发现这种政策性的辩论不是个案,而是成例,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西汉时候的决策方式。这就是庭议,或者叫御前会议。

      对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要经过御前会议的详细讨论、辩论,甚至论战之后,才能形成政策,进而具体实施。大事小事开个会研究一下,中国人爱开会的传统估计就是从汉朝传下来的。这次对匈奴的战略转变就是经过了两次激烈的辩论,才由汉武帝最后拍板定案。从辩论的过程看不是走过场,而是激烈的交锋,以至于象汉武帝这样强悍的皇帝也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强行推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在第一次辩论之后顺从多数人的主张。没办法主战派的王恢说不过和亲派的韩安国, 人数上又不占优势就只能如此了。

      但是皇帝的好处是可以反复的挑起这种辩论。两年之后的再次辩论,王恢准备充分,还有详细的实施计划,一举击败韩安国,汉武帝才能果断拍板。当然,这种辩论也不是总能分出胜负,在胜负不明的情况下,就要看皇帝乾纲独断,或者再议了。久议不决,皇帝又优柔寡断,而耽误事的情况也肯定有。有的时候皇帝干脆就乾纲独断,比如二次大宛之战,大家都说不行,皇帝坚决要打,谁也拦不住。对错就只有看结果了。

      这种御前会议也不是谁都能参加,参加会议的不外乎三公九卿,也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各部委的负责人,也许还有他们的助手。涉及到外交、军事方面的议题,有时还要邀请将军们参加。当然参加会议的具体人员,主要由皇帝指定,题目也有皇帝出。从汉武帝开始又多了一项中朝会议。

      汉武帝登基之后想法比较超前,朝里的老人总跟不上领导的节奏。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汉武帝不止一次下达求贤令。一时间长安是贤人云集,看看名单就知道找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强手:董仲舒、东方朔、公孙弘、主父偃,一大长串。

      招徕之后怎么办? 也不能真让他们闲着。更不可能让他们替代三公九卿这些职位,在位上的好多人都是有后台的。而且新选上来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确定。这些人暂时就算在汉武帝身边工作的人员,一般情况下都有侍中、常侍、散骑这样的头衔,后来的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也都是这个圈子里的。这些人就叫中朝。相对应的从丞相往下的官僚系统就叫外朝。

      这些人都是汉武帝亲自招徕的,自然与汉武帝的执政理念相同,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逐渐中朝就成为了汉武帝的决策圈子,外朝变成了执行部门。有了问题就通过这两种不同的会议讨论解决,。在中朝、外朝意见相差太远的情况下,双方也要进行辩论。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兴建朔方城的辩论。

      整体上还是一个倾向于集体决策的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皇帝不专制了。不专制那叫皇帝吗?虽然对于汉匈是战是和汉武帝已经拍了板了,但是有人就是不同意,坚持自己主张和亲的意见。博士狄山就是这样一位,无论如何就是认为和亲好。无论怎么说都不行。汉武帝一急就问狄山你能管理一个郡吗?汉武帝时真急了,这两件事根本不挨着。

      狄山一想别说一个郡,我连老婆都管不了,我们家她说的算。“不能”。

      “那你能管理一个县吗?”武帝接着问。“不能,太大”。

      “一个乡怎么样?”。

      狄山一咬牙,“行!”。再不行就得回家了。

      狄山就被派到与匈奴交界的一个地方。狄山能管理好吗?当然不能,狄山也就是一个舌辩之士,搞具体工作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没过多久狄山同学就牺牲了。跟匈奴人讲大道理不行啊,拿着毛主席语录冲他们再摇也没用啊。匈奴人汉语的不懂。

      所以说皇帝哪有不专制的。庭议毕竟只是主要的决策方式之一。更多的时候还要靠皇帝个人的表现,有的时候还要靠算一卦来决定怎么办。

      好了,讨胡檄书引出的故事告一段落。有点扯远了,跑偏了,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看汉武帝如何用实力处理匈奴问题。在动手之前,还是先报告一个好消息:汉朝与乌孙的关系又向前走了一小步。

      轮台罪己之牛刀小试

      贰师将军回师没几年,解忧公主就遇到了第一个考验:军须弥病重不治。

      对于和亲公主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哪?是生存!

