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拉美化:“中国模式”有多独特 -- 土拨鼠yuanap

共:💬312 🌺1189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拉美化:“中国模式”有多独特

    水木的帖子外链出处

    感觉中国有这个倾向、或者说是中国经济有这个本质。

    转自财经杂志

    黄亚生 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在刚刚结束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北京共识”是个热门话题。

      因为中国2009年GDP“保八”成功,国内有一批官员和学者也开始响应2004年由《时代》杂志前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即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热衷强调所谓“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不妨先来观察这么一个国家,它具有下列特征:政府储蓄率在六年之内增加了1倍;基尼系数(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是0.45;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100家最大企业75%的资产是国资;政治上没有竞争;对外资非常开放;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十年内农业就业减少了三分之一

    这是哪个国家,我们一般都认为,这还用说,这不就是中国么。

    是的,这是中国,同时也是本文的主角——60~70年代的巴西

    1964年-1988年巴西是军政府执政,巴西政府利用其强大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它施行高税收政策,然后将资金投向工业园区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等经济项目,而非公共教育和卫生;它施行“强迫工业化”,用行政手段而非市场价格征收土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巴西的经济飞速增长。1968年-1974年,巴西每年GDP增长11.4%,和中国非常相似,这就是所谓巴西的“奇迹年代”。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看,不能把“国进民退”这种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视为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更不能认为只有这种模式与中国的文化和体制结合起来才会产生GDP的奇迹。

      中国现在的状况和成绩巴西那时都有,所以不能产生一种幻觉,认为发达国家对“中国世纪”和“北京共识”的赞誉只是针对中国的。要知道,当时很多评论家预言巴西将成为西半球巨人,可以在经济和政治上挑战美国。

    当时,我们还被封锁在中国这个地方,也没有互联网,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现在也没人告诉我们,这个时期的巴西。

    但巴西后来

    20世纪70年代中到21世纪初,巴西的经济和政治动荡不宁,整个80年代GDP增长为零,被拉美学者称作“丢失的十年”。

      巴西在上世纪50年代初人均GDP相当于台湾地区和南韩的2倍多,到现在约四分之一不到。八九十年代高度通胀,多次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政治上也不稳定。

    原因何在?文章分析说

    20世纪60年代,巴西的国家导向的经济模式给它的经济和社会留下无穷后患。巴西的“强迫工业化”造就了大量赤贫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后来成为城市里贫民区的居民。

      巴西政府越俎代庖,不去投资教育和卫生却大规模干涉经济,第一造就了大批的低素质人口, 第二压低了巴西企业的生产率。

      巴西30几年全要素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加上政府产业政策偏向于资金密集的大企业,就业率低,结果是没有工作的低素质人口成为犯罪人口。巴西杀人罪案和人口的比例是美国的5倍。

      虽然巴西多年对外资有偏好政策,但因社会治安差反而使外国公司不愿投资。但国外银行愿意远距离地进行间接投资——借债,助长了巴西的外债危机。

    社会治安,不用说广州深圳的砍手党、重庆的打黑,就是农村地区的地痞,城市的黑恶势力,可以说有目共睹啊。黄赌毒,这是不分家的。

    还有人们道德的普遍滑落,打牌、麻将、唱歌跳舞泡澡,等等。

    更不用说只要有机会,人人都会腐败的官场了。

    对我们的启示,不言自明:

    在“国进民退”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牢记巴西的经验和教训。过去学界对中国收入分配拉美化讨论得较多,但收入分配拉美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拉美化。

      有些官员和学者坚持认为收入分配的恶化是阶段性的,是经济增长的派生物。这种观点恰是上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根据拉美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观察其他东亚地区的案例,却找不到一个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收入分配恶化的例子。韩国在70年代中期有几年基尼系数上升,也恰是那几年韩国政府加强经济干涉所致。80年代初韩国很快调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基尼系数就稳定下来了。

      而东亚模式是真正经济成功的模式,拉美模式则是经济失败的模式。也就是说,中国的部分官员和学者执意要用不成功的经济模式来支持收入分配不公,却刻意完全忽视成功的经济模式,不知道是何道理。

