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8) -- 江南水

共:💬29 🌺36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六十岁很长寿了

            在那个年代,即使营养护理都跟上去,活到60以上也算是稀少了。毕竟大部分战国的君主不管是干事还是享受都无法按时作息。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5)

      美丽的梦想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

      凭借着老爸留下的家底,秦惠王不仅恢复了祖先的光荣,而且还在祖先的基础上,完成了产业升级,拿下了整个黄河以西,为子孙留下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后方。

      除了一个安全的后方,秦惠王还为子孙留下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蜀地。

      这一切都来自于秦惠王那颗超强的进取心,在这颗进取心的作用下,秦国几乎每年都在战斗,外交也是另一条战线上的战斗嘛。

      秦惠王军事斗争的方向也很明确,那就是三晋,阻止他祖先前进的铁门闩。

      在基本上搞定三晋后,秦国这才兵锋南下,跟楚国一争短长,这也为未来的秦国定下了战略基调,但是秦惠王的接班人却没明白他的苦心。

      如同当年秦惠王不喜欢老爸的重臣商鞅一样,他的接班人秦武王也不喜欢他的左右手张仪。

      秦武王是一个单纯的人,单纯的人往往不喜欢复杂的人,尤其是心思复杂的人。

      可以这么说,秦惠王不喜欢商鞅,掺杂了个人恩怨和复杂政治因素,秦武王不喜欢张仪纯粹是个人的情感,里面没有掺杂任何杂质。

      说不定,张仪临走前的那个建议,还能多少增加一点儿秦武王对他的好感呢。

      秦武王上任后,对秦国的政治架构做了一点儿改变。

      在秦武王上任的第二年,秦国设置了丞相,一左一右,樗里子嬴疾和甘茂分别担任左右丞相。

      其他国家早就有丞相了,秦国这次也算是跟国际接轨了。

      丞相,这一职位一直到1380年才退出历史舞台,把他扔下历史舞台的,是个叫朱元璋的皇帝。

      有没有丞相这种事儿,看上去是件很大的事儿,但是对秦武王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跟丞相甘茂聊天的时候,很感慨的说了一句:如果能够直通三川(洛阳地区),看看周王室,就是马上去死都值了。(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秦武王要想参观周王室,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儿,周天子好歹还是天下共主,他以朝拜的名义去瞅一眼就是了。

      在周初就有规定嘛,诸侯五年朝拜一次天子,现如今,只要有诸侯愿意去朝拜,估计周天子也不会挑理儿,能有人来朝拜就不错了,还管他是几年来一次呢。

      显然,秦武王并不只是想看看而已。

      刘备轻描淡写的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吕布就一命呜呼。

      这叫嘛,这叫潜台词。

      秦武王的“看看周王室”,也是潜台词。

      底下的真实的意思就是,他要拿下周天子,做一件他老爸想做而没敢做的事儿。

      公元前316年,张仪和司马错在争论“伐蜀”还是“伐韩”的时候,张仪就建议秦惠王直取三川,挟天子以令诸侯。

      老练的秦惠王还是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拿下蜀地,闷声大发财。

      这个时候,秦武王又把张仪那个馊主意晒出来,并且还准备照着去做,自然引来了其他人的不同意见。

      当年你老爸那么牛的人,都不敢打周天子的主意,你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子,咋敢放卫星呢。

      我说过,秦国的中央政府几乎掌握了秦国所有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注定了,秦国只有一个人说了算,此时说了算的就是秦武王。

      老爸还没有加冠就能够整死商鞅,我为啥就不能打一下周天子的主意?

      手握最后决定权的秦武王,决定要放卫星,谁也拦不住他。

      拿下周天子的战略构想就这么确定了下来,秦武王让丞相甘茂负责具体的操作。

      要想到直通三川,就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宜阳是屏障三川的重要门户。

      宜阳不但承担着拱卫周天子的重任,还是韩国的重要门户。

      失去了宜阳,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面前就是一马平川,啥时候被吃掉,全看人家的胃口如何。

      韩国也在宜阳下了大本钱,在这里布置了近十万大军,并且还储备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做足了持久战的准备。

      韩国虽然不咋地,但是为了保命,肯定也会在宜阳死磕。

      公元前335年,秦国就曾经占领过宜阳,但是因为实在没有能力控制,最终还是撤走了事。

      为了降低攻取宜阳的难度,甘茂建议秦武王,把魏国拉下水,让魏国在东方牵制韩国。

      出使魏国的时候,甘茂还给自己挑了一个副手,向寿。

      胜利完成任务后,向寿先行一步,向秦武王汇报好消息。

      临行前,正主儿甘茂却向副手向寿专门交代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说辞:魏国已经答应下水,但是甘茂还是建议您不要攻打韩国。

      看着一脸茫然的向寿,甘茂表示:如果大王同意了这个建议,这次出使的所有成果,都是你的。

      既然正主儿想这么办,副手向寿也只能表示尊重,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说不定自己还能捞点好处呢。

      向寿回国后,把甘茂的话原封不动的向秦武王做了转述。

      秦武王听了向寿的汇报感觉很扯淡,急脾气的他,也没心情在咸阳等甘茂回来给自己一个说法,而是亲自来到息壤恭候甘茂的大驾。

      见到甘茂后,秦武王问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甘茂不慌不忙的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腹稿,宜阳是韩国的命门,韩国也在这里下了血本儿,秦国越过地形复杂的崤山,千里奔袭……

      一个字儿,难。

      两个字儿,很难。

      四个字儿,极其困难。

      难,难,难,再难,能比司马错远征蜀地还难吗。

      当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都搞定了,如今有了盟友的帮助,怎么反而搞不定宜阳呢?

      强调完客观原因后,甘茂又说起了主观因素。

      甘茂首先从自身谈起,他本人跟韩国丞相公仲侈的个人关系相当铁。

      这也没什么啊,那年头谁没两个国外的哥儿们啊。

      接下来,甘茂又提到了他在秦国的处境。

      甘茂在秦国不是万人迷,他有两个主要的政敌,樗里子嬴疾和公孙奭。

      樗里子嬴疾,成绩单很靓丽(参见前面),身份很尊贵(秦武王的叔叔),政府内的官职相当高(丞相)。

      参见张仪的下场,就可以知道,跟这么一个人闹别扭,后果不会太乐观。

      扯完那些没用的后,甘茂拿出了干货,万一宜阳前线军事进展不顺利,他们俩肯定会拿甘茂跟公仲侈的关系说事儿,如果秦武王真的当回事儿,那攻打宜阳只能是虎头蛇尾。

      这么一来,在国际上,秦国涮了魏国,在个人关系上,甘茂还落公仲侈的埋怨,国家和个人的形象,都会受到严重伤害。

      客观难度强调了,主观的担心也说出来了,是不是甘茂真的希望秦武王停止放卫星呢?