      和亲无非就是用结亲的手段,巩固双方的友谊、或者联盟,而好的婚姻质量必然会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乌孙这样复杂情况下,尤其显得重要。乌孙是同时与汉、匈两家结亲,两个公主不可避免的就有个大小之分,争风吃醋在所难免;而乌孙的贵族也很自然的分出亲汉派、亲匈派, 你争我夺。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果哪个公主得到君主的宠爱,无疑在竞争中就会占据有利的位置,不仅对自己,也是对自己的国家。而解忧公主却有着先天的弱势。

      凡事总有个先来后到,匈奴公主是同细君公主同时嫁给军须弥的。显然,军须弥更加青睐匈奴的公主,也许草原姐妹更加适合他的胃口, 也许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否则,解忧嫁到乌孙几年就不会一无所出。

      匈奴公主有个儿子,叫泥靡,虽然年龄很小。而解忧公主什么也没有,除了智慧。

      对于草原民族,前王的妻妾只有两个出路:年轻的妻妾将嫁给新王,老年的妻妾则由她的儿子负责养老。如果由泥靡接任国君,解忧公主将不知何去何从。在这场乌孙争夺战中,匈奴将彻底占上风,汉朝也无法进行新的和亲。泥靡还是个孩子,再结亲就成童养媳了。

      而此时的乌孙名义上是国家一统,实际上军须弥的叔叔大禄在争位失败后一直是自成体系。现在,军须弥在弥留之际,一子年幼,面临两难的选择: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难以服众,弄不好还会葬送了孩子的生命;传位给叔叔或者叔叔的儿子,实在心有不甘,也无法保证泥靡的未来。

      我们已无法还原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解忧公主是如何说服军须弥的。可以想象的是解忧公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今日的解忧已经不是当年的幼稚少女, 几年的宫廷斗争已经成熟起来,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为自己,也为大汉。

      大禄的儿子翁归靡接任国君,解忧公主与匈奴公主同时成为翁归靡的夫人。而且约定等泥靡长大以后,就把君位归还给他。 显然这是一个很中国的解决办法。

      无疑是最佳结果,对所有人都有了交代。对乌孙,国家统一了;对泥靡,未来有了交代(虽然可能是画饼);对匈奴公主,又有机会可以展开新的对抗了。对解忧,则是大不相同,不仅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而且迎来了新的爱情。

      解忧公主与翁归靡一定是十分恩爱,他们一共育有三男二女,可以说是同享天伦之乐。

      世界上什么最宝贵?当然是人。解忧公主这半个班的阵容,二十年以后就可以左右乌孙的政局。

      长子名叫元贵靡,曾被翁归靡立为王储,乌孙国分裂后为大昆弥(大乌孙国的乌孙王)。

      次子名叫万年,成为莎车国王。

      长女名叫弟史,嫁给了龟兹国王。

      三子名叫大乐,是乌孙国的大将。

      小女儿名叫素光,嫁给了乌孙翮侯。

      解忧公主在乌孙的生活可谓有声有色,可要想达到和亲的目的,还必须有娘家强有力的支持。而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却不总是阳光灿烂。

      轮台罪己之悲剧李陵 (一)李陵出世

      天才不常有,象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更少见。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是三位深受汉武帝信任的将军,但是三个人放在一起没法比,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卫青、霍去病有任何一人在,李广利的命运就是打下手,甚至揉吧揉吧扔到纸篓里。现在,汉武帝手里只有一个李广利信得着,可是李广利并不是总能带来好消息。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在初步安定西域之后,李广利受命从酒泉出击匈奴右贤王部。为保证贰师将军的后勤供给,汉武帝诏来了在酒泉、张掖练兵的李陵。

      李陵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精通骑射,爱护士兵,很有李广遗风。对于给贰师将军作后勤,李陵是相当不感冒。李陵所部都是荆楚的勇士,上山伏虎、下水擒龙,是汉军中精锐的精锐,羞于给贰师将军作后援,要独当一面,出兵兰干山南以减轻贰师将军的压力。

      李陵之所以敢这么说是有底气的。数年前,李陵就曾经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千余里,潇洒走一回,而且毫发无伤。

