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影评:天水围的夜与雾 -- 纪琮

共:💬27 🌺3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影评:天水围的夜与雾

    在YOUTUBE上看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也是取材于真实故事的一部超写实的电影。导演将繁华都市背后的丑陋一层一层地剥开,毫无掩饰地呈现给观众。

    张静初饰演一个叫阿玲的来自四川农村、嫁到香港的女子。她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香港的。她厌倦了飘零的生活,渴望安定,希望香港能是她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讽刺的是,香港确实成为她人生的最后一站——她生命终结之所。

    任达华饰演一个叫李森的香港下层劳动者。在泡沫时代,依靠替人装修房子也赚进了不少钱。在去大陆寻欢的时候认识了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阿玲,在和原来的老婆离婚后,将阿玲娶进了门。但金融危机之后,萧条的世道让他成了一个领综援渡日的穷光蛋。

    在李森看来,是他带阿玲来到香港,让她从一个乡下人成为一个香港人,还帮助阿玲的两个妹妹到了深圳。他是阿玲全家的大恩人、救世主。他在阿玲老家,享受到了帝王般的尊荣。但回到香港,他却是个穷困潦倒、年老体衰的小人物。而阿玲,则年轻、美丽,看不惯丈夫的游手好闲,希望能过上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因此,在李森性虐待阿玲时,也要阿玲大声说出“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只有这时,他才能在阿玲身上获得了精神和肉体最大的快感,使他脆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所以,他不能容忍阿玲提出的离婚要求。在他看来,这是忘恩负义,是背叛,更是心理的彻底失落和绝望,因为只有在阿玲身上,他才能找回一点点作为香港人的骄傲。所以,这绝对难以饶恕。

    阿玲,这个悲惨的女子。她是从大陆到香港的新移民的缩影,更是千千万万渴望改变命运,漂泊异国他乡的弱势者的缩影。代表了中国经济改革中最被忽视,命运最最坎坷的一群人。一面是贫瘠的家乡,一面是繁华的都市。她们拼命地跳出大山,跳出贫穷,渴望改变命运。她们被城市浮华地表象所迷惑,一头扎了进去,义无返顾地向前走,却不知道前进的道路最终同向何处。

    天水围就是她们中很多人的集合点。她们聚集在这里,又从这里走向香港的大街小巷。这个位于元朗北境,与深圳隔河相对的小地方,聚集了大量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和下层香港人。因为远离市区,所以这里没有污染、环境清幽,一如维多利亚湾的夜景,令人忍不住地赞叹它的美好。但是,在这份清幽之下,却常能看到一个个年轻的大陆女子和老病弱贫的香港男子组成的家庭。这里也因此被香港人称之为The cursed place。

    不过,能够在天水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对于这些新移民来说,已是幸运的了。更有不少人被迫去了上海街、钵兰街讨生活,成了香港人口中的“北姑”,不仅饱受歧视,还要躲避警察,忍受黑社会的欺凌。

    因此,天水围就像一座围城,外面人的人被它光鲜亮丽地外表所倾倒,迫不及待地要进入,但城中的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唯有自知了。

    电影也刻画了自以为专业、其实非常天真兼不负责任的志工,事前敷衍了事,事后推诿卸责的警察,热心但缺乏执行力的区议员,以及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着的对新移民的冷漠和歧视的气氛。

    志工、警察、议员,是城市社会正义、救助机制在民间、政府、立法的三大象征。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在遇到家庭暴力,急需帮助的时候,面对她的却是三者间的踢皮球、磨洋工,是不耐烦,是冷若冰霜。一般人,遇到如家暴这样的问题,可以找朋友、找同事、找娘家人。但像阿玲这样在异乡漂泊、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弱势者,他们唯有求助于社会。如果社会不能给予她们支持,她们只能是“无路可走”。阿玲们才是最需要社会帮助的人。但我们的社会,不只是香港,各种救助机构却选择性地漠视他们。这里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由于经济的落差,造成“高等人”对“低等人”的歧视。

    导演认识到应该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新移民予以关怀,认识到社会救助机制在这方面的缺失,但并未有力地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根由进行批判,只是流于表面、蜻蜓点水而过。我想,这还是因为导演本身是香港人的缘故吧。

    电影故事原型:

    【明報專訊】轟動一時的天水圍天恆邨四口滅門慘案,女事主金淑英2004年初從內地帶同兩名女兒來港與丈夫李柏森團聚;當時李失業已久,嗜酒成性,一家四口領綜援維生。金淑英在案發前兩個多月已因受丈夫虐待而向多方求助,包括天水圍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庇護中心、社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社工及警方等,最後仍未能阻止慘劇發生。