      应该不是,所有的这一切,只是甘茂在向秦武王要条件。

      甘茂的条件就是,秦武王的绝对信任。

      听了甘茂的东拉西扯,急于事功的秦武王,立马送上甘茂想要的条件:我谁的闲话也不听,就在这里跟你盟誓。(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4)

      樗里子嬴疾是秦惠王的弟弟,但不是一个一般的弟弟,来看一下他的成绩单。

      公元前318年,樗里子嬴疾临危受命率秦军出函谷关,见识了合纵的“强大威力”;

      公元前317年,樗里子嬴疾在修鱼(今河南原武)大败三晋,俘虏了韩国的大将申差,斩首八万二千;

      公元前314年,樗里子嬴疾拿下魏国的曲沃(今山西曲沃),并且把当地人全部赶走,秦国自己移民建设。

      公元前313年,樗里子嬴疾攻陷赵国的蔺(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并俘虏赵国将军赵庄。

      公元前312年,樗里子嬴疾以副手的身份在丹阳(今河南淅川)打败楚军,这一战秦国斩首八万,并俘虏楚国大将军屈匄以及其他七十多名将领;借道韩国攻击齐国,破坏了齐国吞并燕国的计划。

      这是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宗室的身份加上牛X的成绩单,在张仪的舌头下竟然走不了几个回合。

      樗里子嬴疾本人并不是拙嘴笨舌的粗人,而是一个相当聪明,极富幽默感的人,秦国人都称他为“智囊”。

      就这么一个人都不是张仪的对手,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佩服啊,佩服,张仪兄,你太彪悍了!

      张仪再彪悍,也离不开一个人,秦惠王。

      别人我不敢说,樗里子嬴疾离开政坛,肯定是秦惠王故意犯罪,面对这么一个弟弟,他不猜忌一下,那才是见鬼呢。

      现在秦惠王不在了,那些在秦国政坛失意的人,肯定会把帐都算到张仪的头上。

      这些人一出来跟张仪算账,正迎合了秦武王的心思。

      张仪只有离开,离开曾经让他风光无限的舞台。

      跟商鞅一样,张仪也是自己主动提出辞职。

      跟商鞅不一样,他还要离开秦国。

      跟商鞅一样,张仪选择的去处也是魏国。

      跟商鞅不一样,魏国收留了张仪。

      看来,当年张仪的卧底身份没有被揭穿。

      秦武王派了三十乘专车,送张仪去魏国。

      张仪来到魏国后,齐国就来攻打魏国,并且声明,就是因为魏国收留了张仪。

      齐宣王认为张仪跟自己有过节。

      事实上张仪跟齐宣王没有任何过不去,跟齐宣王有过节的是张仪的死对头犀首。

      乱了吧,这事儿还得慢慢说。

      当年犀首曾经率领魏军跟齐军干过一仗,这一仗成就了张仪在魏国的地位,同时也让犀首一边凉快去了。

      这也没什么,战国嘛,不干仗怎么能够叫战国呢。

      后来张仪不是去齐国劝齐王跟秦国合作吗,路过卫国,正好犀首也在卫国。

      犀首就对卫国国君说:我跟张仪没有个人恩怨,纯粹是理念之争,麻烦你给我们调解一下。

      卫国国君把犀首的善意向张仪做了转达,此时张仪正志得意满,以为犀首认输了,也就高姿态的答应跟犀首和解。

      犀首也很舍得下本儿,跪着行走来表达对张仪的敬仰之情,(犀首跪行,为仪千秋之祝)并且还亲自送张仪来到齐国边境。

      张仪跟齐宣王讨论完两国联合的事儿后,齐宣王才知道犀首和张仪的关系竟然如此的密切。

      没法子,那是一个消息不灵通的年代。

      好啊,犀首曾经跟我干仗,你张仪是他的铁哥们儿,现在又拿联合来糊弄我,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猫腻。

      犀首跟我作战,算是各为其主,你张仪明知道这个情况,还来糊弄我,就是个人道德有问题。

      就这样,张仪稀里糊涂的跟齐王结下了私人恩怨。

      这次张仪真的很冤枉。

      此时的魏国显然干不过齐国,面对着气势汹汹的齐国,魏王也有点儿手足无措。

      张仪告诉魏王,别担心,一切尽在掌握。

      张仪派自己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去借来符节,前往齐国。

      看来,楚怀王也是墙头草,对张仪一会儿欲除之而后快,一会儿又帮忙。

      冯喜见到齐宣王,把张仪离开秦国之时,张仪跟秦武王的计划和盘托出。

      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告诉秦武王,只要他去了魏国,齐国肯定会攻打魏国,秦国可以趁此机会拿下韩国,直入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张仪的三十乘专车就是这么来的。

      冯喜告诉齐宣王,齐国攻打魏国就是在帮秦国,这倒无所谓,关键是让张仪傍上了秦国这么大一个靠山。

      齐宣王一听,本来想起兵报仇,起兵后反而帮仇人傍上大靠山,简直就是在做负功。

      无奈之下,齐国只好收兵。

      相对于苏秦聪明的为自己报仇,张仪更上一层,他为自己争取了善终。

      一年后,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去世。

      张仪的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开始于苏秦,终结于张仪,左右天下近三十年的纵横时代终结。

      虽然以后还有合纵连横的活动,但那只是偶一为之,不足以称为一个时代。

      中国再一次面临这种复杂形势的时候,已经在他们二人两千多年之后了。

      虽然他们的纵横技巧不一定适合今天,但是他们揭示的外交本质跟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无论合纵还是连横,本质都是利益的结合。

      关于这两个人因为有太史公在,我也就不多什么了: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没有了变法,没有了纵横,天下并没有消停,而是进入了更加无序的混乱状态。