      当然,这也与汉军的奖惩制度有关,汉军讲的是首虏率,也就是杀敌多少,俘虏多少。主力部队就有战功,就有机会封侯,后勤则是挨累不讨好的活。

      从李陵自身来说,他有很强的使命感,那就是重振家风。李广死于漠北大战。由于在沙漠里迷路,没有按时赶到战场,李广为此自杀了。而叔叔李敢认为这一切都是卫青搞的鬼,为了报仇击伤卫青。卫青没说什么,结果被霍去病寻隙射杀。死的都是窝窝囊囊。李陵很想一战雪耻。

      更深层次李陵与李广利属于不同的阵营,李广利保的是他的外甥昌邑哀王;李陵叔叔李敢的女儿则是卫太子的宠姬,所以李陵是属于卫太子阵营的。自卫青、霍去病相继去世以后,卫皇后和太子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如果李陵能够一战成名,对卫太子阵营也是十分有利。当然这个所谓的阵营并不是谁明确划分的,也不可能有严密的组织,或者在组织上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你的出身、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你的归属,公道自在心中。

      可是这个时候提出独立出征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骑兵都被李广利带走了,以步兵出塞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人人都想独当一面,都不愿意作后援,对大局也不利。可是汉武帝就喜欢这个,居然一口应允,而且派强弩督尉路博德接应李陵。

      汉武帝之所以同意李陵以步兵出战,除了李陵壮志可嘉之外,也许还想做一次尝试。现在,汉朝军马缺乏,组织大规模的骑兵作战有难度,如果步兵也能击败匈奴的话,就会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也许,汉武帝真的老了,也许是高兴得昏了头了。同是督尉,路博德怎么会愿意给李陵作后援哪?果然,路博德回奏秋天匈奴马肥,且等来春与李陵一同出战。 对于这种回复汉武帝十分震怒,怀疑李陵害怕了、后悔了, 责令李陵九月出兵。而此时,贰师将军已经败了。如果说同时出兵,还有分兵的作用,现在就只剩下勇气了。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
      • 家园 三十万人的伏击战恐怕很难保密

        埋伏、伪装,那是冒顿单于传下来的绝技,军臣单于自然也不陌生。正犹豫之间,突然望见远处高地有一炮楼,随即鞭梢一指:拿下。单于这一网抄到不大不小一条鱼。说大,官阶只是雁门的一个巡警,说小,他却知道汉军的全部计划。想来汉朝也想搞点伪装,这个巡警才在此时此刻出现,没成想正落到单于的网里。

        三十万人想打伏击战,真是有些异想天开。调动如此之多的人马去一地埋伏,怎么可能保密?那个小军官知道有埋伏也并不稀奇。从军事上看,马邑之战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但从政治上看,汉武帝成功得利用了这次战役把对匈奴的政策变为战略进攻。毕竟现在动用三十万人打匈奴,这已经是对匈奴撕破了脸,正式宣战了。接下来朝中即使有阻力,但也不得不被汉武帝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一直打下去了。

        • 家园 这个未免绝对了,巴巴罗莎不也保密成功了吗?

          毕竟希特勒动用350万大军进行巴巴罗莎计划进攻苏联的时候,不也保密成功了吗?按说,几千里战线,几百万大军的调动,苏联怎么就没做好准备拿?

          马邑伏击,主要还是用利益诱惑单于钻到包围圈里。这可以说跟冒顿学的,如果那个庭长有胆量忽悠军臣,说看不到牛羊是因为马邑太守带2,3千士兵前2天在这一带演习,也许军臣单于就真的钻到包围圈里去了拿。

          另外,汉武帝马邑之后坚持杀王恢也不是没原因。军臣的队伍已经越过了王恢的伏击区,他的任务本来是堵截漏网的匈奴军队。但后边看到单于撤退,他因为只有3万人没敢出击,这让武帝大怒。当时王恢只要出击,堵住军臣的退路,汉军其他30万人肯定就会赶过来,军臣只要被截住,他就未必能跑的了的。