    官指社工警方證供反覆

    2004年4月11日,金淑英因接獲丈夫要脅傷害女兒的電話留言而自庇護中心返家,詎料當晚她與一對6歲孖女即被發現身中多刀遇害,3人刀刀穿心,手法兇殘,李柏森亦身中多刀重傷,他對警方表示兩女是被妻子斬死,自己亦為她所傷,其後妻子自刎,但警方調查後指李為疑兇,李在重傷留醫12日後不治。

    最後死因庭於2005年9月5日審結案件,金淑英及兩名女兒被裁定非法被殺,男死者李柏森則是自殺。但案件並未畫上句號,反而留下更多問號;死因裁判官引導陪審團時表示,社工及警方的證供反覆及不足夠,最後陪審團指警方不應輕視家庭暴力個案,社署亦應改善轉介機制。

    事件详细资料外链出处

    通宝推:迷途笨狼,nightcat,
    • 家园 趁热打铁说几句

      刚看过《天水围的夜与雾》。这部电影拍的很压抑,不可能受观众欢迎,所以票房只有一百多万。艺术上也么有新意。只能说许导是个关心民生,抗议家庭暴力,支持女性权力的艺术家。

      点看全图深圳时期的男女

      楼主的评论很全面了。但是忽视了几个重要部分。男主后来杀妻女的恶劣性格在电影中并没有被挖掘其根由。从倒叙中观众可以看到开始的时候他对女主是真爱,不过在女主怀孕期间把小姨子(比女主漂亮)诱了还问心无愧,应该是传统香港男人一夫多妻的遗毒。具体两人在深圳怎么搞上,女主在哪里养大女儿都没有提,但是一家人回香港的时候孪生女已经上学前班了。我猜女主是在深圳做准色情业(酒吧或其他场合各类小姐)有关工作时认识男主,所以回到香港后男主宁肯领救济也不许女主在外工作,还去女主工作的餐厅监视。大概因为影片的主题是家庭暴力,所以许导没有深入这个问题。但这个是最终矛盾的导火索。

      点看全图相濡以沫的清贫生活

      许导的影片注重时代背景,这是一个优点。男主在香港经济盛期赚到钱,之后不愿意回香港,在四川岳家时曾大喊:都回香港深圳,香港深圳分钱给你啊。他显然认为大陆更易生活。不过他为何带妻女回香港,电影没有讲,我觉得这和上面所谈对妻子怀疑的由来,都是事关重要的因素。在香港他找不到合适工作,安于申领救济的清贫生活。有个镜头很传神。他四处寻找被虐离家出走的妻女,带了一听啤酒还不舍得全喝完,用塑料袋套起放在车筐中。回头发现捡易拉罐的老头把剩下的啤酒喝了。香港经济的整体状态可见一斑。

      点看全图岳父母谈未婚先孕

      许导在涉及大陆的时候就表现出不知深浅,毕竟缺乏生活认识。影片中一段回忆的镜头,是女主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看起来像是刚上初中的年纪,这很煽情。不过在电影结尾女主离家的镜头回放,女主母亲在看电视(应该是女主第一次回家时带回的彩电),父亲坐在门前抽烟,镜头转过,看到年轻时的女主的小小身影背着篓筐和行李向外地的道路走。这个镜头更煽情。但是农民改变命运,毕竟还是要走出去。

    • 家园 许鞍华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收手

      拍《女人四十》《天水围日与夜》就比较写意和放松

      回头一定要再来个《男人四十》《夜与雾》来提醒观众,您可千万把我当成大导演,我就是一满大街找素材的。

    • 家园 幸亏我没看这个

      呵呵,俺看的是《天水围的日与夜》

    • 家园 这个案件挺轰动的,好像林夕就此给李克勤写过一首歌。

      天水 围城

      围住了的血汗围住了的跌宕

      围住了当初的厚望

      围住了的骇浪围住了的症状

      围住了才易碰撞

      他的一对父母来又往

      跨乡过岸才住这麽一角

      越来越恶

      围住了冰雹围住了刻薄

      围住了争吵的配乐

      围住了升学围住了收获

      围住了便了解何谓罪恶

      自成一国但见他找寻快乐

      然后却越来越渴越来越觉

      没能力去闯出沙漠

      谁策划这寸地尺土

      人挤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亲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人便会无余地平和独舞

