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强迫症---送给每个人自查 -- 虽远必诛

共:💬93 🌺1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强迫症跟强迫性人格障碍分别还是很大的

      主要症状不同,更重要的是强迫症在心理上是自我不协调的(患者厌恶自己的行为),强迫性人格障碍在心理上是自我协调的(患者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问题),说双方有很大交集似有不妥。另外‘70%的强迫症患者是强迫人格’一说不知来源如何?据我所知,众多研究结果差距很大,取决于所比较的人群不同,并发率从3%到高达六成成都有,两者的关联性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不过这主要是美国的研究,未知在中国是否有很大不同。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两者的成因倒是近似,不过弗老的理论也只是一种观点罢了,有时候很有用,有时候就是扯谈,既因症而异也因人而异。在少数情况下,像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就有可能产生强迫症的症状,而在多数情况下这应该是遗传+后天经历合力所导致的问题。

      强迫症患者可以只有强迫性思维,或者只有强迫性行为,也可以两者皆有(这时行为主要是用来缓解强迫性思维导致的不安)。当然了,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一些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比如说担心自己不记得锁车/锁门/关灯而多次返回检查,这完全是正常的,我自己就试过无数次,不必太随意地进行自我诊断并过度担心。

      强迫思维/行为的存在跟强迫症不可混为一谈。这跟很多心理问题一样,正常与不正常往往只是一个度的问题,描述症状让人们自我诊断心理问题几乎必然会造大量的正常人‘认为自己有病’,这点是屡试不爽的。其实强迫症的具体诊断条件还是相当严格的,以DSM标准来说,只有当这种习惯每天进行超过一小时,或严重影响了你的自理能力或社交生活,而且还不能是因为磕药或由其他(强迫思维以外的)心理、生理因素驱动,才能称之为强迫症(还有其他较细致的条件我略过了)。如果你是因为生活压力、情绪问题、特定的恐惧症、成瘾性问题等等而产生一些习惯性的行为或思维,那么这恐怕也并不是强迫症。

    • 家园 反反复复地上西西河,是不是强迫症?花了
    • 家园 我以前应该有过比较厉害的强迫症

      正好是青春期发生的,尤其以高中阶段最为严重,并严重影响到生活,本人高考的失败个人认为亦与其有很大关系。

      高考失败之后,机缘巧合,读到报纸上一则关于强迫症的报道,如醍醐灌顶,便开始自行矫正,用的大概就是文中的“听其自然法”吧,之后就正常起来,感觉就像换了一种人生。

      但是虽已过去了十多年了,现在有时仍会有强迫情绪,尤像是“就是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明知道没有还是想”之类,虽有这种想法之后,自己会知道是强迫情绪,自行修正,但是心里还是会有阴影,担心我自己的强迫症没有完全根除。

      上文中说强迫症可能会遗传,由不得担心起下一代来(虽然我还没有)。

    • 家园 大夫,我有另外的情况,您看算不算强迫症,或是其他:

      我有段时间经常丢三落四,所以每天出门前,会特意想好一个单子该带什么东西,也无非是钥匙、钱包、帽子、卡片、手机、手表、文件什么的。

      但基本上,每次关好门,出了家,马上就会发现少拿一样东西。

      这是咋回事儿呢?

      还有另一件事儿,某次和某人见面谈事情,发现他经常的自己和自己小声嘀咕,把我吓的不轻。

    • 家园 【文摘】研究发现上网成瘾或与抑郁症有关

      看到这个,真是让我很郁闷,错了,是抑郁啊。

      英国科研人员周表示,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的人较常人更可能出现抑郁症迹象。但尚不清楚究竟是互联网引发了抑郁还是抑郁者沉迷网络。 利兹大学的心理学家称,有“惊人”证据表明,一些“网虫”会出现互联网强迫症,即这些人用聊天室、社交网站取代了真实生活中的社交往来。研究团队共走访了 1,319名年龄在16-51岁之间的网民及其抑郁程度,他们作出结论称,其中1.2%的人有网瘾。研究人员称,有网瘾的人更多时间用于浏览色情网站、在线游戏网站及网络社区,如西西河等。与普通网民相比,这类人群出现中等至严重抑郁症的机率亦高。

      另,调查称中国网瘾人数大幅增加

      最新公开的一项调查称,中国网瘾青少年人数超过2400万(SINA)。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月3日在官网公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据《中国日报》的报道,来自30个省市的超过7000名年龄在6到29岁的青少年参加了调查问卷,回答了有关互联网习惯的问题。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了3.84亿,“互联网上瘾”正越来越受到父母们的关注。网瘾的定义十分模糊,但如果你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顺利,或者与父母关系搞僵,而同时又经常上网冲浪的话,那么你通常会被认为有“网瘾”了。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年龄在18-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29岁;近一半网瘾青少年(47.9%)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瘾”;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 “网络关系成瘾”....