      没有了规则,没有了章法,也就没有了顾忌。

      秦国本来就不怎么遵守中原地区的游戏规则,现在中原地区自己都没规则了,秦国更是如鱼得水,他将做出更多让后世瞠目的事儿来。

      新上任的秦王,秦武王,首先就来了个无理手。

      无理手,是围棋术语,指不讲棋理而下出的过分之招。

      如果对手应对不当,下出无理手的人常常能讨不少便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3)

      时代终结

      离开楚国,在回秦国的途中,张仪顺便来到了韩国。

      战国七雄中,其他六个在春秋战国时代都能找到闪光点,只有这个韩国,你就是拿着研究原子用的显微镜,也找不到他的闪光点。

      我认为,如果不是他的那个地理位置,韩国肯定进不了战国七雄。

      韩国的地理位置太邪乎了,正好是天下的中心,是各个大国打主意的首要对象。

      这是他的悲哀,也是他的幸运。

      任何一个国家吞并了韩国,都会打破天下的均势,必然招来其他大国的干涉。

      魏惠王想吞并韩国,齐国干预,魏国落了个兵败马陵,从此一蹶不振。

      司马错不赞同秦国吞并韩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韩国就像一个拿着夜明珠在贼窝游荡的儿童,很不安全,经常受到骚扰,但是总会有其他的贼,挺身而出来保护他,所以暂时也没有生命危险。

      韩国就这样不尴不尬的混在战国。

      张仪见到韩襄王嘚啵的嘚啵的说了一大通,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韩国要想活下去就得抱粗腿。

      这个粗腿不是别人,正是秦国。

      只要有了秦国这顶核保护伞,韩国就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国家安全问题,安心发展经济就是了。

      韩国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只能是谁强,他就跟在谁的屁股后面。

      六国联盟声势浩大,他就加入六国联盟,没有了六国联盟他就傍一个大款。

      瞅来瞅去,天底下还有比秦国更大的大款了吗。

      当然了,楚国也不错,但是他能够跟秦国相比吗。

      抛开两家的家底儿不说,就看看这两家对韩国的威胁吧。

      楚国对韩国的威胁集中在韩国的南部,,整个战线不是很长,只要自己争气,顶住楚国的三板斧,就会有其他国家来主动干预,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秦国呢?

      秦国在韩国的西部,他可以越过黄河,借道魏国(魏国敢不借道吗?),在漫长的西部边境,随时随地的袭击韩国,你让韩国怎么防啊。

      秦国是个大款,还是个能够随时随地欺负韩国的大款,韩国不傍上他,日子还能过下去吗?

      没什么意外,韩襄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做秦国的好小弟。

      虽然张仪去楚国白跑了一趟,并没有给秦国带回黔中地区,但是鉴于他主动奔赴险境,并且还改善了跟楚国的关系,秦惠王还是奖赏了他,封他为武信君。

      估计,秦惠王也没指望能够成功的拿到黔中地区。

      得到奖励的张仪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外交穿梭。

      合纵是先把相对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再逼大国表态。

      连横恰恰相反,先把几个大国搞定,然后逼迫小国服从。

      张仪之所以先到韩国,只是因为顺路,再说了,单凭秦国自己的实力,也足以让韩国心服口服,外带佩服。

      已经搞定了楚国,下一个目标就是另一个超级大国齐国。

      虽然齐国跟秦国暂时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齐国在背后捣鬼,秦国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整个战国时代,最让秦国忌惮的始终是齐国。

      齐国刚在燕国栽了跟头,虽然楚国那么侮辱齐宣王,齐国还是接待了屈原。

      现在秦国又来表达友好意愿,齐宣王当然也不会拒绝。

      更何况,如果秦国和楚国撺掇着三晋来找自己的麻烦,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争取了两个超级大国,张仪来到了三晋中唯一没有受到秦国蹂躏的赵国。

      张仪首先给赵武灵王送上了一顶高帽:赵国太牛了,吓得秦国不敢动弹。

      张仪的这句话,含水量相当丰富,前两年秦国刚刚俘虏了赵国的将军赵庄。

      高帽子送上了,接下来就是吓唬了,张仪把刚争取过来的齐国搬了出来。

      秦国已经跟齐国、魏国、韩国约定好了,四家要一起来搞赵国,并且四家已经做好了分配赵国土地的方案。

      即使张仪说的话含水量90%以上,其他国家跟秦国的关系没有那么铁,赵国也知道,在自己单独对抗秦国的时候,难保齐国和其他的两晋不会从背后下手,尤其是齐国。

      既然能够暂时减轻秦国的压力,那就不妨暂且答应下来。

      有点儿能力的国家,都转了一圈儿,张仪这才北上,前往燕国。

      燕国刚才亡国中回过神儿来,抓紧整理内政才是正经事。

      不过,要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还想安心的搞国内经济建设,难度系数比较高。

      更何况,燕国的死敌就是超级大国齐国,跟他改善关系也只是燕国的权宜之计,即使骗得了齐国也骗不了自己。

      为了牵制西边的赵国,燕国也需要秦国的援手。

      不用太多废话,燕国也同意的张仪的主张。

      细心的您可能发现,张仪怎么没有去魏国啊?

      还记得当年张仪曾经在魏国,担任过重要职务兼任秦国卧底吗。

      在卧底期间,张仪把该说的都说过了,我在这里做一个补充。

      中心思想还是只有一个,跟韩国那个差不多,为了生存,投靠秦国。

      苏秦当年一圈儿下来风光无限,张仪这一圈儿下来狼狈不堪。

      都是耍嘴皮子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因为此时秦国换老板了,新老板看张仪不顺眼。

      就在张仪进行穿梭外交的时候,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

      在秦武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很看不上张仪。

      看不上归看不上,政治人物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来用人,秦武王也不好直接拿张仪怎么着。

      张仪本人的问题,帮了秦武王一个大忙。

      张仪是个特别能战斗的人,斗走了同行犀首和陈轸。

      来秦国讨生活的,不是同行的甘茂,也因为张仪的挤兑,离开了秦国。

      甘茂,后来的秦国丞相,他孙子甘罗更是有名的少年天才。

      如果你被张仪的战斗力吓了一跳,我劝你暂时还不要落地。

      更加彪悍的是,张仪还跟秦国的宗室干上了,把秦惠王的弟弟樗里子嬴疾逼出了政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2)