          • 家园 这个不能说是完全得保密成功

            而是苏联综合判断失误。希特勒准备进攻的迹象早就从各种渠道被得知了(有英国,有佐尔格)。可是综合判断下来斯大林觉得,不会进攻。因为当时两国还在进行着原料换技术的合作。而40年刚刚打下的西欧工业区也没完全吃下肚(要是真的能将法国,荷兰,比利时,捷克的工业完全整合,那苏联必败)。而判断敌人将要进攻,就必须进行总动员,苏联因为工业带许多都在边境上,还得转移一部分工业设施,其代价是很大的。

            还有个例子就是1973年的以色列。73年埃及叙利亚进攻的苗头不是没被以色列知道,开战前3月时也进行过总动员。可是当时没有被进攻,到第二次苗头出现时,就不动员了。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 第四章 轮台罪己

      血汗宝马之解忧公主

      都说草原牧民豪爽、纯朴,但是在二次大宛战役过程中,乌孙人表现出了应有的狡狤。既没有因为双方的姻亲关系,不顾一切的出拳相助,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没有由于汉军在首次大宛战役的糟糕表现,抽身而去,站到敌方阵营里去。而是出工不出力,一副希望左右逢源的架势。

      这种架势弄不好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胜利之后,汉军并没有深究乌孙出工不出力的表现,惩罚乌孙并不在贰师将军的职权范围内。外交问题还是谨慎为好。客观地说大宛、康居都是乌孙无法得罪的,乌孙也是勉为其难。而且很快贰师将军就接到了新的命令,为汉乌的再次和亲保驾护航。

      作为援军的两千乌孙精骑不仅直接见证了汉军的威武,而且给乌孙王军须弥带回了西域各国的反应。

      自细君公主过世以后,军须弥一直在衡量和亲的利弊,和亲给乌孙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细君公主虽然不在了,随同公主出嫁而来的数百名宫人、官吏、卫士还在。围绕为公主生前修建的宫殿,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定居点,这就是赤谷城的前身。汉人所带来的耕作技术、纺织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新鲜玩意也为广大乌孙人所喜爱,游牧再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当然,由于和亲的关系,乌孙也被其他西域国家另眼看待。这里面包括匈奴人的敌视,周边小国谨慎的恭维。而汉军在大宛城下的胜利,更使这些周边国家佩服乌孙的先见之明。借助汉军的力量,巩固乌孙在西域的地位,成就一方霸业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军须弥决定再次向汉朝提出和亲,而这次军须弥迎来的是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这是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历史上另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解忧公主出生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正是在这一年,霍去病二出河西,迫使浑邪王投降汉朝。解忧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与吴王刘濞串通发起“七国之乱”,结果兵败身死,家人被贬为老百姓。虽说之后汉廷又重新封了楚王,但已经与解忧没有什么关系了。

      没有人知道解忧公主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作为罪犯家属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阳光

      灿烂的岁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生在荆楚大地上的解忧公主再穷想必也是

      吃辣椒长大的,带有天生的叛逆性与革命性。不是有人说不吃辣椒不革命嘛?

      嘻。

      太初三年一纸诏书解忧又重新被封为公主,骨碌碌西行的马车将公主嫁到了遥远的乌孙。解忧也就此展开了自己一生波澜壮阔的画卷。

      血汗宝马之智力测验

      仇,报了;

      马,得了;

      亲,结了。

      李广利在西域的使命也结束了。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终于回到了长安,如愿得封海西侯。照说此次出兵,并没有经过什么惨烈的大战,一路都由各国供给,而且军中也不缺粮。可是回到玉门关的,也只有千余匹战马,万余兵士。为什么?一个字:贪。上行下效,将官、军吏们不爱惜士卒,侵夺粮饷,因此死人很多。这也许是李广利将兵的另一个不同吧。而汉武帝并没有责怪,毕竟是万里远征。回来的人人升官,个个发财。

      贰师将军的凯旋之旅是浩浩荡荡,轰轰烈烈,也是顺顺利利。但是他没有注意到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他,那就是匈奴在西域的最高长官僮仆都尉。没有人比僮仆都尉更关心大宛之役了,汉军的胜利就是匈奴的失败。如果任由汉军折腾下去,没多久僮仆都尉就要失业了。