      • 家园 发现自己也有网瘾了,一天到晚挂在上面。干正事干干就想上

        会网。

      • 家园 我相信真正病态、需要治疗的网瘾存在,但...

        要是按照这个报告中使用的无比宽松自由、不作任何区别诊断的定义方法,所谓的网瘾,恐怕就不单单是真正的病态网瘾,而是成了一个大箩筐:教育问题,家庭问题,青少年的情绪困扰,所有一切使青少年对现实失望从而寻找虚拟寄托的问题,都将不成问题了,通通都往网瘾这个大箩筐里扔就是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给现象找名词、给自己找借口、给商人寻商机的态度,却不是科学分析、断症治人的态度,对于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恐怕只会越帮越忙。

          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9题)。

          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问卷第5题);(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问卷第6题);(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7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九题选“是”的情况下,第五题、第六题和第七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 家园 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
      • 家园 晕倒

        下次有多了一个封杀西西河的借口了

      • 家园 有可能,因为网络是封闭,虚拟环境

        缺乏真实的人与人交流,尤其是语言,行为,表情,手势等交流。

        所以还是热爱生命,谨慎上网的好。

    • 家园 送花,得通宝。

      谢虽远大夫。我拔电源、关门等总是要确认两三次的,听人家说起强迫症,以前就总怀疑自己是。现在放心了。

    • 家园 这十七条我大概有两三条确凿

      还有两三条或者更多疑似....

      例如我不反复洗手,但是反复洗澡,而且不上肥皂洗的身上一点油都没有就睡不着觉.考虑到本地气候非常干燥,经常有人认为我的皮肤状况非常恐怖...

      此外目前比较严重的状况,有一个是过去很多年来,只要在外面带着钥匙和钱包,一定是左边口袋钱包右边口袋钥匙(这个大概是因为右手锁门开门所以形成的习惯),不管在做什么每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就要一般是用手摸的方式确定一下这两样东西都在,否则就会满脑子都是钥匙钱包是不是丢了是不是丢了是不是丢了....

      另外一个是从去年开始开车开始,每过一个红绿灯,除非是因为在前排等了红灯或者在后排冲了黄灯记得比较确实,过完了都会不停的不可遏制的想上个红绿灯我过的时候它是绿灯么是绿灯么是绿灯么,一直想到下一个红绿灯,因为一直在想又会记不真切到底是不是绿灯过的,所以会一直想下去...

      还有就是我恐高,在任何落差高于1米的高度上如果有不透亮的栏杆/墙平视俯视到一定角度均无问题,不敢直着向下看.有透亮的栏杆或者无栏杆时平视俯视到一定角度均无问题,不敢接近边缘,更不敢靠在栏杆上,不敢直着向下看,不敢看别人接近边缘或者靠在栏杆上,看垂直向下拍的细节充分的照片害怕,但卫星图不至于.例外是在滑雪的缆车上,没有任何问题...

      看来俺这个OCD是做实了吧...

      另外既然恐高是强迫症的一种,各类恐惧症状也都算强迫症么?例如俺极度害怕所有鳞翅目昆虫以及所有的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及其图片,怕到看见了实物会直接两腿脱力瘫倒的程度...

      • 家园 关键看您的感受,是否有紧张,焦虑等情况

        比如说,钥匙钱包,您试验一下,放反过来,是否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

        如果有明显的不舒服,不能做其它工作,那么就是强迫症了。

        恐高症,恐虫症都是一样。看见虫子麻麻癞癞的人通常都会不舒服,这个是正常反应。

        就像,第一次上手术,解剖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一样。

        但是如果过后没有其它反应就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这才是OCD。

        如果有可以按照主贴中的方法试验自己改正一些,比如说,钱包,钥匙反过来放,搞几十次然后看看反应,可能就没有问题了。

        当然可能会更严重,或者不反过来放就不舒服。

        总之,认识到了,尽快行动是最重要的。 早发现早控制,效果会很好。

    • 家园 请教一下,拖延症是纯粹的心理问题呢?还是说也可以

      通过吃药来治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