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一)走穷命带财运的朱鎔基 -- 大势至

共:💬392 🌺2195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心态归纳准极了

            空手套白狼就是浦东开发的处女相。

            浦东开发管委会朱公主持挂牌时那副青涩样,那里想到她日后会如此风姿绰约。

            女儿要富养方能入得厅堂,此言不谬。

    • 家园 中央拿得太多,当然财力匮乏了

      上海市政府给出的报告,直到1992年之前上海财政年年亏损全无结余。所以江和朱二人在上海的作为可想而知,江忙着抓菜蓝子,供得住整个城市不缺菜就是一大政绩。朱鎔基经济能力不容置疑,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想做哪怕一件小事都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但尽管受制于财力与政治风险,朱公治沪仍留下了长久恒业和传奇口碑。

      周立波还拿这说事儿呢。

      • 家园 祸福相依相生

        祸福相依相生,此言不谬。

        理解陈云,当家人总要留个后备。再说当时邓公手上又有什么起死回生的良药呢。如果当时上海也放了却没有大起色,89之后邓公手上还有什么好牌和人家去对对糊。

        八十年代有个思潮挺流行,中国坏就坏在太大,船小才好调头嘛。要是只有台湾,香港,新加坡或是韩国那么大小,稍拉即起了。现在想来真是脑残式的。

        而且天道公平,机会之于小国也许稍纵即逝。但之于大国,机会之门,时间之窗肯定要多而长。抓机会快如闪电,那是兔子,庞然大物扑机会门小了还不得给压塌了。

        上海也是如此,抓住了土地批租后发先至,九十年代不嫌晚。

        印度90年才起步改革也不迟,越南跟在中国后也来得及。朝鲜要是有心跟进,现在机会之门难道关闭了嘛,保不准还更好。

        关键找对路子,什么时候都能破门而入。

        好生奇怪当时哪位大佬同意的土地批租呢?

    • 家园 【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五)鸡和蛋之争,卖字秘籍

      鸡和蛋之争,卖字秘籍

      92年首批土地批租,当年上海财政赢利。自土地批租始,上海才有了点金手杖。

      之前向外举债建设,多受回收之限,两桥是向亚行,地铁1号和2号线是向法德政府举债,虽说上海地铁经营亏损,但地铁设备买的却是德国货,谁也不会白给钱。这条道路能挖的潜力和甘苦利弊一眼看得到头了。

      而上海的参照物不仅来自同时代国内其他省份,而且还有一个隐形的参照坐标一直悬在头顶,那就是过去的地位与辉煌,历任上海当家人都别想断代到49年自我比较自我陶醉。

      90年浦东开发逼出了92年上海土地批租,但在启动上海的次序上却是倒置关系。

      先有土地批租启动上海基础建设,全市规划建设开动之后,才真正拉动了浦东开发,家有梧桐树方有凤凰来。浦东虽名为上海区域,实为效县农业区,其中市政基础建设几乎空白。当年的浦东规划做得极为出色,而且是少见的经历任政治变化却坚持至今的规划方案。这份出色规划得以完成,连后备地块划界和差异性绿化保持都得以实现的,须仗巨大资金一次性投入。

      当时整座城市市政陈旧不堪,道路交通已近瘫痪,依靠举债建设推进慢不说,还受制于人,87年至2002年所有渠道借款为30亿美元,按最高汇率8.5计,也就2100多亿人民币,每年144亿元。八十年代自力更生年代每年基础建设投入为20亿元。1992年至2002年,市政投入是4100亿元,每年平均410亿元。这只是市政部分。

      另外什么时候都摆得上桌面的大道理,人民生活改善无望。当时特困户也称危棚简屋的旧区改造,1992年计算出的数字需6000万平米新房方能解决,依当时的财力需百年方成。死局无解。

      需要与现实可能的巨大落差让人断了向上讨钱的念头,最后不得不孤注一掷,只能自卖自身了,批租土地,以地生财。而上海尚存的声望让官家有指望拉下脸卖了肯定有人接盘。

      据说当时有个台商有言,出租车司机对他说了句粗话:南京路上就是垃圾也卖得出去,话糙理在,我愿意在南京路投资建酒店商场业。这类信息的上传无疑坚定了官家信心,无论如何上海黄金地区海外买家还是会要的,趁着天气好赶快晒铺草。当然后来官家把整个上海经营成黄金城,整体打造了个好价钱,那是后话,事先肯定没这奢望。