      秦惠王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可能会想到不外乎两个答案,一是楚怀王同意,二是楚怀王不同意。

      想比较而言,不同意的概率要大得多得多。

      鬼也想不到的是,楚怀王给出了第三个答案,不用费时费力的交换,秦国把张仪交给楚国,楚国就献上黔中。

      前一年,秦国刚涮了楚国一把,楚怀王没有把这个看做是秦国的国家行为,而是当成了张仪的个人行为,于是把一腔的邪火发在了张仪身上。

      楚怀王显然不是一个政治人物,脑子里一点政治概念都没有,把国家之间的纠葛,简化成了他跟张仪的个人恩怨。

      唉,说他什么好呢。

      听到这个答复,估计秦惠王做梦都能笑醒,不要说一个张仪,就是再多几个张仪,真要能换来黔中,他都不会太在乎。

      不过,张仪之所以得罪楚怀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秦国,一下子就把他抛出去,怎么说也有点那个。

      秦国这些年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张仪这样的外来人才,如果真的就这样把张仪抛出去,这些外来人才会怎么看待秦国?

      弄不好,秦国的人才引进工程,就此算是到头了。

      张仪也不是笨蛋,知道自己要是不主动点,自己在秦国的日子就算到头了,弄不好老板找个茬子就把他咔嚓了,与其那样,还不如主动请缨。

      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的张仪,主动找到秦惠王,表示自愿去楚国走一遭。

      看到张仪如此识相,秦惠王也适时的表达了自己的关切:楚王正在生你的气呢。

      张仪听到消息后,之所以不直接跑路,而是主动请缨前往楚国,是因为他在楚国还有顶保护伞。

      张仪的保护伞就是楚怀王身边的靳尚,靳尚不仅跟楚怀王的关系不错,还能在楚怀王的老婆,郑袖,面前说上话,说的还都是体己话。

      另外,在张仪看来,秦惠王也是他的保护伞,他也随手给秦惠王戴了一顶高帽:我是拿着大王的符节去出使的,量楚王也不敢拿我怎么着。

      这纯粹是自我安慰,秦惠王要是真的想保护你,就不让你去冒这个险了。

      如果两顶保护伞都失效了呢?

      张仪也做了最坏打算:如果楚国杀了我,秦国能够得到黔中,那也值了。

      估计这才是秦惠王最想听的。

      这场交换大戏的提议者是秦惠王,应对者是楚怀王。

      楚怀王为了当导演,擅自修改了剧本,还把张仪卷了进来。

      原本可以不掺和的张仪,竟然也主动进了剧组。

      这个看似被动的角色,竟然是个戏霸,不仅让导演楚怀王不能实现自己的意图,而且他也修改了剧本。

      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就把他关了起来。

      至此,一切剧情都按照导演兼编剧楚怀王的剧本在进行。

      接下来的一幕应该就是,张仪伏尸在地,演出圆满结束。

      导演兼编剧楚怀王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也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在楚怀王的剧本中,张仪在这出戏中连个群众演员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个道具,从喘气的道具变成不喘气的道具。

      没想到的是,这个道具是揣着另一个剧本来的,他的目的不止是要当领衔主演,还要当导演。

      被关起来的道具,拿出了自己的剧本,开始正式接手导演工作。

      在他这个剧本中还有两个演员,首先有请男二号靳尚出场。

      虽然只是男二号,导演兼男一号张仪还是给了他高额的片酬(贿赂)。

      《拯救大忽悠张仪》正式开演。

      靳尚找到楚怀王:您错咧,您真滴错咧,您不该把张仪关起来,您把张仪关起来,秦王就会很生气,秦王一生气,两国的关系就会下降,两国的关系一下降,其他的国家就会打我们楚国的主意。

      至此,导演楚怀王被彻底架空,反而成了道具,一个喘气儿的道具,然而他却还不知道。

      靳尚兄,更换场地,你还有一场戏呢,重场戏。

      靳尚赶紧来到郑袖面前,向夫人通报了一个重要情况:秦国要拿六个县和秦国美女来赎回张仪。

      友情客串(张导没给她片酬)的女一号郑袖(就一个女的)对几个县不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秦国美女。

      紧接着,靳尚给她分析了一下未来的形势:楚王看重秦国赠送的土地,就会抬高秦国MM的身份(水评:看重土地跟抬高MM身份有关系吗?不知道是什么逻辑。),秦国MM的身份一提高,夫人你的地位就下降了。

      也难为靳尚了,总算是把话说圆了。

      靳尚还有最后一句台词,这也是张大导演最需要的一句台词:不如夫人你对大王说一声,干脆放了张仪算了。

      女一号郑袖没有我这种怀疑精神,循着秦国MM提高了身份,就等于自己降低了身份这个逻辑,进行了逆向思维:现在放了张仪,秦国MM就不会来楚国,她不来,自己的地位就会一直稳固。

      找到问题根源的郑袖,立刻着手解决问题。

      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楚怀王后,郑袖首先指出,楚怀王跟张仪没有个人恩怨:大臣都是各为其主的。

      在某种意义上,郑袖比楚怀王有政治头脑。

      接着,郑袖指出杀掉张仪的严重后果,秦军会大举进攻楚国。

      秦军大举进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楚国又不是纸糊的,楚军还大举进攻过秦国呢。

      但是,郑袖的下面的这句话,彻底的伤了楚怀王的自尊。

      郑袖向楚怀王提出要求:让我先带着孩子远走高飞,免得到时候成为秦人的鱼肉。

      可怜的楚怀王,连自己的老婆都不相信自己能够保护她。

      太失败了!