      一个国家收入分配长期恶化,这本身就说明它的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巴西当时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居民收入落后于GDP的增长。这个问题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非常严重。

    胡温上台来,很强调民生,给底层社会很大的红包,但对中产、或者说城市职工、白领等的主要生存环境,可以说每况愈下了。

    地方政府在这里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刺激房地产提供了这个需求。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和积极性是完全一致的。但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发展是一种行政性的而非市场行为。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地方政府用政治手段严重压低土地资产的收购价格,再用市场价转让给开发商。

      这种套利行为虽然给地方政府带来红利,但是没有帮助家庭收入增长。虽然大规模的城建运动会在建筑行业创造一些就业机会,但这些就业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当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将马上看到“国进民退”对中国就业和收入分配的严重打击

    不管正确对路与否,作者给出的建议是

    中国应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003年以来的巴西经验可以参照,将国企的垄断红利全部拿给老百姓,这样一方面减弱国企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加普通国民的收入。

    这是陈志武、张**、厉**、黄亚生、谢、张五常等鹦鹉派、芝加哥boy派他们一贯的套路,一开始还能糊弄下,慢慢的大家也都明白了

    他们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论据有点道理,但论点都回到了分国有资产、私有化、民主化等道路上来。

    通宝推:南加菜帮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补充一点内容:国家以前对民族企业太严,对外企一直都超国民

      待遇。

      这个可以从前几年的沙钢事件,以及屡次的宏观调控、淘汰落后产能等等

      都是中央替外企、外国资本清除国内市场的竞争者,(当然落后产能有一个原罪,就是耗能大、污染严重,但他能解决当地就业,活跃经济,不应该简单的一刀切)

      宏观调控:调控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即对内资外资的影响不同。内资奄奄一息、外资如鱼得水。调控之下,江苏省十几家银行集体停贷,民企几乎被屠戮殆尽。国内企业再也无力取得贷款、扩大产能,再也无力抢占市场了

      中央管得了国内银根,却管不了国际银根。当前银根空前紧张,国际市场呢,却是45年来最低的利率,宽松得要命,外资企业可以大量融资。

      我们很痛心地看到,国内企业普遍停产的时候,外资公司却是心是心非,赶紧跑马圈地。一些外资学者大喊中国必需减速、减速、再减速时,他们自己的公司却在急步跑马圈地、快马加鞭。

      德国大众新加了两条生产线,广州本田加了一条,大摩在上海投了几十亿的地产项目,转手又买了建行的几十亿抵押物业。行政命令规定,银行不许做银行系统违约率最低的个人房贷,而天津的一家德资银行却连5.04%都不要了,干脆开出3%的优惠利率。

      不知道外国专家究竟是看多还是看空,但我们知道总产能并没有下降多少。唯一的区别是内资让几步,外资就进几步。

      前大摩职员、所谓的独立经济学者谢某,不就一直唱空中国经济么,郎某好像也有这个倾向。

      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抽紧银根,则货币减少,供应紧张,汇率相应上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内资借不到贷款,外资因为汇率上升,一样要付出更多的投资成本;一句老话是,固定汇率下,外资涌入将抵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固定汇率下的调控,却只苦了内资,便宜了外资。

      国内银根很紧,国外银根很松;国企奄奄一息,外企如鱼得水。固定汇率加上宏观调控,便导致一个大漏洞,使国企不战而溃,大好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其实,解决的方案很简单,对某些特定行业,征收投资调节税。凡不许增加产能的国企,外资也不许进入,进则征收额外税。更进一步讲,如果觉得某行业产能过大,第一个应砍掉的是外资的工厂,调控也应从外企开始。如果觉得汽车业产能过大,第一个被砍掉的应是广州本田,广州马自达。残害民族企业取媚洋人,砍掉民企市场份额让给洋人,一直是统治者的思维。

      外链出处

      • 家园 你说的“国内企业”实际是民营企业

        国企尤其是央企哪有影响?