      要见步行步

      无车票又怎去觅去路

      赤地太湿这地球没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麽好

      围住了可向下围住了可向上

      围住了都可找对象

      围住了可以做同伴里的偶像

      围住了没电脑可思想

      气候太凉像残酷得天生等天养

      怨恨暴燥压抑唯有记住

      人静便心凉

      谁策划这寸地尺土

      人挤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亲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人便会无余地平和独舞

      要见步行步

      无车票又怎去觅去路

      赤地太湿这地球没芳草

      仍然留在故地多好

      愿国宝领会到

      没看倌仍独舞唯愿他

      能跟相恋的共同上路

      谁凭权力照料这寸地尺土

      难为他不管平日恶耗

      他亲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人便会无余地平和独舞

      要见步行步

      无车票又怎去觅去路

      赤地太湿这地球没芳草

      全凭勤力上路

      围住了的血路围住了的国度

      围住了他都肯照做

      墙没有给拆掉城没有给弃掉

      墙令到他攀登进步

      • 家园 补视频:天水围城

        Youtube版(国外)

        [FLASH]http://www.youtube.com/v/rG7mpE7adA0[/FLASH]

        土豆版(国内)

        [FLASH]http://www.tudou.com/v/fAe7CXM7IdE[/FLASH]

        • 家园 其实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八十年代的香港水上新娘,

          《天水围的夜与雾》的导演许鞍华很多年前拍的《千言万语》就是以此为题材的。不过都有该讲的东西没完全讲出来的感觉。相比之下,我觉得她那部聚焦住在天水围的香港本土居民生活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更有表现力,细腻而温情,我本以为它会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的。这也许就是你说的“她本身是香港人”的缘故。

          • 家园 今天看了日与夜,是部好片子,描写的很细腻
            • 家园 这是我看过的最不像文艺片的文艺片。

              不说全部吧,但不少文艺片确实有拒人千里的嫌疑,有些是导演的心态使然,有些因导演的水平所限。“日与夜”的难得在于其目光是平视的,而不是故作悲悯、为戏而做戏。所以张家安没有变成小混混步入歧途,张妈没有怨天尤人,阿婆没有凄苦地自杀,舅舅们也不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而诸如此类的设定,已经被太多的影片滥用,以至于我在看“日与夜”时总是担心会突然出现狗血桥段。

              我非常喜欢这个家庭,尤其是张妈,善良而干练,弟弟出国留学她在纱厂做苦工赚钱,老母亲生病要吃燕窝粥她立马煮来,邻居阿婆老无所依她承诺为之送终,说她成就了“一个女人的史诗”也不为过。张家安在很多方面很像她,应了那句俗话“有什么样的妈妈,就有什么样的儿子”,明事理、听话,也乐于助人,有点小个性,哄外婆吃粥时像个小大人,偶尔还蹦出两句挺逗的话,就像你说的那句:“表姐夫很喜欢玩跳楼咩?”从外婆口中,我们得知未出场的男主人也是非常忠厚老实的。

              另外,我认为细节方面处理得特别好,比如张妈陪阿婆看女婿回来在公车上无声的许诺,舅舅说包下张家安以后出国读书的钱,平凡中见真情。

              • 家园 这部片还满多惊喜的

                一开始张家安整天睡觉、看电视,我还以为是个浪荡子呢,结果发现竟然是个乖孩子。

                舅舅说包下张家安以后出国的钱,也让我惊了下。平时他们看起来和张妈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

          • 家园 一开始我以为是日与夜呢

            后来才知道她拍了两部。日与夜还没看过,下次找来看看。

            • 家园 日与夜是部特别温情的片子,

              每一分钟都很平常却又回味无穷,全是普通人过着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人拒绝和抗争现实,安静隐忍平淡。。。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甚至觉得这电影中的细节像极了我小学及初中时代和我母亲两人独自生活的情景: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我父亲长年外派),一个忙碌善良的母亲,一个听话少言的孩子。说句装13的话,很多时候,当镜头停留在某一张脸上或者一碟菜上,我都抑制不住想哭的冲动。。。

              • 家园 这部片子我看过了。

                可能是看的时间不对,我差点要睡着了,实在是看不下去……

                • 家园 汗,个人喜好问题吧,

                  我比较喜欢这样对感情处理很细腻的片子,譬如《小武》,譬如《三峡好人》。尤其是看后者的时候,因为这个片子是在我家乡实地拍摄的,所以更加地为之所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