      也许是楚怀王被靳尚和郑袖的危言耸听打动了,也许是楚怀王头脑清醒了,知道杀一个张仪也没什么用,反而显得自己没有气度。

      总之,楚怀王放出了张仪。

      一直在幕后的张仪导演粉墨登场了,他才是真正的NO.1。

      死里逃生的张仪并没有慌里慌张的逃回秦国,而是开启了一生最后的辉煌。

      张仪劝说楚怀王放弃合纵抗秦的打算,因为合纵抗秦就等于驱赶着羊群跟老虎搏斗。

      从公元前318年那次合纵来看,张仪的话没有水分。

      张仪提议,楚国跟秦国联合,秦国向东,楚国向北,两家联手威震天下。

      既然合纵抗秦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儿,跟秦国联合也不一定就那么靠谱。

      张仪这么一说,楚怀王这么一听就是了,今天点了头,明天再摇头也没什么。

      前两年刚刚得罪了齐国,暂时提高跟秦国的外交等级,对楚国还是有利的。

      要是跟两个相邻的超级大国都搞僵了,这后果哪一个国家都承受不起。

      更何况,楚怀王也想毁约,他跟秦国的交易是“得到张仪”就献上黔中,而不是说“清蒸或者红烧张仪”后才献上黔中。

      楚怀王已经得到张仪了,清蒸还是红烧那是楚国的事儿,跟秦国没有半点儿关系。

      秦国还在等着黔中划入自己的版图呢,等得花儿都谢了。

      此时跟秦国联合,秦国也就不好意思开口要黔中了,算是堵一下秦国的嘴吧。

      张仪前脚刚走,屈原后脚从齐国出使回来。

      楚怀王也知道这一次得罪得齐国不轻,派出了口才一流的屈原做特使,去修补两国关系。

      回来后,屈原听说了刚发生的事儿,反问:为什么不杀掉张仪?

      楚怀王竟然又派人前去追杀张仪,幸亏张仪腿快,逃过了一劫。

      屈原建议杀张仪被很多人认为是爱国,在我看来,至少这个建议不是爱国。

      原因很简单,如果楚怀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那么他这次出使齐国的外交成果,就要打个折扣,这跟爱不爱国没什么关系。

      今人给屈原戴的帽子是爱国诗人,诗人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爱不爱国,我有点说道。

      在我看来,谈论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爱不爱国,是一件极其莫名其妙的事儿。

      那个时候的人,怎么做算是爱国,怎么做算是卖国,谁能告诉我?

      说屈原爱国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屈原的身份。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是楚国的王族成员,楚国是他们家的产业,一个人爱自己家的产业,还上升不到爱国的高度吧?

      屈原,一个政治斗争的失意者而已。

      一个政治斗争的失意者,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不能提高他的政治格调。

      张仪逃走后,一幕以地换地,以人换地,最后什么也没换的闹剧结束。

      在这一幕中,秦国没有得到什么,楚国也没失去什么,但是我们见识了,楚怀王那简单的政治头脑和拙劣的政治手段。

      在这一幕剧中,楚怀王执了先手。

      如果他提议,秦国杀张仪后,他献上黔中地区,那么就等于给秦惠王出了一道难题。

      可惜他信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亲自操刀解决张仪,结果让张仪大放异彩。

      政治头脑简单的楚怀王,这一次没有给楚国造成什么后果,但是楚国在他这个简单的头脑指挥下,想在风云诡谲的战国时代善终。

      这个……

      楚怀王的表演还没有结束,后来的一出逃亡大戏他还是主角,真正的主角。

      逃离了楚国的张仪,把在楚国的辉煌发扬光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1)

      回到秦国后张仪先生就出了车祸,从这位老兄的一贯表现看,这次车祸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不管车祸是真是假,反正是张仪三个月没有露面。

      张仪不露面,来接收土地的楚国使者就没法履行交接手续,毕竟这事儿是张仪一手操办的,只要他还喘气儿,其他人就不好插手。

      那六百里土地,还只是概念上的东西。

      楚怀王见迟迟没有消息,竟然没有怀疑秦国这边有什么猫腻,反而从自身查找原因。

      他实在是个好人。

      查来查去,查到了一个比较可信的原因,自己跟齐国断交断得不彻底。

      为了更加彻底的破坏跟齐国的关系,楚怀王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派人去当面辱骂齐国的领导人,齐宣王。

      问题是,现在楚国已经断绝了跟齐国的来往,拿着楚国的符节已经没法到达齐国了。

      这也难不倒英明的楚怀王,派勇士宋遗到宋国,从宋国借来符节,拿着宋国的符节去当面辱骂齐宣王。

      宋遗应该是个勇士,没有点儿二杆子精神,还真不敢去当面辱骂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

      他应该知道,万一对方不顾“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自己立刻就会被咔嚓了。

      宋国借给宋遗符节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举动,从外交惯例上来说,宋遗拿着宋国的符节骂齐宣王,那就是宋国在骂齐宣王,所有后果都应该由宋国来承担。

      幸亏齐宣王没有借题发挥,否则后果如何,很难说。

      曾经争霸中原的宋国,也沦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了。

      战国时代,今天哥儿俩好,明天打破头,并不稀罕,但是费尽心机的派遣使节,去对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人身攻击,这是唯一的一次,辱骂的对象,还是超级大国的领导人。

      如果齐宣王能够咽下这口气,那他也就别做齐国的领导人了,还是去街头摆摊儿,跟城管周旋吧。

      齐国当即决定,即使跟秦国不睦邻,也要发展友好关系。

      收到了齐国表达的善意,车祸受伤的张仪也病愈上班了。

      上班后的张仪还是很认真负责的,立刻找来楚国接收使者,履行土地交接手续:从这里到这里,“广袤”的六里。

      楚国使者立马傻眼了,他接到的命令是接收六百里,如今成了六里,缩水率高达99%,他要是答应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会很轻松的落到他头上。

      楚怀王没想到秦国真的敢拿他开涮,地下的历代祖先,仿佛也在看着他这个不肖的子孙出糗。

      既然秦国不明白楚国派将军做使者的暗示,那就来明示,直接出兵打他狗X的,不信还拿不到那六百里土地了。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楚怀王决定向秦国展示一下楚国的肌肉,让秦国人知道,马王爷是几只眼。

      这个时候,陈轸又来了:我可以开口说话了吗?

