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联合王国旗下的弯刀战士-廓尔喀旅 -- 10年1剑

共:💬125 🌺10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种军中刀法不会好看,估计就是以实用为主

          战场上没有刀来剑往的机会,一照面对着哽嗓咽喉就是一抹,抹不着搂头盖脸再一下。能做到快、准、狠就OK。这种情况下,如果手中刀是自己从小砍柴就用过的,用起来相对要得心应手。廓尔喀人即如此,老萨说的湘军就是你曾提过的“竿军”吧,他们的刀也是从家里带来的,不是传统的中国砍刀。

          • 家园 有一个说法

            二战时德军士兵和廓尔喀兵拼刺,廓尔喀兵挥了一刀,德国兵说:“没砍着”,廓尔喀说:“你摇摇头看看”。德国兵一摇头,脑袋就掉下来了。估计廓尔喀弯刀挺不错的。

            • 家园 这个说法版本较多,我所知道的是

              在战俘营,日本军官想试试廓尔喀人刀法如何。两人一个照面,廓尔喀人手臂断了,日本人刚想笑,脑袋掉了。

              没有史料证实,很可能都是后人编出来的。

    • 家园 【原创续四】五 到廓尔喀人中去

      战后,随着媒体对廓尔喀军人报道的增多,英国公众也终于注意到了这些“来自东方、橄榄肤色的小个子”。需要强调的是,至少在1947年以前,所有廓尔喀军人效力的都是印度部队,而不是英国军队。英控印度期间,驻印军分成两部分:其一是传统的英国团队,出于殖民者的优越感,拒绝任何土著士兵;其次是由印度人、锡克人、廓尔喀人等组成的本土军队,其高级军官由英国人担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英军兵力保持在48个营步兵、4个团骑兵及一支炮兵;本土部队人数基本是英军的3-4倍。

      由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造成的裂痕,两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一战中为英国战至最后一息的廓尔喀人,战后尽管在军事编制上并未有任何变化,但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出于公众的喜爱,他们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赞誉与推崇。与之相应的是,大批青年军官向往在廓尔喀部队服役,在他们看来,这可以保证自己可以在比较“体面”的任务露脸。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家族的影响:其父辈曾为廓尔喀军官。没有迹象表明廓尔喀军官的子孙会受到关照,但子承父业的传统确实一直存在。自20世纪20年代起,廓尔喀团队中一系列关于征募军官及士兵的模式日趋完善,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发生效用。

      长期募兵中,英国人总结出某些部落的青年更容易成为出色的士兵。由于廓尔喀人姓名后面要缀上部落名,所以塔帕、古朗、莱等在士兵名单中频繁出现,给人造成一种家族部队的错觉。但实际上,血缘纽带在廓尔喀士兵也实在是非常普遍。一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廓尔喀兵家族可追溯到1790年,年轻的贾巴.兴.塔帕在印度军队效力。他的儿子,巴利,于19世纪30年代时参加那什里营(后来的第4团),累积战功升至相当于今天少校的军衔。1875年,时威尔士王子(后来的英王爱德华7世)访问印度,巴利担任值班军官并获得王子赠与的一把猎刀。巴利的儿子,纳图,成年后也成为4团一员,曾任副连长,于1885年阵亡。他的3个儿子中,长子与次子加入4团,小儿子则被召入10团,次子于1891年在军中病故;长子兰努则一直在军中效力。兰努的长子-莱切曼,1905年入伍,1914年战死于法国吉文西;次子仍旧效力于4团,一战中在库特拉马拉被土耳其人俘虏,获释后返回4团1营,后升任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廓尔喀4团转战亚、欧、非的廓尔喀士兵中,有8人是兰努的孙子。仅1978年,一份调查就显示伊莉莎白第6廓尔喀来复枪团中有46对兄弟同时服役。

      一战后,廓尔喀军中关于限制英国军官身高的规定被废止,使得更多的青年军官踊跃地走入廓尔喀军营。在他们中有一位中尉在将来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威廉.斯利姆,在加里波里,作为华威郡来复枪团的一员,他曾目睹6团1营的一队士兵在肉搏中刀劈土耳其人,战后,斯利姆积极申请在廓尔喀6团中任职,最终如愿以偿。

      为保证军中将官的素质,不仅是单纯从军人的标准来衡量,还包括是否能与文化差异大迥的属下处理好私人关系,自20年代起,所有廓尔喀军官的征募都实行一种“试训”制:应征者将会接到邀请,与自己所申请的团队共同生活7-10天,然后由队中现在的军官投票决定去留。即使留下来,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赢得下属的信任。一个廓尔喀军官曾经回忆道:“你要在所有事情上表现出你的热心...我们要尽全力维护士兵的财物,而不是先顾自己;行动中,在为自己担心之前,先要照看好士兵是否吃饱穿暖。你必须要凡事作表率,要让他们看到任何你要求他们做的事,你自己也正准备去做。不打仗时,要帮助他们理好个人事务,特别是财务问题(廓尔喀人好赌博)。作为回报,廓尔喀人会对你驯顺而忠诚,更重要的,他把你当成朋友。”