      当时区县任何一块土地批租需上缴一定比例租金,由市政府统一调度。给个小数字,1998年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时,土地批租价为1.5万美元一平米。

      网上时常有人发论,上海靠朝中有人好办事中央给钱才发达起来的,这个稍加推敲即知不实,但凡有钱可拨,至于把个上海东北什么的拘得死死的不放手,上帝都只能救自救之人。另一说就是给政策,许了浦东特区才有上海启动,这种说法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有异曲同工之妙。要验真假不难,您也可以拿个政策呼风唤雨试试。

      钱这个东西最是势利,向来手拉着手来,钱找着钱去,小钱跟着大钱走,大钱抱着团儿滚,穷主人藏个救命小钱还常会被人逗了去。

      如果真要总结上海成功经验,我以为简单得很:卖。所有经验精髓就这一个字。

      土地可卖――批租,市政设施可卖――股权,道路桥梁可卖――专营特许权,建筑物可卖――腾笼换鸟。总之:卖一切可卖之物,转换一切可能之物成可卖之物。

      老师吗:世行亚行项目不是白做的,BOT别人管研究的时候上海早卖开了。

      一旦第一桶金来,以后金钱都是自来水了。实物转换成可卖之物,现金流就大大增加,资金杠杆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同时可卖之物越多,投资之门打开得就越大,上海财富积聚效应也就自然形成了。

      90年代十年全社会固定投资达1.3万亿,2002年一年即达2000亿元。90年代末期官家投入资金仅为10%,其余均来自海外和国内社会资本,是全中国全世界的资本汇聚建成了新上海,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吸金窟。

      有胆量卖是政治本事,卖出好价钱是商场本领。外加上海好歹还有些压箱底的宝贝。

      话说二战时期约有2万欧洲犹太难民逃来上海,后被日军集中圈居在虹口一片区域,这批难民多为青壮年人,后散枝开花在世界各地,对上海这片挪亚方舟心存感恩。偏有一位当年小孩后为退休英语教师的上海市民,自愿保存和管理着一处当年犹太难民的教堂旧址,好多劫后余生难民带着子孙满堂来沪必去那儿忆苦思甜。

      当时正有舆论批评上海城建光拆不留,连道路两边的遮萌大树都拔得一棵不剩,弄得上海象剃光了毛的猪。官家心里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保留改建比拆了建新的不知要翻几倍投入,脸上还得从善如流。正撞上此事,立马说这片旧区不拆了,要保留上海记忆,老房成片保留改建,金主瞄上了犹太先生们,由头就是这两个故事呗。可犹太人救命感恩和付钱谢恩分得清着呢,一听这价就闪了,要把犹太人钱袋子里的钱逗出来上海人PK犹太人有得一拚。

      上海旧区改造成功算来算去只有新天地一处。保留文化记忆,文化就是那古旧瓷瓶,文化越高价码就越高。把文化装裱出来靠的还是钱。

      有宝就得卖个好价钱,上海把卖字诀贯彻到何种程度呢,居民为市政建设让路,单位为城市规划让路,到最后党政机关也必须让路。上海外滩所有建筑物里的党政机关一律腾房,让49年前的老房东重回故居,放心烈士们的鲜血没白流,荣归故里要付高额赎回费的。

      原市政府的老房是汇丰银行在沪故地,当年号称拥有远东最美的罗马式柱廊,结果索价太高没能出得了手,只能转让给浦发银行了。该建筑大堂内穹顶天花上绘制着当年汇丰在远东各国银行所在城市景物,正中为圣母像,那次重修才发现当年被水泥封存保护下来的这个穹顶天花图。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外资银行扎堆,可浦西外滩老建筑除汇丰一家外其余老东家一个不拉也全回来了,谁说只咱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市政府决心在前,其它区政府也紧跟不拉。据说当年为力劝春兰集团将总部迁来上海,好象是静安区政府承诺,区内所有洋房别墅任你挑选,看中哪座就给哪座。上海没有本土名牌企业就移民企业,如同大批森林大树移栽上海的思路一样,脸面体面全都速成,这也是大都市的优势。