      陈先生还挺幽默。

      陈轸劝楚怀王,事到如今,不如割地给秦国,跟秦国联合,两家联手揍齐国。

      在秦国那儿损失的,从齐国身上捞回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接着,陈轸指出了强行起兵攻打秦国的严重后果。

      楚国早就跟齐国闹翻了,如今再跟秦国刀兵相向,这将促使齐国和秦国联合一致对付楚国,其他的国家见有机可乘,也会趁势来凑热闹。

      纯洁心灵受到重大创伤的楚怀王,已经听不进什么合理化建议了,毅然决然的决定发兵揍秦国,让秦国知道,楚国不是好涮的。

      在楚怀王的内心深处可能是这么想的:秦国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楚国称霸中原的时候,他还在西北放马呢;即使其他诸侯都来攻打楚国又如何,秦国能对五国联军不战而胜,楚国为什么不能。

      楚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超强的国家实力,不允许楚国就这样吃秦国的哑巴亏。

      公元前312年,楚军北上武关(今陕西丹凤),要让秦国好看。

      秦国这么涮楚国,也不会不清楚自己要承担的后果。

      南下,跟楚国死磕。

      一个北上,一个南下,双方在丹阳(今河南淅川)见面了。

      这一战秦国斩首八万,并俘虏楚国大将军屈匄(音gai)以及其他七十多名将领。

      除了首级和俘虏外,秦国还拿下了楚国的汉中郡(比今天的汉中市要大)。

      秦国拿到汉中后,自己的本土和新得到的蜀地,很轻松的连成了一片,不仅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安全系数,并且还可以直接威胁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

      楚国这下糗大了,非但没有拿到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把尖刀伸到秦国的鼻子底下,反而把自家的汉中搭了进去,让秦国把刀插到了自己的侧面。

      这下楚怀王更坐不住了,不一定非得拿到商、於之间的土地,最起码也要拿回汉中,解除侧面的威胁。

      楚怀王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把全国的兵力都集中到了秦国前线。

      楚军长驱直入,突破武关,来到了蓝田(今陕西蓝田)。

      蓝田距离秦国的都城咸阳不过几十公里,为了保家卫国,秦军也只能拼了。

      在秦军的玩儿命抵抗下,楚国要想吃到好果子,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喽。

      没有意外,秦国还是胜利方。

      秦国这一次战斗的成果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是惨胜,毕竟全力以赴的楚国,依旧是一个硬茬子。

      秦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两个小兄弟帮忙。

      就在楚军深入敌境,劳师远征,远离大后方作战的时候,韩国和魏国也出兵来抄楚国的后路。

      听说韩魏联军到达了邓(今河南邓州),楚国也不得不终止跟秦国的纠缠,赶紧收兵回国。

      当然秦国也不会这么便宜的放过楚国,他让楚国付出了两座城池的代价。

      韩魏两国此次出兵既帮秦国解了围,又能够从落水狗楚国身上捞点好处,也符合两家的利益,多少弥补一下这两年在秦国那里的损失。

      丹阳、蓝田这两场战斗对秦国至关重要,在搞定了新霸权(魏国)后,秦国对老霸权又取得了无可置疑的胜利。

      这严重的提升了秦国上下的自信心,从现在开始,秦国还怕谁?

      秦国虽然不怕楚国,但是依靠武力从楚国直接掠夺土地,实在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买卖。

      尤其是蓝田之战,让秦国见识了楚军惊人的战斗力,要不是外交工作做得好,秦国跟楚国单挑,后果真的很难说。

      秦国用武力掠夺魏国是因为双方之间是零和关系,秦国跟楚国暂时还没有到零和的地步。

      秦惠王决定换一种方式来跟楚国打交道,交换。

      公元前311年,秦国向楚国提议,秦国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以外的半个汉中地区,来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今湖南西北、贵州北部)。

      这个提议包藏祸心,从地图上看,黔中远离秦国的中心,秦国要是直接去夺,那真叫是劳师远征,后果如何也很好说,没门儿。

      再看武关以外的半个汉中,距离秦国都城咸阳不过200多公里,就在秦国的嘴边。

      如果交换成功,秦国在黔中站住脚后,随时可以再把半个汉中拿过来,所有的主动权都在秦国手中。

      并且,黔中地区是楚国的西大门,如果让秦国在这里扎下根,那么他就可以随时到楚国的都城郢去串门。

      到时候,楚国不仅要在正面承受秦国的压力,侧面也在秦国的打击之下,对秦国一家,他就是两线作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0)

      天真还是愚蠢

      战国时代是一个极不靠谱的时代,以秦国为代表,每个国家多少都干过些没良心的事儿。

      不过,老牌超级大国楚国,干的这档子事儿,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除了是一个老牌超级大国,楚国还是一个老牌超级不靠谱大国,在春秋时期他就已经很不靠谱了。

      按照周初分封的级别,楚国只是个低级的子爵,《左传》中称呼他就是一口一个“楚子”的。

      楚国的领导并没有对周天子的恩赐感恩戴德,反而是忿忿不平,早在公元前841年之前,当时楚国的领导人熊渠就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了,并声称:我们就是蛮夷,跟你们中原的称号不一样。

      后来由于周王室出现了一个奋发图强的周厉王,熊渠也很识相,取消了这个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王”。

      楚国这次自娱自乐的时间不长,只是一个插曲,但是到了公元前706年就不一样了。

      当时的楚国领导熊通攻打随国。

      随国的国君理直气壮的表示:我没犯什么错!

      熊通回答的也很直接:我们本来就是蛮夷,何况如今天下的诸侯都在互相攻杀呢。

      言外之意,管你有没有错呢,我就是来打你了。

      连个马甲都不穿。

      其实啊,熊通攻打随国是想让随国帮忙,向周天子提议,提高楚国的爵位。

      此时楚国的领土早就远远超过子爵该占有的五十里了,熊通认为周天子也该适当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爵位了,于是想让随国为自己给周天子带个话儿。

      这种求人的方式也算是别出心裁。

      挨了打的随国还是向周天子提议,建议提高一下楚国的爵位。

      唉,谁让你弱呢,挨了打,还得替打你的人说好话。

      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刚被郑国狠狠的羞辱了一番,没地儿撒气,楚国这个不正当的要求,正好给了他一个撒气的机会。

      周桓王没有放过这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很干脆的给了楚国一个答复,没门儿。

      他不想做橡皮图章。

      一看自己的合理要求被周天子拒绝了,熊通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

      既然周王室给脸不要脸,那就不能怪我不守规矩了。

      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为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你不给我提干,我不会自己给自己提吗,并且还一步到位,跟你一般高,小样儿。

      这次自立为王是真的,从此历史上,楚国的领导都是“王”,虽然《左传》称他们为“楚子”。

      从那一刻起,楚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长江流域的诸侯和部落基本上都遭了楚国的毒手。