        比如你说的“沙钢事件”,应该是指的是铁本事件吧,那就是宝钢在中央告的状,所以就拿江苏的铁本开刀了。其实在宁波的建龙钢厂也同时被宝钢告状,差一点也完了,后来被浙江省救了,不过现在也被宝钢买了。

        其实,为何04年钢铁业的调控越调越多?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在阳奉阴违,希望别人被砍了,自己能利用这个扩大市场。所以都没停手扩产能,都是先有再婚。越是权力大的,越肆无忌惮,比如鞍钢营口的新钢厂,就是04年在没有批文的情况下开工的,后来风头过了,现在的二太子--当时的辽督帮忙办下证了,你可以查查现在上市钢铁公司,绝大多数都有如此举动。当然,没人罩的,如铁本那就正好来祭旗。目前新的调控中,这一幕又在上演,宝钢的湛江新项目,没有发改委批文,停工了吗?

        不是发改委傻,永远不知道国内的产能有多少,而根本就是装不知道。为何宏观调控没用?其实很简单,就是国家在近10年内,就根本上就从没有真正紧缩过,不断地投放大量货币,不断地上项目,创造出需求,宏观调控还能有用吗?

        另外,你所引的文章很旧了,起码是05年以前的,白云苍狗,大摩在上海搞地产的那个家伙,好像被美国起诉了,而且大摩在上海的地产项目还真没赚什么钱。

        • 家园 但汽车领域,合资企业是没受调控的

          还有造船企业,本来中国船企凭借成本优势可以对抗韩日的

          后来韩日在山东等投资建厂,

          国家调控时,也是光调控私企,外企反而扩大投资,国企也吃里扒外。。。

          • 家园 汽车领域,一样有调控

            所有上新厂,大规模的扩产,都是要发改委的批文。

            再者,合资企业是合资的呀,大致有一半中国的,基本也是国企,背后还有各地的政府,跑部的事一般是中方的事。

            我还不知道,哪个合资汽车厂不是地方政府和国企主动推动的。

            • 家园 我的意思是合资企业扩大生产,没怎么受发改委控制

              可能朝中有人好做官吧

              合资企业扩大生产,自有人帮他们跑步前进!

              铁本等民企,就只能当部委染红顶子的。。。

      • 家园 宏观调控的一些佐证资料

        外链出处

        例子吧。卢锋教授去年十月份写的关于产能过剩的报告,里面有这么一张表格

        这张表格大概只透露了一个信息,以发改委牵头的各部委在预测中国的需求,产能以及最终的产能过剩水平上,有着不算特别光鲜的历史纪录。对了,2009年的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数字也出来了,大概都在5亿6千万吨以上,比发改委预测的高出了一亿多吨。

        宏观调控的失败。。。这个陈经的《官办经济》一文也讲了一些。

        中国有很多国情,比如说要素价格没有理顺,地方政府有投资冲动,银行的行为仍未完全市场化,大型国企在一些领域仍然具有支配地位,政府行为无处不在,价格等间接工具或是不愿意用,或是不好用,使得宏观调控最后就不得不变成微观调控。
        2007年的这篇论文已经对所谓治理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政策将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
        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

        ——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1994年以来旨在防治“产能过剩”的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理论探讨表明此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二是相关部门不可能进行准确预测和制定合意的投资规划;三是这一政策会干扰市场过程,并导致不良后果。对历次预测的考察表明: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的预测与规划一直与市场实际运行存在很大偏差。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HP滤波分析进一步揭示:此政策阻碍了市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自发调整,造成一些不良政策后果。采取此类政策应审慎。

        [关键词]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投资规制;市场过程;政策合意性;HP滤波

    • 家园 跟谢国忠的分掉国企股份那是一个套路嘛

      我觉得黄亚生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在于故意无视巴西80年代经济崩盘的真正原因——这并非因为国企太强还是收入分配不均,而是美欧资本的剪羊毛行动。

      把国企利润分掉,降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将会让欧美资本对我国的剥夺更为方便。所以我在想,这些人是不是存心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