      说句老实话,将这种唯利是图唯钱是举的事儿做得既彻底而又如此落落大方的,恐怕只有上海了。

      上海讲到底是个工业时代城市文明很彻底的现代都市,无论官风民风都认商场规矩,商场最重要规则要双赢,你有面子我得银子,我搭台你唱戏,你赚银子我抽头,这就叫双赢。

      听党话,傍大款,走正道――此乃阳光法则,亦是正理。

      • 家园 献花谢宝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怪不得春兰在南京西路顶级地段有处绝好的花园洋房

        原来还有这么一处请佛的故事。不过,貌似来上海发展的几家名企之后都没落了,包括春兰、杉杉等。

        还有一处错误,

        当时特困户也称危棚简屋的旧区改造,1992年计算出的数字需6000平米新房方能解决,依当时的财力需百年方成。
        应该是6000万吧。

      • 家园 浦东开发三千亿

        浦东开发三千亿的先进经验,这两年是不提了,当年可是上党课“回头看”的主要内容。浦东卖地一千亿,央企开发一千亿,吸引外资一千亿,号称三千亿开发浦东。当年浦东也就是浦东大道两边一片火柴盒子楼,金桥塘桥陆家嘴都是农田,这是我亲眼所见。当年卖的很爽,也算创出了路子,这事第一不能全记载在上海卖地的功劳簿上,第二后遗症也要后来人承受。能不能承受?从上海1992年出生人口2万5千看,不乐观。

        • 家园 当年浦东

          当年浦东也就是浦东大道两边一片火柴盒子楼,金桥塘桥陆家嘴都是农田,这是我亲眼所见。

          不知你是如何亲眼所见的。

          我是从小都是在浦东的。

          浦东主要是沿黄浦江发展。浦东大道很长,一直到高桥,远不是“两边一片火柴盒子楼”能描述的。另一边是浦东南路,也是很长,一直到周家渡,发展程度浦东南路还要好过浦东大道。

          金桥塘桥陆家嘴都是农田?你确定能够在陆家嘴找到农田?

          塘桥一边是农田一边很不错啊。金桥到是农村,我学农在那里。

          我住的是现在的大陆家嘴地区,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住的房子是现在称为连排的房子,气派还超过现在的。我到过同学家,他的房子还要好,是高质量的洋房。其他同学住的火柴盒子楼和本地房都是很不错的。

          我当时从没有觉得交通是问题,从家到徐家汇也就是1小时,到外滩南京路都很方便。

          • 家园 浦东我不了解

            80年代,浦西也到处是农田。我外婆家住在杨浦区,内环边缘。小时候那里全是农田。经常能闻到大粪味儿。

            还有复旦那里,30年前都是农田。

          • 家园 浦东大道自然比不过浦东南路

            浦东大道对面是大杨浦,杨浦大桥建成前全靠摆渡;浦东南路对面可就是市中心了,虽然南市那边略破落些,但毕竟早有了乍浦路隧道。另外,浦东南路沿线在开发浦东前,在行政区划上也属于对面的那几个市中心区。

          • 家园 我说的那是92年的事儿。

            我当时从没有觉得交通是问题,从家到徐家汇也就是1小时,到外滩南京路都很方便。

            也许,我当时刚去上海上学,路并不熟,从浦东到徐家汇还从来没这么快过。

            • 家园 也许你不熟悉浦东

              我说的是70-90年代。

              陆家嘴要找到农田可能要40年代,大概你不了解陆家嘴的区划。

              • 家园 这很可能

                陆家嘴开发起来前,我印象里除了潍坊小区那些火柴盒子楼,就是大片拆了房的荒地,包括轮渡码头那里,还长了不少草,我看起来还真跟大片农田差不多,因为俺也没见过多少真正的农田

                • 家园 大片拆了房的荒地

                  潍坊小区那里不是陆家嘴。

                  即使潍坊小区附近,大片拆了房的荒地也不是农田啊。

                  轮渡码头附近绝无农田,都是工厂港口。

                  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的MALL里还长了不少草,我都去采过荠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