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五 风动、幡动和心动 -- 任爱杰

共:💬42 🌺6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鸡极鸭极的,因人而异吧

            佛教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佛教认为这些是通过修行证得的。你如果直接把最顶端的理论拿来理解用别的哲学来解释而无实际修行做基础,那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我这辈子估计是不会修行去的,所以我觉得做为一种知识,了解一点就好,不需要花时间在这上面。有这功夫,不如多睡会儿觉呢。

            • 家园 这很难叫知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的话

              顶多是些历史知识。

              另外一方面,我对唯心主义的看法很复杂,可以说爱恨交加。有些东西你没有体验到,你就是不知道。但是我还是把各种体验放在心理学的框架下,而不是什么佛啊禅的。

    • 家园 两僧辩论所为何来?

      你得注意这件事是发生在印宗讲解涅磐经的时候。两僧辩论或许是因为印宗出的题,类似于楞严经中佛多次问阿难一样,亦或是类似现在喇嘛中依旧保持的辩经的传统,又如同学校里学生间的互相讨论。辩论胜者,虽然可能会得意一番,但推出为名利而争,差得太远了。

      • 家园 有争胜,便有求不得

        老兄说的情况也是大有可能。我前面也说了这里的名和利未必就是世俗的名利。例如研究这个风、幡的互动关系,研究得深了就得牵扯到流体力学、材料学和一般物理学的知识了。如果能从风、幡的互动关系中研究总结出这些知识,这当然也是“利”。

        问题是禅宗也好,后来的心学也好,对这类研究基本采取反智主义。禅宗讲究“悟”,南宗讲究“顿悟”。但如何达到“悟”呢?不是对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层层剥笋,然后达到对外界事物的深刻认识和总结,而是靠内省。《金刚经》本身虽然说的很圆,但事物的表象固然不能完全描述事物的本质,但如果根本不去接触表象,则连认识本质的机会都不会有。

        而惠能在这里不过是认为两人的辩论已经陷入对表象的执著而不符合佛法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同意你最后一句

          不过呢,佛教毕竟不是科学研究。佛教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对空的认识,只有内省,所以才有悟,顿悟这种超快法门。

    • 家园 按任老师这个说法

      实际上王阳明的阐述才与迪卡尔的哲学观点相近(感知和思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轻重),而慧能的本意跟他们的都不太相同、而仅仅是劝诫两位僧人不要太刻意执着?

      • 家园 这个要看《金刚经》的说法

        《金刚经》的主旨之一就是在讲表象和实际之间的关系。而且明确得说:

        若凭色见我,

        凭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不应凭三十二相观如来”。

        那么同样的,风动也好,幡动也好都只是表象而已。辩来辩去又能怎样?就能揭示事物的实质了吗?禅宗在这里反智主义作得很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呵呵,连文字都不要了。文字也是表象。不但是表象,而且还会误导读者。金庸的《侠客行》其实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