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8)

      成功or失败?

      来到秦国后,荆轲等人并没有马上受到秦王政的亲切接见。

      这会儿秦王政忙着呢,没闲工夫搭理那些闲散事务。

      等着秦王政把燕国也忙活完了,荆轲这一趟算是白来了。

      荆轲也不等不靠,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荆轲找到了秦王政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希望他能够在秦王面前说两句好话,让自己尽快完成出使的任务。

      荆轲选人选得相当到位,中庶子,秦王政的身边人。这种人不一定能掺和什么重要决策,但是他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老板的某些态度。

      空着两手,红口白牙的去请人帮忙是不行的,怎么着也得带上仨瓜俩枣,礼尚往来嘛。

      去找蒙嘉的时候,荆轲做足了功课,钱和物都准备的相当充分。

      看在这些黄白之物的面子上,蒙嘉也愿意替荆轲给秦王政带个话。劝老板尽快接见外国使节,并不算什么违法乱纪,自己还能捞点儿外快,于公于私,都是大好事儿。

      蒙嘉没往别处想,就去找秦王政,替荆轲说明了此次前来的意图,燕国这会儿没有什么想法了,即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中央政府纳税,也没二话,唯一的希望就是保存住先王的宗庙。

      接着,蒙嘉把燕国使者带来的礼物,向秦王做了简要的汇报,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

      当时,秦王政还没有把手伸向遥远的燕国的打算,他家门口还有一摊子事儿呢,三晋中的最后一个,魏国,依旧坚挺得很。

      看到燕国这么识时务,秦王政很欣慰,再听说有那么两件礼物,更是高兴坏了,动用了最高的礼节(九宾),欢迎来自燕国的使者。

      我认为让秦王政动心的,不是什么地图,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燕国早晚都是秦国的下酒菜,一份儿地图算得了啥啊,真正让秦王政兴奋不已的,是冤家樊於期的首级。

      看来,樊於期真的是秦王政心中的痛。

      巍峨挺立的咸阳宫。

      空旷的大殿。

      身穿黑色秦人服装的秦王政,冷冷的注视着前方。

      丹陛下面。

      秦国的大臣,分列在两侧。

      静。

      死一般的静。

      没有声音,没有动作。

      所有的人,比雕像还安静。

      宫殿外。

      两个人沿着长长的黑色台阶,一步一步向大殿走来。

      在巍峨的咸阳宫映衬下,这两个人只是两个黑点。

      荆轲。

      手里捧着装有樊於期首级匣子,走在前面。

      秦舞阳。

      手里捧着督亢地图,紧紧地跟在荆轲的后面。

      咸阳宫大殿。

      沿着长长的通道,两人来到丹陛之下,拜见秦王政。

      从咸阳宫外,到丹陛之下,秦舞阳感觉自己走过了一个漫长的人生。

      咸阳宫大殿里坟墓一般的寂静,终于摧毁了秦舞阳最后的一丝心理防线。

      秦舞阳肝儿颤了,脸上的五官都不在该在的地方了,整个身体也不听使唤的哆嗦起来。

      一看燕国的副使这个德性,雕像一般的秦国群臣,也产生了一点点骚动。

      荆轲回过头笑着看了一眼秦舞阳,上前向秦王解释:小地方来的,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太紧张了。希望大王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让他好歹完成自己的使命。

      秦王政也没有多想别的,反而很大度,那就先把秦舞阳的地图拿上来吧。

      让秦舞阳快点儿完成他的任务,帮他卸下心理上的负担。再磨叽一会儿,万一这孩子在大殿上出个好歹,算怎么回事儿啊。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一步来到秦王政的案几前。

      慢慢展开地图。

      图穷……

      匕首见!

      荆轲左手抓住了秦王政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冲着秦王政的胸口就去了。

      不好!