      在一对英明祖孙,楚成王和楚庄王的带领下,楚国开始北上争霸中原。

      虽然在公元前506年,差点儿让吴国给彻底搞定,但是重新站起来的楚国依旧是南霸天,不但亲眼看到吴国的玩儿完,还把另一个霸王越国彻底搞定。

      长年累月的跟中原诸侯打交道(争霸中原),楚国也逐渐接受了中原的一些规则,行事也越来越靠谱了。

      这次之所以闹出当面辱骂另一个大国领导人的国际争端,都是秦国惹得祸,也是齐国自己作的孽。

      齐国作孽作的很反讽,他曾经跟楚国合伙儿去找秦国的麻烦。

      齐国不是不想找秦国的麻烦,只是离得太远,自己的胳膊不够长,够不到他,只好搭楚国的顺风车,去恶心一下秦国。

      这一幕我们今天也能经常碰到,那个欧罗巴小区的人们,不就是经常搭那个超级霸权的便车,来腻歪我们吗。

      齐国的这次没事儿找事儿把秦国给惹毛了,秦国决定给楚国一个对等报复。

      看了看身边,秦惠王犹豫了,如果秦国去找齐国的麻烦,身边的楚国不捣鬼才见鬼呢。

      更何况,如今楚国跟齐国还有盟约呢。

      即使秦国不想去找齐国的晦气,他也不愿意看到这两个超级大国结成亲密无间的盟友。

      只要这两家一个鼻孔出气儿,三晋就能够很方便的找到一个依靠,那时候,秦国再想对三晋予取予求,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必须用棒子把这对鸳鸯打散!

      拆散一对情侣是很不容易的,生离死别都不一定能办得到,你看梁山伯和祝英台,都那样了,还要化成蝴蝶双双飞呢。

      拆散一对情侣是很容易的,只要你的方法得当,让他们彼此看着不顺眼就齐活儿了。

      情侣之间,只要他们彼此不顺眼了,他们自己就会挥着棒子把自己打散。

      秦国人决定让楚国拿起棒子,把他跟齐国的缘分一拍两散。

      于是,张仪来到了楚国。

      当时楚国的领导人是楚怀王,公元前318年,各个诸侯联合攻秦的盟主就是他老人家。

      联合攻秦无疾而终后,屯集在成皋的诸侯们都很郁闷,忙活半天,啥也没有捞到,有的人有了攻打市丘的鬼心思。

      拿下市丘,好歹能补偿一下这次出兵的基本费用啊。

      听说这事儿后,楚怀王下令,不许攻打市丘。

      诸侯们都很听话,放过了市丘,带着一肚子憋屈各回各家。

      可见,当时的楚怀王还是颇有威望的。

      从后来的一切看,楚怀王不过是狐假虎威,楚怀王这只狐狸的威望来自于身后的老虎,楚国强大的实力。

      张仪见到楚怀王后,说了一通秦国厌恶齐国,喜欢楚国之类的鬼话后,向楚怀王开出了价码: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商鞅的封地),并且跟楚国结为兄弟之国,楚国还占个便宜,是老大。

      说实话,楚怀王并不在乎结不结盟,那年头,头天晚上结盟,第二天早晨动刀子,一点儿都不稀奇;老大老二的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有实力,你就是装孙子,别人也不敢当你的爷爷。

      不过,那六百里的土地还是很诱人的,有了商、於之间的土地,楚国的势力就像尖刀一样直插到秦国的腹地。

      楚怀王也没考虑一下,秦国为什么让这把刀伸到自己眼皮底下,就同意了张仪这个超级骗子的价码。

      这时候,张仪的老对头陈轸,站出来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样做,只能得罪齐国,促使齐国跟秦国走到一起,并且还得不到那六百里土地。

      接着陈轸拿出了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意见,先假装跟齐国断绝关系,等真正拿到土地后,再正式断交。

      那年头在国际上混的都是些什么人啊,连个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没有。

      听了陈轸这个不怎么道德的建议,楚怀王大怒:闭嘴,看我怎么拿到这些土地。

      楚国的办事效率还挺高,马上废除了跟齐国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派人作接收使者,跟着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楚怀王自己可以分分钟断绝跟齐国的关系,他应该也知道,秦国也会分分钟不遵守承诺。

      他哪来那么强烈的自信,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拿到六百里土地?

      也许他的自信,就是来自于他身后的这只老虎,楚国自身的强大实力。

      他确信,单凭楚国的实力,秦国也不敢不遵守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楚国派出的接收使者的身份,是个将军,似乎在暗示秦国,如果不遵守承诺,楚国就要大棒伺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9)

      就在子之当上燕国老板后三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恐怖气氛在百姓当中不断扩散,跟大爆炸后的伊拉克有点儿相似。

      这个时候,将军市被找到太子姬平(燕国是姬姓),商量着一块儿去做掉子之。

      一直就惦记着燕国的齐国,此时也更加关注燕国此时国内形势的变化。

      齐国的将军们建议齐宣王:趁这个机会,一举拿下燕国。

      齐国一直很尴尬,他很强大,但是他的强大只能保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打他的主意。

      齐国要是去打别人的主意,他就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那无险可守的国土现实。

      即使在齐桓公时代,齐国也得费老大劲组织多国部队,才能有所作为。

      齐国的地理位置,就是他的紧箍咒,迫使他不能像其他大国那样想干嘛就干嘛。

      齐桓公以后,齐国只能做晋国的大跟班,跟这个因素不无关系。

      齐威王时代,齐国终于找到了国土瓶颈的突破口,那就是燕国。

      拿下燕国,齐国就将拥有一个庞大的战略回旋空间,那时候,齐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巨无霸。

      看着跃跃欲试的将军们,齐宣王决定介入燕国的内政,但是他并没有急吼吼的派兵,而是先给太子姬平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齐宣王表示,整个齐国都将站在太子的背后,帮他讨回属于他的东西。

      国内有了将军的支持,国际上又有了超级大国的保证,太子姬平觉得这事有门儿。

      太子姬平把追随自己的人召集起来,去跟子之算账。

      从太子姬平的被动应对来看,燕国的内乱似乎不是他阴谋制造的,他也只是想趁乱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

