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周秦引弓之族 -- 狂草舞茅

共:💬62 🌺7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牛的啦,该去发期刊,呵呵
      • 家园 这个结论不对吧

        殷商取代虞夏,是东方两种同质文化之间的整合,制度变化不大,也容易获得各个部族的支持。

        虞夏活动区域在晋南,殷商则在山东,相距数千里,怎么是两种同质文化?如果真的要说,应该说是先进的殷商文化吞并了虞夏更合适,就像汉唐文化从中原地区随着征服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殷商发达的商业传统促进了文字的产生,也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而至今为止的考古发现都没有发现像样的夏朝的证明,连成型的文字都没有发现,夏更可能是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而不是国家,这样的夏文化有多少被商朝继承倒是很可疑的。

        • 家园 另外请参照班固《汉书.地理志》

          “殷因于夏,亡所更改。周既克殷,监(鉴)于二代而损益之”

          通宝推:种植园土,
        • 家园 请参照王观堂先生之《殷周制度论》
          通宝推:种植园土,
      • 家园 周武王分封还是很合理的

        封太公望于东,防御东夷,周公封于鲁,与齐相连,然后封管蔡于中原,与殷遗民相邻,同时监控殷遗民,北面封召(邵)公于燕,还有一个谁于代,北抗北来的民族。所有这些诸侯国与周王室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把殷遗民团团包围,一旦风吹草动,直接几国一起出征平乱。可惜的是管蔡耳朵根软,不相信自己的哥哥,以为周公要造反,最后居然和武庚这个外人来对付自己的家里人,最后或死或放,终成为周王朝的罪人。

        而最初周武王分封的时候诸侯国权力没这么大的,是没有征伐权的,也就是没有合法的用兵权,而如太公望、周公旦、邵公等当时看似大国,其实多为荒凉之地,且多外族势力,是需要分封过去的人开疆辟土的,这点来说周公是不反对武王的。至于最后因为管蔡之乱,大国有了征伐权,成为方伯,那是周公的权宜之计,可惜最后就变成永久的了。

        周公子不是受封,而是替父去就国,因为周公迟迟不能就国,是得到邵公和太公怀疑的,邵公也没有就国,最后也是儿子就国的。只有太公是自己就国的,而其死后也归葬宗周了。

        • 家园 周公这人是很有能力的,周公的制度实行了几百年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不能做出用上千年的制度来,后来周天子自己不争气,丢了根据地,就没法子了。

        • 家园 的确,齐、鲁、燕等国地理布局是合理的,

          诸侯的权力是在管、蔡事后扩大的(《史记》载“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邵)康公(奭)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左传也借管仲之口载此事;伯禽伐淮夷、徐戎有《肸誓》为证。)。

          但如果仔细观察武王伐纣-武王去世-管蔡乱这3年内发生的事,就会发现:

          1、所谓三监,邶、庸、卫三国仍是殷商遗族之国。(管)叔鲜、(蔡)叔度等只是被武王任命为国相,监视武庚。这个任命与武王令武庚继承商祀同时生效。而叔鲜、叔度的封地在管、蔡,发生在齐太公、鲁周公获封之后。叔鲜、叔度自然是有实权的,但比较自己的封地,仍缺少一项权力:大规模的殖民权。

          管、蔡伙同殷商遗民叛乱,借口是周公不利于成王,实则是管叔鲜想继位,武庚想复国。按殷商之俗,管叔的确可以继位。但按周俗,早在古公亶父之前,周朝就形成嫡长子继位的传统了,否则吴太伯等不必逃亡,让位季历。管叔产生非分之想,可以说是被商人唆使;但也可以说是少量文化落后之周人生活在多数文化先进之商人中间,不自觉被同化了。

          邶、庸、卫位于周地与齐、鲁、燕之间,如果此地周人被同化,则周与齐、鲁、燕之间联系,就不方便了。东征期间,齐、鲁只是各自为战,未闻燕起作用。

          周公东征后,就把最顽固的殷商遗民迁至洛邑,其余分散分配给诸侯,又把邶、庸、卫合并封给(卫)康叔。卫康叔治下仅剩7族商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大规模殖民了。卫地加强后,前线诸侯国齐、鲁、燕就更巩固了。