      僮仆都尉曾经计划请求单于发兵在贰师将军回师的时候予以截击,打他个措手不及。有两方面的原因使这个计划提前流产。在西域用兵对单于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周密的准备就发兵几千里,根本没有胜算。而更重要的是汉军在大宛之役展现出的军威使单于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截击得胜之师有虎口拔牙的嫌疑。

      但是总得做点什么,阳谋不行就来点阴谋。贰师将军的大军过后,僮仆都尉的突击队就进驻了楼兰。想借此宝地截击随后的汉使和掉队的汉军士兵。这只是一个明面上的目的。更深层的,僮仆都尉想借此机会打破楼兰脚踏两只船的局面。在楼兰的地面上斩杀汉使,无论如何楼兰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果汉朝处理不当很可能就此把楼兰彻底推到匈奴阵营,最少也能在楼兰与汉朝之间打个楔子。这就是僮仆都尉出的一道智力测验题。

      当时驻守在阳关的是汉军将领正任文。大军过后,就由他负责收拢掉队的散兵游勇。不知怎么的,汉军就得到了匈奴在楼兰截击汉使的消息。楼兰距阳关有一千多里,消息没长脚也传得太远了点。很可能是有掉队的汉军遭到匈奴的截击,并且成功逃回进而报告了阳关守将。更可能的是匈奴自己把这个消息传了出来,毕竟逼楼兰反汉才是主要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正任文不仅派兵驱逐了匈奴的突击队,而且把情况上报了朝廷。很快武帝的诏书就到了:把楼兰王请到京城来我同他谈谈。

      很明显武帝并不想惩治楼兰王。真想处理楼兰王,正任文就够了,根本不用请到京城来。武帝是真想见见楼兰王,更是要作出一种姿态给人看。当然也免不了开个玩笑,问问楼兰王为什么要首鼠两端。可是楼兰王却吓得够呛,很认真地告诉武帝,我是真没办法,要不就把我们迁到内地来吧。

      迁到内地是不可能的。在双方充分交流之后,又把楼兰王送回了楼兰。并且希望楼兰王能够帮助刺探匈奴的动静。这是武帝给匈奴出的一道智力测验题。

      楼兰王的潇洒京城之旅,确实使僮仆都尉如坠雾里,思来想去不明所以。无论楼兰王如何解释,僮仆都尉都无法相信。最后的判断就是楼兰已经全面倒向汉朝,不值得信任了。

      血汗宝马之纳质称臣

      在贰师将军的凯旋队伍中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西域各国的质子。

      二次大宛战役对西域各城敦国家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在贰师将军的回军路上,西域各城敦国家纷纷主动向汉朝纳质称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朝贡体系从此开始建立。

      纳质是一个古老的习俗,纳质方要把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派到对方以表示臣服。客观地说这种方式儒家是不赞成的,但是这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被双方所认可的。对于西域各国主动的纳质行为,汉朝也没有理由拒绝。

      从另一个角度看纳质就是寻求保护。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汉朝进入西域之前是匈奴控制西域。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很简单,一个就是勒索财富,另一个就是奴役人民,这从童仆都尉的官号就可以看出。所以,匈奴人可以占有西域,却不能使西域各国人民与匈奴同呼吸共命运。

      汉朝以派遣使节、赠送礼物的方式进入西域确实使西域人民耳目一新,尤其是张骞二出西域大洒金钱的广告效应是明显的。一个是勒索,一个是给钱,太不一样了。现在又通过两次大宛战争体现了实力,这些小国主动寻求保护再自然不过了。

      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后面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利益驱动。西域各国的纳质称臣也可以从经济上找到理由。纳质之后,这些国家变成了汉朝的属国,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属国的一个义务就是要向朝廷进贡,往往能得到朝廷等值、甚至超值的赏赐。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所谓贸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入质称臣也是获得贸易资格的途径。