      廓尔喀英籍军官首要任务是学习廓尔喀语,除了交流,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士兵明白自己的命令,因为廓尔喀士兵是不需要学习英语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军官也有机会了解廓尔喀人的精神、思维过程及文化。来自东、西尼泊尔的廓尔喀士兵,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团的成员通常全部来自东部,或是西部,从不混杂。他们在性格上的区别,曾在廓尔喀军中服役的戈登.考瑞甘这样解释:“西部人早晨起来,走出村子,到自己的田中干活,然后回到家中,在路上,他会和每个遇到的人聊上两句。由于居住在一个集体中,他们在社交上更活跃一些。而东部人是直接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即使是邻居都相隔很远,他们习惯独立思考,对生人充满戒心。对于新来的军官,西部人的想法往往是:‘这是我们头儿,不错;他廓尔喀语说的挺溜,不错;总的来说,这人不错’。而东部人就要保守一些,‘这人可能不错...不太确定,等等看吧’。”

      20世纪20-30年代,国际上相对平静,但廓尔喀人在印度并不清闲,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及与西北边境部落的武装冲突仍在继续。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廓尔喀人与帕坦人及瓦齐人间的冲突却如原始人般野蛮与血腥。1935年夏,4团2营A连与一群武装分子遭遇,肉搏中,对方有人在背后开枪打死了一名年纪很轻的廓尔喀战士。A连士兵被这种卑劣的行径激怒了,任务完成时,上士巴比尔右手拎着滴血的弯刀,左手是5个帕坦人的脑袋。行为肯定是违法的,但没有人阻止他。而对手也早已习惯于双方的“以暴制暴”。英国一方任何人被俘,下场将会非常凄惨:枭首或阉割,后者有时会由妇女来完成。

      1934、1935年,尼泊尔发生了两次大地震,大批廓尔喀士兵开赴家乡抗震救灾。8团2营士兵哈克比尔.塔帕,拥有超乎常人的听觉,因此成功救助了很多埋在废墟下的受难者。该营中另一名英雄是下士南得拉尔.塔帕,被授与英国非战时最高荣誉-帝国勇气勋章。当1940年英王乔治六世创建乔治十字勋章时,南德拉尔的英勇行为仍未被遗忘,早已退役返乡的他又被重新授与乔治十字勋章。

      30年代末,英控印度的形势愈发不可收拾,印度人与印度人、印度人与英国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日益火爆、频繁。一切迹象表明,英国统治印度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如果印度最终独立,廓尔喀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尚未得出结论时,在欧洲,德国人再次将世界推向大战的边缘。

      • 家园 用廓尔喀控制印度也有点儿以夷制夷的味道

        感觉英国人这方面学的蛮好 -- 错了,他们是这一行的祖宗阿。

        另外大概就是印度自己的军团太不成器了,一战在东非战场的表现令人哭笑不得,在喜马拉雅山麓和半饥饿的中国追兵的战斗结果更令人匪夷所思,难怪。。。难怪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创始国了。

        • 家园 好在最初尼泊尔国王就有个条件,廓尔喀士兵决不向印度教徒开枪。

          不过执行起来肯定破过戒。1857年镇压兵变就不用说了,平时估计也不好掌握,总不能开枪前先打幅标语:“对面是印度教的兄弟吗?”

        • 家园 看过一个专题片

          是有关驻香港廓尔喀士兵的子女在香港求生的.

          这批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成了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最大的牺牲品.尼泊尔祖国贫穷,不是久留之地.香港是他们的出生地,可他们又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连起码的粤语都不懂.没有工作,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一帮孩子一入夜就聚集在体育场的一角,喝酒、发呆。

          还好有一批社会义工关怀他们,帮助他们。

          每次看到十年一剑兄这个系列的文章,眼前总是晃着这些孩子们的镜头。跟文中的血雨腥风一点也连不起来。

          • 家园 不知这帮孩子现在如何?估计最终还是要回家......

            廓尔喀退伍兵的生活水平在尼泊尔还算是好的,多数人都有积蓄,好一点的会有退休金。

            说到底,荣耀是主子宣扬的,热闹是给外人看的,留给自己的,只剩血泪。

      • 家园 谢谢剑兄没让我久等。献花的给
    • 家园 这些人退伍之后,很多人去了澳门做赌场保镖

      澳门赌场老大何老板请过去,

      呵呵,看看赌场谁敢捣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