      子之这几年也没白忙活,把王宫修建得能抗台风登陆,太子和将军市被愣是没能拿他怎么着。

      这时候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将军市被和燕国的百姓掉转枪口,奔向太子姬平。

      为什么会这样不好臆测,合理一点的看法就是子之收买了将军市被,否则很难解释这戏剧性的一幕。

      不过太子姬平运气还不错,腿也很快,逃到了韩国。

      这场内战持续了好几个月,数万人丧身其中,老百姓也对燕国政府彻底失去了信心,整个国家处在风雨飘摇当中。

      燕国乱七八糟的局面也让另一个人坐不住了。

      正在齐国的孟老夫子找到齐宣王,直截了当的指出,齐国应该去搞定燕国,为了减轻齐宣王的心理负担,他还声称这么做完全符合以前圣王的所为,就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拯黎民于水火的举动。(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看着摩拳擦掌的将军们,再想想先辈的光辉榜样,齐宣王知道,是时候了。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派章子率领精锐部队,在齐国北方老百姓的配合下,前往燕国。

      雄纠纠气昂昂的齐军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所到之处都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整个就是一个战国版的《北京欢迎你》。

      在燕国士兵不抵抗的亲密合作下,齐军顺利的进入了燕国,比美军进入伊拉克还方便。

      燕国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军队和老百姓都对政府这么绝望,已经没法知道了。

      都说未来是不可知的,事实上,历史有时候也是不可知的。

      燕王哙也在乱局中死去,是被齐军杀死的,还是怎么死的,这都不重要了。

      可怜的燕王哙,自己导演的禅让活剧,非但没让自己捞到一个美名,连个恶名也没混上。

      燕王哙的所作所为让后来继任的燕国领导人没法做出评价,从他主动禅让来看,似乎应该有一个美好的谥号,从他搞得燕国亡国来看,绝对该是最差的谥号。

      无法评价,只好不做评价。

      燕王哙,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

      看到齐军兵不血刃的进驻燕国,齐宣王的心中忍不住痒痒的,又来向向孟子征求意见,是否应该趁机拿下燕国,把燕并入齐国的版图。

      孟老夫子给出了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燕国人民愿意你拿下燕国,你就拿下;燕国人民不愿意你拿下燕国,你就不要拿下。

      在不能全民投票的年代,怎么判断燕国人民愿不愿意呢?

      对不起,孟老夫子没有告诉齐宣王。

      虽然孟老夫子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从齐军相当轻松的进驻燕国来看,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很欢迎齐国来接收燕国的嘛。

      齐宣王决定吞并燕国。

      齐国本来就是个超级大国,再吞并了燕国,对齐国的实力来说,不是个简单的加法,很可能是乘法。

      只要顺利拿下燕国,齐国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向诸侯展示肌肉块儿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最难受的就是三晋,西面是怪兽秦国,东面是新科大力士齐国,南面是一直让他们不爽的楚国。

      秦国和楚国是既成事实,三晋只有干瞪眼的份儿,他们应该不怎么会愿意让齐国心想事成。

      不过还得佩服齐国的忽悠水平,他竟然能够让赵国的屁股坐到了他这一边。

      这时候,秦国坐不住了,虽然齐国和燕国都离他十万八千里,但是,一旦齐国的阴谋得逞,将会极大的压缩他在国际上的回旋空间。

      公元前312年,秦国两路出兵,一路向东,拉着韩国去骚扰齐国的本土,一路向北,拽着魏国去袭击齐国的远征军。

      一看这个架势,齐宣王也有点儿心跳加速了,齐国最怕被群殴了,这始终是齐国无法逃脱的宿命。

      万般无奈下,齐宣王又来向孟子讨主意。

      不容易,这次孟老夫子总算出了一个能够执行的点子,把从燕国宗庙抢劫的东西归还燕国,同时给燕国确立一个领导人,然后撤军,这样才能够让齐国避免更大的损失。

      不知道当时齐宣王是怎么想的,竟然没有听从孟老夫子这个难得的可执行主意。

      也许,齐宣王所依仗的,就是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吧。

      如果燕国人民始终站在齐国这一边,齐心协力抵抗其他诸侯,齐国不是没有机会兼并燕国。

      那年头的联合军事行动,失败的比成功的多得多了。

      再说了,此时的秦国和三晋就是露水夫妻,太阳一出来,他们夫妻的缘分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他们自己都没底。

      问题是,燕国人民会始终站在齐国这一边吗?

      答案是否定的。

      齐军的将领章子是个优秀的将领,当年曾经率领齐军打败过剽悍的秦军。

      但是,他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将领。

      既然想吞并燕国,那齐军就应该像对待齐国的人民那样,来对待燕国的人民。

      在章子的率领下,齐军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落在了齐国,像对待敌国人民一样,来对待燕国的广大人民。

      齐军将士非但不花大力气去帮助燕国人民重建家园,反而把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当成了正常的工作。

      齐军的工作对象,燕国人民,感觉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很是绝望。

      对燕国政府绝望的燕国人民,可以欢迎齐军来结束燕国政府的寿命,同样,对齐军绝望的燕国人民,也可以把齐军驱逐出燕国。

      燕国人民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也让齐国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没有了燕国人民的支持,齐国要想单独抵抗其他诸侯的干预,风险太大了。

      为了规避更大的风险,齐军只好草草撤出燕国。

      还不如美军在伊拉克的境遇呢。

      燕国虽然起死回生,但是还有数量不菲的领土被齐国霸占着,要想拿回这些领土燕国还得需要时间。

      齐国算是跟燕国结下梁子了,直到三十年后,这道梁子才有一个了结。

      在乐毅的率领下,燕国也还了齐国一个亡国边缘,成就了燕国唯一的一次辉煌。

      齐宣王本想趁机扩充实力,没想到偷鸡不成还搭上一把粮食,结了一个生死冤家。

      不过三十年后的事儿跟他没有啥关系了,那是他儿子的事儿。

      眼前就有一档子让他反胃的事儿,在闹他的心。

      齐军陷在燕国焦头烂额,三晋和秦国对齐国虎视眈眈,这时候楚国又来给他添堵。

      楚国这次倒不是来攻打齐国,但是比攻打更恶劣,他竟然派人来到齐国当面辱骂齐宣王。

      说起起这事儿啊,就得说战斗力超强的张仪啦。

      张仪兄很强悍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稀奇,看古怪,看悟空打妖怪,看八戒谈恋爱

      那燕王哙大概是近亲的产品。权力可不是小饰品。权力就像一座大山,把持不好可要天崩地裂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