      这种贸易方式的结果就是汉朝必然亏损的,经济也不是汉朝进入西域的根本动力。如果不是对抗匈奴的政治需要,汉朝才不会千里迢迢跑到西域这个穷乡僻壤。从现在看来有些目光短浅,没办法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纳质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历史上并没有告诉我们汉朝怎么对待这些入质长安的各国王子,待遇怎么样。汉语进修班是一定要参加的,否则就无法在汉朝生存。驻在京城长安,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浸染的过程。想一想从边远山区一下子走进北京、上海,或者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内心所收到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必然会有一个从仰慕、模仿到遵从。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会慢慢体会到这些质子的历史作用。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要付出。作为朝贡体系的一员,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向往来汉使提供迎来送往的服务。随着汉朝与西域往来的日益热络,这个任务也将越来越重。

      第四章 轮台罪己

      轮台罪己之讨胡檄书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种柳柳成荫,大宛之战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由于决心坚决、运筹得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首先降服了大宛,不仅扶植了亲汉政权,而且不久大宛派出侍子入质长安。自此,每年大宛都要进献两匹宝马,血汗宝马有了稳定的来源。汉朝与乌孙的联姻也得到了巩固。这样汉朝在西域就有了两个点,而且,这两个点还连成了一条线。

      胜利之后,汉朝还进一步采取了两个措施。

      贰师将军在回军的路上,在轮台、渠犁留下了个数百人的屯田士卒,开辟了两 片试验田。轮台、渠犁都在西域的中部,渠犁在孔雀河附近。 二者都在大道之上,由楼兰经山国往西就是渠犁、轮台。这是汉朝首次在西域屯田,主要的目的就是巩固两次大宛战役的成果,同时,屯田积谷也能保障往来汉使的供应。其作用近似于驿站,但是它的意义是十分深远,汉朝先进的农耕经验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西域。

      汉朝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将防卫线继续西移,将烽火台一直修到了现在罗布泊。这样不仅基本割断了匈奴与楼兰的联系,也使汉朝在西域的布局由点变成了面。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冬,也就是贰师将军从西域回来不久,汉武帝发布了讨胡宣言,先痛说革命家史,什么平城之辱、调戏太后;再表决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时距离汉匈马邑之战二十二年,时年汉武帝五十四岁。

      如果说汉匈之间是一场球赛的话,下半场开始了。汉武帝的檄书表明了一种态度,皇帝的雄心还在,要靠实力解决问题。

      接到讨胡檄书的是于太初四年刚刚登上单于宝座的且鞮侯单于。匈奴这几年也是多灾多难。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儿单于去世,匈奴立他的叔叔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第二年呴犁湖单于也一命呜呼。现在且鞮侯单于是刚刚登上宝座就受到当头棒喝,其心情可想而知。连忙释放出善意,释放了路充国等汉使。

      善意自然会得到善意的回应,汉武帝是要解决匈奴问题,并不是非得用武力不可。苏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匈奴,一去不返。 对于苏武带去的礼物,且鞮侯单于是非常高兴的笑纳了,随后就感到非常自豪,略施小计汉朝就得向我送礼,讨好我,呵呵。这种反应无疑使汉朝君臣大失所望。

      有的时候还是不得不用武力。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一)南桔北枳

      在汉武帝的讨胡檄书里提到了两件事,一件是汉高祖刘邦的平城之辱,这个已经介绍过。那么,调戏太后是怎么回事?这是关于冒顿单于的一封情书。

      当年汉高祖去世之后,冒顿单于就给汉高祖的老婆吕后写了一封信:求爱。 匈奴实行的是收继婚,父亲死了,儿子要娶其继母为妻,兄弟死了,也按同样规矩办理。这也是匈奴赖以强大的法宝之一。对于一般匈奴人来说,这种制度保证财产的继承永远保证在家族成员之间,不会由于继母的改嫁而造成财产的分割,肥水不可能流外人田;对于单于来说,则保证了国家政治联盟的延续,不会人亡政息。

      当时汉匈和亲,冒顿单于汉高祖刘邦结为兄弟。现在兄弟去世了,冒顿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提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是,汉朝人的感觉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吕后看罢信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

      打不过就什么都可以忍耐了。当吕后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次和亲就是必然之举了。

      这就是两种不同文明,不同习俗的冲突。若干年后,出使匈奴的汉使同投降匈奴的汉朝人中行说公公进行了一场关于双方习俗的大辩论,当然辩论的结果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习俗也无所谓好与坏。