          2、如果分析一下武王的心理,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他希望严格执行文王的策略。虔诚到了自称太子发,奉文王的牌位出征,连年号都不要改。而文王的基本策略就是趁殷商和东夷大打出手,极力招致诸侯,扩大地盘。远方荆楚之祖先都被文王拉拢了,根据左传,直到康王时代,熊绎还在服事周王。为了致远,文王的策略中包含了太多前代圣王的主张,用于建立、巩固新征服的基本盘则显得太软了。

          武王既然继承文王策略,自然会沿袭传统。比如伐纣胜利时,商人皆再拜稽(qi)首(类似于三拜九叩大礼),武王亦用同等礼节答拜,显示的是部族之间的平等尊重。武王优先封纣王后代,其次封夏禹、尧、舜等先圣之后。但如果封纣王后代是迫于形势,封先圣之后则无非挣些舆论分,于实则无补(到了楚汉纷争时,也有人劝刘邦封六国之后,思路如出一辙。被张良点破后,汉高祖评语:几败乃公事)。

          武王封完先圣后代,才去再封功臣、同姓(准确地说,是同姓功臣。武王并未大封同姓),以及筹建洛邑等。齐太公、鲁伯禽就任,屁股还未坐热,叛乱就爆发了。

          总之,武王一方面遵循文王之教,遵循古道,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有后患。他一面裁军、一面忧心忡忡、非常苦恼。但他始终突破不了思维定势,很快病逝了。

          周公要硬朗的多,把成王抱在膝盖上摄政,让三哥、诸弟、群臣都来朝拜他(七年后成王就亲政了,难道当时自己不会坐?)殷商遗族该拆散就拆散,该分配给诸侯就分配;调遣诸侯出人出力修筑洛邑也是雷厉风行,一年就搞定了。大封同姓,成王剪了一片桐叶给幼弟叔虞,周公就借机封了唐国(估计成王此后不会再轻易做手工了)。

          通宝推:种植园土,铁手,
          • 家园 春秋第一大国

            晋,是怎么来的?

            “桐叶封圭”到底是封在晋还是封在唐?

            • 家园 晋=唐
              通宝推:种植园土,
              • 家园 原来如此

                李渊好像也是从山西起家的,他的那个唐是不是从这里来的?

                • 家园 Yes

                  李渊祖先为隴西狄道人,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為左仆射,封隴西郡公,賜姓大野氏,與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北周閔帝受禪後,李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郡慰抚大使。大業十二年616升为右骁卫将军,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遷太原郡留守,7月殺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打着勤王定乱,迎回隋天子的旗号正式开始起兵,並且得到李氏宗族、姻親的響應.

                  通宝推:种植园土,
                  • Yes
                    家园 兄台大菜

                    有空多写一点哈。

          • 家园 燕是不是监视箕子朝鲜的?

            所以有点重北轻南的感觉哦

            还有吴的角色,是真姬还是附会(这个有过质疑的)。

            如果真是太伯仲雍之后,为什么不移到江淮一线,西边牵制楚,北面牵制淮夷

            • 家园 吴国的出处确实很诡异

              按史记,周章是吴国的国君,武王把他弟弟虞仲封在虞国,而且级别上是封国中仅有的几个公爵之一.那么吴国的级别到底是啥,怎么也得公爵起吧,但是似乎没有类似的记载,反而被记载为吴子

              • 家园 有两种解释

                第一,“吴”实际上是“虞”,地方在山西。但是这个解释有一点,就是“虞”这个字在几乎同时就出现过,就是文王调停“虞芮之讼”的事情。而且在此事之后,虞国已经是周的友好国家,再派宗族子弟过去,莫非是要夺权?这既不符合周的利益,也不符合当时的通行观念。所以,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

                第二,泰伯奔吴的目的,是切断商朝的铜输入。铜在当时是头号战略物资,全靠从荆楚江淮一带输入,从近年来的考古成果看,周人很注意向这条铜路进行渗透和挖墙脚。楼上问为什么吴国后来就不北移了,因为切断殷商外援和屏藩周室两者要求不同,周人本身相对殷商就是小邦,泰伯奔吴不可能带走大批族人,所以要借助吴地土著的力量成事,不可能驱使他们远离故土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