      就在荆轲抓住自己衣袖的那一刹那,秦王政本能的扬起了自己的右手,身体顺势往后一倒,挣断了衣袖。

      生死关头,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躲过荆轲的第一波攻势,秦王政条件反射的去拔身上的配剑。

      关键时刻掉链子,死活就是拔不出来。

      倒霉就倒霉在秦王政过分喜欢面子工程,把配剑铸得太长啦。

      身上带着一把长剑,看上去很有面子,也很威风,但是在关键时候,管不管用就两说了。

      越忙越乱,秦王政握着剑鞘,一个劲儿的着急。

      荆轲也很忙。

      他知道,要是让秦王政的剑出了鞘,后果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荆轲越过案几,趁热打铁追了上去。

      剑拔不出来,进攻是没戏了,面对手持利器的荆轲,空着两手的秦王政想积极防御也比较困难。

      幸好咸阳宫大殿里有不少柱子,这些柱子还够粗。

      秦王政只好绕着大殿中的柱子,躲来躲去,跟荆轲玩儿起了躲猫猫。

      看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戏剧性一幕,秦国的群臣也傻眼了,朝堂之上,乱成了一团,哪还有刚才那些人模狗样的规规矩矩、庄严肃穆啊。

      不过呢,看着杀气腾腾追着领导玩儿的荆轲,这些大臣也只能干瞪眼,他们身上连拔不出来的剑都没有。

      秦国的法令规定,那些在秦王大殿上呆着的人,身上不能带任何杀人的家伙。

      这些大臣没有黄继光的觉悟,没有一个上去舍身堵抢眼的。

      眼前这些手无寸铁的大臣是指望不上了,秦王政唯一能够指望的外援,就是大殿外那些拿着杀人家伙的警卫人员了。

      秦国那严苛的法令,又把秦王政的唯一指望挡在了大殿之外。

      这个倒霉的法令规定,没有老板的命令,殿外的警卫人员不得进入大殿。

      这会儿秦王政满脑子琢磨怎么躲开荆轲,哪还有闲工夫给外面的人下命令啊。

      法制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也有变质的时候。

      秦国那些精巧严密的法令,制造了一架战无不胜的战争机器,在这一刻,他也制造了一群优秀的打酱油的大臣和做俯卧撑的警卫人员。

      在秦国法令的密切配合下,荆轲放心大胆的跟秦王政玩儿起了老鹰抓小鸡。

      任何外人都指望不上了,秦王政只好自己动手,不是求得丰衣足食,而是保命。

      此时的秦王政,就是一个人在战斗。

      虽然没有拔出配剑,秦王政并没有一味的消极退却,偶然还勇敢的展开了反击,攥着拳头跟荆轲干一下,玩儿一下空手入白刃。

      荆轲的匕首是进行了升级的,即使刺不中秦王政的要害,只要能够让他流点儿血,也够秦王政去摸阎王爷的鼻子的了。

      大殿之上,除了秦王政那把拔不出来的配剑,再也没有其他能杀人的东西,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的东西。

      太医夏无且手里正好有一样东西,自己的药袋子。夏无且把手中的药袋子丢向了荆轲,给秦王政争取了喘一口气的宝贵机会。

      这会儿,大殿上的群臣也回过神儿来了,扯着嗓子喊:王负剑!王负剑!……

      震破屋顶的嘶喊声,也让大脑一片空白的秦王政,多少有了点儿意识。

      扬眉剑出鞘!

      一寸长一寸强,冷兵器时代,你手里的兵器比别人的长,就预示着,你比别人拥有更多活下去的机会。

      荆轲手里的匕首,跟秦王政的配剑相比,差不多就是手枪跟冲锋枪的差距,杀伤半径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左腿被秦王政斩断后,荆轲才把手中的匕首当飞镖投向秦王政,可惜准头差了一点儿,射中了秦王身后的柱子。

      荆轲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临死前荆轲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想活捉你。

      荆轲的最后这句话,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很可能。

      从图穷匕首见到荆轲被斩断左腿,用文字来描述,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大篇,用影视镜头来展现,也能花上半个钟头,但是真实的过程可能就几分钟。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秦王政的大脑固然是一片空白,荆轲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只能忘我的按照既定方针办。

      需要注意的是,荆轲迟迟不动身前往秦国,就是因为他想活着离开秦国。也就是说,荆轲的原始想法是劫持秦王政,而不是杀掉秦王政。

      如果荆轲不是这种想法,而是直接奔着秦王政的性命去,以后的历史进程会走向何方呢?