      汉朝敬老爱幼、匈奴人崇尚年轻人;匈奴人住帐篷,逐水草而居,汉朝人筑城敦以自备;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 匈奴的收继婚,最让汉朝人所不齿。

      还是那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同的人群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繁衍出不同的风俗文化也是很正常的。匈奴人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大草原,食物的主要来源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这就决定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更加重要,吃点好的、喝点好的也可以理解。不用说同其他部落争夺草场,就是从一个草场转移到另一个草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牛倌、马倌、羊倌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牛、马、羊等动物对草场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这在客观上就要求草原民族一年四季不断地迁徙。占有的草场越大生存空间就越广阔,这也就是草原民族能够不断向外扩张的原动力。

      而农耕民族则大不相同。种地更讲究经验,老农民虽然体力上不如年轻人,种地的经验无疑丰富很多。尊敬老人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土地对于农耕民族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只要不断提高土地的效能,也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当占有的土地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农耕民族往往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动力。

      用句现代的文明词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还是回到冒顿单于的情书,单于真的很单纯,真的很无辜嘛?恐怕也未必尽然。

      轮台罪己之一封情书(二) 文化大使

      可以肯定地说,冒顿单于对汉朝的风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情书对汉朝君臣意味着什么。正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就是挑衅。正所谓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冒顿单于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冒顿单于的情书是用什么语言写的。首先不可能是英文,英语虽然现在很时髦,两千年前 还不知其为何物。也不可能是匈奴语,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交通基本靠马、沟通基本靠嘴、通信基本靠唱。冒顿单于每天忙于砍人也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发明什么假名之类的东西自欺欺人,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汉语。

      《史记》里不只一处记载汉匈书信往来的情景,可以肯定地说都是用汉语,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那么,冒顿单于能说汉语吗?没有证据说不能,当然也没有证据说能。但是能用汉语给汉朝写信,说明冒顿身边有人才。冒顿懂一两句汉语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渗透。谈到文化的交流就不能不提一下中行说公公。

      中行说,汉朝人。以太监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以汉奸的身份名留青史。但是中行说公公还有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隐形身份;汉文化传播大使。

      什么时候开始中行说在汉宫中做太监,没有记载。 公元前174年中行说第一次现身。这一年冒顿单于去世,他的儿子顺利接班,就是老上单于。汉匈再次和亲,汉廷就派遣中行说随行。这是个苦差呀,中行说当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不去不行,没办法只好免为其难。到了匈奴之后,果然就像行前所说的那样,中行说是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专门与汉朝为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奸吧。

      做汉奸的事迹我们就不说了,没什么意思,弄得像批斗会似的。现在专门讨论一下中行说对汉文化的传播。

      前面说过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多少财产,有多少人也都没有一个准数。这在管理上就是一个麻烦,不能总进行模糊管理,也得来点精确的,尤其是家大业大了以后。中行说加入匈奴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统计学传播到了匈奴。匈奴人知道了如何计数,如何记数,做做人口普查,统计一下财产的数量。可以确定地说,中行说举办过不止一期的扫盲班,而且是高级扫盲班。估计从单于到各高级领导都参加了,一般级别的想参加还得走后门,是一票难求。不仅讲计数,还得讲汉语,否则计明白了也听不明白。

      中行说的第二个贡献就是对汉朝礼仪的推广。汉匈两边书信往来频繁,写信有写信的格式、礼仪。不能只写“让你来,你就来”、“你要战,便作战”,那样太粗俗,太没品味。中行说不仅教会了匈奴人如何用汉朝的礼仪来写信,而且,还有发挥,要更有品味,更讲究。汉朝写信用的木简是一尺长的,那匈奴就用两尺长的,就是要比你强。

      有一,有二,还有三。第三个贡献就是对汉朝地理知识的普及,哪有山、那有水、哪有城镇。当然这个比较危险,反作用很大。匈奴之所以能够同汉朝大打游击战,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汉奸也很可怜, 想做坏事都不可得。当然这都得归功于强势文化的辐射力,不管你愿意与否,想做坏事对我的负面影响也有限,一切尽在不言中。

      提到中行说就不能不再说一下和亲。

      关键词(Tags): #西域 不只是传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