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货币政策,汇率和房地产。读忙总货币政策文有感 -- mopfish

共:💬180 🌺3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蒙代尔三角并非铁不可破

      本人对汇率制度完全外行,属于预备菜鸟,基本是拾人牙慧。这里回答mopfish ,是因为我认为其基本观点错误。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欢迎指教。

      1950年弗里德曼指出,固定汇率制会传递通货膨胀,引发金融危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

      1951年米德指出,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是矛盾的,实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1960年蒙代尔和弗莱明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的结论。1999年,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A表示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B表示选择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C表示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固定汇率。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蒙代尔三角。

      也即一国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同时实现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

      这三个目标如何排序?在不同经济结构下,有不同选择,例如香港就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让出货币主权,港元与美元挂钩,换取金融体制的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从而保证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性,实现香港是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系和稳定的汇率目标。

      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全球化日益取得进展,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日益成为许多中小经济体的选择。

      但是世界上既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统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适应一国任何时期的单一的汇率安排。所以对中国这种相对大的经济体,必须另有选择。

      1990年代初,克鲁格曼和斯文森通过建立汇率目标区模型,为一定时期内汇率的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过此目标区。汇率目标区既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浮动汇率制的的灵活性,又不像严格的固定汇率制需要国家履行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目标区本身还可以随着一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上述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蒙代尔三角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情况下,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并存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按照汇率目标区理论,蒙代尔三角的三个支点(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中,有两个支点(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不是完全锁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这就是说,假设货币政策独立性是必须的,那么,在资本有限流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享有汇率稳定;或者当汇率在目标区内波动时,资本基本可以实现自由流动;或者资本有限流动与汇率在目标区稳定运行同时达到。

      根据上述理论,我国的汇率制度简单说就是:独立的货币政策,部分放开资本流动,弹性人民币汇率制度。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一点理解了

        实际上,各个产油国,目前除了伊朗,似乎都是,各个国家的汇率与美国绑定,实际上,是将本国的经济,绑在了美元的轮船上,牺牲了本国货币的独立性了,但是此时,资本是可以自由的在美国与各个产油国之间流动的。

        不过,对于经济单一的小国家来说,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变成美国的一个州而已,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或者说,虽然汇率稳定,导致货币政策不独立,但是半独立却又比完全使用美元要好一些。

        但是考虑一下东欧和西欧的合并,东欧前几年看似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经济危机一出现,立刻就显出原形,这里面似乎也很有趣。特别是小国,立刻成为最脆弱的一环,是否说明,在货币政策完全丧失的情况下,汇率的调节作用丧失,会导致资本的自由流动泛滥,冲击的是最薄弱环节。

        • 家园 资本自由流动是可控制的,关键是货币政策失败会导致

          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进而导致经济衰退或物价失控,使就业和社会稳定出问题。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还是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度为进出口规避了汇率风险,简化了各种不确定性,考虑到我们出口商的管理水平,这是一种好的制度安排。这么多年的出口增长也可以证明。

          如果是浮动汇率制度,以中国人投机的天性,不可避免会在外汇市场过度投机,各种正规或违规资金都会大量涌入汇市,人民币汇率肯定会上窜下跳。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银行的内在激励和风险控制机制严重缺失,这些废柴银行不知要衍生出多少承担不起的汇率风险,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问题。

          但是我们这个汇率制度由于操作问题,也在让我们不断付出惨重代价,并将继续付。

          衡量货币政策是否独立的标准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本国经济情况(如预期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的缺口,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缺口)还是受到外部因素(如国际收支、外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样适度的货币供应量是实现币值稳定的重要保证。

          但在保持币值稳定、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固定汇率制使货币政策独立性难以完全维持。因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会经常波动,就要求央行必须经常被动的参与外汇买卖,这必然造成货币供应量被市场上的外汇需求所左右,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请看以下例子:

          1、1996年之前,抑制通货膨胀是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1992-1993年,中国经济过热。1994年国内消费价格指数达到21.7%,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当时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达到10.98%,远远高于美国同期的利率水平。 即使外汇管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性资本的流入,但国内外利率差扩大,仍然导致了国际资本的流入,造成资本项目连续顺差。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因素的作用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增加。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连续购入1200亿美元外汇资产,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币储备的增加引起了外汇占款的增加,1995年外汇占款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比重达64%,到了1996年还高达45%,这显然加大了国内“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冲销干预政策,包括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开办人民币特种存款和发行央行融资券,但1994年M1仍比上一年增长26.8%,M2增长了 34.5%,这成为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 21.7%的重要原因之一。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目标未实现。那时的物价飞涨大家可能还有印象。

          2、1997-2001年,货币政策的侧重点逐渐转为如何防止通货紧缩趋势并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

          1998年2月开始中国物价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如何刺激内需避免通货紧缩的进一步恶化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周边国家汇率贬值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0-15%,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1997-2000年其数额分别为-221亿美元、-189亿美元、-176亿美元和-117亿美元,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外逃特征。外汇占款的急剧减少而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紧缩。  

          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央行连续降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取消贷款限额制度、执行扩张性的公开市场业务等。但此时国内的利率水平低于美国同期的利率水平,且存在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资金外流可能获得利差和汇差的双重收益。所以虽然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但还是无法抵消再贷款下降和外汇占款迅速减少对基础货币增长的不利影响,最终导致1998年和1999 上半年的基础货币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导致货币政策失败,经济进入衰退期,企业订单大面积取消,流动资金枯竭,贷款无门,企业关门,工人失业(本人至今不能忘记那种悲惨局面)。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跟忙兄总结几句,事实上近几年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已经越来越明显。2006、2007两年间,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和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贸易顺差,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双顺差”现象愈演愈烈,2008年6月的外汇储备余额是2006年初的220%,即两年翻一番,央行为此大量释出的基础货币,造成了股市和房市暴涨和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对冲流动性过剩,央行从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连续进行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央票发行等紧缩操作。然而,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10月份外汇储备首次出现环比下降,M2也差点出现月度负增长(仅+0.05%)。由于外资抽离,与持续一年多的紧缩政策效用迭加,国内流动性状况迅速恶化,一些企业已经接近破产清算程序,股市一路杀向1664点,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比较危险的局面,当时记得北京不少楼盘的降价幅度达到30%,二手房有的甚至更高,已经接近30%首付款比例能够cover的风险平衡点。于是央行在2008年下半年连续6次降息放松银根。

            为刺激经济,决策层制定了2009年M2增速17%的指标,当时业界普遍预期2009年外汇占款对M2增长的贡献为0甚至为负,因此看上去唯有大幅放宽银行信贷才能达到该目标,于是出现了1季度4.58万亿历史天量的新增信贷。不料,由于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造成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以及低利率造成美元套利交易的增加,廉价美元扑向全球市场,2009年3月起,外储恢复了每月400多亿美元的增速,二、三两个季度,外储增加16.3%,接近2007年的增长率,且是在更大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央行受制于政策基调不能采用紧缩性工具进行对冲,导致M2增长目标失控,17%变成了近30%。大批个股接近或创出历史高价,一线城市房价出现70%以上的迅速上涨(个人统计)。从而不得不在年末的寒风中再次吹响了调控的号角。

            跨境资本流动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相对比,前者的效用更直接更迅速,因为是向商业银行换汇直接投入生产流动领域,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只能作用于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投入生产部门,还有一个商业银行本身能否持续扩大信贷规模的问题。由于中国经济介入“全球化”的程度加深,资本流动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今年如果美联储主动收缩流动性,或是其它地方爆发新的危机引起全球新一轮去杠杆,造成全球利率水平上升,则外资回流的压力仍有可能引起97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场面,使国内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时候,我们看到如果需要维持汇率稳定(97年那一次是“负责任的大国”,今天则是由于国际贸易不平衡的政治压力封死了人民币贬值的空间),则蒙代尔三角形的内生压力仍然存在,即资本流动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