      一切只有老天爷才知道。

      荆轲失败了,历史依旧在既有的轨道上运转。

      不能说荆轲没有一点儿贡献,荆轲刺秦为今天的影视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直接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有的人把荆轲描绘成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有的人又把荆轲演绎成一个为了天下主动放弃的和平使者。

      是是非非说不尽,高歌一曲送荆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失败了,太子丹逆转历史走向的努力,也化成了一场梦。

      梦醒时分,燕国也就不可避免的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躲过一劫的秦王政,如果就这么放过燕国,广大的秦国人民群众也不答应啊。

      秦王政命令正在赵国的王翦,先把手头攻击代郡的事儿放一放,去给燕国一点儿颜色看看。

      荆轲失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陷燕国的都城蓟,燕王喜逃亡到了辽东。

      秦将李信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率领数千秦军,紧紧跟在燕王喜的屁股后面。

      这时候在代郡苟延残喘的代王赵嘉,给燕王喜出了一个不馊的主意,杀掉太子丹,这样秦王一高兴,说不定就放燕国一马啦。

      此时的太子丹,藏匿在衍水边的某个地方,瞒过人生地不熟的秦军没什么问题,但是要想瞒过老爸就不靠谱了。

      燕王喜派人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送给了秦国。

      因为太子丹死在衍水,后世也把衍水改为太子河,就是今天辽宁省境内的那条太子河。

      之所以说代王赵嘉这个主意不馊,是因为太子丹的人头为燕国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五年。

      所谓五年是连头带尾的五个年头,正经算来也就三四年的时光,公元前222年燕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这纯粹就是扯淡,即使荆轲不去刺杀秦王政,燕国的下场也是这个德性。

      秦国要搞定东方六国,是老早就打定的主意,跟燕国怎么对待秦国没有半点儿关系。

      在这里,我想到了《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从前,一只狼在溪流喝水,看到一只小羊在下游喝水。

      “那是我的晚餐,”狼想,“我要找一个借口吃掉他。”

      于是,他恶狠狠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搅浑浊了我的水?”

      “我没有,先生,”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喝水,怎么能搅浑浊你喝的水呢?”

      “那么,”狼见此计不成,又说道,“你去年的今天为什么说我的坏话?”

      “不可能,”小羊说,“我现在才只有六个月大。”

      “我不管,”狼说,“如果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

      说完,他就冲向小山羊,把他吃掉了。

      小羊并没有因为否定了狼的各种借口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给秦国提供任何借口的燕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假借口的萨达姆,同样也改变不了自己命运。

      地球上,从来都是爪牙锋利的去主宰别人!

      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也是人间的法则。

      弱者要想不成为鱼肉,几乎是没戏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强者的嘴脸有点儿不一样而已。在暴力时代,强者连马甲都不穿,赤裸裸的鱼肉弱者,在所谓的文明时代,强者穿着各种马甲,打着各种好看的幌子,前去鱼肉弱者,仅此而已。

      弱者通过正常途径反抗强者,这个基本上很难,不是哪一个国家,都有打持久战的韧性和底气。为了活下去,弱者玩儿点邪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把炸弹直接扔向不是军事政治人员的普通民众,就有点儿下作了。

      荆轲的行为,放在今天也是也是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但也是中国所不需要的。

      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强者,不是比依靠荆轲更好吗?

      太子丹和荆轲胡搞一通,逼着秦王政提前把燕国这道菜端了上来,但是秦国并没有痛打落水狗,反而放了燕国一马。

      这里面有太子丹那颗人头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秦国本身的缘故。

      秦王政秉承了秦国历代领导人的实用主义作风,不以本人的好恶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干什么,都是服务于服从于自己的既定战略。

      此时,对躲在墙角的燕赵残余势力,秦王政都懒得用眼角的余光去扫一下。这会儿,他的目光正注视着自己的家门口。

      那块绊脚石,该清理掉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荆柯当时想到了两个字:天下

        呵呵

      • 家园 秦王的那把剑很长, 据说是有讲究的。

        秦王的那把剑很长, 据说是有讲究的。如楼主说说, 一向以实用主义出发的秦, 不太可能在他们王的主要防身武器上玩虚的花样。

        具体细节可以看央视10套当年拍的《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 网上有文字版的, Youtube应该有视频版的, 或者在Verycd上有下载什么的。

        文字叙述如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的时候,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是荆轲真正的目的。

          史记上这样描述: 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主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配剑。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袁仲一教授仔细地研究了秦剑奇特的形状变化。

          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或许,秦剑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

          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只一击就使刺客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

        --------------------

        俺还看过一篇文章, 讲到这剑, 因为在秦兵马俑发现了一把被倒塌的俑压弯成近90度的长剑, 发现后把重物拿开, 这把被压了两千年的剑, 居然立刻伸得笔直, 足见其金属工艺之强。

        --------------------

        另外《复活的军团》还讲到了秦的标准化进程: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这两件戈也不是同年生产的,但它们也是一模一样。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在秦的时代,人们还不能象处理青铜一样熟练地用铁,铁的冶炼和铸造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仍旧是青铜铸就的。

          2000多年前,秦人将青铜的性能发展到了极致,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这些青铜兵器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然而,秦军战士怎样使用青铜兵器,强大的秦军究竟是如何作战的呢?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军团,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

        ----------

        看到这些, 俺知道, 原来对于秦来说, 行同轨, 书同文跟本就不算什么。 他是整个国家, 事无巨细的标准化!!! 甚至, 规定到每亩地要洒多少种子都用法律明文规定。呵呵。

        • 家园 呵呵,兄台说的这个,我也看过

          不过呢,我觉着吧,作为秦王的配剑,应该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会指望这把剑真的能派上用场,正如太祖当年所说,我要是用到手枪了,整个红军早完了(只是听说啊,不知道是不是真事儿)。

          人算不如天算,荆轲竟然让这把剑有了用武之地,结果相当不露脸,暴露了剑太长的缺点。

          秦军在战场上,用长剑是优势,秦王用长剑防身,就是劣势了,有所长必有所短。

          嬴政这一辈子也怪有意思的,两次遇到刺杀,一次大半夜让人包围,被人包围那一次,不知道他用没用自己的长剑。

          • 家园 继续讨论秦王的剑。

            江南兄说的没错,若是等到太祖用到手枪了, 红军早完了。 但是,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与太祖手上的那把枪的设计好坏无关。 类似的, 秦王的剑也是如此。

            个人很怀疑, 实用主义到了骨髓的秦王朝会在如此重要的武器上面玩虚的花样。 其实我上面引用的《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中,讲到了秦帝国的标准化进程, 这才是和秦剑密切相关的话题。

            秦王的剑, 一定是一柄标准化了的制式武器, 相信秦的其他王公贵族的剑在形状尺寸上, 和秦王的也应该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为了拉风一些, 为了显示高贵一些, 它在手柄上, 剑鞘上有镶金镀银, 嵌些宝石什么的, 就如美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会有些在手柄上镶金的礼品手枪什么的。 但是不管镶什么, 都改变不了它是个标准制式武器的本质。

            秦是以法(家)治国的典范。 而法家, 个人以为, 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标准化作业的倾向。 本人经常接触一些米帝的标准, 看到其浩如烟海的标准, 俺经常只有叹气的份儿。 米帝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强, 其标准化所起到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同样, 秦帝当年成为天下最强, 标准化也是居功至伟。

            有点远了, 继续聊这把剑。

            《秦军秘史》中提到了这把超长的, 标准化了的, 制式青铜剑。 好处电视中已经说了, 短处是在跑动中不易拔出。 不过, 即便有这个缺点, 若是让俺设计一把秦王的防身佩剑, 俺还是会选这把剑, 而不是选更好拔出的, 短一些(如越王勾践剑)那样的剑。

            道理很简单。 这把剑的设计功用是秦王防身所用, 因为秦王是周围唯一可以佩剑的人, 那么, 他面临的, 是别人赤手空拳, 或者用偷带的短剑偷袭。(很难想像偷袭者可以堂而皇之的扛一把长剑通过重重关卡)。 如果他也用一把短兵刃还击, 他完全没有优势, 就如别人用手枪偷袭, 他也用手枪还击,而不是用机关枪还击一般。 在同等条件下, 冷兵器是一寸长一寸强的。 更何况敢来杀他的, 一定是个比常人更强的力士。 考虑到这点, 同样使用短兵刃的秦王就更没有优势了。

            简单的说, 就是如果剑太短,虽然好拔一下, 但是你拔出来都不一定管用, 这等于没用。

            另外, 更因为它是制式武器, 实用主义深入骨髓的秦军一定有一套非常有效的使用这个制式武器的方法, 可能一招就能够制敌---连荆轲这样的好汉都躲不过秦王这准确的一招!

            考虑到以上几点, 个人以为从实用主义出发, 秦王选的剑并没有错。 相信若是有生之年可以见到秦陵的开挖, 我们可以看到这把超长的秦王嬴政剑, 相信即便经过两千多年, 这把剑应该还是寒光闪闪, 锋利如昔。 因为, 秦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化学镀铬技术, 而同样的技术, 西方直到近一百年才发明。

            罗嗦了半天, 后来想了想, 估计秦王当年没有考虑这么多, 经过法家几百年的熏陶, 标准化深入骨髓的秦王可能想都没想, 条件反射地就选了一件制式标准武器作为自己的防身武器。 这可能是秦王为什么选这把剑的真正原因。

            另外说个后话。 秦王和太祖还是不可比。 因为秦王的周围, 包括贴身警卫人员, 都不可以携带武器。 而太祖不同。 太祖若是去地方考察, 地方是要派遣外围警卫的, 当然, 个个都是查过祖宗八代的根红苗正。 但是, 如秦王一般, 这些外围警卫是不允许佩枪的。 有事只能拿肉挡。 不过太祖的贴身警卫是配枪的。 而且火力很猛, 因此, 和秦王比, 至少在这点上看, 太祖还是高一些, 至少不用他自己亲自动枪。 呵呵。

            • 家园 兄台说得有理,我忽视秦国的标准化了

              作为领导人,佩戴国产的先进制式武器是应该的。

              先秦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到底如何,真的很值得人遐想。从春秋算起,天下乱了五百年左右,从商鞅变法算起,天下惨烈竞争了一个半世纪。

              二战后,冷战还不到半个世纪,人类就上太空了、登月了。

              我们的老祖宗虽然不至于弄出航空航天来,但是在那种极端残酷的竞争下,应该也能做到极致。

              可惜,秦二世这孙子,把最优秀的技术人员给老爸做了殉葬,也断了先秦科技的根儿。

              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规模,这么长时间的惨烈竞争,科技水平也就黄鼠狼生耗子了。

        • 家园 送花谢宝。可惜秦法后继无人

          是秦法太过苛刻还是秦政暴戾逼使人民造反现在都无从考量,只知道刘邦的约法三章,然后依靠秦国故地一统天下,这片土地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确实惊人。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 家园 汉承秦制

            秦朝之所以这么快灭掉,其实有几个原因:

            1。扩张太快,又打匈奴,又开桂林。兵力分散不说,国力也消耗太多。

            2。国力大量消耗,秦国作为占领军,自然分摊到山东六国故地的部分更多。从刘邦作为楚人要去咸阳服徭役,陈胜吴广要去渔阳服役来看,山东六国故地被压榨得很惨。于是更增加了山东诸国的反抗心理。

            3。秦始皇没有把继承人问题搞好。倒不是说胡亥不该即位。胡亥很可能本身就是嫡子。司马迁说长子扶苏应当即位有点证据不足。问题在于秦始皇错误地指派扶苏去北地监军,给了他军权。秦始皇为啥要这么干,是否有让扶苏即位的意思我们都无从猜测。但秦始皇显然并不认为自己会突然死掉。秦始皇这个人是妄想长生不老的。所以迟迟不对身后事做出安排。结果他突然死掉后,扶苏有军权,扶植胡亥的一派必须把扶苏一系从军中清洗掉。于是造成叛乱起来后军中无大将,只好让章邯充数。

            4。章邯的本领其实也还可以。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前方吃紧的时候,后方赵高却把政府搞得一团糟。巨鹿之战,其实秦军虽然退却但并非没有再战之力(从后来项羽一定要阬杀秦军降卒看,秦军主力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章邯害怕自己被赵高害死,结果投降项羽。

            5。关中兵力空虚,被刘邦捡了便宜。

            至于秦法,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酷。从出土文物看,司马迁所谓的陈胜吴广失期当斩很可能是编造(当然不一定是司马迁编造的)的。失期如果有正当理由的话(例如下雨),处罚是可以免除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